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

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兼具安全性与便携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包括连接轴、卡合件和夹器本体,连接轴呈横向地连接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内侧,卡合件呈横向地连接于在背靠内侧且位于连接轴的上方,夹器本体包括壳体、钩挂组件及弹性件,壳体下侧套接于连接轴并绕连接轴相对背靠转动,壳体上侧具有贯穿壳体前后两侧的安装槽,至少部分钩挂组件位于安装槽内且与壳体转动连接,弹性件驱使钩挂组件恒具有向卡接卡合件的方向转动的转动趋势,壳体转动至钩挂组件靠近卡合件时,钩挂组件在弹性件的驱动下卡接卡合件,以将汽车安全带夹持在壳体和背靠之间。该设计能够将儿童安全座椅稳定的放置在汽车座椅上以保障儿童使用的安全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626246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6-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525130.3

  • 发明设计人 单林海;

    申请日2021-12-14

  • 分类号B60N2/28(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恒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28;

  • 代理人侯世俭

  • 地址 523648 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银湖工业区

  • 入库时间 2023-07-05 06:30:0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7-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N 2/28 专利申请号:2021115251303 申请日:202112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6-16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儿童安全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儿童安全座椅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儿童安全座椅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儿童在汽车发生紧急刹车或意外碰撞情况下所受到的伤害,故如何有效提升儿童安全座椅放置在汽车座椅上的稳定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通过夹持汽车安全带,使得儿童安全座椅能够稳定地放置在汽车座椅上以保障儿童使用的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适用于设置在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内侧以夹持汽车安全带,从而实现连接儿童安全座椅和汽车座椅;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包括连接轴、卡合件及夹器本体,连接轴呈横向地固定连接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内侧,卡合件呈横向地固定连接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内侧且位于连接轴的上方,夹器本体包括壳体、钩挂组件及弹性件,至少部分壳体的外周缘设置有导角,壳体下侧套接于连接轴并绕连接轴相对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转动,壳体下侧具有贯穿壳体前后两侧的安装槽,至少部分钩挂组件位于安装槽内且与壳体转动连接,弹性件驱使钩挂组件恒具有向卡接卡合件的方向转动的动作趋势,壳体转动至钩挂组件靠近卡合件时,钩挂组件在弹性件的驱动下卡接卡合件,以将汽车安全带夹持在壳体和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之间。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壳体经由连接轴实现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的连接且可相对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转动,当钩挂组件与卡合件脱离而使得壳体背向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方向转动,用户便可以将汽车安全带穿设在壳体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之间,然后用户让壳体朝向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方向转动至钩挂组件靠近卡合件时,钩挂组件在弹性件的驱动下卡接卡合件,从而实现壳体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以将汽车安全带夹持在壳体与儿童安全座椅之间,进而使儿童安全座椅通过安全带夹器对汽车安全带的夹紧固定而稳定的放置在汽车座椅上。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钩挂组件包括钩持件和操作件,钩持件位于安装槽内且与壳体转动连接,钩持件用于与卡合件卡合连接,且钩持件在弹性件的驱动下恒具有向卡接卡合件的方向转动的动作趋势,操作件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内且与壳体转动连接,操作件可相对壳体转动至与钩持件抵接,来带动钩持件相对壳体向抵抗弹性件的弹性力的方向转动,以使钩持件脱离卡合件。

基于上述实施例,用户通过借助操作件并对操作件施加外力,使得整个操作件围绕其与壳体的铰接点相对壳体转动,操作件转动至与钩持件抵接,使得钩持件在操作件的带动下围绕其与壳体的铰接点相对壳体向抵抗弹性件的弹性力的方向转动至与卡合件脱离,从而用户便可取出介于壳体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之间的汽车安全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包括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第一扭簧位于安装槽内且抵接操作件和壳体,第二扭簧位于安装槽内且抵接钩持件和壳体,操作件在转动的过程中,克服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弹性力并驱使钩持件向脱离与卡合件卡接的方向转动。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计第一扭簧,操作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扭簧在操作件的作用下产生第一弹性形变,该第一弹性形变所对应的第一弹性势能转换成操作件的动能,实现操作件自动反向转动复位;同理,通过设计第二扭簧,第二扭簧在操作件的作用下产生第二弹性形变,该第二弹性形变所对应的第二弹性势能都转换成钩持件的动能,实现钩持件自动反向转动复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操作件包括操作部和抵接部,操作部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内,抵接部位于安装槽内且与操作部连接,抵接部具有背向钩持件弯曲的弧形面,操作件在转动的过程中,抵接部与钩持件抵接并驱动钩持件向脱离与卡合件卡接的方向转动。

