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低渗透油藏储量计算中确定有效厚度界限的方法

一种低渗透油藏储量计算中确定有效厚度界限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油藏开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渗透油藏储量计算中确定有效厚度界限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测井解释技术与油藏工程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油层的有效厚度和渗透率;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得到油层比采油指数,进而明确油层比采油指数与储层渗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有效厚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曲线,利用该关系曲线计算不同条件下、满足不同储量起算标准的有效厚度界限。本发明实现了石油储量估算中满足不同储量起算标准的有效厚度界限值的计算,解决了低渗透油藏储量估算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本发明为致密砂岩和页岩油的储量估算边界的确定提供了方法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B49/00 专利申请号:2021102074086 申请日:20210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8-30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藏开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渗透油藏储量计算中确定有效厚度界限的方法,主要涉及油层有效厚度和渗透率的确定、比采油指数的计算与应用、不同生产压差下满足不同产能要求的有效厚度界限评价等内容。

背景技术

根据油藏工程理论,油层产量与其流动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流动系数计算公式为:流动系数=储层渗透率(K)×有效厚度(h)/地层流体粘度(μ)。当一个油藏的地层渗透率和地层流体粘度变化不大、生产方式相似时,油层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油层有效厚度的大小。低渗透油藏一般埋深较大,经统计大部分埋深大于3000m,根据《石油天然气储量估算规范》(DZ/T 0217—2020)的要求,其储量起算标准要求的日产油应达到5方/天以上,在储量估算时,必须计算满足储量起算标准的有效厚度界限值。

储量起算标准,即储量估算的单井油气日产量下限,是油气储量申报的最低经济条件,《石油天然气储量估算规范》(DZ/T 0217-2020)中规定了不同埋深下油藏的储量起算标准(表1)。油层有效厚度为达到储量起算标准的含油层系中具有产油能力的那部分有效储层厚度,通常在储量估算时要求确定有效厚度的岩性、含油性、物性和电性下限标准,但未对有效储层的厚度界限(简称有效厚度界限)的确定提出明确要求。有效厚度界限对于中高渗透储层来说,其值较小,一般可以不考虑,而对于低渗透油藏来说,由于其储层渗透率低,要获得达到储量起算标准的日产油量,必然要求有相对较高有效厚度界限,才能满足储量估算的最低要求,是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的参数。

表1陆上油藏储量起算标准

注:据《石油天然气储量估算规范》(DZ/T 0217-2020)

根据达西定律可以得到定压边界油藏直井的单相径向稳态流动产量公式为:

其中Q为单井日产油量,m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储层的生产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反映。对于同一个油藏来说,一些变化较大的地质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较大,而另外一些地质参数相对变化不大,例如地层流体的性质、油井的供给半径和井筒半径等,实际分析中可以忽略其影响。

根据上式和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储层渗透率、有效厚度、地层流体性质及生产压差与产能之间存在定量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比采油指数进行定量表征。比采油指数(J)表述的是单位生产压差下、单位有效厚度的产油能力,计算公式为:

对于地层原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油藏来说,该公式所得到的比采油指数主要取决于储层渗透率的大小,比采油指数与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渗透油藏储量估算中有效厚度界限的确定方法。本发明方法利用油井的日产油量、生产压差、有效厚度、渗透率等参数建立了基于比采油指数的有效厚度界限计算图版,实现了石油储量估算中满足不同储量起算标准的有效厚度界限的计算,克服了现有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渗透油藏储量估算中有效厚度界限的确定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测井解释技术与油藏工程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油层的有效厚度和渗透率;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得到油层比采油指数,进而明确油层比采油指数与储层渗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有效厚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曲线,利用该关系曲线计算不同条件下、满足不同储量起算标准的有效厚度界限。

进一步地,通过岩心分析、生产测试与测井解释方法相结合,建立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和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确定油井生产层段的有效厚度、渗透率。

进一步地,利用生产井的压力测试结果、动液面和流体分析结果计算生产层段的生产压差。

进一步地,利用油井压裂前后的日产油量和生产层段的有效厚度、渗透率、生产压差数据,代入比采油指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压裂前后的比采油指数。

