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

一种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设有水箱、滑轨、防尘罩、水温溶氧维持单元;沿水箱上下长边框设有滑轨,水箱外侧沿水箱竖直棱边框设有支撑杆,支撑杆顶部连接有防尘罩,防尘罩上设有光照单元;水箱内中间放置有沿滑轨可滑动的第一培养盒,第一培养盒左侧放置有沿滑轨可滑动的第二培养盒,第一培养盒右侧放置有沿滑轨可滑动的第三培养盒;水箱内壁上安装有水温溶氧维持单元。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单一捕食风险信号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同时能够对单一捕食风险信号强度进行量化,即实现捕食风险信号强度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变化进行量化分析;达到了扩展研究方法、保障实验研究结果真实性的目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717693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221935826.3

  • 发明设计人 李继秋;郝雅;林晓凤;

    申请日2022-07-26

  • 分类号G01N33/00(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庚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07;北京庚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07;

  • 代理人孙敬霞;韩德凯

  • 地址 361005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 入库时间 2022-11-28 18:34:1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01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种群关系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

背景技术

种间关系对生物种群数量和结构稳定性的干扰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其中捕食关系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种间相互作用之一,与食物网中资源动态变化密切相关,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作用除了直接产生的消费效应,还包括捕食风险对猎物产生的间接生理学效应,即非消费效应,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捕食风险对猎物种群动态的影响大于直接捕食,但是在种间关系研究中捕食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海洋微食物网上的研究尤其缺乏,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忽略或低估捕食风险对生物的影响,将不能准确评估捕食作用的生态效应,制约对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正确理解。

因此,选择合理的实验装置(工艺)来研究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风险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现有的水生生态系统捕食风险的研究装置,捕食者和猎物放置在在同一个连续水体容器中,两者种间用物理方式(隔板,玻璃板等)进行隔离,捕食者无法直接捕食猎物(消费效应),但是可以通过释放出的生物信息素(化学信号)或者攻击行为(物理信号)来对猎物施加捕食风险的影响(非消费效应),这是目前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的主流研究技术方案,但现有的水生生态系统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的研究方案,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捕食者和猎物共存的体系中,不能很好的将不同的捕食风险类型(化学或视觉)作为单一变量来研究,更无法进一步在不同的捕食风险源之间做出量化和比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解决不同的捕食风险信号(化学信号或视觉信号)不能作为单一变量研究,以及不能针对单一捕食风险信号(化学信号或视觉信号)做出量化和比较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包括水箱、滑轨、防尘罩、水温溶氧维持单元;沿所述水箱上下长边框设有所述滑轨,水箱外侧沿所述水箱竖直棱边框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部连接有所述防尘罩,防尘罩上设有光照单元;所述水箱内中间放置有沿所述滑轨可滑动的第一培养盒,所述第一培养盒左侧放置有沿滑轨可滑动的第二培养盒,第一培养盒右侧放置有沿所述滑轨可滑动的第三培养盒;所述水箱内壁上安装有所述水温溶氧维持单元。

作为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培养盒、所述第二培养盒、所述第三培养盒均由有机玻璃板组成;所述第一培养盒包括第一高透光有机玻璃板、第一不透光有机玻璃板,所述第二培养盒包括第二高透光有机玻璃板、第二不透光有机玻璃板;所述第三培养盒包括左右两侧的第三左不透明有机玻璃板、第三右不透光有机玻璃板。

作为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不透光有机玻璃板上开设有第一化学信号传递窗,所述第一化学信号传递窗上覆盖有第一筛绢;所述第三左不透明有机玻璃板上开设有第二化学信号传递窗,所述第二化学信号传递窗上覆盖有第二筛绢。

作为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培养盒内设有收网、挂钩,所述挂钩底端与所述收网连接,挂钩顶端滑动挂靠于所述滑轨上。

作为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培养盒前壁底部设有排水阀。

作为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的优选方案,在所述滑轨上中间点两侧对称设置有预定距离的若干档位槽。

作为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水箱由高透明有机玻璃板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有水箱、滑轨、防尘罩、水温溶氧维持单元;沿水箱上下长边框设有滑轨,水箱外侧沿水箱竖直棱边框设有支撑杆,支撑杆顶部连接有防尘罩,防尘罩上设有光照单元;水箱内中间放置有沿滑轨可滑动的第一培养盒,第一培养盒左侧放置有沿滑轨可滑动的第二培养盒,第一培养盒右侧放置有沿滑轨可滑动的第三培养盒;水箱内壁上安装有水温溶氧维持单元。

