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发动机数列矩阵式智能降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发动机数列矩阵式智能降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摘要

一种发动机数列矩阵式智能降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发动机装配技术领域。红外温度传感器、入位感应传感器及散热机构沿线体的运动方向设置,传感器并联设置且与中心控制单元连接,继电器并联设置且与中心控制单元、停止器及降温风扇连接;方法如下:发动机放置在线体;传感器感应发动机将信号传输给中心控制单元;中心控制单元将信号赋值给继电器,以控制对应的降温风扇开闭;当发动机驶离工位后,中心控制单元对该工位对应的继电器进行信号复位,直至下一轮信号赋值。本发明实现对不同温度的发动机智能化控制不同数量的风扇的开闭进行吹风降温的功能,达到智能降温的目的。消除了原有模式下的工作效率低下和浪费能源的问题。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6-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5D 1/00 专利申请号:2023101729906 申请日:202302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6-09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数列矩阵式智能降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发动机装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D升级发动机热试结束后,需要通过工位一至工位五的五个降温风扇进行吹风以实现对发动机的降温操作。当发动机驶入时,无论发动机温度高低,五个降温风扇均进行吹风动作,且满足一定的吹风时间要求后,才能驶入下一工位,直至发动机离开。整个降温过程动作机械死板,存在工作效率低下、浪费能源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人工及能源成本的上升。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数列矩阵式智能降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数列矩阵式智能降温装置,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入位感应传感器、电源转换器、中心控制单元、总控壳体以及多个散热机构;每个所述散热机构均包括到位感应传感器、继电器、停止器以及降温风扇;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入位感应传感器以及多个散热机构沿线体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并红外温度传感器、入位感应传感器以及多个到位感应传感器并联设置,且红外温度传感器、入位感应传感器以及多个到位感应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中心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数据传输连接;所述到位感应传感器、停止器、降温风扇以及总控壳体均设置在线体上,所述电源转换器、中心控制单元以及继电器均设置在总控壳体内;多个所述继电器并联设置,且多个继电器的输入端均与中心控制单元的输出端数据传输连接;每个散热机构的所述停止器与降温风扇并联设置,且停止器以及降温风扇的输入端均与对应的继电器的输出端数据传输连接;中心控制单元设有多个温度区间。

本发明的一种发动机数列矩阵式智能降温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发动机放置在线体上;

S2:入位感应传感器感应到发动机进入,并将感应到的发动机进入信息的信号传输给中心控制单元,同时,红外温度传感器获取发动机实时温度,并将获取的温度信息的信号传输给中心控制单元;

S3:中心控制单元将获取的温度信息进行识别,并与温度区间进行对比,根据获取的温度信息所在的温度区间将对应的信号“0”和/或信号“1”信号信息采用数列矩阵的方式进行数列逻辑后,传输赋值给对应的继电器,以控制对应的降温风扇的开闭;其中,信号“0”代表风扇不工作,信号“1”代表风扇工作;

S4:若对应的散热机构无需工作,则该继电器控制对应的停止器下降,至发动机进入需要工作的散热机构内;

S5:到位感应传感器感应到发动机进入,并将感应到的发动机进入信息的信号传输给中心控制单元,中心控制单元控制对应的降温风扇工作30-66s后,对应的继电器再控制对应的停止器下降,便于发动机自动驶入下一工位;

