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用于图像形成的情况下,能高精度地调整图像形成条件。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第一取得处理部、第二取得处理部和调整处理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所述第一取得处理部取得所述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述第二取得处理部取得特定值,所述特定值表示由所述第一取得处理部取得的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与所述薄片体的外表面上的相对较高的高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和与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的比所述高处低的低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的差。所述调整处理部根据所述第二取得处理部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条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616585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2211444415.9

  • 发明设计人 菊池佳名子;近藤昭浩;大羽圭介;

    申请日2022-11-18

  • 分类号G03G15/00(2006.01);G03G21/14(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李雪春;王维玉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9:38:3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6-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3G15/00 专利申请号:2022114444159 申请日:202211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5-26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的形成有时会使用凸凹纸这种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上,调色剂不易附着在相对较低的低处。因此,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形成图像的图像质量降低,需要调整供给到向薄片体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部的转印电流等图像形成条件。

此外,作为相关技术,根据薄片体的表面形状的检测结果、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已被公众所知。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根据薄片体通过连接恒流源的所述转印部的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时检测到的、所述转印部上施加的电压的变动幅度,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上,表面的高低差越大、所述低处越不易附着调色剂。可是,在上述的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检测到的电压的变动幅度,反映了薄片体的表面的高低差以及所述薄片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低处与比所述低处更高的高处的比例这两方面。因此,按照上述的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不能高精度地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将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用于图像形成的情况下能高精度地调整图像形成条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第一取得处理部,取得所述薄片体的拍摄图像;第二取得处理部,取得特定值,所述特定值表示由所述第一取得处理部取得的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与所述薄片体的外表面上的相对较高的高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和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与比所述高处低的低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的差;以及调整处理部,根据由所述第二取得处理部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条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在具备向薄片体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包括:第一取得步骤,取得所述薄片体的拍摄图像;第二取得步骤,取得特定值,所述特定值表示由所述第一取得步骤取得的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与所述薄片体的外表面上的相对较高的高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和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与比所述高处低的低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的差;以及调整步骤,根据由所述第二取得步骤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条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部,使用CMY各自的调色剂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转印处理部,向所述薄片体转印特定调色剂像,所述特定调色剂像具有在像载体上形成的CMY中任意第一色的第一调色剂层以及在所述第一调色剂层上形成的CMY中、与所述第一色不同的任意第二色的第二调色剂层;第一取得处理部,取得所述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检测处理部,检测与所述第一取得处理部取得的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对应的特定图像;第二取得处理部,取得由所述检测处理部检测出的所述特定图像所含的像素中的、所述第二色与CMY中的不同于所述第一色及所述第二色的第三色的混合色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偏度;以及调整处理部,根据由所述第二取得处理部取得的所述偏度,调整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条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在具备使用CMY各自的调色剂向薄片体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包括:转印步骤,向所述薄片体转印特定调色剂像,所述特定调色剂像具有在像载体上形成的CMY中任意第一色的第一调色剂层以及在所述第一调色剂层上形成的CMY中、与所述第一色不同的任意第二色的第二调色剂层;第一取得步骤,取得所述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检测步骤,检测与所述第一取得步骤取得的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对应的特定图像;第二取得步骤,取得由所述检测步骤检测出的所述特定图像所含的像素中的所述第二色与CMY中的、不同于所述第一色及所述第二色的第三色的混合色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偏度;以及调整步骤,根据由所述第二取得步骤取得的所述偏度,调整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条件。

按照本发明,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用于图像形成的情况下,能高精度地调整图像形成条件。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得的直方图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得的直方图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的第一表格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的第二表格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的第三表格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的第四表格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的第五表格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的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构成的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得的直方图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得的直方图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的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构成。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使用的设置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将铅垂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D1。此外,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纸面左侧的面作为正面(前面)、定义前后方向D2。此外,将所述设置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作为基准、定义左右方向D3。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在具有读取原稿的图像的扫描功能和根据图像数据形成图像的打印功能的同时、还具备传真功能和复印功能等多个功能的数码复合机。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自动供稿装置(ADF Auto DocumentFeeder)1、图像读取部2、图像形成部3、供纸部4、操作显示部5、存储部6和控制部7。

