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绿化景观墙及绿化系统

绿化景观墙及绿化系统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绿化景观墙及绿化系统。绿化系统包括绿化景观墙,绿化景观墙包括第一底座、第一支架、第二底座、第二支架以及载物架,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可以相对转动;当第一底座向远离第二底座的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凹槽收纳第一滚轮,第一凹槽收纳第二滚轮,绿化景观墙通过第一底座向和第二底座固定放置于地面或者其他载物平台,稳定地放置绿植;当第一底座向靠近所述第二底座的方向转动时,第一底座的端部露出第一滚轮,第二底座的端部露出第二滚轮,绿化景观墙可以借助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移动,解决传统绿化景观墙移动不便的问题,提高绿化景观墙的实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742416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221489960.5

  • 发明设计人 陈秀银;付卓群;王瑶;谢颂涛;

    申请日2022-06-15

  • 分类号A01G9/02(2018.01);

  • 代理机构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王裕波

  • 地址 510405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黄边北路146号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21:4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08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化植物景观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绿化景观墙及绿化系统。

背景技术

绿化景观墙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传统的绿化景观墙多为整块式的固定结构,当对建筑的绿化方案进行调整时,常常需要移动绿化景观墙,然而,绿化景观墙的质量较大,其整块式固定结构使得绿化景观墙移动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绿化景观墙及绿化系统,以解决传统绿化景观墙移动不便的问题,提高绿化景观墙及绿化系统的实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本申请提供一种绿化景观墙,包括:

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用于放置绿植;

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可收纳设置的滚动件,所述支架组件与所述底座组件连接设置;

所述绿化景观墙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滚动件处于收纳状态,所述底座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支架组件以放置绿植;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滚动件显露于外界并用于接触地面以移动所述绿化景观墙。

当使用该绿化景观墙放置绿植时,将该绿化景观墙设置为第一状态,收纳滚动件,使得底座组件可以稳固地放置于地面上或者其他置物平台上,以支撑支架组件来放置绿植;当需要移动该绿化景观墙时,将该绿化景观墙设置为第二状态,将滚动件显露于外界并使绿化景观墙通过滚动件接触地面,如此绿化景观墙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借助滚动件来移动。绿化景观墙在第一状态下可以稳固稳定地放置绿植,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在第二状态下通过滚动件可以省力、方便、快捷地移动,解决传统绿化景观墙移动不便的问题,提高绿化景观墙的实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收纳部,所述收纳部用于收纳所述滚动件;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滚动件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滚动件从所述收纳部内脱出以显露于外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所述收纳部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滚动件包括第一滚轮、第二滚轮,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底座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凹槽以及所述第二滚轮,所述第二底座设有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座设有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滚轮对应设置以使所述第二凹槽能够收纳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滚轮对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凹槽能够收纳所述第二滚轮;

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载物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底座互成角度连接设置,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底座互成角度连接设置,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间隔设置,所述载物架可拆卸地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以用于放置绿植;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底座向远离所述第二底座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二凹槽收纳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一凹槽收纳所述第二滚轮,直至所述第二底座设有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座设有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拼合,所述载物架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以用于放置绿植;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载物架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分离,所述第一底座向靠近所述第二底座的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滚轮从所述第二凹槽内脱出,所述第二滚轮从所述第一凹槽内脱出,所述绿化景观墙在外力作用下借助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架设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架设部互成夹角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架设部以及与所述第二架设部互成夹角连接设置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架设部与所述第二架设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架设部与所述第一底座互成夹角连接设置,所述第二架设部与所述第二底座互成夹角连接设置,所述载物架可拆卸地架设于所述第一架设部与所述第二架设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载物架架设于所述第一架设部与所述第二架设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载物架与所述第一架设部、所述第二架设部分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设部沿所述绿化景观墙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二架设部沿所述绿化景观墙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沿所述绿化景观墙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两者的其中一者设有插槽,另外一者设有与所述插槽对应设置的插接部;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架设部向靠近所述第二架设部的方向移动和/或所述第二架设部向靠近所述第一架设部的方向移动,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槽;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架设部向远离所述第二架设部的方向移动和/或所述第二架设部向远离所述第一架设部的方向移动,所述插接部脱离所述插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二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绿化景观墙还包括正常工作和养护两种状态,在所述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架向远离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转动直至所述第一支架竖直设置,同时所述第二支架向远离所述第二底座的方向转动直至所述第二支架竖直设置;