基于上述实施例,用户对操作部施加外力,操作部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壳体转动,操作部带动与之连接的抵接部一起相对壳体转动,抵接部相对壳体转动至与钩持件抵接并驱动钩持件向脱离与卡合件卡接的方向转动,以使钩持件相对壳体转动至与卡合件脱离。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操作件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设置于钩持件脱离与卡合件卡接的转动路径上,以限制钩持件向脱离与卡合件卡接的方向上转动。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限位部的设计,限位部能够限制钩持件相对壳体转动至与卡合件脱离,从而增强了钩持件与卡合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钩持件包括连接部和两个钩持部,两个钩持部呈片状结构,用于与卡合件卡合连接,连接部位于两个钩持部之间,且与两个钩持部连接,操作件可相对壳体转动至与连接部抵接,钩持部和连接部中的一者与壳体转动连接。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两个钩持部的设计增强了壳体在钩持件与卡合件卡接配合时的连接稳定性;通过连接部的设计,连接部一方面用于连接两个钩持部以实现两个钩持部相对壳体的同步转动,连接部另一方面用于实现与操作件的有效抵接,从而让钩持部能够相对壳体转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壳体朝向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的一侧沿竖向凸设有夹紧筋,夹紧筋与设置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的竖向夹紧槽相对应,壳体转动至钩挂组件卡接卡合件时,夹紧筋置于竖向夹紧槽内以夹紧汽车安全带。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计夹紧筋与竖向夹紧槽来夹紧汽车安全带,夹紧筋与竖向夹紧槽对汽车安全带起到限位作用,同时还增大了汽车安全带与壳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夹持在壳体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之间的汽车安全带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下侧具有供连接轴穿过的安装孔。

基于上述实施例,连接轴穿过壳体的下侧并呈横向地固定连接在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内侧,从而有效实现夹器本体相对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转动的灵活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连接轴的轴线的平面内,安装孔的孔截面为圆形,连接轴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且连接轴的外壁面与安装孔的孔壁面相切;或在垂直于连接轴的轴线的平面内,连接轴的横截面为圆形,安装孔的孔截面为多边形,且连接轴的外壁面与安装孔的孔壁面相切。

基于上述实施例,连接轴的外壁面与安装孔的孔壁面相切,减小了壳体与连接轴之间的接触面积来达到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的效果,从而提升壳体相对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转动的流畅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连接轴的轴线的平面内,安装孔的孔截面为圆形,连接轴的横截面至少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圆弧线,且每个圆弧线所对应的曲率半径与圆形的曲率半径相同;或在垂直于连接轴的轴线的平面内,连接轴的横截面为圆形,安装孔的孔截面至少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圆弧线,且每个圆弧线所对应的曲率半径与圆形的曲率半径相同。

基于上述实施例,连接轴的外壁面与安装孔的孔壁面部分贴合,减小了壳体与连接轴之间的接触面积来达到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的效果,从而提升壳体相对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转动的流畅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包括转动部和设置于转动部两端的扁平部,转动部的横截面呈圆形,扁平部呈平板状且扁平部的径向长度大于转动部的直径,两扁平部用于固定连接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壳体下侧对应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横截面呈与转动部对应的圆弧状,且连接孔的侧壁向外凸伸形成与扁平部对应的长槽。进一步的,每个扁平部均开设有穿孔,安全带夹器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穿过穿孔以实现连接轴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的固定连接。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连接轴的两端设计成扁平状,扁平部的设计增大了连接轴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接触时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来增强连接轴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连接孔的侧壁向外凸伸形成与扁平部对应的长槽以供扁平部穿过,紧固件穿过扁平部的穿孔以固定连接轴和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从而提升壳体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儿童安全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夹器本体相对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枢转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儿童安全座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夹器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夹器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夹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轴与安装孔插接配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轴与安装孔插接配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轴与安装孔插接配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轴与安装孔插接配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儿童安全座椅;10、背靠;11、卡合件;12、竖向夹紧槽;13、容置腔;20、连接轴;21、转动部;211、圆弧线;22、扁平部;221、穿孔;30、夹器本体;31、壳体;311、安装槽;312、安装孔;3121、圆弧线;313、导角;314、夹紧筋;315、连接孔;316、长槽;32、钩挂组件;321、钩持件;3211、钩持部;3212、连接部;322、操作件;3221、操作部;3222、抵接部;3223、限位部;3224、容置槽;33、弹性件;331、第一扭簧;332、第二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相关技术中,随着汽车的普及,儿童安全座椅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儿童安全座椅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儿童在汽车发生紧急刹车或意外碰撞情况下所受到的伤害,故如何有效提升儿童安全座椅放置在汽车座椅上的稳定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照图1-图11所示,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通过夹持汽车安全带,使得儿童安全座椅1能够稳定地放置在汽车座椅上以保障儿童使用的安全性。

