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肩峰定位装置

肩峰定位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肩峰定位装置,肩峰定位装置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调节臂、第二调节臂以及连接第一调节臂与第二调节臂的把持件;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一定位件以及第二定位件。第一定位件与第一调节臂转动连接,第一定位件设有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件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一转动轴线。第二定位件与第二调节臂转动连接,第二定位件设有第二定位孔,第二定位件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共线,并且第一定位孔的中心到第一转动轴线的垂直距离与第二定位孔的中心到第二转动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上述肩峰定位装置能在肩峰上准确地建立骨隧道,避免患者二次伤害。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286195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竞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23252995.5

  • 发明设计人 魏代楠;尤明哲;葛亮;曹亮;

    申请日2021-12-22

  • 分类号A61F2/46(2006.01);A61B17/17(2006.01);

  • 代理机构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王秀君

  • 地址 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东路1601号1幢10层1016室

  • 入库时间 2022-09-26 23:50: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26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肩峰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肩袖撕裂(RCT)是指由肩关节慢性病变或外伤导致的以肩关节持续疼痛和活动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肩袖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显著,但是巨大肩袖撕裂的治疗仍然是骨科运动医学的难题。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假体植入等,其中肩袖假体植入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最新方案,肩袖假体植入术风险低、操作简单、可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在肩袖假体植入术中,肩袖假体需以捆绑的形式固定在肩峰下间隙内,以防止肩袖假体移位造成并发症。具体地,肩袖假体上预置的缝合线需穿透肩峰骨质,并在肩峰上表面打结固定,因此需要建立贯穿肩峰的骨隧道。由于肩峰假体植入手术为关节镜下手术,操作难度非常大,且骨隧道建立过程无法目视定位,仅凭术者经验建立骨隧道,定位并不精确,容易导致骨隧道位置偏移,进而造成植入假体损坏、植入假体失效、患者活动受限或致患者再次受伤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在肩峰上准确地建立骨隧道问题,提供一种肩峰定位装置。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肩峰定位装置,包括:

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调节臂、第二调节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调节臂与所述第二调节臂的把持件;

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调节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转动轴线;

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调节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定位件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件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转动轴线,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共线,并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中心到所述第一转动轴线的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中心到所述第二转动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臂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滑动延伸;所述第二调节臂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滑动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把持件包括把持部、连接在把持部的一端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把持部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至少部分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调节臂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调节臂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调节臂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调节臂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臂设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连通的第一螺纹孔,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一螺纹件,所述第一螺纹件包括第一螺纹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连接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螺纹部穿设在所述第一滑槽内并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外,并且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等效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滑槽的宽度;

所述第二调节臂设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连通的第二螺纹孔,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二螺纹件,所述第二螺纹件包括第二螺纹部以及与所述第二螺纹部连接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螺纹部穿设在所述第二滑槽内并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外,并且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等效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滑槽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或者所述第一调节臂设有用于示意所述第一调节臂的移动距离的第一刻度线;

所述第二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调节臂设有用于示意所述第二调节臂的移动距离的第二刻度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臂包括本体以及与所述本体活动连接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能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调节件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本体的连接孔,所述调节件可滑动地穿设在所述连接孔内,所述本体还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孔连通的第三螺纹孔,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三螺纹件,所述第三螺纹件与所述第三螺纹孔螺纹配合,并且所述第三螺纹件用于与所述调节件抵接或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肩峰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件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定位件之间可通过相互转动形成第一角度,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定位件之间可通过相互转动形成第二角度,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调节定位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同轴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臂,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定位件同轴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调节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调节臂螺纹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定位件均包括第一转接部,所有所述第一定位件的所述第一转接部均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紧固件;

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调节臂螺纹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定位件均包括第二转接部,所有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所述第二转接部均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紧固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件包括第一螺杆以及与所述第一螺杆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一调节臂螺纹连接,所有所述第一定位件的所述第一转接部层叠地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外,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外,并且所述第一弹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部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母抵接;

所述第二紧固件包括第二螺杆以及与所述第二螺杆螺纹连接的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第二调节臂螺纹连接,并且所有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所述第二转接部层叠地套设于所述第二螺杆外,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螺杆外,并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部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母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肩峰定位装置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定位件,两个所述第一定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臂,并且两个所述第一定位件的转动轴线分别为第一转动轴线a以及第一转动轴线b,所述第一转动轴线a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b平行设置;

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定位件,两个所述第二定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调节臂,并且两个所述第二定位件的转动轴线分别为第二转动轴线c 以及第二转动轴线d,所述第二转动轴线c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线d平行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轴线a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线c共线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轴线b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线d共线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或者所述第一调节臂设有用于示意所述第一定位件的旋转角度的第三刻度线;