自动供稿装置1输送利用所述扫描功能的读取对象的原稿。自动供稿装置1具备原稿放置部、多个输送辊、原稿按压构件和出纸部。

图像读取部2实现所述扫描功能。图像读取部2具备原稿台、光源、多个反射镜、光学透镜和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图像形成部3实现所述打印功能。具体地说,图像形成部3按照电子照相方式在供纸部4供给的薄片体上形成彩色或黑白的图像。

供纸部4向图像形成部3供给薄片体。供纸部4具备供纸盒、手动供纸盘和多个输送辊。

操作显示部5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用户界面。操作显示部5具有用于对应来自控制部7的控制指令显示各种信息的液晶显示器等显示部、以及对应用户的操作向控制部7输入各种信息的操作键或触摸面板等操作部。

存储部6是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例如,存储部6为闪存器和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器、SSD(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或HDD(硬盘驱动器Hard DiskDrive)等存储装置。

控制部7对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总体控制。如图2所示,控制部7具备CPU11、ROM12和RAM13。CPU11是执行各种计算处理的处理器。ROM12是预先存储用于使CPU11执行各种处理的控制程序等信息的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RAM13是作为CPU11执行的各种处理的临时存储器(作业区域)使用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CPU11通过执行ROM12中预先存储的各种控制程序,对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总体控制。

另外,控制部7也可以是与对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总体控制的主控制部分开、单独设置的控制部。此外,控制部7还可以是集成电路(ASIC)等电子电路。

(图像形成部3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1~图3说明图像形成部3的构成。这里,图3是表示多个图像形成单元20、中间转印带26和二次转印辊27的结构的断面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3具备4个图像形成单元20、光扫描装置25、中间转印带26、二次转印辊27、定影装置28和出纸盘29。此外,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3具备电源41和摄像部42。

4个图像形成单元20中,图像形成单元21(参照图3)形成Y(黄色)的调色剂像。4个图像形成单元20中,图像形成单元22(参照图3)形成C(青色)的调色剂像。4个图像形成单元20中,图像形成单元23(参照图3)形成M(品红)的调色剂像。4个图像形成单元20中,图像形成单元24(参照图3)形成K(黑色)的调色剂像。即,图像形成部3使用CMYK各自的调色剂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如图1和图3所示,4个图像形成单元20沿前后方向D2,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方侧按照黄色、青色、品红和黑色的顺序依次排列。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单元20分别具备感光鼓31、带电辊32、显影装置33、一次转印辊34和鼓清洁部35。此外,图像形成单元20分别具备图1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6。

感光鼓31在表面形成静电潜影。例如,感光鼓31具有由非晶态硅形成的感光层。感光鼓31接受从未图示的马达供给的旋转驱动力,向图3所示的旋转方向D4旋转。这样,感光鼓31输送形成在其表面的静电潜影。

带电辊32接受施加的预先设定的带电电压,使感光鼓31的表面带电。例如,带电辊32使感光鼓31的表面以正极性带电。通过带电辊32带电的感光鼓31的表面,被照射从光扫描装置25射出的、基于图像数据的光。这样,在感光鼓3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影。

显影装置33使形成在感光鼓31表面的静电潜影显影。显影装置33具备一对搅拌构件、磁辊和显影辊。所述一对搅拌构件搅拌收容在显影装置33内部的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这样,所述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利用与所述显影剂所含的载体的摩擦以正极性带电。所述磁辊将由所述一对搅拌构件搅拌过的所述显影剂吸起,并将所述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供给所述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将从所述磁辊供给的调色剂向感光鼓31的对置位置输送。此外,所述显影辊接受施加的预先设定的显影偏置电压,将输送到所述对置位置的调色剂向感光鼓31供给。这样,使形成在感光鼓31表面的静电潜影可视化(显影)。另外,从调色剂容器36向显影装置33供给调色剂。

一次转印辊34接受供给的预先设定的一次转印电流,将形成在感光鼓31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的外周面。如图3所示,一次转印辊34隔着中间转印带26与感光鼓31相对设置。

