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及风电塔筒

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及风电塔筒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及风电塔筒,风电塔筒加固结构适于设置在塔筒本体外侧,包括:套筒组件,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外侧并沿所述塔筒本体的周向轮廓绕设而成,所述套筒组件与所述塔筒本体之间形成安装间隙;填充层,设置在所述套筒组件与所述塔筒本体之间,所述填充层适于填满所述安装间隙。填充层作为主要加固结构将安装间隙填满,套筒组件与填充层形成的结构组件与塔筒本体形成稳定连接,利用多层结构,避免采用单一焊接钢板造成形成的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强度较低的问题,塔筒本体‑填充层‑套筒组件形成的整体结构横截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增大整体结构的截面强度,使得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结构强度增大。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2-06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塔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及风电塔筒。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多风机组,通常老旧型号、功率小,随着对风电场进行翻新改造,已经逐步淘汰。新时代产品功率大,荷载也大,替换老旧机组后,原机组塔筒强度不足,震动频率不满足,需要对塔筒进行替换或者加固。

重新定做新的风电塔筒,对老旧风电塔筒进行直接更换,这种方式存在着极大的浪费。因此通常选择对既有塔筒进行加固,常用的方式是在塔筒外直接贴焊钢板,从而增加塔筒强度。但是,若仅采用焊接钢板进行加固的方式,所形成的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强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塔筒外直接贴焊钢板的方式增加塔筒强度,所形成的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强度较低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适于设置在塔筒本体外侧,包括:

套筒组件,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外侧并沿所述塔筒本体的周向轮廓绕设而成,所述套筒组件与所述塔筒本体之间形成安装间隙;

填充层,设置在所述套筒组件与所述塔筒本体之间,所述填充层适于填满所述安装间隙。

可选地,所述套筒组件包括多个套筒件,多个所述套筒件沿所述塔筒本体的周向彼此相连形成所述套筒组件。

可选地,所述套筒组件沿所述塔筒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组,相邻两组所述套筒组件之间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适于封闭所述安装间隙。

可选地,所述套筒件上设置有连接部,相邻两所述套筒件上对应的两所述连接部彼此相连。

可选地,对应的两所述连接部通过螺栓相连。

可选地,所述套筒件为两个。

可选地,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灌注孔,所述填充层为微膨胀细石混凝土。

可选地,所述套筒组件由钢板预制而成。

可选地,所述填充层贴合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外侧,且贴合设置在所述套筒组件内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包括:

塔筒本体;

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风电塔筒加固结构,所述风电塔筒加固结构贴合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外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适于设置在塔筒本体外侧,包括:套筒组件,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外侧并沿所述塔筒本体的周向轮廓绕设而成,所述套筒组件与所述塔筒本体之间形成安装间隙;填充层,设置在所述套筒组件与所述塔筒本体之间,所述填充层适于填满所述安装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填充层设置在套筒组件与塔筒本体之间,作为主要加固结构将安装间隙填满,并使得套筒组件与填充层形成的结构组件与塔筒本体形成稳定连接关系,利用上述多层结构,避免采用单一焊接钢板造成形成的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强度较低的问题,使得塔筒本体-填充层-套筒组件形成的整体结构相较塔筒本体横截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增大整体结构的截面强度,使得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结构强度增大,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塔筒外直接贴焊钢板的方式增加塔筒强度,所形成的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强度较低的缺陷。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所述套筒组件包括多个套筒件,多个所述套筒件沿所述塔筒本体的周向彼此相连形成所述套筒组件。

由于塔筒本体的规格较大,套筒组件采用多个套筒件彼此连接而成,可以将套筒件设置为多个相对较小的构件,并且安装套筒件可设置相同的规格,由工厂预制而成,便于高效运输及安装。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所述套筒组件沿所述塔筒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组,相邻两组所述套筒组件之间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适于封闭所述安装间隙。

套筒组件沿塔筒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多组,在便于套筒组件的套筒件小规格工厂预制的同时,多层设置的套筒组件逐层安装便于损坏后进行替换。盖板设置在相邻两套筒组件之间,避免填充层互相接触,形成多层独立的加固结构,进一步便于整体结构损坏后进行替换。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所述套筒件上设置有连接部,相邻两所述套筒件上对应的两所述连接部彼此相连。

设置具有连接部的套筒件,通过连接部连接相邻两套筒件,便于作为工厂预制件的套筒件现场安装。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所述套筒件为两个。

采用两个套筒件组成套筒组件,仅需在两处连接位置进行组装,在安装层面上最为便捷。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灌注孔,所述填充层为微膨胀细石混凝土。

填充层为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具有微膨胀不易变形的特点,避免长期使用产生变形损坏外围套筒组件,在盖板上设置灌注孔,便于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作为填充层时在安装间隙中进行灌注操作。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所述套筒组件由钢板预制而成。

钢板的结构强度足够大,足够支撑填充层并与其形成稳定的加固结构,对内层塔筒本体形成有效加固保护。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所述填充层贴合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外侧,且贴合设置在所述套筒组件内侧。

