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带有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绿色建筑

一种带有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绿色建筑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绿色建筑,收集组件包括拉杆、摆臂、铰链、卡块、伸缩杆、水袋、滤网、磁铁和吸铁石,卡块滑动于横杆内部的下端,摆臂滑动于卡块的下端,铰链铰接于摆臂下端的衔接处,拉杆滑动于摆臂的一侧,伸缩杆滑动伸缩于摆臂之间,水袋处于摆臂的下端,滤网贯穿于水袋的上端,吸铁石安装于水袋的下端,磁铁磁性吸附于吸铁石的上端,卡块对滑块的下端形成支撑,避免滑块因自身重力向下滑动回位,第二挡板变形后,第二挡板之间产生间隙,使得横杆上端孔洞开启,雨水通过第二挡板之间间隙掉落至横杆的内部,同时雨水通过横杆的内部进入水袋的内部进行收集。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608464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展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1483253.X

  • 发明设计人 孟军;祝德江;孙向红;

    申请日2022-11-24

  • 分类号E04D13/04(2006.01);E04D13/076(2006.01);E03B3/02(2006.01);

  • 代理机构南昌逸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5;

  • 代理人刘林艳

  • 地址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陶朱街道大侣西路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9:35: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6-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D13/04 专利申请号:202211483253X 申请日:202211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5-09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绿色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绿色建筑。

背景技术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绿色建筑屋顶在进行排水时,通常采用排水沟进行引流排水,将雨水引流至地下管道内部,针对于绿色建筑的技术启示;

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发现了以下问题:

绿色建筑屋顶通常只能通过斜坡设计对雨水进行引流,屋顶排水结构将雨水引流至地面排水沟处进行排放,而绿色建筑的屋顶排水结构在对雨水引流时,无法根据使用者需求对雨水进行收集,导致屋顶排水结构只能对雨水进行排放,且屋顶排水结构在对雨水排放时,无法避免杂质与雨水混合,导致杂质和雨水混合排放过程中杂质易堵塞管道内部的情况;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CN202210017428.1一种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系统及方法,公开了排水系统,该发明具有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活动支撑组件在屋顶面上运动,通过活动支撑组件移动进而带动遮挡组件运动,使遮挡组件在晴天或者雨天时能够处于不同的位置,提高了绿色建筑屋顶的使用多功能性的效果;

本发明主要能够解决杂质和雨水混合排放过程中杂质易堵塞管道内部的情况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绿色建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描述问题。

本发明一种带有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绿色建筑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达成:一种带有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绿色建筑,包括墙体,该墙体的顶部设有屋顶,所述墙体的底部设有地面,所述地面的侧面嵌套安装有排水沟,所述屋顶的侧面贯穿有横杆。

进一步的,所述墙体为绿色建筑墙体,屋顶的两侧呈倾斜设置,地面种植绿植。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沟环绕于地面的外侧,排水沟的下端与地下管道贯通,排水沟呈凹状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横杆的下端呈口状设置,横杆贯穿于屋顶的侧面,横杆的上端贯穿有孔洞,横杆的内部以及下端设有方便对雨水进行收集的收集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拉杆、摆臂、铰链、卡块、伸缩杆、水袋、滤网、磁铁和吸铁石,卡块滑动于横杆内部的下端,摆臂滑动于卡块的下端,铰链铰接于摆臂下端的衔接处,拉杆滑动于摆臂的一侧,伸缩杆滑动伸缩于摆臂之间,水袋处于摆臂的下端,滤网贯穿于水袋的上端,吸铁石安装于水袋的下端,磁铁磁性吸附于吸铁石的上端。

进一步的,所述摆臂每两个呈一组设置,摆臂设有5-10组,铰链设于摆臂每两个的下端衔接处,而伸缩杆滑动伸缩于摆臂每组之间,拉杆处于摆臂边缘一组的侧面,摆臂每组呈“V”状设置,摆臂通过铰链呈角度摆动。