鼓清洁部35将通过一次转印辊34转印调色剂像后的、感光鼓31表面残留的调色剂除去。

光扫描装置25朝向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0的感光鼓31的表面射出基于图像数据的光。

中间转印带26是用于转印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0的感光鼓31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的环状带构件。中间转印带26通过驱动辊26A(参照图3)和张力辊26B(参照图3)以规定的张力张紧架设。通过接受从未图示的马达供给的旋转驱动力使驱动辊26A旋转,中间转印带26向图3所示的旋转方向D5旋转。这样,中间转印带26将形成在外周面的调色剂像向利用二次转印辊27的二次转印位置P1(参照图3)输送。另外,通过二次转印辊27转印调色剂像后的中间转印带26的外周面,利用图3所示的带清掃装置26C清扫。

二次转印辊27接受供给的预先设定的二次转印电流,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从供纸部4供给的薄片体上。如图3所示,二次转印辊27隔着中间转印带26与驱动辊26A相对设置。二次转印辊27以利用预先确定的夹持压力与中间转印带26接触的方式、由未图示的压靠部件朝向驱动辊26A加力。二次转印辊27在与中间转印带26接触的二次转印位置P1(参照图3)上,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体上。二次转印辊27是本发明的转印部的一例。

定影装置28使由二次转印辊27转印到薄片体上的调色剂像在所述薄片体上定影。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28具备定影辊28A和加压辊28B。定影辊28A通过未图示的加热器加热到预先设定的定影温度。定影辊28A以预先设定的速度旋转。加压辊28B以利用预先设定的夹持压力与定影辊28A接触的方式、由未图示的压靠部件朝向定影辊28A加力。定影辊28A与加压辊28B之间形成对薄片体加热和加压的定影夹缝部P2(参照图1)。转印到薄片体的调色剂像在所述薄片体通过定影夹缝部P2时被加热和加压,从而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定影装置28是本发明的定影部的一例。

由定影装置28将调色剂像被定影后的薄片体排出到出纸盘29。

电源41是向二次转印辊27供给所述二次转印电流的恒流源。电源41将控制部7设定的所述二次转印电流供给二次转印辊27。例如,所述二次转印电流为负极性的电流。

摄像部42拍摄利用二次转印辊27经由二次转印位置P1(参照图1)输送的薄片体。换句话说,摄像部42读取经由二次转印位置P1输送的薄片体的图像。具体地说,摄像部42在从所述供纸盒经由二次转印位置P1(参照图1)和定影夹缝部P2(参照图1)至出纸盘29的、薄片体的输送路径R1(参照图1的带箭头的双点划线)中的二次转印位置P1的下游侧,拍摄薄片体。例如,摄像部42如图1所示,设置在输送路径R1中的定影夹缝部P2的下游侧。二次转印位置P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位置的一例。另外,摄像部42也可以设置在输送路径R1中的定影夹缝部P2的上游侧。

例如,摄像部42是具备发光部和受光部的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Sensor)。所述发光部朝向沿输送路径R1输送的、薄片体的表面射出光。所述受光部接收从所述发光部射出后、被薄片体的表面反射的光,并输出与受光量对应的电信号。

从摄像部42的所述受光部输出的电信号,在未图示的模拟前端电路转换为数字信号(图像数据)。例如,在所述模拟前端电路中,从摄像部42的所述受光部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各像素的颜色以256级的RGB表示的图像数据。从所述模拟前端电路输出的图像数据输入控制部7。

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有时在图像形成中使用凸凹纸这种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上,调色剂不易附着在相对较低的低处。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在使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进行图像形成时,为了抑制形成图像的图像质量降低,需要调整所述二次转印电流等图像形成条件。

此外,作为相关技术,根据薄片体的表面形状的检测结果来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已被公众所知。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根据薄片体通过连接恒流源的转印部的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时检测到的、所述转印部上施加的电压的变动幅度,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这里,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上,表面的高低差越大、所述低处越不易附着调色剂。可是,在上述的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检测出的电压的变动幅度,反映了薄片体的表面的高低差以及所述薄片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低处与比所述低处更高的高处的比例这两方面。因此,按照上述的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不能高精度地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而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如下所述,在进行图像形成时使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的情况下,能高精度地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控制部7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2说明控制部7的构成。

