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着生藻类调控网箱装置

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着生藻类调控网箱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着生藻类调控网箱装置,用于渠道斜坡,包括内层网袋和外层网箱;所述内层网袋内饲养鱼类;所述内层网袋置于所述外层网箱内;所述外层网箱上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开合;所述外层网箱为三棱柱结构;所述外层网箱通过牵引绳与所述渠道斜坡上的立柱相连接。本装置设计三棱柱状的外层网箱,使得内层网袋鱼类能够更加精准高效的对渠壁着生藻类进行摄食调控,提高着生藻类生物调控效果。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1-17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着生藻类调控网箱装置。

背景技术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属于大型人工输水渠道,其水力联系、水生境状况、生物地化循环等与自然河流差异显著,自通水以来,中线干渠先后出现浮游藻类和着生藻类大量生长的现象,其中着生藻类生物量达63.5t/km

传统控制着生藻类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物理法即人工或机械打捞着生藻类以及采取挖底泥的方法,但是中线干渠长达1200余公里,只能作为简易的辅助手段,除藻效果甚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化学法是采用各种化学药剂,这些药剂含有许多易溶性的有毒有害化合物,对水体其它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程度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生物法是采用鱼类生物操纵法技术手段来进行藻类控制,目前已在中线渠道进行了推广应用,控制效果良好。与自然河流不同的是,中线渠道内边坡、渠底采用混凝土衬砌,渠道两边为斜坡,整个渠道横截面呈倒梯形状,如何将调控鱼类集中在着生藻类生长密集的渠壁区域,从而调控生物操纵效率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亟需针对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道结构特点提出一种网箱装置,使得鱼类能够更加精准高效的对渠壁着生藻类进行摄食调控,提高着生藻类生物调控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着生藻类调控网箱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着生藻类调控网箱装置,用于渠道斜坡上,所述渠道斜坡上生长有着生藻类,包括内层网袋和外层网箱;所述内层网袋内放入调控鱼类来摄食渠壁上的着生藻类;所述内层网袋置于所述外层网箱内;

所述外层网箱上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开合;所述外层网箱为三棱柱结构;所述外层网箱通过牵引绳与所述渠道斜坡上的立柱相连接。

所述外层网箱通过钢架组成;所述钢架外侧通过网衣包裹;所述外层网箱的网衣网目为2.3-2.7cm;所述内层网袋的网目为2.3-2.7cm。

所述外层网箱底面与所述渠道斜坡互相平行且贴合;所述外层网箱两侧面及两端面上均还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两端均与不同的所述钢架固定连接。

所述外层网箱靠近所述立柱的一侧面上安装有所述开合门;所述开合门靠近所述加强筋的一端开设有填充口;所述内层网袋置于所述填充口处。

所述加强筋上还固定连接有一捆绳器;所述捆绳器靠近所述填充口设置;所述内层网袋开口捆绑于所述捆绳器上。

所述外层网箱底面四角均安装有滑轮。

所述外层网箱两侧面与底面的夹角均不超过60°。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设计三棱柱状的外层网箱,使得内层网袋鱼类能够更加精准高效的对渠壁着生藻类进行摄食调控,提高着生藻类生物调控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位置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2为外层网箱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外层网箱侧面正视图;

图4为外层网箱与内层网袋位置布置图;

其中,1、钢架;2、网衣;3、开合门;4、滑轮;5、加强筋;6、牵引绳;7、外层网箱;8、内层网袋;9、合页;10、立柱;11、填充口;12、捆绳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型人工输水渠道着生藻类调控网箱装置,用于渠道斜坡,渠道斜坡上生长有着生藻类,包括内层网袋8和外层网箱7;内层网袋8内放入调控鱼类;内层网袋8置于外层网箱7内;

外层网箱7上通过合页9转动连接有开合门3;外层网箱7为三棱柱结构;外层网箱7通过牵引绳6与渠道斜坡上的立柱10相连接。

外层网箱7通过钢架1组成;钢架1外侧通过网衣2包裹;外层网箱7的网衣网目为2.3-2.7cm;内层网袋8的网目为2.3-2.7cm。

外层网箱7底面与渠道斜坡互相平行且贴合;外层网箱7两侧面及两端面上均还设置有加强筋5;加强筋5两端均与不同的钢架1固定连接。

外层网箱7靠近立柱10的一侧面上安装有开合门3;开合门3靠近加强筋5的一端开设有填充口11;内层网袋8置于填充口11处。

加强筋5上还固定连接有一捆绳器12;捆绳器12靠近填充口11设置;内层网袋8开口捆绑于捆绳器12上。

外层网箱7底面四角均安装有滑轮4。

外层网箱7两侧面与底面的夹角均不超过6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拉动牵引绳6实现外层网箱7的移动;外层网箱7通过滑轮4在渠壁上滑动行走,移动方便快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增设加强筋5增加外层网箱7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外层网箱7两侧壁上的加强筋5为十字状结构;其中捆绳器12固定安装在十字交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外层网箱7靠近立柱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捆绳器12,经内层网袋8的袋口通过填充口11捆绑在捆绳器12上,防止内部鱼类流窜。

进一步的,捆绳器12为中心开有环形槽的铁柱,环形槽内用于捆绑网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滑轮4直径为2cm;钢架1为三棱柱形状,由直径10mm的不锈钢管焊接而成,底长2m,宽1.8m,高1.2m,斜边长1.5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钢架1为不锈钢材质,避免外层网箱7生锈对水体造成污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内层网袋8可通过快连绳直接与网衣2连接,使内层网袋8撑开,防止鱼类在内层网袋8中因缠绕挤压而损伤死亡。

本装置的实施过程为,渠道斜坡上生长有着生藻类,通过滑轮4拉动外层网箱7,使其在渠壁上滑动行走至着生藻类生长茂盛的区域,通过合页9转动打开开合门3;开合门3上形成的填充口11用于放置内层网袋8的袋口;内层网袋8的袋口的网绳通过缠绕或拆卸在捆绳器12上实现内层网袋8的固定或取出,调控鱼类以外层网箱7底面的着生藻类为食,外层网箱7防止内层网袋8中的鱼类逃逸;当外层网箱7处的着生藻类被吃完后,通过拉动外层网箱7,转移至仍有着生藻类生长的位置继续进行调控;当调控鱼类死亡或生长到一定大小可将其从内层网袋8中取出进行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