在所述养护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架向靠近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转动直至所述第一支架水平设置,同时所述第二支架向靠近所述第二底座的方向转动直至所述第二支架水平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物架包括两个安装部、两个旋转部以及用于放置所述绿植的载物架本体,所述载物架本体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旋转部连接于一个所述安装部,一个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一个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旋转部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载物架本体、所述安装部,以使所述载物架本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绿化景观墙还包括电磁件,所述电磁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或所述第二支架,且所述电磁件设置于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一侧或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所述电磁件包括吸附A面和吸附B面,所述吸附A面与所述吸附B面互成夹角设置,所述载物架本体为铁磁性金属架;

在所述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吸附A面水平设置,所述电磁件处于第一通电状态,所述吸附A面产生磁力以吸附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一侧或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以使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保持水平;

在所述养护状态下,所述吸附B面水平设置,所述电磁件处于第二通电状态,所述吸附B面产生磁力以吸附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一侧或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以使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保持水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件设有至少两个,所有所述电磁件间隔设置,所有所述电磁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或者所有所述电磁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或者部分所述电磁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剩余所述电磁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件设有至少两个,所有所述电磁件间隔设置,所有所述电磁件设置于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一侧,或者所有所述电磁件设置于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或者部分所述电磁件设置于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一侧,剩余所述电磁件设置于所述载物架本体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绿化系统,包括所述绿植以及前述任一实施例的绿化景观墙,所述绿植放置于所述绿化景观墙。该绿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稳定地放置绿植,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该绿化系统可以省力、方便、快捷地移动,解决传统绿化景观墙移动不便的问题,提高绿化景观墙的实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绿化景观墙在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绿化景观墙在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载物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磁件和载物架本体在正常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磁件和载物架本体在养护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绿化景观墙;100、底座组件;110、第一底座;111、第一凹槽;112、第一滚轮;113、第一滑槽;120、第二底座;121、第二凹槽;122、第二滚轮;123、第二滑槽;200、支架组件;210、第一支架;211、第一架设部;212、第一连接部;220、第二支架;221、第二架设部;222、第二连接部;230、载物架;231、安装部;232、旋转部;233、载物架本体;300、第一滑块;310、第一夹持部;400、第一引导杆;410、第一操作部;500、第二滑块;510、第二夹持部;600、第二引导杆;610、第二操作部;700、电磁件;710、吸附A面;720、吸附B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绿化系统,包括绿植(未示出)以及绿化景观墙10,绿植放置于绿化景观墙10。其中,绿化景观墙10一方面可以稳定地放置绿植,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绿化景观墙10可以省力、方便、快捷地移动,解决传统绿化景观墙10移动不便的问题,提高绿化景观墙10的实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具体地,请参照图1至图3,一实施例的绿化景观墙10,包括支架组件200和底座组件100,支架组件200用于放置绿植,底座组件100包括可收纳设置的滚动件,支架组件200与底座组件100连接设置;绿化景观墙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滚动件处于收纳状态,底座组件100用于支撑支架组件200以放置绿植;在第二状态下,滚动件显露于外界并用于接触地面以移动绿化景观墙10。

当使用该绿化景观墙10放置绿植时,将该绿化景观墙10设置为第一状态,收纳滚动件,使得底座组件100可以稳固地放置于地面上或者其他置物平台上,以支撑支架组件200来放置绿植;当需要移动该绿化景观墙10时,将该绿化景观墙10设置为第二状态,将滚动件显露于外界并使绿化景观墙10通过滚动件接触地面,如此绿化景观墙10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借助滚动件来移动。绿化景观墙10在第一状态下可以稳固稳定地放置绿植,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在第二状态下通过滚动件可以省力、方便、快捷地移动,解决传统绿化景观墙10移动不便的问题,提高绿化景观墙10的实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组件100还包括收纳部,收纳部用于收纳滚动件;在第一状态下,滚动件收纳于收纳部内;在第二状态下,滚动件从收纳部内脱出以显露于外界。如此,通过设置收纳部,可以实现在第一状态下对滚动件进行收纳,在第二状态下将滚动件显露于外界以移动绿化景观墙10。

