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固定装置

一种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固定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转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固定装置,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万向轮,底板的顶部设有伸缩装置,伸缩装置的伸长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转运架。本发明通过启动伸缩装置,向上/向下移动支撑板,从而达到调节转运架高度的目的,通过固定板和弹性垫固定患者头部,且在对于路况较差的状况时,可将转运架与支撑板分离,以便于人工抬送转运架,以适用于较差的路况环境下的患者转运。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596962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2211624408.7

  • 发明设计人 李振兴;马驰原;

    申请日2022-12-16

  • 分类号A61G1/02(2006.01);A61G1/04(2006.01);A61G1/044(2006.01);A61F5/37(2006.01);

  • 代理机构南京群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690;

  • 代理人丁尔宇

  • 地址 210002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05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9:20: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5-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G 1/02 专利申请号:2022116244087 申请日:202212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4-18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运装置领域,尤其是一种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颅脑外伤是指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军事战争武器爆炸等原因致使颅脑收到外部暴力冲击所致的开放性或闭合性颅脑损伤。病情危急,进展迅速,容易出现颅骨骨折、颅内血肿、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危及生命,是导致全世界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及时有效的转运对于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颅脑外伤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头部,如果途中颠簸、摇晃震动,一方面影响病人循环和呼吸功能,另一方面有可能加重脑水肿或引起颅内出血,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导致病人死亡。颅脑外伤合并颈椎损伤患者更应该注意加强头颈部制动,稳定受伤脊髓。

目前的颅脑创伤患者用转运装置多为担架车形式,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其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不便于将患者放置于转运装置上,现有技术中在担架车固定颅脑创伤的患者时,会用绑带固定患者,转运途中容易产生晃动,容易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固定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固定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万向轮,底板的顶部设有伸缩装置,伸缩装置的伸长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转运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运架包括转运板,转运板的上方设有躺板,转运板的顶面开设有与躺板相适配的第三通槽,转运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杆,转运板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架,每个第四杆的下方均设有一个第五柱,第五柱与两个固定架均固定连接,第四杆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三杆,两个所述第三杆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均与一个第五柱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滑块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均套设于第五柱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运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螺纹柱,两个第一螺纹柱均与第五柱平行,所述固定架均位于两个第一螺纹柱之间,第一螺纹柱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杆,两个所述第一杆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柱,位于顶部的第三柱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弧形压板,所述弧形压板均位于躺板的上方,所述转运板的侧面开设有与第一杆相对应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躺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所述转运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柱,第二螺纹柱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条穿过第三通槽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第二螺纹柱与两个第一螺纹柱均传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运板的顶面开设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中滑动连接有两个第五杆,第五杆的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四柱,第四柱的顶端均延伸至第一通槽的上方,第四柱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转运板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齿条,第四柱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两个第一齿轮分别与两个第一齿条相啮合,转运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三螺纹柱,两个第五杆均与第三螺纹柱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螺纹柱分别与两个第一螺纹柱传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固定架之间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杆,第二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与滑板一一对应的滑轨,滑板位于滑轨中并与滑轨滑动连接,滑轨中均设有隔板,隔板均位于滑板的下方,隔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滑轨的底面均开设有限位孔,限位柱均位于限位孔中并与限位孔滑动连接,限位柱的外部均套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均位于滑轨的底面与隔板之间,隔板的顶面均固定连接有三角块,滑板的底面均开设有与三角块相适配的第二通槽,三角块均位于第二通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躺板包括头部板、颈部板和身体板,头部板与颈部板固定连接,颈部板与身体板固定连接,第二齿条固定连接在身体板的底部,两个固定板位于头部板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运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L形杆,两个L形杆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柱,所述身体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第三通槽的侧壁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杆位于限位槽中并与限位槽滑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躺板的顶面设有靠垫,两个固定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垫,所述底板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空心柱,所述空心柱中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柱,第一柱的顶端均延伸至空心柱的外部并均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启动伸缩装置,向上/向下移动支撑板,从而达到调节转运架高度的目的,解决了目前的颅脑外伤患者用转运装置多为担架车形式,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其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不便于将患者放置于转运装置上的问题;

