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的评估方法

一种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的评估方法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的评估方法,从不同维度构建更加全面、完善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评估体系,针对管理体制建设、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科普宣传等方面,全面评估保护管理成效,解决了当前野生动植物管理成效评估中准确性低、全面性差的问题。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9-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Q10/0639 专利申请号:2023103915637 申请日:202304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8-29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多样性管理成效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评估可以从侧面反映某一区域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在管理体制建设、科学研究、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科普宣传等方面的成果,并根据现有成果分析潜在问题,针对该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提出有效建议。

现有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的评估方法侧重于野生物动植物的保护成效,例如现有技术《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仅采用单一地的打分形式进行定量分析,主观性较高,且其仅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较为单一的区域进行评估,其指评估标不够全面、完善,普适性不强,不能体现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其他类型区域内的管理成效。因此,需要一种更加全面、普适性更强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成效的评估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更全面、完善的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管理成效的评估方法,其结合了生物多样性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创造性地从不同维度指标(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管理成效、公共服务和保护成效三个方面)构建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估体系,同时基于该评估体系生成了包含评分结果、保护成效评价报告的评估结果,其解决了当前生物多样性管理成效评估不准确、不全面的问题,同时通过该评估方法能直观发现生物多样性管理中存在的短板,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种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的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具体包括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管理成效、公共服务和保护成效3个一级指标;

其中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管理成效包括管理体系、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巡护监测、行政监管、宣传、投入保障、科研合作8个二级指标;管理体系包括是否设立管理部门1个三级指标;管理队伍包括人员情况和职业培训2个三级指标;管理制度包括工作计划总结、制度建设2个三级指标,工作计划总结是指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相关的年度计划、月度计划、行动规划、年度总结的情况,制度建设是指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相关的管理办法、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奖励机制的情况;巡护监测包括是否开展巡护巡查、监测活动、监测档案、生态点位监测情况、监测执行情况、是否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是否外来物种监测报告7个三级指标;行政监管包括许可证监管、违法活动监管、野生动物致害赔偿、疫源疫病监管防控、资源破坏5个三级指标;宣传包括科普宣传活动、宣传资料、媒体报道3个三级指标;投入保障包括资金筹措情况和资金完成情况2个三级指标;科研合作包括合作交流和科研项目成果2个三级指标;

其中公共服务包括自然教育和社会参与2个二级指标;具体地自然教育包括自然教育活动、自然教育设施协调条状况、自然教育体验满意度3个三级指标;社会参与包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参与是指是否有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公众是否有举报检举野生动植物违法活动的途径;

其中保护成效包括野生植物多样性状况、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状况、野生动物多样性状况、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状况4个二级指标;野生植物多样性状况包括野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保护物种丰富度、保护物种栖息地面积3个三级指标;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状况包括保护物种就地保护、保护物种迁地保护2个三级指标;野生动物多样性状况包括野生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保护物种丰富度、保护物种栖息地面积3个三级指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状况包括保护物种就地保护、保护物种迁地保护、野生动物救助保护3个三级指标;

步骤二、根据上述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评估体系,获取各个三级指标对应的数据;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所获取的数据,生成评估结果;其中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管理成效和公共服务中数据为结构化数据,该结构化数据为分值,保护成效中的三级指标设定为非结构化数据,该非结构化数据包含数字和文字;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管理成效和公共服务两部分中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得到评分结果,保护成效中三级指标中非结构化数据形成保护成效评价报告,评分结果、保护成效评价报告形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的评估结果。

进一步的,步骤三中所述管理成效和公共服务两部分三级指标中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得到评分结果,其中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管理成效权重为80%,具体地管理成效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管理体系5%、管理队伍5%、管理制度5%、巡护监测40%、行政监管25%、宣传10%、投入保障5%、科研合作5%;而公共服务的权重为20%,具体地公共服务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自然教育60%、社会参与40%。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构建了一套系统、科学、有效、客观的符合一定区域实际情况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因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维度广且各指标间互相关联,通过评分和文字说明的方式评估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支撑体系、科学研究、保护成效、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寻找问题和短板,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提升,进而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本发明还可以从侧面反映某一区域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在管理体制建设、科学研究、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科普宣传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直观清晰的分析潜在问题。本发明指标体系的建立采用评分法与文字说明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多种方式结合以保证内容完整,客观合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评估内容具体包括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管理成效、保护成效和公共服务3个一级指标,针对管理体制建设、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科普宣传等方面,评估保护管理成效,具体参见表1、表2。

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管理成效包括管理体系、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巡护监测、行政监管、宣传、投入保障、科研合作8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估区域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设立情况、管理队伍组建情况、管理体制建立情况、巡护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行政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宣传活动情况、投入保障情况、科研合作工作开展情况等。

公共服务包括自然教育和社会参与2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估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相关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和社会公众参与情况。

保护成效包括野生植物多样性状况、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状况、野生动物多样性状况、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状况4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估区域内野生动植物丰富度、保护物种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情况等。

表1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评估指标及分值表

表2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评估指标之保护成效评价报告

该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评估指标共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为了方便操作,评估方式分计分方式和文字说明方式,计分评估部分满分为100分。其中:管理成效评分总分为80分,其中管理体系指标满分为2分,管理队伍、管理制度、投入保障、科研合作指标满分均为4分,宣传指标满分为6分,行政监管指标满分为24分,巡护监测指标满分为32分。公共服务评分总分为20分,其中自然教育指标满分为12分,社会参与指标满分为8分;获得响应数据后,根据表1中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该部分的评分结果,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评分结果还可以确定评估等级:评分得分大于等于85分,评估等级为“优”;评分得分大于等于70分、小于85分,评估等级为“良”;评分得分大于等于60分、小于69分,评估等级为“中”;评分得分小于等于60分,评估等级为“差”。

保护成效评估采用文字说明方式。管理成效、公共服务两部分打分结果结合保护成效部分的文字资料汇总后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成效最终评估结果。

根据该评估结果,可简单名了的了解一定区域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优势、发现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此外,评估周期为年度评估,评估周期为1年。考核评估应在考核或评估周期的末期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和目的进行不定期考核评估。

另外,数据的获取可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主管部门全面收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资料。

本申请的评估指标体系考虑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更加全面的设计,数据易获取,评估程序简便,考核评估方法可行;指标体系的建立采用评分法与文字说明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多种方式结合以保证内容完整,客观合理;指标体系推荐采用定期评估的方式,评估周期为一年,定期考核评估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