具体地,请参照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组件100包括第一底座110和第二底座120,收纳部包括第一凹槽111、第二凹槽121,滚动件包括第一滚轮112、第二滚轮122,第一底座110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111以及第一滚轮112,第二底座120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121以及第二滚轮122,第二底座120设有第二凹槽121的一端与第一底座110设有第一凹槽111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凹槽121与第一滚轮112对应设置以使第二凹槽121能够收纳第一滚轮112,第一凹槽111与第二滚轮122对应设置以使第一凹槽111能够收纳第二滚轮122;

支架组件200包括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以及载物架230,第一支架210与第一底座110互成角度连接设置,第二支架220与第二底座120互成角度连接设置,第一支架210与第二支架220间隔设置,载物架230可拆卸地架设于第一支架210与第二支架220之间以用于放置绿植;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底座110向远离第二底座120的方向转动,第二凹槽121收纳第一滚轮112,第一凹槽111收纳第二滚轮122,直至第二底座120设有第二凹槽121的一端与第一底座110设有第一凹槽111的一端拼合,载物架230架设于第一支架210与第二支架220之间以用于放置绿植;在第二状态下,载物架230与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分离,第一底座110向靠近第二底座120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一滚轮112从第二凹槽121内脱出,第二滚轮122从第一凹槽111内脱出,绿化景观墙10在外力作用下借助第一滚轮112和第二滚轮122移动。当使用该绿化景观墙10放置绿植时,将该绿化景观墙10设置为第一状态,第一底座110向远离第二底座120的方向转动,第二凹槽121收纳第一滚轮112,第一凹槽111收纳第二滚轮122,直至第二底座120设有第二凹槽121的一端与第一底座110设有第一凹槽111的一端拼合,如此,绿化景观墙10可以通过第一底座110和第二底座120稳固地放置于地面上或者其他置物平台上,以稳定地放置绿植;第一支架210与第一底座110互成角度连接设置,第二支架220与第二底座120互成角度连接设置,第二支架220与第一支架210间隔设置,如此,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之间可以形成架设空间,载物架230架设于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之间,载物架230可以作为架设基础来放置绿植,载物架230还可以限制连接于第一支架210的第一底座110与连接于第二支架220的第二底座120之间的相对转动,使整个绿化景观墙10在第一状态下保持结构稳定;

当需要移动该绿化景观墙10时,将该绿化景观墙10设置为第二状态,将载物架230与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分离,以使连接于第一支架210的第一底座110与连接于第二支架220的第二底座120能够相对转动;将第一底座110向靠近第二底座120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一底座110的第一滚轮112从第二凹槽121显露出来,第二底座120的第二滚轮122从第一凹槽111显露出来,绿化景观墙10在外力作用下借助第一滚轮112和第二滚轮122移动。绿化景观墙10在第一状态下可以稳固稳定地放置绿植,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第一滚轮112和第二滚轮122可以省力、方便、快捷地移动,解决传统绿化景观墙10移动不便的问题,提高绿化景观墙10的实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优选地,第一支架210与第一底座110互成直角连接设置,第二支架220与第二底座120互成直角连接设置,第二支架220与第一支架210间隔设置,载物架230架设于第一支架210与第二支架220之间,载物架230与第一支架210互成直角连接设置,载物架230与第二支架220互成直角连接设置,如此,相比于其他角度,直角设置可以使第一支架210与第一底座110、第二支架220与第二底座120、载物架230与第一支架210以及载物架230与第二支架220在第一状态下连接更加稳固,进而使绿植能够稳定地放置于绿化景观墙10。

可选地,第一滚轮112设有至少两个,所有第一滚轮112间隔设置。通过多个第一滚轮112可以支撑绿化景观墙10更稳定地移动。

可选地,第二滚轮122设有至少两个,所有第二滚轮122间隔设置。通过多个第二滚轮122可以支撑绿化景观墙10更稳定地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第一支架210包括第一架设部211以及与第一架设部211互成夹角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部212,第二支架220包括第二架设部221以及与第二架设部221互成夹角连接设置的第二连接部222;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间隔设置,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一底座110互成夹角连接设置,第二架设部221与第二底座120互成夹角连接设置,载物架230可拆卸地架设于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之间,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可拆卸连接;