本申请提供的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适用于设置在背靠10内侧以夹持汽车安全带,其可以与ISOFIX等连接装置相配合,进一步加强儿童安全座椅1和汽车座椅的连接强度、提高连接可靠性。

本申请提供的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包括连接轴20、卡合件11及夹器本体30,连接轴20呈横向地固定连接于背靠10内侧,卡合件11呈横向地固定连接于背靠10内侧且位于连接轴20的上方,夹器本体30包括壳体31、钩挂组件32和弹性件33,至少部分壳体31的外周缘设置有导角,壳体31下侧套接于连接轴20并绕连接轴20相对背靠10转动,壳体31下侧具有贯穿壳体31前后两侧的安装槽311,至少部分钩挂组件32位于安装槽311内且与壳体31转动连接,弹性件33驱使钩挂组件32恒具有向卡合件11的方向转动的动作趋势,壳体31转动至钩挂组件32靠近卡合件11时,钩挂组件32在弹性件33的驱动下卡接卡合件11,以将汽车安全带夹持在壳体31和背靠10之间。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壳体31经由连接轴20实现与背靠10的连接且可相对背靠10转动,当钩挂组件32与卡合件11脱离而使得壳体31背向背靠10方向转动,用户便可以将汽车安全带穿设在壳体31与背靠10之间,然后用户让壳体31朝向背靠10方向转动至钩挂组件32靠近卡合件11时,钩挂组件32在弹性件33的驱动下卡接卡合件11,从而实现壳体31与背靠10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以将汽车安全带夹持在壳体31与儿童安全座椅1之间,进而使儿童安全座椅1通过安全带夹器对汽车安全带的夹紧固定而稳定的放置在汽车座椅上。

以下结合图1-图11对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的具体结构进行展开介绍。

如图1和图2所示,于儿童安全座椅1的背靠10内侧开设有容置腔13,该容置腔13用于容置本申请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从而当本申请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容置到容置腔13内、将汽车带夹持于儿童安全座椅1的背靠10内侧和本申请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之间时,不会于儿童安全座椅1的背靠10内侧形成凸起结构,从而提高本申请对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的实用性。

如图1-图2所示,本申请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包括连接轴20、卡合件11及夹器本体30。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轴20作为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中用于连接夹器本体30与背靠10的中间连接结构,连接轴20呈横向地固定连接于背靠10内侧,且位于容置腔13的下侧。连接轴20与背靠10之间可靠地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铆接、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保证连接轴20与背靠10的连接强度。

如图1-图3所示,卡合件11作为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中用于与夹器本体30卡合连接的部件,卡合件11呈横向地固定连接于背靠10内侧且位于连接轴20的上方。具体的,卡合件11可以是固定连接在背靠10上的卡接杆,卡合件11位于容置腔的上侧。卡合件11与背靠10可靠地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铆接、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以保证卡合件11与背靠10的连接强度。

如图4-图5所示,夹器本体30作为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中用于固定汽车安全带的部件,也即儿童安全座椅1通过ISOFIX等连接装置连接到汽车座椅,儿童安全座椅1经由夹器本体30夹持汽车安全带进一步提高其与汽车座椅之间相对固定的连接强度。当然,若汽车座椅本身没有ISOFIX等连接装置,也可以仅依靠本申请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儿童安全座椅用安全带夹器实现儿童安全座椅1和汽车座椅的可靠连接。