如图2所示,控制部7包括第一取得处理部51、第二取得处理部52和调整处理部53。

具体地说,控制部7的ROM12中预先存储有用于使CPU11作为上述的各部分发挥功能的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程序。而且,CPU11通过执行ROM12中存储的所述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程序,作为上述的各部分发挥功能。

另外,所述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程序也可以存储在CD、DVD和闪存器等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中,从所述记录介质读取并存储到存储部6等存储装置。此外,第一取得处理部51、第二取得处理部52和调整处理部53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由集成电路(ASIC)等电子电路构成。

第一取得处理部51取得薄片体的拍摄图像。

具体地说,第一取得处理部51使用摄像部42取得薄片体的拍摄图像。

例如,第一取得处理部51在预先确定的输送时机到来的情况下,将所述供纸盒中收容的薄片体沿输送路径R1输送。而后,第一取得处理部51使用摄像部42,拍摄对应所述输送时机的到来而输送的薄片体。

例如,所述输送时机为输入了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印刷处理的执行指示的时机。另外,所述输送时机也可以是在操作显示部5中进行了预先确定的用户操作的时机。

另外,第一取得处理部51也可以使用图像读取部2取得薄片体的拍摄图像。例如,在操作显示部5中进行了预先确定的用户操作的情况下,第一取得处理部51使用图像读取部2,拍摄所述原稿台上承载的薄片体或由自动供稿装置1输送的薄片体。

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特定值,所述特定值表示由第一取得处理部51取得的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与薄片体的外表面上的相对较高的高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和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与比所述高处低的低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的差。

具体地说,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在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的灰度值的直方图中、为度数最高的极大值的灰度值、与为度数第二高的极大值的灰度值的差,作为所述特定值。

例如,第二取得处理部52根据由第一取得处理部51取得的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G(绿色)的灰度值,取得表示所述拍摄图像中的G的每个灰度值的出现频率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具体地说,第二取得处理部52针对每个G的灰度值,将薄片体的拍摄图像中的所述G的灰度值的像素的出现次数进行合计,由此取得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

这里,图4和图5表示由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一例。

图4表示拍摄了表面具有凹凸的第一薄片体情况下的、由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一例。所述第一薄片体是表面具有平坦部和多个凹部的薄片体。

此外,图5表示拍摄了表面没有凹凸的第二薄片体情况下的、由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一例。

如图5所示,由第一取得处理部51取得的拍摄图像包含所述第二薄片体的情况下,仅显示一个度数的峰值(极大值)。与所述峰值对应的G的灰度值,是与所述第二薄片体的表面对应的像素的G的灰度值。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由第一取得处理部51取得的拍摄图像包含所述第一薄片体的情况下,显示两个度数的峰值(极大值)。两个峰值中,与度数较高一方的峰值对应的G的灰度值,是与所述第一薄片体上的所述平坦部对应的像素的G的灰度值。此外,两个峰值中,与度数较低一方的峰值对应的G的灰度值,是与所述第一薄片体上的所述凹部对应的像素的G的灰度值。

例如,第二取得处理部52在取得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包含多个峰值的情况下,取得度数最高的峰值(极大值)的灰度值与度数第二高的峰值(极大值)的灰度值的差,作为所述特定值。另一方面,在取得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不含多个峰值的情况下,第二取得处理部52不取得所述特定值。

另外,第二取得处理部52在取得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包含3个以上的峰值的情况下,取得与灰度值最高一侧显现的峰值对应的灰度值、和与灰度值最低一侧显现的峰值对应的灰度值的差,作为所述特定值。

此外,在由第一取得处理部51取得薄片体的拍摄图像的情况下,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该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的各个RGB的灰度值中、R或B的灰度值的直方图。此外,第二取得处理部52也可以取得各个RGB的灰度值的平均值的直方图。

此外,第二取得处理部52也可以根据表示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台阶部的图像,检测拍摄对象的薄片体所含的彼此高度不同的多个区域。这种情况下,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只要将拍摄对象的薄片体所含的多个区域中像素的灰度值最高的区域作为所述高处、像素的灰度值最低的区域作为所述低处,取得所述特定值即可。