在第一状态下,载物架230架设于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之间,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连接;

在第二状态下,载物架230与第一架设部211、第二架设部221分离,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分离。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间隔设置,如此,第一架设部211和第二架设部221之间可以形成架设空间,架设空间用于架设载物架230;在第一状态下,载物架230架设于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之间,实现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对载物架230的架设;同时,在第一状态下,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连接,使得第一支架210与第二支架220互相连接,以加强第一架设部211和第二架设部221之间形成的架设空间的稳定性,保证第一架设部211和第二架设部221在承重的情况下不会轻易晃动,提高绿化景观墙10在承重情况下的结构稳定性;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可拆卸连接,以使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能够分离,进而使第一支架210与第二支架220分离,保证第一底座110与第二底座120能够相对转动。

优选地,第一支架210为L型支架,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一架设部211互成直角连接设置;第二支架220为L型支架,第二连接部222与第二架设部221互成直角连接设置;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一底座110互成直角连接设置,第二架设部221与第二底座120互成直角连接设置,载物架230架设于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之间,载物架230与第一架设部211互成直角连接设置,载物架230与第二架设部221互成直角连接设置。相比于其他角度,直角设置可以使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一底座110、第二架设部221与第二底座120、载物架230与第一架设部211以及载物架230与第二架设部221在第一状态下连接稳固,使的绿植能够稳定地放置于绿化景观墙10。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第一架设部211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L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底座110,第二架设部221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二底座120,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均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两者的其中一者设有插槽(未示出),另外一者设有与插槽对应设置的插接部(未示出);

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架设部211向靠近第二架设部221的方向移动和/或第二架设部221向靠近第一架设部211的方向移动,插接部插入插槽;

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架设部211向远离第二架设部221的方向移动和/或第二架设部221向远离第一架设部211的方向移动,插接部脱离插槽。如此,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架设部211向靠近第二架设部221的方向移动和/或第二架设部221向靠近第一架设部211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均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插槽与插接部对应设置,使得插接部能够插入插槽,从而使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相连接;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架设部211向远离第二架设部221的方向移动和/或第二架设部221向远离第一架设部211的方向移动,插接部脱离插槽,以使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分离。

容易理解地,插槽的形状、大小与插接部的形状、大小相适应,以使插接部能够插入和脱离插槽。可选地,插槽为矩形槽,插接部为矩形柱状插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绿化景观墙10还包括第一滑块300以及第一引导杆400,第一引导杆400连接于第一底座110,第一引导杆400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滑块300的一端与第一架设部211连接,第一滑块300的另一端与第一引导杆400滑动连接。由于第一滑块300滑动连接于第一引导杆400,当第一滑块300沿着第一引导杆400的延伸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L方向)滑动时,第一滑块300可以带动第一架设部211沿着第一引导杆400的延伸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架设部211能够沿着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架设部211能够靠近或者远离第二架设部221。

可选地,请参照图1和图2,第一底座110设有第一滑槽113,第一滑槽113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引导杆400设置于第一滑槽113内。容易理解地,第一滑块300用于与第一引导杆400连接的部分设置于第一滑槽113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绿化景观墙10还包括第二滑块500以及第二引导杆600,第二引导杆600连接于第二底座120,第二引导杆600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滑块500的另一端与第二架设部221连接,第二滑块500的一端与第二引导杆600滑动连接。由于第二滑块500滑动连接于第二引导杆600,当第二滑块500沿着第二引导杆600的延伸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L方向)滑动时,第二滑块500可以带动第二架设部221沿着第二引导杆600的延伸方向移动,使得第二架设部221能够沿着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第二架设部221能够靠近或者远离第一架设部211。

可选地,请参照图1和图2,第二底座120设有第二滑槽123,第二滑槽123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二引导杆600设置于第二滑槽123内。容易理解地,第二滑块500用于与第二引导杆600连接的部分设置于第二滑槽123内。