所述第二定位件或者所述第二调节臂设有用于示意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旋转角度的第四刻度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孔为通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为盲孔。

上述肩峰定位装置通过在第一调节臂设置可转动的第一定位件,在第二调节臂设置可转动的第二定位件,从而通过将第二定位件穿入到患者肩峰的下间隙内并转动第二定位件,使第二定位件上的第二定位孔对准患者肩峰的下表面预定的骨隧道的理想位置,再通过将第一定位件贴近患者贴近患者肩部的外表面皮肤,并使第一定位件转过与第二定位件相同的角度,由于第一定位件的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定位件的第二转动轴线共线,并且第一定位孔的中心到第一转动轴线的垂直距离与第二定位孔的中心到第二转动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保证了此时的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能在第一方向上对齐,从而能将术者在患者肩峰的下表面预定的骨隧道的理想位置直观地反映到患者的外表面皮肤上,便于术者观察,此时使用克氏针通过第一定位孔向下打孔直至克氏针到达第二定位孔,即可在肩峰准确地建立出理想的骨隧道。第一定位孔能起到定位与导向作用,使得克氏针能按照预定的轨迹打孔,避免了骨隧道位置偏移,从而避免了肩峰其他组织受到损伤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同时也避免了肩袖假体植入后损坏或失效以及患者术后活动受限等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肩峰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肩峰定位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肩峰定位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肩峰定位装置的仰视图;

图5为图2中所示A局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2中所示B局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一实施例的两个第一定位件不同轴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的两个第二定位件不同轴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把持件;111、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13、把持部;12、第一调节臂;121、本体;122、调节件;123、第一螺纹件;124、第三螺纹件; 125、第一滑槽;131、第二调节臂;132、第二螺纹件;133、第二滑槽;(20;20A;20B)、第一定位件;21、第一定位孔;22、第一转接部;(23、23a;23b;)、第一转动轴线;(30;30C;30D)、第二定位件;31、第二定位孔;32、第二转接部;(33;33c;33d;)、第二转动轴线;41、第一紧固件;411、第一螺杆;412、第一螺母;42、第二紧固件;421、第二螺杆;422、第二螺母;51、第一弹性件;52、第二弹性件;61、第一齿轮;62、第二齿轮;63、第三齿轮; 64、第四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具体地,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肩峰定位装置,用于在肩袖假体植入术中,在肩峰上对骨髓道的开设位置进行定位,确定克氏针的打入位点,从而准确高效地在肩峰上建立贯穿肩峰的骨隧道。具体地,参见图1以及图2,一实施例的肩峰定位装置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调节臂12、第二调节臂131 以及连接第一调节臂12与第二调节臂131的把持件11,所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一定位件20、第二定位件3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也即患者的脊柱延伸方向。第一定位件20与第一调节臂12转动连接,第一定位件20设有第一定位孔21,第一定位件20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一转动轴线23。第二定位件30与第二调节臂131转动连接,第二定位件30设有第二定位孔31,第二定位件30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转动轴线33,第二转动轴线33与第一转动轴线23共线,并且第一定位孔21的中心到第一转动轴线 23的垂直距离与第二定位孔31的中心到第二转动轴线33的垂直距离相等。

具体地,上述肩峰定位装置在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S110:旋转第一定位件20与第二定位件30,使得第一定位孔21与第二定位孔31在第一方向上对齐,记录此时第一定位件20的位置与第二定位件30的位置为初始位置。

S120:术者手持把持件11使把持件11的把持部113平行于患者脊柱。将第一定位件20贴近患者肩部外表面皮肤,将第二定位件30伸入患者肩峰的下间隙内并使得第二定位件30贴近肩峰的下表面。

S130:通过关节镜观察患者肩峰的下表面,在患者肩峰的下表面上确定骨隧道的理想位置,同时在关节镜的观测下移动肩峰定位装置并转动第二定位件30,使得第二定位孔31对准骨隧道的理想位置,固定此时肩峰定位装置的位置,并记录下第二定位件30转过的角度。

S140:将第一定位件20转过与第二定位件30相同的角度,由于第一定位件 20的第一转动轴线23与第二定位件30的第二转动轴线33共线,并且第一定位孔21的中心到第一转动轴线23的垂直距离与第二定位孔31的中心到第二转动轴线33的垂直距离相等。因此,此时的第一定位孔21与第二定位孔31在第一方向上再次对齐。

