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

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包括:由防火板围成的具有内腔的放喷池体,其中,所述防火板包括第一防火板、与第一防火板相对的迎火板、与所述迎火板相邻的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放喷池池底的底板。以及形成在第一防火板上的放喷口,所述放喷口与所述内腔和平台井的放喷管线连通。其中,在所述迎火板和侧板的上方还设置有防火墙,所述防火墙包括设置在所述迎火板上方的迎火墙以及设置在所述侧板上方的侧墙。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具有优异的防烧毁、防冲裂性能,有利于长期重复使用。同时,该放喷池能够有效防止燃烧剩余物渗入地面,具有良好的环保性。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25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

背景技术

在石油的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对油井进行放喷作业,而放喷池是油井放喷作业中必不可少的装置。现有的放喷池是在钻井前,建在距井口一定的距离以外的具有内腔的池体。这种池体一方面能够为从井口引出的节流放喷装置提供容纳空间,同时收集放喷作业过程中所排出的燃烧剩余物,另一方面能够在点火放喷时起到隔火作用。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放喷池具体可分为陆地平台井放喷池和海上平台井放喷池。

目前,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采用的陆地平台井放喷池结构一般为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混合结构。而目前这些结构的放喷池的强度和扛煅烧能力不足,在需要反复放喷的情况下,常常会存在放喷池墙体烧裂、池体渗漏等问题。而墙体开裂会影响使用效果,造成火焰喷出池体外。

另一方面,现有的放喷池在收集和存放流体时,其所收集的燃烧剩余物容易渗入地下,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而且,放喷池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渗漏将很难立刻修复,这样会进一步造成更大的污染。而随着各地区钻井安全环保要求日益增高,对放喷池防渗漏性能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现有的陆地平台井放喷池很难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该放喷池的具有优异的防烧毁、防冲裂性能,有利于长期重复使用。同时,该放喷池能够有效防止燃烧剩余物渗入地面,具有良好的环保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包括由防火板围成的具有内腔的放喷池体,其中,所述防火板包括第一防火板、与第一防火板相对的迎火板、与所述迎火板相邻的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放喷池池底的底板。以及形成在第一防火板上的放喷口,所述放喷口与所述内腔和平台井的放喷管线连通。

其中,在所述迎火板和侧板的上方还设置有防火墙,所述防火墙包括设置在所述迎火板上方的迎火墙以及设置在所述侧板上方的侧墙。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火板采用混凝土结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迎火墙构造为双层结构,其靠近所述内腔的第一层由耐火砖制成,远离内腔的第二层由烧结砖制成。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迎火墙远离内腔的一侧还设置有支撑墙,所述支撑墙构造为直角梯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有多道支撑墙,所述支撑墙分别设置在所述迎火墙的中线及中线两侧的受力薄弱点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火板和防火墙靠近所述内腔的一侧皆做防渗处理。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气体循环管,所述放喷池还包括环沟,所述环沟环绕所述放喷池体布置,具有与所述底板相平齐的底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环沟远离放喷池体的一侧设置有集污池。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集污池具有连接环沟并与所述环沟的底面相平齐的内壁,以及高于所述内壁的侧壁。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环沟和集污池的内表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并进行防渗处理。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图1示意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沿P-P’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沿H-H’方向的剖视图。

在本申请中,所有附图均为示意性的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介绍。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100。如图1所示,所述放喷池100包括由防火板20围成的放喷池体10。所述防火板20包括第一防火板21、与第一防火板相对的迎火板22、与所述迎火板相邻的侧板24,以及设置在所述放喷池体10底部的底板26。在所述第一防火板21上形成有放喷口12进行放喷,所述放喷口12与平台井的放喷管线(未示出)连通。其中,所述放喷池体10具有内腔15,所述内腔15用于容纳放喷过程中所产生的火焰及燃烧后的剩余物。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火板20采用混凝土结构,其内表面采用防渗处理。通过这种设置,可以防止放喷池体10中的燃烧剩余物渗入地面,对环境造成污染。而这种防渗技术是本领域工作人员所熟知的,在此略去对这种防渗技术的详细介绍。

同时,其中,在所述防火板20的上方还设置有防火墙30。所述防火墙30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24上的侧墙34,以及设置在所述迎火板22上的迎火墙32。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100沿P-P’方向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所述侧墙34由烧结砖制成,能够期到阻挡放喷火焰的效果,防止放喷口12所喷出的火焰外溢。

如图2所示,所述放喷池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放喷池体10外侧的环沟40。所述环沟40环绕所述放喷池体10,所述环沟40的底面45与所述放喷池体10底部的底板26处于同一水平面。由此,当所述内腔15中所累积的燃烧剩余物溢出所述第一防火板21后,会流至所述环沟40内并沿着所述环沟40继续流动。

同时,在所述环沟40远离放喷池体10的一侧还设置有集污池50。所述集污池50优选地布置在所述环沟40所围成的矩形的一个顶点处。所述集污池50与所述环沟40相连接的内壁52的高度与所述环沟的底面45相平齐。由此,当环沟40内的燃烧剩余物流至环沟40与集污池50的连接处时,会继续流入集污池 50之内,进行储存和统一处理。同时,所述集污池50不与所述环沟40相连接的侧壁54的高度高于所述内壁52。通过这种设置,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增加所述集污池侧壁54的高度来增大所述集污池50的容积,降低集污池50内的燃烧剩余物溢出的概率,避免燃烧剩余物溢出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环沟40和集污池50的内表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并进行防渗处理。通过这种设置,可以有效防止环沟40和集污池50内的燃烧剩余物渗入地面,对环境造成破坏。

图3为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100沿H-H’方向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所述迎火墙32构造双层结构,其远离所述内腔15的第二层36的墙体由烧结砖制成,而靠近所述内腔15的第一层38的墙体由耐火砖制成,使得迎火墙32上的耐火砖正对所述放喷口12。由此,所述放喷口12所喷出火焰的主要冲击将由耐火砖组成的墙体承担,从而可以增强所述放喷池100的耐冲击能力和抗煅烧能力,提高放所述喷池100的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在所述迎火墙32远离所述内腔15的一侧还设置有支撑墙60。所述支撑墙60构造为直角梯形,其直角面65紧贴所述迎火墙的轴向中部。所述支撑墙60用于支撑所述迎火墙32,避免所述迎火墙32在火焰的持续冲击下倒塌,进一步增加所述迎火墙32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在所述迎火墙32远离所述内腔 15的一侧可以布置有多道支撑墙60,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迎火墙32的中线和中线两侧的受力薄弱点处,使得所述支撑墙60具有更好的支撑效果。

以下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100的使用过程。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陆地平台井的放喷池100进行放喷作业的过程中,放喷口12正对迎火墙32。由此,放喷口12所喷出火焰的高温及冲击由迎火墙 32上的耐火砖层承受,使得迎火墙32具有良好的耐冲击和耐高温性能。另一方面,所述支撑墙60也能够起到支撑所述迎火墙32的效果,进一步提高迎火墙32 的强度。

而在持续放喷的过程中,放喷所产生的燃烧剩余物将会落到所述内腔15的底部的底板26上,并流至环绕在所述池体10外侧的环沟40中,最终统一流入所述集污池50内,在集污池50中进行储存和统一处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所述底板26上以及环沟40和集污池50的内壁都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并经过了防渗处理,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燃烧剩余物渗入地面之下,造成环境污染,从而有助于对环境的保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而已,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