可选地,请参照图1,第一滑块300设有第一内螺纹孔(未示出),第一引导杆400设有第一外螺纹结构(未示出),第一外螺纹结构与第一内螺纹孔螺旋配合,第一滑块300在第一引导杆400的转动下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具体地,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引导杆400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旋转,第一滑块300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向远离第二架设部221的方向移动,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互相远离;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引导杆400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第一滑块300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向靠近第二架设部221的方向移动,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互相靠近。

可选地,请参照图1,第二滑块500设有第二内螺纹孔(未示出),第二引导杆600设有第二外螺纹结构(未示出),第二外螺纹结构与第二内螺纹孔螺旋配合,第二滑块500在第二引导杆600的转动下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具体地,在第二状态下,第二引导杆600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方向旋转,第二滑块500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向远离第一架设部211的方向移动,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互相远离;在第一状态下,第二引导杆600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第二滑块500沿绿化景观墙10的长度方向向靠近第一架设部211的方向移动,第一架设部211与第二架设部221互相靠近。

可选地,第一引导杆400为丝杆,第一滑块300为与丝杆配合使用的滑座。

可选地,第二引导杆600为丝杆,第二滑块500为与丝杆配合使用的滑座。

可选地,第一引导杆400设有第一操作部410,第一操作部410用于承接外力以使第一引导杆400在外力作用下旋转。容易理解地,第一操作部410设置于操作人员能够接触到的地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一引导杆400设置于第一滑槽113内,同时至少部分第一引导杆400穿设于第一底座110远离第二底座120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底座110远离第二底座120的一端的部分第一引导杆400为第一操作部410,操作人员通过转动第一操作部410即可驱动设置于第一滑槽113内的部分第一引导杆400旋转,进而驱使第一滑块300来回移动。

优选地,第一操作部410为开设于第一引导杆400端部的内六角孔,操作人员利用内六角扳手转动内六角孔即可驱动第一引导杆400旋转。

可选地,第二引导杆600设有第二操作部610,第二操作部610用于承接外力以使第二引导杆600在外力作用下旋转。容易理解地,第二操作部610设置于操作人员能够接触到的地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二引导杆600设置于第二滑槽123内,同时至少部分第二引导杆600穿设于第二底座120远离第一底座110的一端,穿设于第二底座120远离第一底座110的一端的部分第二引导杆600为第二操作部610,操作人员通过转动第二操作部610即可驱动设置于第二滑槽123内的部分第二引导杆600旋转,进而驱使第二滑块500来回移动。

优选地,第二操作部610为开设于第二引导杆600端部的内六角孔,操作人员利用内六角扳手转动内六角孔即可驱动第二引导杆600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第一支架21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底座110,第二支架22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底座120;

在第一状态下,绿化景观墙10还包括正常工作和养护两种状态,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支架210向远离第一底座110的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支架210竖直设置,同时第二支架220向远离第二底座120的方向转动直至第二支架220竖直设置;

在养护状态下,第一支架210向靠近第一底座110的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支架210水平设置,同时第二支架220向靠近第二底座120的方向转动直至第二支架220水平设置。如此,当绿化景观墙10处于第一状态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竖直设置,载物架230连接于第一支架210与第二支架220,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与载物架230共同形成放置绿植的安装墙,使得绿化景观墙10能够发挥绿化、观赏等作用;在养护状态下,第一支架210向靠近第一底座110的方向转动,第二支架220向靠近第二底座120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水平设置,连接于第一支架210与第二支架220的载物架230处于较低的位置,方便操作人员对载物架230上的绿植进行修剪、更换等养护操作。

可选地,请参照图1和图2,第一滑块300与第一支架210铰接连接。具体地,第一滑块30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部310,两个第一夹持部310将第一支架210夹设于两个第一夹持部310之间的空间内,第一夹持部310与第一支架210铰接连接。

可选地,两个第一夹持部310之间的间距可调,当第一支架210需要转动时,两个第一夹持部310之间的间距变大,以使第一支架210能够转动,当需要第一支架210固定时,缩小两个第一夹持部310之间的间距,以使第一支架210被两个第一夹持部310夹紧而固定不动。

