首页> 中国专利> 地连墙与内衬墙双墙合一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

地连墙与内衬墙双墙合一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

摘要

本发明的地连墙与内衬墙双墙合一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该体系设置在地连墙内侧,包括模板和支撑架单元,支撑架单元包括龙骨、满堂架和顶部水平型钢。在搭设完第一层支撑架单元后,将顶部水平型钢连接在第一节段的满堂架顶部,同时将顶部水平型钢的一端与地连墙内侧的预埋钢板或化学锚栓焊接连接,浇筑完第一段的内衬墙后再搭设上层的支撑架单元。上层支撑架单元中的斜撑将施工时产生的荷载传递至第一层支撑架单元的顶部水平型钢上,由该顶部水平型钢承受水平荷载,竖向荷载由该顶部水平型钢传递至第一层满堂架立杆后再传递至下层楼板或底板上。该体系能够有效地将荷载进行传递,保证了超高层高单边支模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5-09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室内衬墙施工领域,具体为一种地连墙与内衬墙双墙合一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的体系,传统需要预先在地连墙内侧壁植筋,使用大钢模作为模板,采用止水螺杆和满堂架提供支撑。但是对于存在内支撑封板的基坑,大钢模的吊装运输受到了限制。而且止水螺杆会对地下室外墙防水层造成破坏,留下了安全隐患。另外,在地连墙内侧植筋提高了施工成本,延长了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连墙与内衬墙双墙合一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该体系设置在地连墙内侧,该体系包括模板和至少两段沿竖向叠设在模板内侧的支撑架单元,所述模板设置在地连墙的内侧并且与地连墙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支撑架单元包括:

龙骨,连接在模板的内侧;

满堂架,架设在龙骨的内侧;

顶部水平型钢,连接在满堂架的顶部,并且顶部水平型钢的一端穿过模板并与地连墙连接。

优选地,最底部的支撑架单元架设在下层楼板或底板上,下层楼板或底板中预埋有地锚,所述地锚的顶端与模板和满堂架连接。

优选地,下层楼板或底板上埋设有钢筋头,所述钢筋头与下层楼板或底板上方的满堂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顶部水平型钢的顶部间隔连接有钢筋头,所述钢筋头与顶部水平型钢上方的满堂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满堂架包括立杆、横杆和主斜撑,所述立杆的顶部与顶部水平型钢连接,立杆的底部与钢筋头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与龙骨连接,所述主斜撑的底端与立杆和横杆的连接节点连接,主斜撑的顶端与龙骨连接。

优选地,所述满堂架还包括辅斜撑,所述辅斜撑的底端与地锚位置处的立杆和横杆的连接节点连接,所述辅斜撑的顶端与主斜撑的腰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地连墙的内侧预埋有钢板或化学锚栓,所述顶部水平型钢的端部与钢板或化学锚栓连接。

优选地,下层楼板或底板顶部的地连墙与模板之间设有内衬墙导墙,所述内衬墙浇筑在内衬墙导墙顶部。

优选地,所述内衬墙导墙的顶部设有止水钢板。

优选地,所述满堂架为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模板支撑分多个节段进行搭设,相对应的内衬墙也分多个节段进行浇筑。在搭设完第一层支撑架单元后,将顶部水平型钢连接在第一节段的满堂架顶部,同时将顶部水平型钢的一端与地连墙内侧的预埋钢板或化学锚栓焊接连接,浇筑完第一段的内衬墙后再搭设第二层的支撑架单元。第二层的支撑架单元中的斜撑将施工时产生的荷载传递至第一层支撑架单元的顶部水平型钢上,由该顶部水平型钢承受水平荷载,竖向荷载由该顶部水平型钢传递至第一层的满堂架立杆后再传递至下层楼板或底板上。该体系能够有效地将荷载进行传递,保证了超高层高单边支模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2)本实用新型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采用多层覆膜板替代大钢模,很好地解决了基坑存在内支撑封板时大钢模吊运困难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不需要采用止水螺杆,很大程度减少了支模对地下室外墙防水层的破坏。而且不需要再地连墙内侧植筋,节约了植筋的成本和工期。

(4)本实用新型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适用于地连墙与内衬墙双墙合一、超高层高内衬墙单边支模的施工。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层支撑架单元搭设完成时的示意图。

图2为第二层支撑架单元搭设完成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注:1-内衬墙、2-地连墙、3-模板、4-满堂架、41-立杆、42-横杆、43-主斜撑、44-辅斜撑、5-顶部水平型钢、6-地锚、7-龙骨、8-钢筋头、9-内衬墙导墙、10-钢板或化学锚栓、11-梁、12-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2所示为一种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该体系设置在地连墙2内侧,包括模板3和至少两段沿竖向叠设在模板3内侧的支撑架单元,模板3设置在地连墙2的内侧并且与地连墙2之间留有间距。模板3与地连墙2之间预留的空间用于浇筑内衬墙1。

支撑架单元包括龙骨7、满堂架4和顶部水平型钢5。龙骨7连接在模板3的内侧。满堂架4架设在龙骨7的内侧。顶部水平型钢5连接在满堂架4的顶部,并且顶部水平型钢5的一端穿过模板3 并与地连墙2连接。具体地,地连墙2的内侧预埋有钢板或化学锚栓10,顶部水平型钢5的端部与钢板或化学锚栓10焊接连接。预埋钢板宜在地连墙2施工阶段进行预埋,如果没有预埋钢板,则采用化学锚栓将顶部水平型钢5固定在地连墙2上。