进一步的,所述铰链设于摆臂下端的一侧,而水袋贯穿于摆臂下端的另一侧,铰链为摆臂之间的衔接件。

进一步的,所述卡块与摆臂配套设置,卡块上端的一侧设有凹槽,卡块于横杆的内部呈横向滑动,卡块呈“T”状设置,卡块整体厚度大于2cm。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呈横向滑动嵌套设置,伸缩杆可呈2-3段套装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水袋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开口,水袋与横杆呈垂直对应设置,滤网的内部贯穿有多个孔径为0.1-0.3cm孔洞,滤网环绕于水袋上端开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吸铁石贯穿于水袋下端开口处,吸铁石呈圆筒状设置,而磁铁与吸铁石的上端呈垂直磁性吸附连接,磁铁呈圆盘状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组件还包括支架、滑块、斜杆、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支架安装横杆上端孔洞的下端,滑块滑动于支架下端的中间,斜杆设于滑块上端的两侧,第一挡板设于横杆上端孔洞的内部,而第二挡板镶嵌于第一挡板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下端呈圆筒状设置,滑块于支架的内部呈垂直滑动,支架与滑块配套设置,滑块的下端与卡块的上端呈垂直滑动嵌套,滑块的下端呈倒置等腰梯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斜杆呈倾斜15-35°设置,斜杆的上端分别与第二挡板的下端连接,滑块向上滑动时,斜杆同步向上滑动挤压至第二挡板的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组合呈“W”状设置,第二挡板每两个呈一组设于横杆上端的孔洞内部,第二挡板与第一挡板配套设置,第二挡板为可变形材质,如橡胶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墙体靠近横杆的下方贯穿有分水沟,所述分水沟的下端贯穿有下水管,所述下水管内部的上端环绕有阻水板,所述阻水板的上端设有漏斗。

进一步的,所述下水管的下端延伸至距离地面上端2-5cm的位置,分水沟呈凹状设置,分水沟宽度大于横杆宽度5-10cm。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呈倒置漏斗设置,漏斗的上端贯穿有多个孔径为0.1-0.3cm的孔洞,阻水板环绕于漏斗的下端。

有益效果:

1.手动将拉杆于横杆的侧面呈横向拉动,拉杆拉伸至摆臂的一侧,摆臂通过卡块于横杆的下端滑动,随着摆臂于横杆下端的逐步滑动,由于摆臂每组呈“V”状设置,此时摆臂之间间距逐步增加,且摆臂每组之间间距不断增加,而摆臂逐步贯穿于横杆的下端,使得摆臂通过铰链于横杆的下端呈向上摆动,摆臂向上摆动时,摆臂下端的水袋同步向上移动,此时水袋与横杆下端间距进一步减少;

2.同时利用吸铁石呈圆筒状设置,可通过木棍或任意杆子贯穿吸铁石的内部,并将木棍或任意杆子顶起磁铁的下端,此时磁铁与吸铁石呈垂直间隔,而水袋内部雨水能够通过吸铁石排出水袋的内部;

3.只需将木棍或任意杆子取出吸铁石的内部,磁铁可再次与吸铁石呈垂直磁性吸附,利用磁铁呈圆盘状设置,能够利用磁铁对水袋内部下端开口进一步密封,避免水袋内部雨水泄露的情况;

4.卡块带动摆臂于横杆的下端向上倾斜摆动时,利用卡块上端的一侧设有凹槽,卡块的上端滑动至滑块的下端,此时卡块上端凹槽与滑块的下端滑动嵌套,由于卡块整体厚度大于2cm,因此卡块与滑块呈垂直滑动嵌套时,卡块能够辅助滑块于支架的内部向上滑动,滑块向上时斜杆同步向上滑动,斜杆向上滑动挤压至第二挡板的下端,第二挡板呈倾斜变形,可参考说明书附图7所示;

5.此时卡块对滑块的下端形成支撑,避免滑块因自身重力向下滑动回位,第二挡板变形后,第二挡板之间产生间隙,使得横杆上端孔洞开启,雨水通过第二挡板之间间隙掉落至横杆的内部,同时雨水通过横杆的内部进入水袋的内部进行收集,使得该种绿色建筑的屋顶能够根据所需对雨水进行收集,方便后续绿植的浇灌;