优选地,第一夹持部310与第一支架210通过螺栓铰接连接,螺栓与螺母配合使用,一方面,螺栓作为第一支架210相对第一夹持部310旋转的旋转轴,以实现第一支架210与第一夹持部310的铰接连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螺栓与螺母的螺旋运动来改变两个第一夹持部310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请参照图1和图2,第二滑块500与第二支架220铰接连接。具体地,第二滑块50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夹持部510,两个第二夹持部510将第二支架220夹设于两个第二夹持部510之间的空间内,第二夹持部510与第二支架220铰接连接。

可选地,两个第二夹持部510之间的间距可调,当第二支架220需要转动时,两个第二夹持部510之间的间距变大,以使第二支架220能够转动,当需要第二支架220固定时,缩小两个第二夹持部510之间的间距,以使第二支架220被两个第二夹持部510夹紧而固定不动。

优选地,第二夹持部510与第二支架220通过螺栓铰接连接,螺栓与螺母配合使用,一方面,螺栓作为第二支架220相对第二夹持部510旋转的旋转轴,以实现第二支架220与第二夹持部510的铰接连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螺栓与螺母的螺旋运动来改变两个第二夹持部510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4,载物架230包括两个安装部231、两个旋转部232以及用于放置绿植的载物架本体233,载物架本体233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旋转部232连接于一个安装部231,一个安装部231连接于第一支架210,一个安装部231连接于第二支架220,旋转部23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载物架本体233、安装部231,以使载物架本体233能够相对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转动。如此,通过设置载物架本体233可以相对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转动,不论绿化景观墙1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还是养护状态时,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均可以在外力作用下转动至水平状态,以使绿植稳定地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而不会倾倒。

可选地,安装部231为安装块,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分别开设有用于安装安装部231的第一安装槽(未示出)、第二安装槽(未示出),一个载物架230的安装部231活动插设于第一安装槽,一个载物架230的安装部231活动插设于第二安装槽;在第一状态下,载物架230两端的安装部231分别插入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以使载物架230连接于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在第二状态下,载物架230两端的安装部231分别从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移出,以使载物架230与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分离。

可选地,旋转部232为旋转轴,载物架本体23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插孔(未示出),安装部231设有第二插孔(未示出),旋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插孔、第二插孔,旋转轴的两端分别在第一插孔内、第二插孔内转动,以使旋转部232可转动地连接于载物架本体233、安装部231。

可选地,载物架本体233为置物板。优选地,载物架本体233为矩形置物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5和图6,绿化景观墙10还包括电磁件700,电磁件700连接于第一支架210或第二支架220,且电磁件700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或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电磁件700包括吸附A面710和吸附B面720,吸附A面710与吸附B面720互成夹角设置,载物架本体233为铁磁性金属架;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请参照图5,吸附A面710水平设置,电磁件700处于第一通电状态,吸附A面710产生磁力以吸附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或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以使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保持水平;

在养护状态下,请参照图6,吸附B面720水平设置,电磁件700处于第二通电状态,吸附B面720产生磁力以吸附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或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以使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保持水平。如此,通过电磁件700的吸附A面710以及吸附B面720对载物架本体233的磁吸控制,可以使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在正常工作和养护状态下均能稳定地保持水平,以使绿植稳定地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而不会倾倒。

可选地,电磁件700通过焊接、插接等连接方式连接于第一支架210或第二支架220。

可选地,请参照图1、图5和图6,电磁件700为矩形电磁件700,吸附A面710和吸附B面720互成直角设置,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吸附A面710水平设置,吸附B面720竖直设置;在养护状态下,第一支架210与第二支架220水平设置,使得吸附B面720变为水平设置,吸附A面710变为竖直设置。

可选地,载物架230还包括阻尼件(未示出),阻尼件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与旋转部232之间,阻尼件用于增加载物架本体233与旋转部232之间的摩擦,以使载物架本体233不易相对旋转部232旋转,同时载物架本体233也不会失去相对旋转部232旋转的能力,如此,可以使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较好地保持在水平状态。可选地,阻尼件为套设于载物架本体233与旋转部232之间的橡胶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5和图6,电磁件700还包括A面电磁块(未示出)、B面电磁块(未示出),电磁件700设有容纳腔(未示出),A面电磁块、B面电磁块设置于容纳腔内;A面电磁块包括吸附A面710,A面电磁块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A面电磁块通电后能够使吸附A面710产生磁力;B面电磁块包括吸附B面720,B面电磁块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B面电磁块通电后能够使吸附B面720产生磁力;