S150:将克氏针穿入第一定位孔21并向下穿入肩峰内,直至克氏针到达第二定位孔31,此时即可完成骨髓道的建立。

上述肩峰定位装置通过在第一调节臂12设置可转动的第一定位件20,在第二调节臂131设置可转动的第二定位件30,从而通过将第二定位件30穿入到患者肩峰的下间隙内并转动第二定位件30,使第二定位件30上的第二定位孔31 对准患者肩峰的下表面预定的骨隧道的理想位置,再通过将第一定位件20贴近患者贴近患者肩部的外表面皮肤,并使第一定位件20转过与第二定位件30相同的角度,由于第一定位件20的第一转动轴线23与第二定位件30的第二转动轴线33共线,并且第一定位孔21的中心到第一转动轴线23的垂直距离与第二定位孔31的中心到第二转动轴线33的垂直距离相等,保证了此时的第一定位孔21与第二定位孔31能在第一方向上对齐,从而能将术者在患者肩峰的下表面预定的骨隧道的理想位置直观地反映到患者的外表面皮肤上,便于术者观察,此时使用克氏针通过第一定位孔21向下打孔直至克氏针到达第二定位孔31,即可在肩峰准确地建立出理想的骨隧道。第一定位孔21能起到定位与导向作用,使得克氏针能按照预定的轨迹打孔,避免了骨隧道位置偏移,从而避免了肩峰其他组织受到损伤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同时也避免了肩袖假体植入后损坏或失效以及患者术后活动受限等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臂12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滑动延伸,从而调整第一定位件2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第二调节臂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滑动延伸,从而调整第二定位件3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具体地,参见图2,把持件11包括把持部113、连接在把持部113的一端的第一连接部111以及连接在把持部113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部112,其中,把持部 113用于术者握持,以便进行操作。把持部113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 111与第二连接部112均至少部分垂直于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调节臂12与第一连接部111连接,并且第一调节臂12能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滑动;第二调节臂131与第二连接部112连接,并且第二调节臂131能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滑动。具体地,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肩峰位置不同,通过第一调节臂12与第一连接部111滑动连接,能调整第一定位件2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同理,通过第一调节臂12与第一连接部111滑动连接,能调整第二定位件3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从而使得肩峰定位装置能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患者,提高了肩峰定位装置的泛用性。

具体地,参见图3,第一调节臂12设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 125,第一连接部111设有与第一滑槽125连通的第一螺纹孔,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一螺纹件123,第一螺纹件123包括第一螺纹部以及与第一螺纹部连接的第一限位部,第一螺纹部穿设在第一滑槽125内并与第一螺纹孔螺纹配合,第一限位部位于第一滑槽125外,并且第一限位部的等效直径大于第一滑槽125 的宽度,从而使得第一螺纹件123能将第一调节臂12锁紧于第一连接部111。其中第一限位部的等效直径指的是第一限位部在第一滑槽125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125的宽度为1mm。具体地,当需要调整第一调节臂1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时,先旋松第一螺纹件123,此时第一调节臂12能相对第一连接部11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滑动,当将第一调节臂12 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再旋紧第一螺纹件123,使得第一螺纹件123的第一限位部与第一调节臂12抵接,从而固定第一调节臂12与第一连接部111的相对位置。

参见图4,类似地,第二调节臂131设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 133,第二连接部112设有与第二滑槽133连通的第二螺纹孔,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二螺纹件132,第二螺纹件132包括第二螺纹部以及与第二螺纹部连接的第二限位部,第二螺纹部穿设在第二滑槽133内并与第二螺纹孔螺纹配合,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二滑槽133外,并且第二限位部的等效直径大于第二滑槽133 的宽度,从而使得第二螺纹件132能将第二调节臂131锁紧于第二连接部112。其中第二限位部的等效直径指的是第二限位部在第二滑槽133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滑槽133的宽度为1mm。具体地,当需要调整第二调节臂13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时,先旋松第二螺纹件132,此时第二调节臂131能相对第二连接部11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滑动,当将第二调节臂 131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再旋紧第二螺纹件132,使得第二螺纹件132的第二限位部与第二调节臂131抵接,从而固定第二调节臂131与第二连接部112的相对位置。

