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按压床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按压床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按压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上方设有按压装置,所述按压装置包括横跨所述床体的横向调节机构,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包括可横向移动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竖直设有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的下端设有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包括壳体和两个按压头,所述壳体下端开口且其内腔内设有按压头调距组件,所述按压头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按压头调距组件上。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身材对按压头的位置、间距进行调节,使按压头能够更好的压在脊骨上,有效提高按压的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8247512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谢进玉;

    申请/专利号CN202221875868.2

  • 发明设计人 谢进玉;

    申请日2022-07-21

  • 分类号A61F5/04(2006.01);A61G13/10(2006.01);A61G13/00(2006.01);

  • 代理机构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祁皓

  • 地址 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绿地二期南苑115号楼101室

  • 入库时间 2023-02-08 22:32: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1-10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理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按压床。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

现有的物理缓解方法有按压、推拿等,通过舒缓松解肌肉使得脊骨的位置回复、产生能够容纳髓核组织的间隙,进而使得髓核组织落回间隙不再压迫神经,由于按压需从脊骨两侧进行,而不同人的骨骼粗细程度不同,现有的按压床的工作端虽然高度与位置能够进行调节,但其工作端的两个按压头多为固定设置,无法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如中国专利CN201120157432.5 ,专利名称:一种多功能脊椎按摩针灸牵引床,该专利的两个指状压头的间距无法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骨骼粗细进行调节,实用性差,按压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按压床,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身材对按压头的位置、间距进行调节,使按压头能够更好的压在脊骨上,有效提高按压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按压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上方设有按压装置,所述按压装置包括横跨所述床体的横向调节机构,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包括可横向移动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竖直设有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的下端设有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包括壳体和两个按压头,所述壳体下端开口且其内腔内设有按压头调距组件,所述按压头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按压头调距组件上。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按压头调距组件包括沿床体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腔内的两根丝杆,两根所述丝杆的螺纹相反且通过连接件连接,两个所述按压头为对称设置且分别与两根所述丝杆的螺母座固定连接,两根丝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且其中一端连接有旋转件。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按压头包括与限旋连接部和抵压部,所述限旋连接部与所述丝杆的螺母座固定连接,所述限旋连接部的宽度与所述壳体开口的宽度相适配,所述限旋连接部下端设有内螺纹口,所述内螺纹口内螺纹连接有所述抵压部。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限旋连接部和抵压部均为圆柱形,所述抵压部的下端设有球面凸起。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横向调节机构包括沿所述床体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在床体两侧的滑杆,所述滑杆上滑动连接有门型支架的立柱,所述门型支架的横梁一侧沿所述床体宽度方向设有横向滑杆,所述横向滑杆上滑动连接有所述移动块,所述移动块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横向滑杆上。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移动块上竖直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贯穿孔内的竖直滑杆,所述竖直滑杆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移动块上,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竖直滑杆下端。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横向滑杆和竖直滑杆均为圆柱齿条,移动块上位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一侧水平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横向滑杆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贯穿孔内,所述移动块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横向滑杆和竖直滑杆啮合的齿轮,所述齿轮的轴与所述移动块转动连接且一端穿出所述移动块,所述轴的末端设有旋转件。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横向滑杆和竖直滑杆的一侧均沿杆体长度方向设有长槽,所述紧固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块上、位于所述长槽上方的螺孔,所述螺孔内螺纹连接有锁紧抵杆,所述锁紧抵杆旋入时其下端与所述长槽的槽底抵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按压装置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横向滑杆的两端与所述门型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横向滑杆上的蜗轮,所述蜗轮一侧设有与其啮合的蜗杆,所述蜗轮和蜗杆均位于防护壳内,所述蜗杆的两端与所述防护壳转动连接且其一端穿出所述防护壳并连接有用于旋转的手轮。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床体上设有头部放置洞,所述连接件为联轴器,所述旋转件为手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横向调节机构、高度调节机构和按压头调距机构不仅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身材对按压组件的高度、位置进行灵活调节,而且能够对两个按压头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使按压头能够更好的压在脊骨上,可以针对使用者的体型、骨骼进行适应性调节,有效提高按压的效果。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丝杆能够灵活调节两个按压头之间的距离,且两个螺母座初始位置对称设置后能够始终保持两个按压头的位置为对称设置,使得按压头能够从脊骨两侧均匀压下,提高按压效果,避免单侧受力过大导致按压效果下降。

第三、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限旋连接部下端设有内螺纹口,所述内螺纹口内螺纹连接有抵压部,因为不同使用者的体态不同,可能会存在因不良习惯导致两侧脊骨扭曲、高度不同的情况出现,此时可以根据两侧的脊骨的高度差对两个抵压部之间的高度差进行适应性调节,使得按压时两侧脊骨受到的压力是相同的,避免过度受压使得使用者不适。

第四、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限旋连接部和抵压部均为圆柱形,所述抵压部的下端设有球面凸起,相较于平面,球面凸起能够更好与人体进行接触,不易在接触的边缘留下明显的压痕,提高使用固定舒适性。