如图4-图6所示,夹器本体30包括壳体31、钩挂组件32及弹性件33。壳体31用于承载钩挂组件32,至少部分壳体31的外周缘设置有导角313,导角313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壳体31的外周缘上,导角313也可以通过切削、打磨等工艺成型于壳体31的外周缘上。

壳体31下侧套设于连接轴20并绕连接轴20相对背靠10转动,也即壳体31经由连接轴20实现与背靠10之间的转动连接。

壳体31上侧具有贯穿壳体31前后两侧的安装槽311。具体的,壳体31具有面向乘坐者的第一表面、朝向背靠内侧面的第二表面,安装槽311自第一表面向壳体31内部延伸至第二表面。

钩挂组件32作为夹器本体30中用于与卡合件11卡合连接的部件,关于钩挂组件32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至少部分钩挂组件32位于安装槽311内且与壳体31转动连接,例如,钩挂组件32可以通过另一连接轴实现与壳体31之间的转动连接。需要注意的是,钩挂组件32相对壳体31的转动方向同壳体31相对背靠10的转动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弹性件33设置于钩挂组件32和壳体31之间。弹性件33驱使钩挂组件32恒具有向卡接卡合件11的方向转动的动作趋势,壳体31转动至钩挂组件32靠近卡合件11时,钩挂组件32在弹性件33的驱动下卡接卡合件11,以将汽车安全带夹持在壳体31和背靠10之间,也就是说,钩挂组件32相对壳体31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3会产生弹性形变,该弹性形变所对应的弹性势能能够转换成钩挂组件32的动能以驱动钩挂组件32与卡合件11卡接,以将汽车安全该夹持在壳体31和背靠10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钩挂组件32转动过程中,弹性件33处于压缩或拉伸状态,也就是说,钩挂组件32相对壳体31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3可能处于被压缩的压缩状态,此时弹性件33产生压缩形变,该压缩形变所对应的弹性势能能够转换成驱动钩挂组件32的动能,使得钩挂组件32能够相对壳体31转动至复位;当然,钩挂组件32相对壳体31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3也可能处于长度被拉伸的拉伸状态,此时弹性件33产生拉伸形变,该拉伸形变所对应的弹性势能能够转换成驱动钩挂组件32的动能,使得钩挂组件32能够相对壳体31转动至复位。

如图1-图2所示,当钩挂组件32与卡合件11卡接配合时,外力按压钩挂组件32,钩挂组件32在力的作用下相对壳体31转动至与卡合件11脱离,钩挂组件32与卡合件11脱离后,壳体31可绕连接轴20朝远离背靠10的方向转动,实现夹器本体30相对背靠10的枢转打开。用户将汽车安全带放置夹器本体30和背靠10之间,随后用户对壳体31施加作用力,驱动壳体31绕连接轴20朝背靠10的方向转动,直至钩挂组件32在弹性件33的驱动下卡接卡合件11,实现夹器本体30相对背靠10的枢转关闭,以将汽车安全带夹持在壳体31和背靠10之间。

考虑到钩挂组件32作为夹器本体30中用于与卡合件11卡合连接的部件,为提升钩挂组件32卡接或脱离卡合件11的操作便携性,故进一步设计,钩挂组件32包括钩持件321和操作件322,钩持件321位于安装槽311内且与壳体31转动连接,钩持件321用于与卡合件11卡合连接,且钩持件321在弹性件33的驱动下恒具有向卡接卡合件11的方向转动的动作趋势,操作件322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311内且与壳体31转动连接,操作件322可相对壳体31转动至与钩持件321抵接,带动钩持件321相对壳体31向抵抗弹性件33的弹性力的方向转动,以使钩持件321脱离卡合件11。该设计中,用户通过借助操作件322并对操作件322施加外力,使得整个操作件322围绕其与壳体31的铰接点相对壳体31转动,操作件322转动至与钩持件321抵接,使得钩持件321在操作件322的带动下围绕其与壳体31的铰接点相对壳体31向抵抗弹性件33的弹性力的方向转动至与卡合件11脱离,从而用户便可取出介于壳体31与背靠10之间的汽车安全带。