值得说明的是,能实现第一调节臂12与第一连接部111相对移动的连接方式还有很多,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一调节臂12与第一连接部111还可以为螺纹连接,或者,第一调节臂12与第一连接部111相互套设等。同理,能实现第二调节臂131与第二连接部112相对移动的连接方式还有很多,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二调节臂131与第二连接部112还可以为螺纹连接,或者,第二调节臂131与第二人连接部相互套设等,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调节第一调节臂12以及第二调节臂131的位置后,第一定位件20的第一转动轴线23与第二定位件30的第二转动轴线33依旧保持共线,需要保证第一调节臂12以及第二调节臂131每次移动的距离均相等。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1或者第一调节臂12设有用于示意第一调节臂12的移动距离的第一刻度线,通过第一刻度线能指导术者将第一调节臂12 调节至合适位置。类似地,第二连接部112或第二调节臂131设有用于示意第二调节臂131的移动距离的第二刻度线,通过第二刻度线能指导术者将第二调节臂131调节至合适位置,从而保证需要保证第一调节臂12以及第二调节臂131 每次移动的距离均相等,进而保证第一定位件20的第一转动轴线23与第二定位件30的第二转动轴线33依旧保持共线。

进一步地,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肩峰高度也不同,为了保证第一定位件20在第二定位件30伸入患者肩峰下间隙后能贴近患者肩部外表面皮肤,参见图1以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臂12包括本体121以及调节件122,其中,本体121与第一连接部111滑动连接,调节件122与本体121活动连接,并且调节件122能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定位件20与调节件122转动连接,从而通过使调节件122沿第一方向移动,即可调整第一定位件20与第二定位件30 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从而针对不同患者不同高度的肩峰,第二定位件30均能特近患者肩部外表面皮肤,进而准确地对克氏针进行定位与导向。

具体地,本体121沿第一方向开设有贯穿本体121的连接孔,调节件122 可滑动地穿设在连接孔内,本体121还开设有与连接孔连通的第三螺纹孔,较佳地,第三螺纹孔的中心轴线与连接孔的中线轴线相垂直。进一步地,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三螺纹件124,第三螺纹件124与第三螺纹孔螺纹配合,并且第三螺纹件124用于与调节件122抵接或分离,从而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旋松第三螺纹件124,使得第三螺纹件124与调节件122分离,此时调节件122能在连接孔内自由移动,通过移动调节件122直至调节件122上的第一定位件20贴近患者肩部外面表面皮肤,再通过旋紧第三螺纹件124,使得第三螺纹件124与调节件122抵接,此时即可将调节件122锁紧于连接孔内。

参见图1以及图2,肩峰定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20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定位件30,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定位件之间可通过相互转动形成第一角度,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定位件之间可通过相互转动形成第二角度,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调节定位位置。具体地,在临床使用时,通过调整第一角度以及第二角度的大小,从而调整骨隧道的定位位置,继而适应不同患者的肩峰结构。进一步地,在临床使用时,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需要保持相等,从而保证所有第一定位件与所有第二定位件30在第一方向一一对齐。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臂12设置有两个可转动第一定位件20,第二调节臂131设置有两个可转动的第二定位件30,从而通过两个第一定位件20与两个第二定位件30在第一方向一一对齐,即可在肩峰上定位两条骨隧道。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20同轴地设置于第一调节臂 12,即所有第一定位件20的第一转动轴线23共线设置,从而便于调整各个第一定位孔21的相对位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41,第一紧固件41与第一调节臂12螺纹连接,每个第一定位件20均设有第一转接部22,所有第一定位件20的第一转接部22均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紧固件41,第一定位件20的第一旋转轴即为第一紧固件41的中心轴线。

进一步地,参见图2以及图5,第一紧固件41包括第一螺杆411以及与第一螺杆411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母412,第一螺杆411与第一调节臂12螺纹连接,所有第一定位件20的第一转接部22均层叠地套设在第一螺杆411外,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件51,第一弹性件51套设在第一螺杆411外,并且第一弹性的一端与第一转接部22抵接,述第一弹性件51的另一端与第一螺母412 抵接,第一紧固件41用于对第一弹性件51进行预紧,通过旋松或旋紧第一紧固件41,能调整第一弹性件51的预紧力,从而通过第一弹性件51的预紧力能固定第一定位件20,从而避免将第一定位件20旋转至适合位置后第一定位件 20随意摆动导致的第一定位孔21无法与对应的第二定位孔31在第一方向上对齐问题。

参见图1以及图2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二定位件30同轴地设置于第二调节臂131,即所有第二定位件30的第二转动轴线33共线设置,从而便于调整各个第二定位孔31的相对位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二紧固件42,第二紧固件42与第二调节臂131螺纹连接,每个第二定位件30均设有第二转接部32,所有第二定位件30的第二转接部32均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二紧固件42,第二定位件30的第二旋转轴即为第二紧固件42的中心轴线。