6.手动将拉杆于横杆的下端回位推动,拉杆挤压至摆臂的上端,摆臂辅助卡块于横杆的内部滑动回位,此时摆臂同步通过铰链滑动回位,而滑块下端失去卡块的支撑后,滑块快速于支架的内侧向下滑动,滑块通过斜杆带动第二挡板向下回位,利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对横杆上端孔洞内部形成封闭,避免雨水通过横杆内部进入水袋的内部;

7.雨水通过降落至屋顶的上端,雨水通过屋顶侧面的横杆掉落至分水沟的上端,雨水通过分水沟进入下水管的内部,由于漏斗的形状设置,雨水内部携带的杂质堆积于阻水板的上端,能够避免杂质堵塞于漏斗上端孔洞内部,由于漏斗的上端贯穿有多个孔径为0.1-0.3cm的孔洞,因此雨水通过漏斗内部孔洞进入下水管内部的下端,方便下水管内部雨水通过地面排送至排水沟的内部,雨水汇聚至排水沟的内部,排水沟辅助雨水排入地下管道的内部,使得该种绿色建筑的排水结构能够在排水过程中避免杂质堵塞下水管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摆臂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水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水袋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2中摆臂摆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横杆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滑块向上滑动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滑块向上滑动示意图。

图1-8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墙体,101-屋顶,102-地面,103-排水沟,2-横杆,201-拉杆,202-摆臂,203-铰链,204-卡块,205-伸缩杆,3-水袋,301-滤网,302-磁铁,303-吸铁石,4-支架,401-滑块,402-斜杆,403-第一挡板,404-第二挡板,5-分水沟,501-下水管,502-漏斗,503-阻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

实施例1:一种带有绿色建筑屋顶排水结构的绿色建筑,包括墙体1,该墙体1的顶部设有屋顶101,墙体1的底部设有地面102,地面102的侧面嵌套安装有排水沟103,屋顶101的侧面贯穿有横杆2;

其中:墙体1、屋顶101和地面102,墙体1为绿色建筑墙体,屋顶101的两侧呈倾斜设置,地面102种植绿植;

屋顶101的两侧呈倾斜设置,倾斜角度根据墙体1所需造型设置,可为15-50°,屋顶101能够辅助雨水排向地面102;

排水沟103,排水沟103环绕于地面102的外侧,排水沟103的下端与地下管道贯通,排水沟103呈凹状设置;

排水沟103辅助雨水排入地下管道的内部;

横杆2,横杆2的下端呈口状设置,横杆2贯穿于屋顶101的侧面,横杆2的上端贯穿有孔洞,横杆2的内部以及下端设有方便对雨水进行收集的收集组件;

实施例2:参考说明书附图1-5可得知,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收集组件包括拉杆201、摆臂202、铰链203、卡块204、伸缩杆205、水袋3、滤网301、磁铁302和吸铁石303,卡块204滑动于横杆2内部的下端,摆臂202滑动于卡块204的下端,铰链203铰接于摆臂202下端的衔接处,拉杆201滑动于摆臂202的一侧,伸缩杆205滑动伸缩于摆臂202之间,水袋3处于摆臂202的下端,滤网301贯穿于水袋3的上端,吸铁石303安装于水袋3的下端,磁铁302磁性吸附于吸铁石303的上端;

其中:摆臂202,摆臂202每两个呈一组设置,摆臂202设有5-10组,铰链203设于摆臂202每两个的下端衔接处,而伸缩杆205滑动伸缩于摆臂202每组之间,拉杆201处于摆臂202边缘一组的侧面,摆臂202每组呈“V”状设置,摆臂202通过铰链203呈角度摆动;

拉杆201处于说明书附图1状态时,摆臂202整体处于横杆2下端的一侧,摆臂202每组之间间距此时固定;

卡块204于横杆2的内部滑动时,摆臂202逐步于横杆2的下端呈横向向上摆动,由于摆臂202每组呈“V”状设置,此时摆臂202之间间距逐步增加,且摆臂202每组之间间距不断增加,而摆臂202逐步贯穿于横杆2的下端,使得摆臂202通过铰链203于横杆2的下端呈向上摆动,可参考说明书附图5所示;

