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一物一码对应场景当面防伪认证人脸识别方法

一种基于一物一码对应场景当面防伪认证人脸识别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消费防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一物一码对应场景当面防伪认证人脸识别方法,对上传的人脸图像进行放大或缩小处理,得到待识别的人脸图像不同尺寸的图像,针对多张不同尺寸的人脸图像,分别提取人脸识别关键点的区域特征,根据上传人脸图像中的关键点区域特征与服务终端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特征对比,通过使用多张图片与服务终端数据库中预存的人脸图像进行对比,并通过上传的人脸图片中的防伪标记来进行图片真伪进行辨别,保证在人脸识别时无法使用非本人图片或者介入移动设备修改数据等违规操作来进行欺骗识别造成消费安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94399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吉林省高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524750.3

  • 发明设计人 金塬博;

    申请日2022-05-13

  • 分类号G06V40/16(2022.01);G06V20/64(2022.01);G06Q30/00(2012.01);H04N5/235(2006.01);

  • 代理机构沈阳工匠智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56;

  • 代理人杨秀伟

  • 地址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开发区景阳大路3288号中国北方汽贸城8-2(A-2)幢203房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31:4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V40/16 专利申请号:2022105247503 申请日:202205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费防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一物一码对应场景当面防伪认证人脸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人脸识别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在进行商品售卖时通过人脸识别进行消费购买,能够有效的记录商品流通以及保证交易安全。

1.现有技术人脸识别效率低,在用户脸部局部受损情况下无法识别;

2.现有技术受镜头畸变以及环境光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一物一码对应场景当面防伪认证人脸识别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人脸识别效率低,在用户脸部局部受损情况下无法识别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一物一码对应场景当面防伪认证人脸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商品图片拆分成若干部件,将商品若干部件以二进制规则编码生成属性对照表,将属性对照表保存至服务终端的数据库中,服务终端根据属性对照表生成商品专属标识码;

S2,通过移动设备对消费者进行人脸图像采集,移动设备将实时采集的人脸特征图像上传至服务终端数据库;

S3,消费通过移动设备扫描商品专属标识码,服务终端返回商品数据,消费者确认消费则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人脸识别流程;

S4,移动设备调整曝光补偿以10~14ms的间隔拍摄10张人脸图像添加防伪标记上传至服务终端,验证通过后服务终端向移动设备端下发数据库中与识别的人脸图像相对应的身份信息,消费者核实后确认付款。

进一步的,S4中验证步骤包括:

S4-1,对上传的人脸图像进行放大或缩小处理,得到待识别的人脸图像不同尺寸的图像,针对多张不同尺寸的人脸图像,分别提取人脸识别关键点的区域特征,根据上传人脸图像中的关键点区域特征与服务终端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特征对比;

S4-2,计算上传人脸图像中的关键点区域特征与服务终端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特征之间的欧式距离;

S4-3,判断上传人脸图像中的关键点区域特征与服务终端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特征之间的欧式距离是否≥预定距离,是,识别失败,否判定成功。

在进行整体人脸识别前使用区域特征识别,避免人脸局部收到创伤后无法进行正确人脸识别的问题,同时,通过区域特征单独对比,在经过提高安全等级后,算法根据安全等级确定所需通过区域特征的数量,既可以保证面积匹配准确度,进而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同时提高人脸识别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关键点区域特征包括:

人脸两眼之间的实际距离;

人脸两眼位置之下的人脸边缘;

人脸眉弓与发际线之间实际距离;

人脸眉弓与鼻底之间的实际距离;

人脸鼻底与下颌线之间的实际距离;

人脸上下唇之间的实际距离;

人脸两侧鼻翼之间的实际距离;

人脸两侧颧骨之间的实际距离。

进一步的,判断上传人脸图像中的关键点区域特征与服务终端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特征之间的欧式距离是否≥预定距离,包括:

确定第一对比量,第一对比量为上传人脸图像的面积与服务终端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的面积的比值;

确定第二对比量,第二对比量为上传人脸图像到移动设备拍摄设备之间距离与服务终端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与模拟拍摄设备的参考距离的比值;

通过算法比较第一对比量与第二对比量的比值是否相等,是,则匹配,否,则匹配失败。

进一步的,S4中防伪标记包括,基于移动设备拍摄时开启的定位信息所获取的消费者实时位置信息;

基于移动设备拍摄时所获取的消费者的实时时间;

基于移动设备拍摄时所获取的移动设备的实时IP信息。

通过获取实时位置信息以及实时时间和IP信息等多重信息确认消费者的消费环境安全,同时便于资料回传服务终端数据库中,提高大数据采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商品预存时间商品图片拆分成若干部件生成属性数据,在消费者进行扫码获取商品信息时除了根据二维码来确定商品数据,还通过商品图片的局部信息与预存的属性对照表进行逐步对比,保证物码对应,确定商品的信息后对消费者进行人脸识别,并对消费者的消费信息进行记录,保证是本人操作,在对一些管制类商品进行销售使,通过这种多重验证的购买方式,保证管制类商品的安全流通以及数据记录,同时通过三维摄像装置确定待识别人脸的图像,三维摄像装置可以是基于TOF(时间飞行)芯片的三维相机,通过使用多张图片与服务终端数据库中预存的人脸图像进行对比,并通过上传的人脸图片中的防伪标记来进行图片真伪进行辨别,保证在人脸识别时无法使用非本人图片或者介入移动设备修改数据等违规操作来进行欺骗识别造成消费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一物一码对应场景当面防伪认证人脸识别方法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基于一物一码对应场景当面防伪认证人脸识别方法实施例中预存人脸图像采集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基于一物一码对应场景当面防伪认证人脸识别方法实施例中商品图像采集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T所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作为上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1-T所示,

实施例二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优点在于:

实施例二中发明的装置强度大大提高,使装置在装配、维修时省时省力,效率高,且连接更加稳定。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