需要注意的是,当弹性件33单独连接钩持件321时,钩持件321相对壳体31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3会产生弹性形变,该弹性形变所对应的弹性势能驱动钩持件321,使得钩持件321能够相对壳体31反向转动至复位,当钩持件321反向转动的过程中,钩持件321与操作件322抵接,故操作件322在钩持件321的作用下也能够相对壳体31反向转动至复位。当弹性件33单独连接操作件322时,操作件322相对壳体31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3会产生弹性形变,该弹性形变所对应的弹性势能能够转换成操作件322的动能,使得操作件322能够相对壳体31反向转动至复位,当操作件322反向转动的过程中,操作件322需要与钩持件321抵接,故钩持件321在操作件322的作用下也能够相对壳体31反向转动至复位。当弹性件33同时连接钩持件321和操作件322时,钩持件321相对壳体31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3会产生弹性形变,该弹性形变所对应的弹性势能能够转换成钩持件321的动能,使得钩持件321能够相对壳体31反向转动至复位。同样,操作件322相对壳体31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33会产生弹性形变,该弹性形变所对应的弹性势能能够转换成操作件322的动能,使得操作件322能够相对壳体31反向转动至复位,且操作件322与钩持件321在反向转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抵接也可以相互间隔。

如图4-图5所示,考虑到弹性件33作为夹器本体30中用于在钩挂组件32相对壳体31转动后,实现钩持件321和/或操作件322自动复位的部件,关于弹性件33的具体结构、弹性件33与钩持件321之间、弹性件33与操作件322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3包括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均位于安装槽311内,且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均抵接操作件322和壳体31,操作件322在转动的过程中,克服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的弹性力并驱使钩持件321向脱离与卡合件11卡接的方向。具体地,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均套设于操作件322与壳体31的连接轴上,且分别位于该连接轴的两端,第一扭簧331的一端与操作件322抵接,第一扭簧331的另一端与壳体31抵接,第二扭簧332的一端与操作件322抵接,第二扭簧332的另一端与壳体31抵接。通过设计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操作件322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扭簧331产生第一弹性形变,第二扭簧332产生第二弹性形变,该第一弹性形变所对应的第一弹性势能、和该第二弹性形变所对应的第二弹性势能都转换成操作件322的动能,增强操作件322自动复位时反向转动的驱动力。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3包括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均位于安装槽311内,且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均抵接钩持件321和壳体31,操作件322在转动的过程中,克服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的弹性力并驱使钩持件321向脱离与卡合件11卡接的方向。具体地,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均套设于钩持件321与壳体31的连接轴上,且分别位于该连接轴的两端,第一扭簧331的一端与钩持件321抵接,第一扭簧331的另一端与壳体31抵接,第二扭簧332的一端与钩持件321抵接,第二扭簧332的另一端与壳体31抵接。通过设计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弹性件33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扭簧331产生第一弹性形变,第二扭簧332产生第二弹性形变,该第一弹性形变所对应的第一弹性势能、和该第二弹性形变所对应的第二弹性势能都转换成钩持件321的动能,增强钩持件321自动复位时反向转动的驱动力。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3包括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第一扭簧331位于安装槽311内且抵接操作件322和壳体31,第二扭簧332位于安装槽311内且抵接钩持件321和壳体31,操作件322转动的过程中,克服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的弹性力并驱使钩持件321向脱离与卡合件11卡接的方向。具体地,第一扭簧331套设于操作件322与壳体31的连接轴上,第一扭簧331的一端与操作件322抵接,第一扭簧331的另一端与壳体31抵接,第二扭簧332套设于钩持件321与壳体31的连接轴上,第二扭簧332的的一端与钩持件321抵接,第二扭簧332的另一端与壳体31抵接,且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可以位于壳体31同侧也可以位于壳体31的两侧。通过设计第一扭簧331和第二扭簧332,弹性件33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扭簧331产生第一弹性形变,该第一弹性形变所对应的第一弹性势能转换成操作件322的动能,实现操作件322自动复位时的反向转动,第二扭簧332产生第二弹性形变,该第二弹性形变所对应的第二弹性势能都转换成钩持件321的动能,实现钩持件321自动复位时的反向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4-图5所示,考虑到操作件322除了作为钩挂组件32中用于供用户施加外力的部件之外,操作件322在转动的过程中还要与钩持件321抵接以带动钩持件321相对壳体31转动,为使操作件322具备相应的功能,故进一步设计,操作件322包括操作部3221和抵接部3222,操作部3221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311内,抵接部3222位于安装槽311内且与操作部3221连接,抵接部3222具有背向钩持件321弯曲的弧形面,操作件322在转动的过程中,抵接部3222与钩持件321抵接并驱动钩持件321向脱离与卡合件11卡接的方向转动。