S6:当发动机驶离工位后,中心控制单元对该工位对应的继电器进行信号复位,直至下一轮信号赋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获取,通过中心控制单元进行温度区间判定并对继电器进行信号赋值从而控制风扇的开闭数量,并通过感应传感器和停止器等部件协同合作,实现对不同温度的发动机智能化控制不同数量的风扇的开闭进行吹风降温的功能,达到智能降温的目的。消除了原有模式下的工作效率低下和浪费能源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总控壳体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发动机数列矩阵式智能降温装置,包括红外温度传感器1、入位感应传感器2、电源转换器4、中心控制单元5、总控壳体9以及多个散热机构;每个所述散热机构均包括到位感应传感器3、继电器6、停止器7以及降温风扇8;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1、入位感应传感器2以及多个散热机构沿线体10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并红外温度传感器1、入位感应传感器2以及多个到位感应传感器3并联设置,且红外温度传感器1、入位感应传感器2以及多个到位感应传感器3的输出端均与中心控制单元5的输入端数据传输连接;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1、入位感应传感器2以及多个到位感应传感器3均为接触式感应传感器,红外温度传感器1用于获取发动机温度,入位感应传感器2用于感应发动机是否进入,到位感应传感器3用于感应发动机是否到位,采用并联连接方式连接在中心控制单元5上,独立进行信号传递,互不干扰;所述到位感应传感器3、停止器7、降温风扇8以及总控壳体9均设置在线体10上,所述电源转换器4、中心控制单元5以及继电器6均设置在总控壳体9内;多个所述继电器6并联设置,且多个继电器6的输入端均与中心控制单元5的输出端数据传输连接;每个散热机构的所述停止器7与降温风扇8并联设置,且停止器7以及降温风扇8的输入端均与对应的继电器6的输出端数据传输连接;停止器7用于实现发动机的放行;所述中心控制单元5与电源转换器4连接,所述电源转换器4是将交流220V电压转换为直流5V电压的电源,与中心控制单元5直接相连,实现对各组件的电压转换功能;中心控制单元5为单片机程序板,是本装置的心脏和大脑。用于实现各组件间的信号传递和控制,以及对继电器6的信号赋值,使得继电器6能够对降温风扇8进行开闭控制;中心控制单元5通过程序编制划分设有多个温度区间,所述多个温度区间与对应数量的降温风扇8数据传输连接,以便开启对应数量的降温风扇8。

所述总控壳体9的上端通过透明磁吸盖板9-6进行封堵,总控壳体9的内部设有安装板9-1,所述安装板9-1的上表面设有中心控制单元安装台9-2、电源转换器安装槽9-3以及多个继电器安装槽9-4,所述中心控制单元安装台9-2上安装有中心控制单元5,所述电源转换器安装槽9-3内放置有电源转换器4,所述多个继电器安装槽9-4并列设置,并且每个继电器安装槽9-4内均对应放置有继电器6。

所述总控壳体9采用临摹仿形技术制作而成,实现对安装组件的完全贴合。

所述安装板9-1贯穿其厚度方向设有输线孔二9-6以及多个输线孔一9-5,实现对连接线的的疏通和规范化放置;所述输线孔二9-6设置在电源转换器安装槽9-3的左侧,所述多个输线孔一9-5一一对应设置在继电器安装槽9-4的下端。

本发明的一种发动机数列矩阵式智能降温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发动机放置在线体10上;

S2:入位感应传感器2感应到发动机进入,并将感应到的发动机进入信息的信号传输给中心控制单元5,同时,红外温度传感器1获取发动机实时温度,并将获取的温度信息的信号传输给中心控制单元5;

S3:中心控制单元5将获取的温度信息进行识别,并与温度区间进行对比,根据获取的温度信息所在的温度区间将对应的信号“0”和/或信号“1”信号信息采用数列矩阵的方式进行数列逻辑后,传输赋值给对应的继电器6,以控制对应的降温风扇8的开闭,控制多个继电器6实现对多个降温风扇8的开闭数量的智能控制;其中,信号“0”代表风扇不工作,信号“1”代表风扇工作;

当发动机温度位于最低温度区间时,仅对线体10驶出端的降温风扇8对应的继电器6进行信号“1”的赋值,其余继电器6均进行信号“0”的赋值;

当发动机温度位于最高温度区间时,所有继电器6均进行信号“1”的赋值;

其余情况时,按照温度区间由低至高的顺序,以线体10驶出端至线体10驶入端的顺序依次对对应的继电器6进行信号“1”的赋值;

S4:若对应的散热机构无需工作,则该继电器6控制对应的停止器7下降,至发动机进入需要工作的散热机构内;

S5:到位感应传感器3感应到发动机进入,并将感应到的发动机进入信息的信号传输给中心控制单元5,中心控制单元5控制对应的降温风扇8工作30-66s后,对应的继电器6再控制对应的停止器7下降,便于发动机自动驶入下一工位;

S6:当发动机驶离工位后,中心控制单元5对该工位对应的继电器6进行信号复位,直至下一轮信号赋值。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条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