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利用效果佳的烧结环冷余热利用发电系统

一种利用效果佳的烧结环冷余热利用发电系统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利用效果佳的烧结环冷余热利用发电系统,包括有环冷机、环冷锅炉、烧结锅炉、汽包、烧结大烟道、蓄热器、蒸汽过热装置和汽水发电系统;烧结大烟道连接于烧结锅炉,蓄热器、蒸汽过热装置依次连接于烧结大烟道,蓄热器包括有机体、喷头和水泵,机体具有腔室,喷头设于腔室内,水泵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汽包、喷头;汽水发电系统具有进汽端和出水端,烧结锅炉、蒸汽过热装置均与汽水发电系统的进汽端连通,汽包与汽水发电系统的出水端连通;如此,通过蓄热器和蒸汽过热装置的设计,以使余热烟气的热量被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和环保两重功用,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可用性佳,适用范围广。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7-07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 IPC(主分类):F27D17/00 专利号:ZL2022217865526 登记号:Y2023980044253 登记生效日:20230619 出质人:广东开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阳江广润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玉林广润余热发电有限公司,宁德开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质权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南城支行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利用效果佳的烧结环冷余热利用发电系统 申请日:20220712 授权公告日:20221202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22-12-02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厂节能系统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利用效果佳的烧结环冷余热利用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也是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钢铁行业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在当今社会能源紧缺的情况下,需要特别注意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所以降低能源消耗及减少环境污染是钢铁行业发展的方向,能耗低且环境污染小的生产工艺不但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加社会效益,为钢铁企业在竞争中占有先机;而,烧结环冷工艺是耗能大户,而烧结环冷烟气余热利用于发电是钢铁企业降低耗能的主要方式,也是重要方式,在提高钢铁企业效益的同时,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在烧结生产过程的余热资源主要包括烧结机烧结的高温废烟气余热,通过烧结机烧结的高温废烟气余热的回收并用于发电,以满足钢铁工艺用电需求或上网发电,从而减少钢铁厂的运行成本;但是,现有的环冷机余热利用系统技术,其结构设计欠佳,烧结大烟道排出的烟气仍然存在部分余热,使得该存在余热的烟气向外排出,造成余热浪费损失,降低了余热利用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率,适用范围小。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效果佳的烧结环冷余热利用发电系统,其通过蓄热器和蒸汽过热装置的设计,以使余热烟气的热量被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和环保两重功用,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可用性佳,适用范围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效果佳的烧结环冷余热利用发电系统,包括有环冷机、环冷锅炉、烧结锅炉、汽包、烧结大烟道、蓄热器、蒸汽过热装置和汽水发电系统;其中:所述环冷机连通于环冷锅炉,所述汽包分别连通于环冷锅炉、烧结锅炉,所述烧结大烟道连接于烧结锅炉,所述蓄热器、蒸汽过热装置依次连接于烧结大烟道,所述蓄热器包括有机体、喷头和水泵,所述机体内具有腔室,所述喷头设置于腔室内,所述水泵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汽包、喷头;所述汽水发电系统具有进汽端和出水端,所述烧结锅炉、蒸汽过热装置均与汽水发电系统的进汽端连通,所述汽包与汽水发电系统的出水端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蒸汽过热装置为煤气过热炉或燃气热处理炉。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体的外面设置有保温材料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保温材料层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环冷机包括有环冷高温段和环冷低温段,所述环冷高温段和环冷低温段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环冷高温段连通于环冷锅炉,所述环冷低温段连接有环冷风机,所述环冷风机连通于环冷锅炉。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汽水发电系统包括有汽轮机、给水泵、发电机、凝汽器、冷却塔、除氧器和凝结水泵,所述汽轮机分别连接于发电机、凝汽器,所述凝结水泵、除氧器依次设置于凝汽器、给水泵之间,所述凝汽器通过循环水泵连接于冷却塔,所述进汽端设置于汽轮机上,所述出水端设置于给水泵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蓄热器和蒸汽过热装置的设计,利用烧结大烟道排出的烟气进入蓄热器产生水蒸汽并进入蒸汽过热装置形成过热蒸汽后,再进入汽水发电系统进行发电,以使余热烟气的热量被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和环保两重功用,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可用性佳,适用范围广;

以及,保温材料层的设置,有利于烧结大烟道排出的烟气进入腔室后,使得热量不易向外散发,保证了蓄热器的水蒸气温度质量。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环冷机 101、环冷高温段