进一步地,参见图2以及图6,第二紧固件42包括第二螺杆421以及与第二螺杆421螺纹连接的第二螺母422,第二螺杆421与第二调节臂131螺纹连接,所有第二定位件30的第二转接部32均层叠地套设在第二螺杆421外,肩峰定位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件52,第二弹性件52套设在第二螺杆421外,并且第二弹性的一端与第二转接部32抵接,第二弹性件52的另一端与第二螺母422 抵接,第二紧固件42用于对第二弹性件52进行预紧,通过旋松或旋紧第二紧固件42,能调整第二弹性件52的预紧力,从而通过第二弹性件52的预紧力能固定第二定位件30,进而避免将第二定位件30旋转至适合位置后第二定位件 30随意摆动导致的第一定位孔21无法与对应的第二定位孔31在第一方向上对齐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20也可以不同轴设置,同理,至少两个第二定位件30也可以不同轴设置。具体地,参见图7以及图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肩峰定位装置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定位件20以及两个第二定位件30,两个第一定位20分别为第一定位件20A与第一定位件20B,第一定位件20A与第一定位件20B设置于第一调节臂12,并且第一定位件20A 具有第一转动轴线23a,第一定位件20B具有第一转动轴线23b,第一转动轴线 23a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23b平行设置。参见图8,两个第二定位件30分别为第二定位件30C与第二定位件30D,第二定位件30C与第二定位件30D设置于第二调节臂131,并且第二定位件30C具有第二转动轴线33c,第二定位件30D具有第二转动轴线33d,第二转动轴线33c与第二转动轴线33d平行设置。进一步地,第一转动轴线23a与第二转动轴线33c共线设置,从而保证第一定位件20A 的第一定位孔21与第二定位件30C第二定位孔31在第一方向上能始终对齐。同理,第一转动轴线23b与第二转动轴线33d共线设置,保证第一定位件20B 的第一定位孔21与第二定位件30D第二定位孔31在第一方向上能始终对齐。

继续参见图7以及图8,第一调节臂12上可转动地设置有相啮合的第一齿轮61以及第二齿轮62,第一定位件20A与第一齿轮61连接,此时第一定位件 20A的第一转动轴线23a即为的第一齿轮61的转动中心。第一定位件20B与第二齿轮62连接,此时第一定位件20B的第一转动轴线23b即为的第二齿轮62 的转动中心。通过第一齿轮61带动第二齿轮62转动,即可使得第一定位件20A 与第一定位件20B朝相互远离方向转动形成第一角度,并且通过使用相同规格的第一齿轮61与第二齿轮62,能保证第一定位件20A与第一定位件20B的角速度一致,便于调整第一角度的大小。进一步地,参见图8,第二调节臂131上可转动地设置有相啮合的第三齿轮63以及第四齿轮62,第二定位件30C与第三齿轮63连接,此时第二定位件30C的第二转动轴线33c即为的第三齿轮63的转动中心。第二定位件30D与第四齿轮64连接,此时第二定位件30D的第二转动轴线33d即为的第四齿轮64的转动中心。通过第三齿轮61带动第四齿轮64转动,即可使得第二定位件30C与第二定位件30D朝相互远离方向转动形成第二角度,并且通过使用相同规格的第三齿轮63与第四齿轮64,能保证第二定位件 30C与第二定位件30D角速度一致,便于调整第二角度的大小。在临床使用时,使第一定位件20A与第二定位件30C在初始位置对齐,使第一定位件20B与第二定位件30D在初始位置对齐,在转动第一齿轮61以及第三齿轮63后,通过使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相等,即可使得使第一定位件20A与第二定位件30C再次对齐,使第一定位件20B与第二定位件30D再次对齐,进而保证骨隧道的顺利建立。

具体地,为了保证第一定位孔21与第二定位孔31在第一方向上始终能够对齐,需要保证第一定位件20相对初始位置转过的角度与第二定位件30相对初始位置转过的角度相等,为了便于术者操作时更直观地观察第一定位件20相对初始位置转过的角度以及第二定位件30相对初始位置转过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0或者第一调节臂12设有用于示意第一定位件20的旋转角度的第三刻度线,第二定位件30或者第二调节臂131设有用于示意第二定位件 30的旋转角度的第四刻度线。较佳地,第三刻度线在第一定位件20的初始位置上的读数为0刻度,从而便于术者在操作时读数。同样地,第四刻度线在第二定位件30的初始位置上的读数为0刻度,从而便于术者在操作时读数。

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21为通孔,第二定位孔31为盲孔,从而当克氏针穿入第一定位孔21并穿过肩峰到达第二定位孔31后不会穿透第二定位件30,进而避免了克氏针损伤患者其他组织。可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孔31也可以是通孔,在使用克氏针打骨隧道时通过关节镜实时观察克氏针的位置,也能避免克氏针穿透第二定位件3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