进一步地,根据每口油井计算得到的渗透率和油层比采油指数,绘制渗透率-油层比采油指数关系曲线图;将压裂前后的数据点分别拟合,建立渗透率与比采油指数关系式,确定油层比采油指数与储层渗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进一步地,根据拟合的渗透率与比采油指数关系,计算不同生产压差、不同渗透率条件下,达到不同储量起算标准产油量要求的有效厚度值;分不同的生产压差,将计算得到的有效厚度与渗透率按不同产油量建立横轴为渗透率、纵轴为有效厚度界限值的关系曲线图。

进一步地,根据未压裂和压裂两种生产方式,分不同的生产压差或储量起算标准,建立横轴为渗透率、纵轴为有效厚度界限值的关系曲线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渗透油藏储量估算中有效厚度界限的确定方法,利用油井的日产油量、生产压差、有效厚度、渗透率等参数建立了基于比采油指数的有效厚度界限计算图版,实现了石油储量估算中满足不同储量起算标准的有效厚度界限的计算。本发明方法能够解决低渗透油藏储量估算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本发明为致密砂岩和页岩油的储量估算边界的确定提供了方法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某油藏层段的比采油指数与渗透率关系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某油藏层段的有效厚度界限与渗透率关系图(未压裂,生产压差=20MPa);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某油藏层段的有效厚度界限与渗透率关系图(未压裂,日产油量=5方/天);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某油藏层段的有效厚度界限与渗透率关系图(压裂,生产压差=20MPa);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某油藏层段的有效厚度界限与渗透率关系图(压裂,日产油量=5方/天)。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低渗透油藏储量计算中确定有效厚度界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确定油井射孔层段的有效厚度、渗透率;

第二步,利用压力、动液面和流体分析结果计算生产压差;

第三步,利用油井压裂前后的日产油量和有效厚度、渗透率、生产压差数据,计算压裂前后的比采油指数;

第四步,将每口油井的计算结果数据,建立以渗透率为横轴、比采油指数为纵轴的关系曲线图;

第五步,将压裂前后的数据点分别拟合,建立渗透率与比采油指数关系式;

第六步,根据拟合的渗透率与比采油指数关系,计算不同生产压差、不同渗透率条件下,达到不同储量起算标准产油量要求的有效厚度值;

第七步:根据未压裂和压裂两种生产方式,分不同的生产压差或储量起算标准,将计算得到的有效厚度与渗透率按不同产油量,建立横轴为渗透率、纵轴为有效厚度界限值的关系曲线图,利用该关系曲线图可以快速得到满足不同储量起算标准的有效厚度界限。

采用实施例1所述方法,以渤南油田沙四段的数据,建立比采油指数与渗透率的关系曲线图如图1所示。根据未压裂和压裂两种生产方式,分不同的生产压差或储量起算标准,绘制横轴为渗透率、纵轴为有效厚度界限值的关系曲线图,例如图2是油层未压裂、生产压差为20MPa时,不同储量起算标准条件下的横轴为渗透率、纵轴为有效厚度界限值的关系曲线图;图3是油层未压裂、储量起算标准为5方/天时,不同生产压差条件下,横轴为渗透率、纵轴为有效厚度界限值的关系曲线图;图4和图5为油层压裂后横轴为渗透率、纵轴为有效厚度界限值的关系曲线图。根据不同的储层、生产条件可以绘制一系列的关系曲线图,利用该系关系曲线图可以快速得到不同条件下、满足不同储量起算标准的有效厚度界限。

具体的,当已知某油藏埋藏深度、空气渗透率(利用岩心物性分析或测井曲线计算得到)、生产压差(利用油藏工程方法或地区性经验)和生产方式(是否压裂)时,通过表1查得其储量起算标准(即石油单井日产量下限),利用图2~图4及其它系列关系曲线图,即可得到对应的有效厚度界限,作为石油探明储量估算的单井起算有效厚度值。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