2、将患者抬起放到躺板上时,将其头部、颈部和身体依次对应在相应的躺板位置上,由于躺板包括头部板、颈部板和身体板,从而达到便于医护人员准确的将患者放在躺板上相应的位置,以便于后续的对患者的头部和身体进行固定的目的,避免在躺板上二次挪动,对颅脑外伤患者造成伤害;

3、医护人员站在转运板两侧的两个弧形板之间,当颅脑外伤患者放在躺板上时,患者由于自身重力的作用,使得躺板向下运动,躺板向下运动推动每个第四杆上的两个第三杆运动,两个第三杆推动两个滑块沿着第五柱相互远离,两个滑块分别挤压两侧的第一弹簧,使得第一弹簧被压缩,躺板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二齿条向下运动,第二齿条向下运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二螺纹柱转动,第二螺纹柱转动带动两个第一螺纹柱转动,第一螺纹柱转动带动第一杆的一端向上转动,第一杆转动带动弧形板向上移动,进而将患者的身体固定住,从而达到对颅脑外伤患者的身体进行固定的目的;

4、同步地,第一螺纹柱转动带动第三螺纹柱转动,第三螺纹柱转动使得两个第五杆沿着第一通槽相互靠近,第五杆运动带动第四柱和第一齿轮运动,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互作用使得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四柱转动,使得两个固定板和弹性垫相互靠近,在固定板和弹性垫的作用下进而将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从而达到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的目的,弹性垫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

5、在将颅脑外伤患者的头部和身体固定好后,转运板底部的第一弹簧仍具有压缩空间,医护人员可以手握并推动第二柱以移动本装置,当遇到颠簸路段时,患者在自身的惯性作用下会向下运动,当患者向下运动时,躺板向下运动,各部件按照上述运动方式运动,使得弧形板以及固定板、弹性垫分别对患者的身体以及头部在原有的固定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束紧,以避免患者的身体或头部左/右晃动,同时,各部件与第一弹簧相配合,也使得躺板具有减震的功能,从而达到在患者转运过程中遇到颠簸路段时,本装置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且避免患者身体或者头部左/右晃动,避免对患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的目的;

6、若遇到路况非常差的情况下,可向下按压隔板,使得三角块离开第二通槽,朝着滑轨的出口端移动转运架,使得滑板离开滑轨,从而达到将转运架与支撑板分开的目的,以便于人工抬送转运架,以适用于较差的路况环境下的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在将转运架抬送到平坦路面后,可将滑板滑进滑轨中,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可使得三角块进入到第二通槽中,进而达到对滑板和转运架进行固定的目的,同时也便于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转运架束紧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转运架松开后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转运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转运架的部分结构后视图;

图6为本发明转运架与支撑板的后半部分结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转运架与支撑板的前半部分结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转运架与支撑板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9为本发明的A处放大图。

图中标号:1支撑板、2第一柱、3空心柱、4万向轮、5底板、6气缸、7转运架、8第一通槽、9L形杆、10第二柱、11第一齿条、12第一齿轮、13弹性垫、14固定板、15躺板、16第一凹槽、17第一杆、18弧形压板、19第三柱、20转运板、21限位杆、22第四柱、23头部板、24颈部板、25身体板、26第二杆、27第一板、28第一螺纹柱、29第二板、30第二齿轮、31第二齿条、32第二螺纹柱、33固定架、34第一弹簧、35滑块、36第三杆、37第四杆、38第五柱、39滑板、40第二通槽、41第五杆、42第三螺纹柱、43第三板、45滑轨、46限位柱、47限位孔、48第二弹簧、49三角块、50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9,一种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固定装置,包括底板5,底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万向轮4,在本实施例中,万向轮4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布在底板5底部四个拐角处,底板5的顶部设有伸缩装置,伸缩装置包括气缸6、液压缸和电动推杆等,在本实施例中,伸缩装置为气缸6,伸缩装置的伸长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