铰链203,铰链203设于摆臂202下端的一侧,而水袋3贯穿于摆臂202下端的另一侧,铰链203为摆臂202之间的衔接件;

铰链203方便上端两侧的摆臂202呈相反角度摆动,可参考说明书附图5所示;

卡块204,卡块204与摆臂202配套设置,卡块204上端的一侧设有凹槽,卡块204于横杆2的内部呈横向滑动,卡块204呈“T”状设置,卡块204整体厚度大于2cm;

卡块204呈“T”状设置,方便卡块204于横杆2的内部滑动,避免在卡块204横向滑动时,卡块204于横杆2的内部脱落;

伸缩杆205,伸缩杆205呈横向滑动嵌套设置,伸缩杆205可呈2-3段套装设置;

利用伸缩杆205呈横向滑动嵌套,伸缩杆205方便摆臂202每组之间间距进行调节;

水袋3和滤网301,水袋3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开口,水袋3与横杆2呈垂直对应设置,滤网301的内部贯穿有多个孔径为0.1-0.3cm孔洞,滤网301环绕于水袋3上端开口处;

磁铁302和吸铁石303,吸铁石303贯穿于水袋3下端开口处,吸铁石303呈圆筒状设置,而磁铁302与吸铁石303的上端呈垂直磁性吸附连接,磁铁302呈圆盘状设置;

利用吸铁石303呈圆筒状设置,可通过木棍或任意杆子贯穿吸铁石303的内部,并将木棍或任意杆子顶起磁铁302的下端,此时磁铁302与吸铁石303呈垂直间隔,而水袋3内部雨水能够通过吸铁石303排出水袋3的内部;

木棍或任意杆子直径需小于吸铁石303内部圆筒直径;

其中:手动将拉杆201于横杆2的侧面呈横向拉动,拉杆201拉伸至摆臂202的一侧,摆臂202通过卡块204于横杆2的下端滑动,随着摆臂202于横杆2下端的逐步滑动,由于摆臂202每组呈“V”状设置,此时摆臂202之间间距逐步增加,且摆臂202每组之间间距不断增加,而摆臂202逐步贯穿于横杆2的下端,使得摆臂202通过铰链203于横杆2的下端呈向上摆动,摆臂202向上摆动时,摆臂202下端的水袋3同步向上移动,此时水袋3与横杆2下端间距进一步减少;

同时利用吸铁石303呈圆筒状设置,可通过木棍或任意杆子贯穿吸铁石303的内部,并将木棍或任意杆子顶起磁铁302的下端,此时磁铁302与吸铁石303呈垂直间隔,而水袋3内部雨水能够通过吸铁石303排出水袋3的内部;

只需将木棍或任意杆子取出吸铁石303的内部,磁铁302可再次与吸铁石303呈垂直磁性吸附,利用磁铁302呈圆盘状设置,能够利用磁铁302对水袋3内部下端开口进一步密封,避免水袋3内部雨水泄露的情况;

实施例3:参考说明书附图1、6和7可得知,实施例3与实施例1和2的不同在于,收集组件还包括支架4、滑块401、斜杆402、第一挡板403和第二挡板404,支架4安装横杆2上端孔洞的下端,滑块401滑动于支架4下端的中间,斜杆402设于滑块401上端的两侧,第一挡板403设于横杆2上端孔洞的内部,而第二挡板404镶嵌于第一挡板403的一侧;

其中:支架4和滑块401,支架4的下端呈圆筒状设置,滑块401于支架4的内部呈垂直滑动,支架4与滑块401配套设置,滑块401的下端与卡块204的上端呈垂直滑动嵌套,滑块401的下端呈倒置等腰梯形设置;

滑块401的下端呈倒置等腰梯形设置,方便滑块401的下端快速与卡块204的上端垂直滑动嵌套;

卡块204上端的一侧设有凹槽,凹槽设于靠近滑块401的一侧,摆臂202于横杆2的下端向上倾斜摆动时,滑块401于横杆2的内部向卡块204的一侧滑动,此时滑块401的下端与卡块204的上端呈滑动嵌套,而滑块401于支架4的内部呈向上滑动;