调整处理部53根据由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图像形成部3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具体地说,调整处理部53根据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条件的一例,并且是本发明的转印部进行调色剂像转印的转印条件的一例。

此外,调整处理部53根据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向二次转印辊27供给的所述二次转印电流。所述二次转印电流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条件的一例,并且是本发明的转印部进行调色剂像转印的转印条件的一例。

此外,调整处理部53根据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定影辊28A的所述定影温度。所述定影温度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条件的一例,并且是本发明的定影部进行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条件的一例。

此外,调整处理部53根据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定影夹缝部P2的夹持压力。定影夹缝部P2的夹持压力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条件的一例,并且是本发明的定影部进行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条件的一例。

此外,调整处理部53根据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定影辊28A的旋转速度。定影辊28A的旋转速度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条件的一例,并且是本发明的定影部进行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条件的一例。

例如,调整处理部53在由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了所述特定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特定值判断薄片体的凹凸深度水平。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对应所述特定值的高度,将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判定为水平1(最浅)至水平6(最深)的6个级别。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预先在存储部6中存储有第一表格数据TD11(参照图6),所述第一表格数据TD11表示所述凹凸深度水平与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的调整量的对应关系。

调整处理部53参照第一表格数据TD11,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的调整量。而后,调整处理部53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预先在存储部6中存储有第二表格数据TD12(参照图7),所述第二表格数据TD12表示所述凹凸深度水平与所述二次转印电流的调整量的对应关系。

调整处理部53参照第二表格数据TD12,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所述二次转印电流的调整量。而后,调整处理部53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所述二次转印电流。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预先在存储部6中存储有第三表格数据TD13(参照图8),所述第三表格数据TD13表示所述凹凸深度水平与所述定影温度的调整量的对应关系。

调整处理部53参照第三表格数据TD13,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所述定影温度的调整量。而后,调整处理部53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所述定影温度。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预先在存储部6中存储有第四表格数据TD14(参照图9),所述第四表格数据TD14表示所述凹凸深度水平与定影夹缝部P2的夹持压力的调整量的对应关系。

调整处理部53参照第四表格数据TD14,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定影夹缝部P2的夹持压力的调整量。而后,调整处理部53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定影夹缝部P2的夹持压力。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预先在存储部6中存储有第五表格数据TD15(参照图10),所述第五表格数据TD15表示所述凹凸深度水平与定影辊28A的旋转速度的调整量的对应关系。

调整处理部53参照第五表格数据TD15,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定影辊28A的旋转速度的调整量。而后,调整处理部53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定影辊28A的旋转速度。

另外,调整处理部53也可以使用表示所述特定值与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量的关系的关系式,取得与第二取得处理部52取得的所述特定值对应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量。

(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

以下,参照图11,和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控制部7执行的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的步骤的一例一起,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其中,步骤S11、S12···代表由控制部7执行的处理步骤(步骤)的编号。另外,控制部7在所述输送时机到来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

(步骤S11)

首先,在步骤S11中,控制部7使所述供纸盒中收容的薄片体沿输送路径R1输送。

(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7使用摄像部42,取得由步骤S11的处理输送的薄片体的拍摄图像。这里,步骤S12的处理是本发明的第一取得步骤的一例,由控制部7的第一取得处理部51执行。

(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7根据在步骤S12取得的拍摄图像,取得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

(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7判断在步骤S13取得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中是否包含多个峰值。

其中,控制部7判断在步骤S13取得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种包含多个峰值时(S14的“是”侧),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15。此外,所述直方图如果不含多个峰值(S14的“否”侧),则控制部7结束所述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

(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7取得所述特定值。这里,步骤S15的处理是本发明的第二取得步骤的一例,由控制部7的第二取得处理部52执行。

具体地说,控制部7取得在步骤S13取得的G的灰度值的直方图中、度数最高的峰值(极大值)的灰度值与度数第二高的峰值(极大值)的灰度值的差,作为所述特定值。

(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7根据在步骤S15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这里,步骤S16的处理是本发明的调整步骤的一例,由控制部7的调整处理部53执行。