填充层与塔筒本体以及套筒组件均贴合设置,使得塔筒本体-填充层-套筒组件形成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密,最大程度上对塔筒本体形成有效加固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中1-1侧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套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套筒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套筒组件;11、套筒件;111、连接部;12、螺栓;2、填充层;3、盖板;31、灌注孔;100、塔筒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加固结构,如图1-图4所示。现有的大多风机组,通常老旧型号、功率小,随着对风电场进行翻新改造,已经逐步淘汰。新时代产品功率大,荷载也大,替换老旧机组后,原机组塔筒强度不足,震动频率不满足,需要对塔筒进行替换或者加固。重新定做新的风电塔筒,对老旧风电塔筒进行直接更换,这种方式存在着极大的浪费。因此通常选择对既有塔筒进行加固,常用的方式是在塔筒外直接贴焊钢板,从而增加塔筒强度。但是,若仅采用焊接钢板进行加固的方式,所形成的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强度较低。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风电塔筒加固结构,适于设置在塔筒本体100外侧,从而对塔筒本体100产生支撑加固作用,如图1-图4所示,包括:套筒组件1、填充层2等。

套筒组件1,设置在塔筒本体100外侧并沿塔筒本体100的周向轮廓绕设而成,套筒组件1与塔筒本体100之间形成安装间隙。

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套筒组件1整体设置在塔筒本体100的周向上,将塔筒本体100包裹在内侧,其自身具有一定结构强度,能够对塔筒本体100产生一定支撑作用,并且套筒组件1与塔筒本体100之间会形成安装间隙,为后续填充层2提供安装位置。

进一步地,套筒组件1作为设置在塔筒本体100外侧的壳体组件,在满足其能够与塔筒本体100形成安装间隙,并且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对其具体安装方式不做限制,能够与塔筒本体100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稳定连接关系即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套筒组件1通过沿塔筒本体100截面径向延伸的连接件焊接在塔筒本体100上;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套筒组件1沿自身高度方向设置为可拆卸连接,通过活动连接件将套筒组件1连为一体,利用后续填充层2的填充作用使得套筒组件1与塔筒本体100形成稳定连接关系。

填充层2,设置在套筒组件1与塔筒本体100之间,填充层2适于填满安装间隙。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填充层2设置在套筒组件1与塔筒本体100之间,作为主要加固结构将安装间隙填满,并使得套筒组件1与填充层2形成的结构组件与塔筒本体100形成稳定连接关系,利用上述多层结构,避免采用单一焊接钢板造成形成的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强度较低的问题,使得塔筒本体100-填充层2-套筒组件1形成的整体结构相较塔筒本体100横截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增大整体结构的截面强度,使得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结构强度增大,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塔筒外直接贴焊钢板的方式增加塔筒强度,所形成的新型塔筒结构件整体强度较低的缺陷。

进一步地,填充层2整体为圆环柱状结构,其圆环部分宽度决定填充层形成加固作用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填充层2规格,以满足不同塔筒结构件的加固强度需求。

进一步地,填充层2的材料可以是细石混凝土、树脂混凝土、夯土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套筒组件1包括多个套筒件11,多个套筒件11沿塔筒本体100的周向彼此相连形成套筒组件1。

具体地,由于塔筒本体100的规格较大,套筒组件1采用多个套筒件11彼此连接而成,可以将套筒件11设置为多个相对较小的构件,并且安装套筒件11可设置相同的规格,由工厂预制而成,便于高效运输及安装。

进一步地。对于组装成套筒组件1的套筒件11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套筒件11规格,以便于预制件生产以及运输。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套筒组件1沿塔筒本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组,相邻两组套筒组件1之间设置有盖板3,盖板3适于封闭安装间隙。

具体地,套筒组件1沿塔筒本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多组,在便于套筒组件1的套筒件11小规格工厂预制的同时,多层设置的套筒组件1逐层安装便于损坏后进行替换。

进一步地,在进行套筒组件1的安装操作时,由塔筒本体100的最底端开始设置套筒组件1,并在安装间隙设置填充层2,然后利用盖板3设置在填充层2的顶部封闭安装间隙,并重复上述操作依次设置多层套筒组件1、填充层2,盖板3设置在相邻两套筒组件1之间,避免填充层2互相接触,形成多层独立的加固结构,进一步便于整体结构损坏后进行替换。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图4所示,套筒件11上设置有连接部111,相邻两套筒件11上对应的两连接部111彼此相连。

具体地,设置具有连接部111的套筒件11,通过连接部111连接相邻两套筒件11,便于作为工厂预制件的套筒件11现场安装。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就两连接部111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能够形成稳定连接的焊接、螺栓连接均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对应的两连接部111通过螺栓12相连。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套筒件11为两个。

具体地,采用两个套筒件11组成套筒组件1,仅需在两处连接位置进行组装,在安装层面上最为便捷。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盖板3上设置有灌注孔31,填充层2为微膨胀细石混凝土。

具体地,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填充层2为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具有微膨胀不易变形的特点,避免长期使用产生变形损坏外围套筒组件1,在盖板3上设置灌注孔31,便于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作为填充层2时在安装间隙中进行灌注操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套筒组件1由钢板预制而成。

具体地,钢板的结构强度足够大,足够支撑填充层2并与其形成稳定的加固结构,对内层塔筒本体100形成有效加固保护。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填充层2贴合设置在塔筒本体100外侧,且贴合设置在套筒组件1内侧。

具体地,填充层2与塔筒本体100以及套筒组件1均贴合设置,使得塔筒本体100-填充层2-套筒组件1形成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密,最大程度上对塔筒本体100形成有效加固作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如图1所示,包括:塔筒本体100,以及实施例1提供的风电塔筒加固结构,风电塔筒加固结构贴合设置在塔筒本体100外侧。

具体地,风电塔筒作为风电塔筒加固结构的实施载体,自然具有风电塔筒加固结构的一切优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