电磁件700处于第一通电状态时,A面电磁块通电,B面电磁块断电;

电磁件700处于第二通电状态时,A面电磁块断电,B面电磁块通电。如此,A面电磁块、B面电磁块用于控制电磁件700的吸附A面710和吸附B面720的磁力生成状态。当电磁件700处于第一通电状态时,A面电磁块通电,A面电磁块产生磁力,吸附A面710产生磁力以吸附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或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B面电磁块断电,吸附B面720对载物架本体233没有作用力而不影响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水平状态;当电磁件700处于第二通电状态时,B面电磁块通电,B面电磁块产生磁力,吸附B面720产生磁力以吸附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或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A面电磁块断电,吸附A面710对载物架本体233没有作用力而不影响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水平状态。

可选地,外部电源可以是电池或者电网。

可选地,请参照图1,载物架230设有至少两个,所有载物架230沿第一支架210的宽度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W方向)或者沿第二支架220的宽度方向(例如图1所示的W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载物架230,使得绿化景观墙10能够放置更多的绿植,扩大绿化景观墙10容的绿化能力。

容易理解地,电磁件700的设置数量与载物架230的设置数量相适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4和图5,电磁件700设有至少两个,所有电磁件700间隔设置,所有电磁件700连接于第一支架210,或者所有电磁件700连接于第二支架220,或者部分电磁件700连接于第一支架210,剩余电磁件700连接于第二支架220。当至少两个电磁件700连接于第一支架210或者第二支架220,而电磁件700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或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如此,通过多个电磁件700来吸附载物架本体233,可以更稳定地维持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水平;当部分电磁件700连接于第一支架210,剩余部分电磁件700连接于第二支架220,从而使得载物架本体233的两端均设置有电磁件700,如此可以对载物架本体233的两端进行吸附,能够更稳定地维持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水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5和图6,电磁件700设有至少两个,所有电磁件700间隔设置,所有电磁件700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或者所有电磁件700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或者部分电磁件700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剩余电磁件700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在所有电磁件700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或者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这一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电磁件700来吸附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或者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可以更稳定地维持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水平。在部分电磁件700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剩余电磁件700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这一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以及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背面一侧均设置电磁件700,从而使得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和载物面的背面一侧均受到电磁件700的吸附力,可以更稳定地维持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水平。

可选地,请参照图1、图5和图6,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均连接有电磁件700,连接于第一支架210的电磁件700数量与连接于第二支架220的电磁件700数量相等。

优选地,在某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5和图6,四个电磁件700对应一个载物架230,具体而言,两个连接于第一支架210的电磁件700分别设置于一个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和载物面的背面一侧并沿着载物架本体233的横截面的斜对角线间隔设置,且连接于第一支架210并设置于同一个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和载物面的背面一侧的两个电磁件700的吸附A面710相对设置,以用于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吸附和夹设载物架本体233,连接于第一支架210并设置于同一个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和载物面的背面一侧的两个电磁件700的吸附B面720相对设置,以用于在养护状态下吸附和夹设载物架本体233;

两个连接于第二支架220的电磁件700分别设置于一个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和载物面的背面一侧并沿着载物架本体233的横截面的斜对角线间隔设置,且连接于第二支架220并设置于同一个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和载物面的背面一侧的两个电磁件700的吸附A面710相对设置,以用于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吸附和夹设载物架本体233,连接于第二支架220并设置于同一个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一侧和载物面的背面一侧的两个电磁件700的吸附B面720相对设置,以用于在养护状态下吸附和夹设载物架本体233。如此,无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还是在养护状态下,在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两端以及载物面的背面一侧的两端均设有电磁件700进行吸附,可以大大增强对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的水平状态的维持能力,以使绿植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还是在养护状态下均能稳定放置于载物架本体233的载物面。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