102、环冷低温段 2、环冷锅炉

3、烧结锅炉 4、汽包

5、烧结大烟道 6、蓄热器

601、水泵 602、过水泵

603、机体 604、保温材料层

7、蒸汽过热装置 8、汽水发电系统

801、汽轮机 802、给水泵

803、发电机 804、凝汽器

805、冷却塔 806、除氧器

807、凝结水泵 808、循环水泵

9、环冷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一种利用效果佳的烧结环冷余热利用发电系统,包括有环冷机1、环冷锅炉2、烧结锅炉3、汽包4、烧结大烟道5、蓄热器6、蒸汽过热装置7和汽水发电系统8;其中:

所述环冷机1连通于环冷锅炉2,所述环冷机1包括有环冷高温段101和环冷低温段102,所述环冷高温段101和环冷低温段102为彼此独立设置的,所述环冷高温段101和环冷低温段102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以使低温烟气在环冷低温段102内与烧结料进行换热后流进环冷机1的环冷高温段101中,所述环冷高温段101连通于环冷锅炉2,所述环冷高温段101内的高温烟气可以流进环冷锅炉2内进行换热,高温烟气在环冷锅炉2内换热后变成低温烟气,此处,所述环冷低温段102连接有环冷风机9,所述环冷风机9连通于环冷锅炉2,所述环冷风机9用于将环冷锅炉2排出的低温烟气吹送至环冷低温段102;所述汽包4分别连通于环冷锅炉2、烧结锅炉3,环冷锅炉2内的水与环冷高温段101排除的高温烟气进行换热产生饱和水蒸气,饱和水蒸汽流经汽包进入只烧结锅炉3中过热处理,饱和水蒸气转变为过热水蒸气;所述烧结大烟道5连接于烧结锅炉8,所述蓄热器6、蒸汽过热装置7依次连接于烧结大烟道5,所述蓄热器6包括有机体603、喷头(图中并未显示)和水泵601,所述机体603内具有腔室,所述喷头设置于腔室内,所述水泵60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汽包4、喷头,所述烧结大烟道5排出的烟气进入腔室内,水泵601将汽包4内的水抽取并在腔室内通过喷头喷出,汽包4内的水是具备一定温度的,以使烟气与水接触产生水蒸气,水蒸气进入蒸汽过热装置形成过热蒸汽;

优选地,所述机体具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过水泵602连通于汽包4,以使腔室内多余的水流回汽包4内;且,所述蒸汽过热装置7为煤气过热炉或燃气热处理炉;

所述汽水发电系统8具有进汽端和出水端,所述烧结锅炉3、蒸汽过热装置7均与汽水发电系统8的进汽端连通,所述汽包4与汽水发电系统8的出水端连通,所述烧结锅炉3内的过热水蒸气、蒸汽过热装置7内的过热蒸汽均从进汽端进入汽水发电系统8进行发电;如此,通过蓄热器和蒸汽过热装置的设计,利用烧结大烟道排出的烟气进入蓄热器产生水蒸汽并进入蒸汽过热装置形成过热蒸汽后,再进入汽水发电系统进行发电,以使余热烟气的热量被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和环保两重功用,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可用性佳,适用范围广。

通常,所述汽水发电系统8包括有汽轮机801、给水泵802、发电机803、凝汽器804、冷却塔805、除氧器806和凝结水泵807,所述汽轮机801分别连接于发电机803、凝汽器804,所述凝结水泵807、除氧器806依次设置于凝汽器804、给水泵802之间,所述凝汽器804通过循环水泵808连接于冷却塔805,所述进汽端设置于汽轮机801上,所述出水端设置于给水泵808上。

还有,所述机体603的外面设置有保温材料层604,所述保温材料层604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如此,保温材料层的设置,有利于烧结大烟道排出的烟气进入腔室后,使得热量不易向外散发,保证了蓄热器的水蒸气温度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蓄热器和蒸汽过热装置的设计,利用烧结大烟道排出的烟气进入蓄热器产生水蒸汽并进入蒸汽过热装置形成过热蒸汽后,再进入汽水发电系统进行发电,以使余热烟气的热量被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和环保两重功用,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可用性佳,适用范围广;

以及,保温材料层的设置,有利于烧结大烟道排出的烟气进入腔室后,使得热量不易向外散发,保证了蓄热器的水蒸气温度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