同时卡块204上端的一侧设有凹槽,避免卡块204在滑动过程中,卡块204的上端与滑块401的下端错位的情况,进而避免卡块204无法与滑块401呈垂直滑动嵌套;

斜杆402,斜杆402呈倾斜15-35°设置,斜杆402的上端分别与第二挡板404的下端连接,滑块401向上滑动时,斜杆402同步向上滑动挤压至第二挡板404的下端;

第一挡板403和第二挡板404,第一挡板403和第二挡板404组合呈“W”状设置,第二挡板404每两个呈一组设于横杆2上端的孔洞内部,第二挡板404与第一挡板403配套设置,第二挡板404为可变形材质,如橡胶材质;

其中:卡块204带动摆臂202于横杆2的下端向上倾斜摆动时,利用卡块204上端的一侧设有凹槽,卡块204的上端滑动至滑块401的下端,此时卡块204上端凹槽与滑块401的下端滑动嵌套,由于卡块204整体厚度大于2cm,因此卡块204与滑块401呈垂直滑动嵌套时,卡块204能够辅助滑块401于支架4的内部向上滑动,滑块401向上时斜杆402同步向上滑动,斜杆402向上滑动挤压至第二挡板404的下端,第二挡板404呈倾斜变形,可参考说明书附图7所示;

此时卡块204对滑块401的下端形成支撑,避免滑块401因自身重力向下滑动回位,第二挡板404变形后,第二挡板404之间产生间隙,使得横杆2上端孔洞开启,雨水通过第二挡板404之间间隙掉落至横杆2的内部,同时雨水通过横杆2的内部进入水袋3的内部进行收集,使得该种绿色建筑的屋顶101能够根据所需对雨水进行收集,方便后续绿植的浇灌;

而手动将拉杆201于横杆2的下端回位推动,拉杆201挤压至摆臂202的上端,摆臂202辅助卡块204于横杆2的内部滑动回位,此时摆臂202同步通过铰链203滑动回位,而滑块401下端失去卡块204的支撑后,滑块401快速于支架4的内侧向下滑动,滑块401通过斜杆402带动第二挡板404向下回位,利用第一挡板403和第二挡板404对横杆2上端孔洞内部形成封闭,避免雨水通过横杆2内部进入水袋3的内部;

实施例4:参考说明书附图1和8可得知,实施例4与实施例1-3的不同在于,墙体1靠近横杆2的下方贯穿有分水沟5,分水沟5的下端贯穿有下水管501,下水管501内部的上端环绕有阻水板503,阻水板503的上端设有漏斗502;

其中:分水沟5和下水管501,下水管501的下端延伸至距离地面102上端2-5cm的位置,分水沟5呈凹状设置,分水沟5宽度大于横杆2宽度5-10cm;

下水管501的下端延伸至距离地面102上端2-5cm的位置,方便下水管501内部雨水通过地面排送至排水沟103的内部;

分水沟5宽度大于横杆2宽度5-10cm,方便屋顶101上端雨水通过横杆2掉落至分水沟5的上端;

漏斗502和阻水板503,漏斗502呈倒置漏斗设置,漏斗502的上端贯穿有多个孔径为0.1-0.3cm的孔洞,阻水板503环绕于漏斗502的下端;

其中:雨水通过降落至屋顶101的上端,雨水通过屋顶101侧面的横杆2掉落至分水沟5的上端,雨水通过分水沟5进入下水管501的内部,由于漏斗502的形状设置,雨水内部携带的杂质堆积于阻水板503的上端,能够避免杂质堵塞于漏斗502上端孔洞内部,由于漏斗502的上端贯穿有多个孔径为0.1-0.3cm的孔洞,因此雨水通过漏斗502内部孔洞进入下水管501内部的下端,方便下水管501内部雨水通过地面排送至排水沟103的内部,雨水汇聚至排水沟103的内部,排水沟103辅助雨水排入地下管道的内部,使得该种绿色建筑的排水结构能够在排水过程中避免杂质堵塞下水管501的内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