满堂架4主要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满堂架4包括立杆41、横杆42、主斜撑43和辅斜撑44。立杆41的顶部与顶部水平型钢5连接,立杆41的底部与钢筋头8连接,横杆42的一端与龙骨7连接。主斜撑43的底端与立杆41和横杆42的连接节点连接,具体地,主斜撑43使用扣件将其固定于满堂架4的横杆42上。主斜撑43的顶端与龙骨7连接。多根主斜撑43的底部固定于一点,这几根主斜撑43的顶部沿竖向间隔设置,形成一簇主斜撑43。所有主斜撑43的顶部沿竖向间隔设置, 使用多根主斜撑43的作用是分散墙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保证模板体系的稳定性,防止爆模。

辅斜撑44的底端与地锚6位置处的立杆41和横杆42的连接节点连接,具体地,辅斜撑44使用扣件将其固定于满堂架4的横杆42上。辅斜撑44的顶端与主斜撑43的腰部连接。多根辅斜撑44的底部固定于一点,这几根辅斜撑44的顶部分别与一簇主斜撑43的几根主斜撑43分别连接,辅斜撑44起到拉结主斜撑43的作用,通过拉结,辅斜撑44对主斜撑43产生往墙方向的拉力,以抵消部分墙浇筑时的侧向压力,增大支撑体系的稳定性。

最底部的支撑架单元架设在下层楼板或底板上,下层楼板或底板中预埋有地锚6,地锚6的顶端与模板3和满堂架4连接,地锚6用于固定模板3和满堂架4。下层楼板或底板上埋设有钢筋头8,钢筋头8与下层楼板或底板上方的满堂架4连接。钢筋头8用于防止施工过程中下层楼板或底板顶部的满堂架4发生滑移。同理,顶部水平型钢5的顶部间隔连接有钢筋头8,钢筋头8与顶部水平型钢5上方的满堂架4连接。

上述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地连墙2的内侧墙角处的下层楼板或底板中预埋地锚6,并且地锚6的顶端伸出下层楼板或底板外。在地连墙2的内侧墙角处施工内衬墙导墙9。具体地,在下层楼板或底板施工时,对内衬墙导墙9同时进行钢筋绑扎与模板支设,在混凝土浇筑前预埋地锚6,并在内衬墙导墙9顶部安装止水钢板,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内衬墙导墙9可将施工缝留置在高于地面区域,有利于防水;预埋地锚6可为后续单边支模体系提供向墙方向的约束力,增大模板体系的稳定性。

步骤二、绑扎第一段的内衬墙1的钢筋,在地连墙2的内侧支设模板3、龙骨7和第一层支撑架单元,在模板3和地连墙2之间预留空间。

步骤三、将顶部水平型钢5连接在第一层支撑架单元的顶部,并将顶部水平型钢5的一端与地连墙2连接。在顶部水平型钢5的顶部间隔焊接用于限制顶部水平型钢5的顶部的支撑架单元滑动的钢筋头8,如图1所示。

步骤四、在地连墙2和模板3之间预留的空间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第一段的内衬墙1。

步骤五、绑扎第二段的内衬墙1的钢筋,在第一层支撑架单元顶部的地连墙2的内侧支设模板3、以及第二层支撑架单元的龙骨7和满堂架4,在模板3和地连墙2之间预留空间。

步骤六、将第一层支撑架单元的主斜撑43和辅斜撑44拆除并周转至第二层支撑架单元。

步骤七、将顶部水平型钢5连接在第二层支撑架单元的顶部,并将顶部水平型钢5的一端与地连墙2连接。在顶部水平型钢5的顶部间隔焊接用于限制顶部水平型钢5的顶部的支撑架单元滑动的钢筋头8,如图2所示。

步骤八、在第一层支撑架单元顶部的地连墙2和模板3之间预留的空间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第二段的内衬墙1。

步骤九、重复步骤五至步骤八,完成除顶部段以外的内衬墙1施工。

步骤十、绑扎顶部段的内衬墙1的钢筋,在地连墙2顶部内侧和楼板12的底部支设模板3,支设顶层支撑架单元的龙骨7和楼板12底部的龙骨7,支设顶层支撑架单元的满堂架4。地连墙2的顶部遇梁11时,梁11内侧的模板3与地连墙2顶部内侧的模板3、楼板12底部的模板3同时施工。

步骤十一、将下层支撑架单元的主斜撑43和辅斜撑44拆除并周转至顶层支撑架单元,施工完成。

具体以某工程为例,内衬墙1的厚度为500mm,高度为10.20m。模板3为18mm厚黑色多层覆膜板。次龙骨采用50mm×100mm木方,木方的间距为150mm。主龙骨采用Φ48.3双钢管,双钢管的间距为500mm。满堂架4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横距(垂直于墙方向)1200mm,纵距1000mm,步距1500mm,最顶层步距1000mm。主斜撑43水平间距500mm设置一道,竖向间距500mm设置一道。顶部水平型钢5为16#工字钢,每两米设置一道。钢筋头8直径32mm,外露100mm。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