本实用新型能够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实现了活体间捕食风险信号生态效应的研究,保障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能够对单一捕食风险信号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同时能够对单一捕食风险信号强度进行量化,即实现捕食风险信号强度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变化进行量化分析;装置结构和制作简单,达到了扩展研究方法、保障实验研究结果真实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箱;2、滑轨;3、防尘罩;4、水温溶氧维持单元;5、支撑杆;6、光照单元;7、第一培养盒;8、第二培养盒;9、第三培养盒;10、第一高透光有机玻璃板;11、第一不透光有机玻璃板;12、第二高透光有机玻璃板;13、第二不透光有机玻璃板;14、第三左不透明有机玻璃板;15、第三右不透光有机玻璃板;16、第一化学信号传递窗;17、第一筛绢;18、第二化学信号传递窗;19、第二筛绢;20、收网;21、挂钩;22、排水阀23、档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提供一种水环境捕食风险生态效应研究装置,包括水箱1、滑轨2、防尘罩3、水温溶氧维持单元4;沿所述水箱1上下长边框设有所述滑轨2,水箱1外侧沿所述水箱1竖直棱边框设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顶部连接有所述防尘罩3,防尘罩3上设有光照单元6;所述水箱1内中间放置有沿所述滑轨2可滑动的第一培养盒7,所述第一培养盒7左侧放置有沿滑轨2可滑动的第二培养盒8,第一培养盒7右侧放置有沿所述滑轨2可滑动的第三培养盒9;所述水箱1内壁上安装有所述水温溶氧维持单元4。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培养盒7、所述第二培养盒8、所述第三培养盒9均由有机玻璃板组成;所述第一培养盒7包括第一高透光有机玻璃板10、第一不透光有机玻璃板11,所述第二培养盒8包括第二高透光有机玻璃板12、第二不透光有机玻璃板13,所述第三培养盒9包括左右两侧的第三左不透明有机玻璃板14、第三右不透光有机玻璃板15。第一培养盒7用于培养猎物,第二培养盒8、第三培养盒9均为捕食者培养盒,将第一培养盒7与第二培养盒8相对的面,即第一高透光有机玻璃板10与第二高透光有机玻璃板12均设置为高透光有机玻璃板,目的是,能够使得猎物直观的观察到捕食者,用于研究视觉风险信号在种间的生态效应;第一培养盒7与第三培养盒9用于研究捕食风险化学信号在种间的生态效应,因此,设置有第一不透光有机玻璃板11和第三左不透明有机玻璃板14,有效避免了视觉信号对研究捕食风险化学信号在种间的生态效应的影响;第一培养盒7、第二培养盒8、第三培养盒9之间通过不同类型玻璃板的设置,达到了控制和研究单一捕食风险类型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不透光有机玻璃板11上开设有第一化学信号传递窗16,所述第一化学信号传递窗16上覆盖有第一筛绢17;所述第三左不透明有机玻璃板14上开设有第二化学信号传递窗18,所述第二化学信号传递窗18上覆盖有第二筛绢19。第一培养盒7与第三培养盒9之间的水箱1内注有透明水体,第一培养盒7和第三培养盒9之间组合,用于研究捕食风险化学信号在种间的生态效应,其中,化学信号包括有捕食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因此,第一化学信号传递窗16、第一筛绢17、第二化学信号传递窗18、第二筛绢19的设置,目的是用于化学信号物质在一培养盒7和第三培养盒9之间的传递,保障实验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培养盒7内设有收网20、挂钩21,所述挂钩21底端与所述收网20连接,挂钩21顶端滑动挂靠于所述滑轨2上。收网20的设置目的是用于对猎物的收集和观察,挂钩21的设计,使得收网20收集猎物的操作更加简便、快捷。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培养盒7前壁底部设有排水阀22。通过控制排水阀22开、关,能够实现第一培养盒7内废水的处理以及猎物产卵的收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滑轨2上中间点两侧对称设置有预定距离的若干档位槽23。第二培养盒8、第三培养盒9均能够沿滑轨2滑动,通过滑动,能够实现调整第二培养盒8与第一培养盒7、第三培养盒9与第一培养盒7之间距离的目的,距离的变化,能够引起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风险信号强度的变化,在滑轨2上中间点两侧设置不同距离的档位槽23,通过对在不同距离的档位上捕食风险信号强度的比较,能够实现捕食风险信号量化分析,解决了现有方案中不能对单一捕食风险信号进行量化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箱1由高透明有机玻璃板组成。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设计目的在于研究捕食者与猎物之间捕食风险信号的生态效应,以及捕食风险信号强度的量化分析,利用高透明有机玻璃板制作水箱1,有利于研究人员清楚的观察猎物和捕食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实验研究的有效性。

本实施例中,水温溶氧维持单元4本身为现有技术,由贴壁式商用变频恒温加热棒和商用静音氧气泵组成,连接外部电源的水温溶氧维持单元,实验期间24h不间断运行,使整个实验装置内的水温和溶氧维持在一定的区间内。其中,变频恒温加热棒:品牌:SUNSUN,China;货号:GP-100;型号:功率50W,ABS外壳。静音氧气泵:品牌:AQUAEL/爱丽,China;货号:5400;型号:功率8W,8cm气盘。

本实用新型设有水箱1、滑轨2、防尘罩3、水温溶氧维持单元4;沿水箱1上下长边框设有滑轨2,水箱1外侧沿水箱1竖直棱边框设有支撑杆5,支撑杆5顶部连接有防尘罩3,防尘罩3上设有光照单元6;水箱1内中间放置有沿滑轨2可滑动的第一培养盒7,第一培养盒7左侧放置有沿滑轨2可滑动的第二培养盒8,第一培养盒7右侧放置有沿滑轨2可滑动的第三培养盒9;水箱1内壁上安装有水温溶氧维持单元4。防尘罩3通过支撑杆5固定安装于水箱1顶部上方,防尘罩3上同时安装有光照单元6,防尘罩3在水箱1上方,能够有效避免外界灰尘对实验探究结果的影响,光照单元6在上方能够为生物模拟自然光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现实光环境,有效保障了实验探究结果的真实性。水温溶氧维持单元4用于为生物提供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温度和氧环境,进一步保障了实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水温溶氧维持单元4、光照单元6能够为实验研究提供所需的自然光、温度、氧环境,具有完善的生命维持系统,装置可以脱离生物培养箱或者气候室的支持单独放置,可以在野外环境进行现场的模拟实验,扩展了装置的应用环境,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第一培养盒7、第二培养盒8、第三培养盒9之间为独立模块,能够单独更换或调整,猎物或捕食者数量可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调整。本实用新型能够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实现了活体间捕食风险信号生态效应的研究,保障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能够对单一捕食风险信号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同时能够对单一捕食风险信号强度进行量化,即实现捕食风险信号强度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变化进行量化分析;装置结构和制作简单,达到了扩展研究方法、保障实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