具体地说,控制部7根据在步骤S15取得的所述特定值,判断所述凹凸深度水平。

此外,控制部7参照第一表格数据TD11(参照图6),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的调整量。而后,控制部7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

此外,控制部7参照第二表格数据TD12(参照图7),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所述二次转印电流的调整量。而后,控制部7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所述二次转印电流。

此外,控制部7参照第三表格数据TD13(参照图8),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所述定影温度的调整量。而后,控制部7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所述定影温度。

此外,控制部7参照第四表格数据TD14(参照图9),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定影夹缝部P2的夹持压力的调整量。而后,控制部7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定影夹缝部P2的夹持压力。

此外,控制部7参照第五表格数据TD15(参照图10),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定影辊28A的旋转速度的调整量。而后,控制部7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定影辊28A的旋转速度。

这样,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取得所述特定值,所述特定值表示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与薄片体的外表面上的所述高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和所述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中、与所述低处对应的像素的灰度值的差。而后,根据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这样,在将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用于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比较,能高精度地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取得在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像素的灰度值的直方图中、度数为最高的极大值的灰度值与度数为第二高的极大值的灰度值的差,作为所述特定值。这样,与从所述拍摄图像检测出拍摄对象的薄片体所含的彼此高度不同的多个区域并根据检测结果取得所述特定值的构成相比,能通过简单的处理取得所述特定值。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2,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构成不同的控制部7。另外,控制部7以外的构成,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和图像形成装置200中通用。

如图1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00的控制部7包括转印处理部61、第一取得处理部62、检测处理部63、第二取得处理部64和调整处理部65。

具体地说,控制部7的ROM12中预先存储有用于使CPU11作为上述的各部分发挥功能的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程序。并且,CPU11通过执行ROM12中存储的所述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程序,作为上述的各部分发挥功能。

另外,所述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程序也可以存储在CD、DVD和闪存器等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中,从所述记录介质读取并存储到存储部6等存储装置。此外,转印处理部61、第一取得处理部62、检测处理部63、第二取得处理部64和调整处理部65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由集成电路(ASIC)等电子电路构成。

转印处理部61将特定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体,所述特定调色剂像具有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CMY中任意第一色的第一调色剂层、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调色剂层上的CMY中与所述第一色不同的任意第二色的第二调色剂层。中间转印带26是本发明的像载体的一例。

例如,所述第一调色剂层为C(青色)的调色剂像。此外,所述第二调色剂层为M(品红)的调色剂像。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色为C(青色)。此外,所述第二色为M(品红)。此外,所述特定调色剂像是所述第一色与所述第二色的混合色亦即B(蓝色)的调色剂像。

例如,图像形成装置200预先在存储部6中存储第一图像数据,所述第一图像数据用于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2进行的所述第一调色剂层的形成。所述第一图像数据包含与由图像形成单元22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所述第一调色剂层对应的第一图像。例如,所述第一图像为预先确定的尺寸的矩形的图像。此外,所述第一图像是具有预先确定的特定浓度的C(青色)的单色图像。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0中,预先在存储部6中存储第二图像数据,所述第二图像数据用于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3进行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层的形成。所述第二图像数据包含与由图像形成单元23形成在所述第一调色剂层上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层对应的第二图像。例如,所述第二图像是与所述第一图像相同形状的图像。此外,所述第二图像是具有所述特定浓度的M(品红)的单色图像。

而且,转印处理部61使用图像形成单元22、图像形成单元23、光扫描装置25、中间转印带26、二次转印辊27、供纸部4、所述第一图像数据和所述第二图像数据,将所述特定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体上。具体地说,转印处理部61在图像形成单元22的感光鼓31上形成所述第一调色剂层,并将所述第一调色剂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上。此外,转印处理部61在图像形成单元23的感光鼓31上形成所述第二调色剂层,并将所述第二调色剂层转印到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所述第一调色剂层的上侧。这样,在中间转印带26上形成所述特定调色剂像。而后,转印处理部61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转印到由供纸部4输送的薄片体上。这样,在薄片体上形成所述特定调色剂像中的层的上下倒转的调色剂像。