第五、本实用新型通过圆柱齿条能够精准的对按压组件的高度、位置进行调节,且通过手轮手动控制能够更好的根据按摩师的需求进行调整,精准控制,不易失控。

第六、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旋转机构使得按压头的角度也能够进行旋转调节,因为人体脊柱存在S型弧度,不同患处所处位置的角度也不同,如果都从正上方压下没有相应的角度调整那么会导致复位不佳,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不同患处的弧度对按压头的角度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得按压头抵压方向与脊骨复位方向一致,提高按压效果。

第七、本实用新型可以一定程度代替正骨治疗,骨骼错位后通过压力反向下压让骨骼回到正位,能够让变直的腰曲度或者紧曲度回到原来的曲度位置,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机构结构侧视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床体,2-横向调节机构,3-移动块,4-高度调节机构,5-壳体,6-按压头,7-丝杆,8-连接件,9-旋转件,10-限旋连接部,11-抵压部,12-球面凸起,13-滑杆,14-门型支架,15-横向滑杆,17-第一贯穿孔,18-竖直滑杆,19-第二贯穿孔,20-齿轮,21-长槽,22-锁紧抵杆,23-旋转机构,24-蜗轮,25-蜗杆,26-防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图4可知,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按压床,包括床体1,所述床体1上方设有按压装置,所述按压装置包括横跨所述床体1的横向调节机构2,所述横向调节机构2包括可横向移动的移动块3,所述移动块3上竖直设有高度调节机构4,所述高度调节机构4的下端设有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包括壳体5和两个按压头6,所述壳体5下端开口且其内腔内设有按压头调距组件,所述按压头6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按压头调距组件上。

所述按压头调距组件包括沿床体1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腔内的两根丝杆7,两根所述丝杆7的螺纹相反且通过连接件8连接,两个所述按压头6为对称设置且分别与两根所述丝杆7的螺母座固定连接,两根丝杆7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壳体5转动连接,且其中一端连接有旋转件9。所述按压头调距组件还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意能够实现两个按压头6沿直线任意移动并固定的结构。

所述按压头6包括与限旋连接部10和抵压部11,所述限旋连接部10与所述丝杆7的螺母座固定连接,所述限旋连接部10的宽度与所述壳体5开口的宽度相适配,所述限旋连接部10下端设有内螺纹口,所述内螺纹口内螺纹连接有所述抵压部11。

所述限旋连接部10和抵压部11均为圆柱形,所述抵压部11的下端设有球面凸起12。球面凸起相较于平面能够更好的压入骨骼之间。两个所述抵压部11之间的距离范围优选为30mm~120mm。所述球面凸起12的弧度优选为半径为8mm。

所述横向调节机构2包括沿所述床体1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在床体1两侧的滑杆13,所述滑杆13上滑动连接有门型支架14的立柱,所述门型支架14的横梁一侧沿所述床体1宽度方向设有横向滑杆15,所述横向滑杆15上滑动连接有所述移动块3,所述移动块3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横向滑杆15上。所述横向滑杆15两侧设有限位块。

所述移动块3上竖直设有第一贯穿孔17,所述高度调节机构4包括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贯穿孔17内的竖直滑杆18,所述竖直滑杆18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移动块3上,所述壳体5设置在所述竖直滑杆18下端。

所述横向滑杆15和竖直滑杆18均为圆柱齿条,移动块3上位于所述第一贯穿孔17的一侧水平设有第二贯穿孔19,所述横向滑杆15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贯穿孔19内,所述移动块3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横向滑杆15和竖直滑杆18啮合的齿轮20,所述齿轮20的轴与所述移动块3转动连接且一端穿出所述移动块3,所述轴的末端设有旋转件9。为了提高调节的稳定性,所述移动块3内还设有与所述齿轮20的轴转动连接的支承座。所述第一贯穿孔17和第二贯穿孔19两者并不连通,且从主视角度观察为相互垂直。

所述横向滑杆15和竖直滑杆18的一侧均沿杆体长度方向设有长槽21,所述紧固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块3上、位于所述长槽21上方的螺孔,所述螺孔内螺纹连接有锁紧抵杆22,所述锁紧抵杆22旋入时其下端与所述长槽21的槽底抵接。所述锁紧抵杆优选为圆柱形,其上设有螺纹,且其直径与所述长槽21宽度相适配可使其于长槽侧壁滑动接触。

所述按压装置还包括旋转机构23,所述横向滑杆15的两端与所述门型支架14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机构23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横向滑杆15上的蜗轮24,所述蜗轮24一侧设有与其啮合的蜗杆25,所述蜗轮24和蜗杆25均位于防护壳26内,所述蜗杆25的两端与所述防护壳26转动连接且其一端穿出所述防护壳26并连接有用于旋转的手轮。

所述床体1上设有头部放置洞28,所述连接件8为联轴器,所述旋转件9为手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按压床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患者背部朝上趴在床体1上,根据需要在其患处盖上毛巾,操作者通过推动门型支架14使得按压组件位于患处上方,根据患者的骨骼粗细程度对两个按压头6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再根据患处脊椎的弧度转动横向滑杆15使按压头6的角度与患处相对应,再根据患者体型调节竖直滑杆18的高度进而使得按压头6按压在患者脊骨两侧,持续10~20分钟使得肌肉松解,突出物回位不再压迫神经,缓解患者疼痛。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