底板5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空心柱3,空心柱3中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柱2,第一柱2的顶端均延伸至空心柱3的外部并均与支撑板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空心柱3的数量为四个;

支撑板1的顶部设置有转运架7,转运架7包括转运板20,转运板20的上方设有躺板15,转运板20的顶面开设有与躺板15相适配的第三通槽,躺板15能够位于第三通槽中,躺板15包括头部板23、颈部板24和身体板25,头部板23与颈部板24固定连接,颈部板24与身体板25固定连接,躺板15的顶面设有靠垫,靠垫与头部板23、颈部板24和身体板25相适配,将躺板15设置成头部板23、颈部板24和身体板25的目的是便于准确的将颅脑外伤患者抬送到躺板15上相应的位置,便于后续将患者头部和身体进行固定,避免进行二次挪动;

身体板2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杆37,身体板25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架33,两个固定架33均位于第四杆37的下方,每个第四杆37的下方均设有一个第五柱38,每个第五柱38与两个固定架33均固定连接,第四杆37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三杆36,两个第三杆36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滑块35,两个滑块35均与第四杆37下方对应的第五柱38滑动连接,两个滑块35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有第一弹簧34,第一弹簧34均套设于第五柱38的外部;

转运板20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螺纹柱28,具体的,转运板2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板27,两个第一螺纹柱28分别与两个第一板27转动连接,两个第一螺纹柱28均与第五柱38平行,固定架33均位于两个第一螺纹柱28之间,第一螺纹柱28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杆17,两个第一杆17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柱19,两个第三柱19从上到下一次排列,位于顶部的第三柱19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弧形压板18,弧形压板18均位于躺板15的上方,转运板20的侧面开设有与第一杆17相对应的凹槽,第一杆17能够位于凹槽中;

身体板2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31,身体板25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柱32,具体的,身体板2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板29,第二螺纹柱32与第二板29转动连接,第二螺纹柱3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30,第二齿条31穿过第三通槽与第二齿轮30相啮合,第二螺纹柱32与两个第一螺纹柱28均均通过锥齿轮组件传动连接;

转运板20的顶面开设有第一通槽8,第一通槽8靠近头部板23,第一通槽8中滑动连接有两个第五杆41,第五杆41的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四柱22,第四柱22的顶端均延伸至第一通槽8的上方,第四柱22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4,两个固定板14位于头部板23的两侧,两个固定板14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弹性垫13,弹性垫13均位于靠垫的头部板23靠垫的上方;

转运板20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齿条11,第四柱22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2,两个第一齿轮12分别与两个第一齿条11相啮合,转运板20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三螺纹柱42,具体的,转运板2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板43,第三螺纹柱42与第三板43转动连接,两个第五杆41均与第三螺纹柱42螺纹连接;

第三螺纹柱42分别与两个第一螺纹柱28通过锥齿轮传动连接;

两个固定架33之间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杆26,第二杆2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滑板39,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固定架33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杆26,两个第二杆26均与两个滑板39固定连接;

支撑板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与滑板39一一对应的滑轨45,滑板39位于滑轨45中并与滑轨45滑动连接,滑轨45的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使得滑板39能够从滑轨45的敞开端滑出,滑轨45中均设有隔板50,隔板50均位于滑板39的下方,隔板50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柱46,滑轨45的底面均开设有限位孔47,限位柱46均位于限位孔47中并与限位孔47滑动连接,限位柱46的外部均套设有第二弹簧48,第二弹簧48均位于滑轨45的底面与隔板50之间,隔板50的顶面均固定连接有三角块49,三角块49的斜边均朝向滑轨45的敞开端,滑板39的底面均开设有与三角块49相适配的第二通槽40,三角块49均位于第二通槽40中,向下按压隔板50,能够使得三角块49离开第二通槽40,此时,可将滑板39从滑轨45的敞开端滑出滑轨45;