例如,转印处理部61在所述输送时机到来的情况下,使所述供纸盒中收容的薄片体沿输送路径R1输送。而后,转印处理部61将所述特定调色剂像转印到对应所述输送时机的到来输送的薄片体上。

第一取得处理部62取得薄片体的拍摄图像。

具体地说,第一取得处理部62使用摄像部42,取得由转印处理部61转印有所述特定调色剂像的薄片体的拍摄图像。

另外,第一取得处理部62也可以使用图像读取部2取得薄片体的拍摄图像。例如,在利用转印处理部61转印有所述特定调色剂像的薄片体被排出到出纸盘29后、接受了预先确定的操作的情况下,第一取得处理部62使用图像读取部2,拍摄所述原稿台上承载的薄片体或由自动供稿装置1输送的薄片体。

检测处理部63检测与第一取得处理部62取得的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对应的特定图像。

例如,检测处理部63将与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相同形状的着色区域(与薄片体的基底色不同颜色的区域)检测为所述特定图像。

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由检测处理部63检测出的所述特定图像所含的像素中的所述第二色、与CMY中不同于所述第一色和所述第二色的第三色的混合色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偏度。

例如,所述第一色为C(青色)、所述第二色为M(品红)的情况下,所述第三色为Y(黄色)。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色与所述第三色的混合色为R(红色)。

例如,第二取得处理部64根据检测处理部63检测出的所述特定图像所含的像素的R(红色)的灰度值,取得表示每个所述特定图像中的R的灰度值的出现频率的、R的灰度值的直方图。具体地说,第二取得处理部64通过针对每个R的灰度值、对所述特定图像中的所述R的灰度值的像素的出现次数进行合计,取得R的灰度值的直方图。而后,第二取得处理部64根据取得的直方图,计算所述直方图的偏度。

这里,图13和图14表示由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的R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一例。

图13中表示在所述特定图像代表转印到所述第一薄片体上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情况下的、由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的R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一例。

此外,图14表示在所述特定图像代表转印到所述第二薄片体上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情况下的、由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的R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一例。

如图14所示,在所述特定图像代表转印到所述第二薄片体上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的情况下,R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偏度几乎为“0”。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所述特定图像代表转印到所述第一薄片体上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的情况下,R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偏度为正侧的值。所述第一薄片体上的所述平坦部与所述凹部的高低差越大、所述值越高。这是因为,在所述凹部中比所述第二调色剂层距离所述凹部更远的所述第一调色剂层的转印容易不充分,相应地转印到薄片体上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层容易露出。

调整处理部65根据由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的偏度,调整图像形成部3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具体地说,调整处理部65根据由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的偏度,调整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

此外,调整处理部65根据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的偏度,调整供给二次转印辊27的所述二次转印电流。

例如,在由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偏度的情况下,调整处理部65根据所述偏度判断所述凹凸深度水平。例如,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对应偏度的高度,将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判定为水平1(最浅)至水平6(最深)的6个级别。另外,薄片体的表面上的高低差较大的情况下,由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的偏度有时会成为负侧的值。这种情况下,调整处理部65只要判定所述凹凸深度水平为最大(水平6)即可。

而后,调整处理部65参照第一表格数据TD11(参照图6),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的调整量。并且,调整处理部65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

此外,调整处理部65参照第二表格数据TD12(参照图7),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所述二次转印电流的调整量。而后,调整处理部65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所述二次转印电流。

另外,调整处理部65也可以根据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的偏度,调整所述定影温度、定影夹缝部P2的夹持压力和定影辊28A的旋转速度中任意一个或多个。

此外,调整处理部65还可以使用表示偏度与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量的关系的关系式,取得与第二取得处理部64取得的偏度对应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量。

(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

以下,参照图15,与在图像形成装置200中由控制部7执行的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的步骤的一例一起,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方法。另外,控制部7在所述输送时机到来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

(步骤S21)

首先,在步骤S21中,控制部7使所述供纸盒中收容的薄片体沿输送路径R1输送。

(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7将所述特定调色剂像转印到由步骤S21的处理输送的薄片体上。这里,步骤S22的处理是本发明的转印步骤的一例,由控制部7的转印处理部61执行。