其中,操作部3221作为操作件322中用于供用户施加外力的部件,操作部3221可以呈类片状、板状或块状结构,这里对操作部322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为节省材料,操作部3221还可以合理地采用镂空设计。

抵接部3222作为操作件322中用于与钩持件321抵接的部件,抵接部3222可以呈片状、板状或块状结构,这里对抵接部3222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同样为节省材料,抵接部3222也可以合理地采用镂空设计。

抵接部3222与操作部3221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当抵接部3222与操作为分体式结构时,抵接部3222可以通过胶水粘接于操作部3221上,当抵接部3222与操作部3221为一体式结构时,抵接部3222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操作部3221上。

抵接部3222具有背向钩持件321弯曲的弧形面,抵接部3222靠近钩持件321的表面可以向内凹陷形成上述弧形面(即该弧形面所对应的圆心落在钩持件321所在的一侧),抵接部3222靠近钩持件321的表面也可以向外凸设形成上述弧形面(即该弧形面所对应的圆心落在抵接部3222所在的一侧)。

操作件322在转动过程中,抵接部3222与钩持件321之间可以是点接触、也可以线接触、还可以是面接触。关于抵接部3222与钩持件321之间的具体接触面的大小,根据抵接部3222与钩持件321的具体结构而定。

进一步地,如图4-图5所示,为避免钩持件321不慎脱离卡合件11,故进一步设计,操作件322还包括限位部3223,限位部3223设置于钩持件321脱离与卡合件11卡接的转动路径上,以限制钩持件321向脱离与卡合件11卡接的方向上转动。具体地,限位部3223与操作部3221连接且位于抵接部3222所在的一侧,限位部3223、操作部3221和抵接部3222合围形成一容置槽3224,钩持件321部分位于容置槽3224内,以限制钩持件321在卡接位置脱离卡合件11。其中,限位部3223可以呈片状、板状或块状结构,这里对限位部3223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限位部3223与钩持件321位于容置槽3224内的部分在卡接位置时可以相互抵接也可以相互间隔。该设计中,通过限位部3223的设计,限位部3223能够限制钩持件321相对壳体31转动至与卡合件11脱离,从而增强了钩持件321与卡合件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4-图5所示,考虑到钩持件321作为钩挂组件32中用于与卡合件11卡合连接的部件,为增强钩持件321与卡合件11的连接稳定性,故进一步设计,钩持件321包括连接部3212和两个钩持部3211,两个钩持部3211呈片状结构,两个钩持部3211用于与卡合件11卡合连接,连接部3212位于两个钩持部3211之间,且与两个钩持部3211连接,操作件322可相对壳体31转动至与连接部3212抵接,钩持部3211和连接部3212中的一者与壳体31转动连接。具体地,两个钩持部3211呈类“钩状”结构,连接部3212呈类“凹状”结构,两个钩持部3211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连接部3212的两端。该设计中,通过两个钩持部3211的设计增强了壳体31在钩持件321与卡合件11卡接配合时的连接稳定性;通过连接部3212的设计,连接部3212一方面用于连接两个钩持部3211以实现两个钩持部3211相对壳体31的同步转动,连接部3212另一方面用于实现与操作件322的有效抵接,从而让钩持部3211能够相对壳体31转动。

如图2和图6所示,为增强夹持在壳体31与背靠10之间的汽车安全带的稳定性,故进一步设计,壳体31朝向背靠10的一侧沿竖向凸设有夹紧筋314,夹紧筋314与设置于背靠10的竖向夹紧槽12相对应,壳体31转动至钩挂组件32卡接卡合件11时,夹紧筋314置于竖向夹紧槽12内以夹紧汽车安全带。该设计中,通过设计夹紧筋314与竖向夹紧槽12来夹紧汽车安全带,夹紧筋314与竖向夹紧槽12对汽车安全带起到限位作用,同时还增大了汽车安全带与壳体3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夹持在壳体31与背靠10之间的汽车安全带的稳定性。