转运板20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L形杆9,两个L形杆9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柱10,身体板2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21,第三通槽的侧壁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杆21位于限位槽中并与限位槽滑动连接。

工作原理:起始状态下,在第一弹簧34的作用下,弧形板和夹板都呈如图3所示的张开状态,躺板15位于第三通槽或转运板20的上方;

通过启动伸缩装置,向上/向下移动支撑板1,从而达到调节转运架7高度的目的,解决了目前的颅脑外伤患者用转运装置多为担架车形式,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其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不便于将患者放置于转运装置上的问题;

将颅脑外伤患者抬起放到躺板15上,将患者放在躺板15上时,将其头部、颈部和身体依次对应在相应的躺板15位置上,由于躺板15包括头部板23、颈部板24和身体板25,从而达到便于医护人员准确的将患者放在躺板15上相应的位置,以便于后续的对患者的头部和身体进行固定的目的,避免在躺板15上二次挪动,对患者造成伤害;

医护人员站在转运板20两侧的两个弧形板之间,当颅脑外伤患者放在躺板15上时,患者由于自身重力的作用,使得躺板15向下运动,躺板15向下运动推动每个第四杆37上的两个第三杆36运动,两个第三杆36推动两个滑块35沿着第五柱38相互远离,两个滑块35分别挤压两侧的第一弹簧34,使得第一弹簧34被压缩,躺板15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二齿条31向下运动,第二齿条31向下运动带动第二齿轮30转动,第二齿轮30转动带动第二螺纹柱32转动,第二螺纹柱32转动带动两个第一螺纹柱28转动,第一螺纹柱28转动带动第一杆17的一端向上转动,第一杆17转动带动弧形板向上移动,进而将患者的身体固定住,从而达到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固定的目的;

同步地,第一螺纹柱28转动带动第三螺纹柱42转动,第三螺纹柱42转动使得两个第五杆41沿着第一通槽8相互靠近,第五杆41运动带动第四柱22和第一齿轮12运动,第一齿轮12与第一齿条11相互作用使得第一齿轮12转动,第一齿轮12转动带动第四柱22转动,使得两个固定板14和弹性垫13相互靠近,在固定板14和弹性垫13的作用下进而将颅脑外伤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从而达到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的目的,弹性垫13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

在将颅脑外伤患者的头部和身体固定好后,转运板20底部的第一弹簧34仍具有压缩空间,医护人员可以手握并推动第二柱10以移动本装置,当遇到颠簸路段时,患者在自身的惯性作用下会向下运动,当患者向下运动时,躺板15向下运动,各部件按照上述运动方式运动,使得弧形板以及固定板14、弹性垫13分别对患者的身体以及头部在原有的固定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束紧,以避免患者的身体或头部左/右晃动,同时,各部件与第一弹簧34相配合,也使得躺板15具有减震的功能,从而达到在患者转运过程中遇到颠簸路段时,本装置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且避免患者身体或者头部左/右晃动,避免对患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的目的;

在将颅脑外伤患者抬出转运架7后,躺板15向上运动,在第一弹簧34的作用下,各部分按照与之前相反的方向运动,使得固定板14和弧形板都处于一开始的张开状态,从而便于下次快速放置患者;

若遇到路况非常差的情况下,可向下按压隔板50,使得三角块49离开第二通槽40,朝着滑轨45的出口端移动转运架7,使得滑板39离开滑轨45,从而达到将转运架7与支撑板1分开的目的,以便于人工抬送转运架7,以适用于较差的路况环境下的颅脑外伤患者转运;在将转运架7抬送到平坦路面后,可将滑板39滑进滑轨45中,在第二弹簧48的作用下,可使得三角块49进入到第二通槽40中,进而达到对滑板39和转运架7进行固定的目的,同时也便于固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