具体地说,控制部7在图像形成单元22的感光鼓31上形成所述第一调色剂层,并将所述第一调色剂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上。此外,控制部7在图像形成单元23的感光鼓31上形成所述第二调色剂层,并将所述第二调色剂层转印到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的、所述第一调色剂层的上侧。这样,在中间转印带26上形成所述特定调色剂像。而后,控制部7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转印到由步骤S21的处理输送的薄片体上。

(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控制部7使用摄像部42取得转印有所述特定调色剂像的薄片体的拍摄图像。其中,步骤S23的处理是本发明的第一取得步骤的一例,由控制部7的第一取得处理部62执行。

(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控制部7从步骤S23取得的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检测所述特定图像。其中,步骤S24的处理是本发明的检测步骤的一例,由控制部7的检测处理部63执行。

具体地说,控制部7将与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相同形状的着色区域检测为所述特定图像。

(步骤S25)

在步骤S25中,控制部7取得在步骤S24检测到的所述特定图像所含的像素中的、所述第二色与所述第三色的混合色的灰度值的直方图。

具体地说,控制部7根据在步骤S24检测到的所述特定图像所含的像素的R的灰度值,取得R的灰度值的直方图。

(步骤S26)

在步骤S26中,控制部7根据在步骤S25取得的直方图,取得所述直方图的偏度。其中,步骤S25和步骤S26的处理是本发明的第二取得步骤的一例,由控制部7的第二取得处理部64执行。

(步骤S27)

在步骤S27中,控制部7判断在步骤S26取得的偏度是否与零不同。

其中,控制部7在判断出步骤S26取得的偏度与零不同时(S27的“是”侧),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28。此外,如果步骤S26取得的偏度为零(S27的“否”侧),则控制部7结束所述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另外,控制部7在步骤S26取得的偏度微小的情况下,可以判定所述偏度为零。

(步骤S28)

在步骤S28中,控制部7根据步骤S26取得的偏度,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其中,步骤S28的处理是本发明的调整步骤的一例,由控制部7的调整处理部65执行。

具体地说,控制部7根据在步骤S26取得的偏度,判断所述凹凸深度水平。

此外,控制部7参照第一表格数据TD11(参照图6),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的调整量。而后,控制部7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二次转印位置P1的夹持压力。

此外,控制部7参照第二表格数据TD12(参照图7),确定与判定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对应的、所述二次转印电流的调整量。而后,控制部7根据确定的调整量,调整所述二次转印电流。

这样,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将所述特定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体上,所述特定调色剂像具有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6上的所述第一色的所述第一调色剂层、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调色剂层上的所述第二色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层。此外,根据与所述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所述特定调色剂像对应的所述特定图像,取得所述第二色与所述第三色的混合色的灰度值的直方图的偏度。而后,根据取得的偏度,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由此,在表面具有凹凸的薄片体用于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能高精度地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200也可以根据转印有所述特定调色剂像的薄片体的拍摄图像所含的所述特定图像,取得与该特定图像对应的偏度,并且根据与该拍摄图像所含的所述特定图像不同的薄片体区域的像素取得所述特定值。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200只要根据取得的偏度和所述特定值双方来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即可。例如,图像形成装置200根据与取得的偏度对应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和与取得的所述特定值对应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的单纯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即可。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0还可以根据取得的偏度和所述特定值中、对应的所述凹凸深度水平较高的一方,调整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0还可以执行所述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的步骤S11至步骤S15的处理,并根据由步骤S15的处理取得的所述特定值,切换是否执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例如,图像形成装置200在由步骤S15的处理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超过预先确定的阈值时,执行步骤S16的处理,当所述特定值在所述阈值以下时,取代步骤S16的处理而执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0也可以在由步骤S15的处理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超过所述阈值时,取代步骤S16的处理而执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当所述特定值在所述阈值以下时,执行步骤S16的处理。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0还可以在由步骤S15的处理取得的所述特定值超过所述阈值时,取代步骤S16的处理而执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当所述特定值在所述阈值以下时,不执行步骤S16的处理而结束所述第一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处理。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