如图7-图10所示,考虑到夹器本体30经由连接轴20实现与背靠10之间的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夹器本体30相对背靠10转动的过程中,壳体31与连接轴20之间存在摩擦力,且该摩擦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夹器本体30相对背靠10转动的流畅性,为减小壳体31与连接轴20之间的摩擦力来提升夹器本体30相对背靠10转动的流畅性,故进一步设计,壳体31下侧具有供连接轴20穿过的安装孔312,在垂直于连接轴20的轴线的平面内,连接轴20的外壁面与安装孔312的孔壁面部分抵接,也就是说,壳体31与连接轴20之间通过减小安装孔312的孔壁面与连接轴20的外壁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来达到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7-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连接轴20插设于壳体31的安装孔312内,连接轴20的外壁面与安装孔312的孔壁面之间可以是点接触、也可以线接触、还可以是面接触。

当连接轴20的外壁面与安装孔312的孔壁面之间为点接触或线接触时,关于连接轴20的横截面具体形状、安装孔312的孔截面的具体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连接轴20的轴线的平面内,安装孔312的孔截面为圆形,连接轴20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且连接轴20的外壁面与安装孔312的孔壁面相切(多边形内切于圆形)。

如图8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连接轴20的轴线的平面内,连接轴20的截面为圆形,安装孔312的孔截面为多边形,且连接轴20的外壁面与安装孔312的孔壁面相切(多边形外切于圆形)。

可以理解的是,多边形可以单独由直线段围设形成、也可以单独由曲线段围设形成、还可以由直线段和曲线段共同围设形成。上述情况下,安装孔312的孔截面、连接轴20的横截面中的一个呈“异形”,例如,安装孔312的孔截面的形状还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椭圆形或腰形等,或者,连接轴20的横截面的形状还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椭圆形或腰形等。

如图9-图10所示,当连接轴20的外壁面与安装孔312的孔壁面之间为面接触时,关于连接轴20的横截面具体形状、安装孔312的孔截面的具体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连接轴20的轴线的平面内,安装孔312的孔截面为圆形,连接轴20的横截面至少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圆弧线211,且每个圆弧线211所对应的曲率半径与圆形的曲率半径相同。

如图10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连接轴20的轴线的平面内,连接轴20的横截面为圆形,安装孔312的孔截面至少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圆弧线3121,且每个圆弧线3121所对应的曲率半径与圆形的曲率半径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31穿设连接轴20且可相对背靠10转动,要实现连接轴20的外壁面与安装孔312的孔壁面之间为面接触,连接轴20的外壁面必须包括至少两相对设置的圆弧形外壁面,对应的安装孔312的孔壁面必须包括至少两相对设置的圆弧形孔壁面,且连接轴20插设于安装孔312后,该圆弧形孔壁面与圆弧形外壁面完全贴合。

如图4、图5和图11所示,考虑到连接轴20作为夹器本体30与儿童安全座椅的背靠的中间连接结构,连接轴20与背靠10的可拆卸连接实现夹器本体30与背靠10的可拆卸连接,为通过增强连接轴20与背靠10的连接稳定性来增强夹器与背靠10的连接稳定性,故进一步设计,连接轴20包括转动部21和设置于转动部21两端的扁平部22,也即两个扁平部22沿平行于连接轴20的轴线方向分别位于转动部21的两端;转动部21的横截面呈圆形,扁平部22呈平板状且扁平部22的径向长度大于转动部的直径,两个扁平部22用于固定连接儿童安全座椅1的背靠10;壳体31的下侧对应开设有连接孔315,连接孔315的横截面呈与转动部21对应的圆弧状,且连接孔315的侧壁向外凸伸形成与扁平部22对应的长槽316,连接轴20穿设连接孔315;每个扁平部22均开设有穿孔221,安全带夹器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穿过穿孔221以实现连接轴20与背靠10的固定连接。其中,两个扁平部22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转动部21的两端,紧固件可以为螺钉也可以为铆钉,当紧固件为螺钉时,螺钉穿过扁平部22的穿孔221与背靠10螺纹连接,当紧固件为铆钉时,铆钉穿过扁平部22的穿孔221与背靠10铆接。该设计中,通过将连接轴20的两端设计成扁平状,扁平部22的设计增大了连接轴20与背靠10接触时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来增强连接轴20与背靠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紧固件穿过扁平部22的穿孔221以固定连接轴20和背靠10,从而提升壳体31与背靠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