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智能多焦点镜片及多焦点散光镜片

智能多焦点镜片及多焦点散光镜片

摘要

本发明是智能多焦点镜片及多焦点散光镜片。该智能多焦点镜片包括光心区,其包含近距离视觉区、转换视觉区以及远距离视觉区。近距离视觉区的附加屈光度与近距离视觉区的半径成负相关。转换视觉区的屈光度降幅落在0.1D至0.6D的范围中,近距离视觉区与转换视觉区在彼此之间的交界處具有相同屈光度。转换视觉区与远距离视觉区在彼此之间的交界处具有相同屈光度。本揭露根据瞳孔半径大小设计近距离视觉区的附加屈光度以符合各年龄层的视力矫正需求。平滑化设计可达到智能调节、减少视力转换的适应不良状况以及转换时间、减少球面像差。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具有双屈光度变化型态,改善老花散光患者屈光不正。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91107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晶硕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506495.1

  • 发明设计人 蓝嘉宏;黄逸芳;

    申请日2021-12-10

  • 分类号G02C7/04(2006.01);G02C7/06(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寿宁;张琳

  • 地址 中国台湾桃园市龟山区兴业街5号2楼之1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23: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2C 7/04 专利申请号:2021115064951 申请日:20211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揭露是有关于一种多焦点镜片,尤其是一种具有智能调节效果的多焦点镜片,以及结合散光的多焦点散光镜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焦点镜片大多数都需要经过验光师较长时间的验配。由于近距离视觉区与远距离视觉区的度数差异大,容易使配戴者产生适应不良以及中距离视觉区有视力模糊的现象。人的瞳孔有随着年纪增加而缩小的趋势,会造成近距视觉不清晰的问题变得严重。因此单一的近距离视觉区大小设计无法符合不同年龄层的配戴舒适度及视力的矫正需求。

此外,在所有屈光不正的患者中,除了比例最高的近视与远视之外,角膜变形的散光患者亦占有三成以上。散光成因来自于角膜变形为橄榄球状的双曲率长短轴表面。因此当眼球在调节屈光时,长短轴光线无法聚焦在同一焦点上。为了达到有效散光矫正,需使镜片在眼中不转动,以维持正确的散光轴度,才能使两轴光线同时聚焦于同一焦点上。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可根据瞳孔大小设计近距离视觉区,且具有智能调节近距离视觉区与远距离视觉区的度数差异的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仍是目前业界亟需研究的目标之一。

发明内容

本揭露的一实施态样为一种智能多焦点镜片。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智能多焦点镜片包括光心区,光心区包含近距离视觉区、转换视觉区以及远距离视觉区。近距离视觉区的附加屈光度与近距离视觉区的半径成负相关。转换视觉区环绕近距离视觉区,其中转换视觉区的屈光度降幅落在0.1D至0.6D的范围中,其中近距离视觉区与转换视觉区之间具有交界处。近距离视觉区在交界处的屈光度与转换视觉区在此交界处的屈光度相同。远距离视觉区环绕近距离视觉区与转换视觉区。转换视觉区与远距离视觉区之间具有交界处,且转换视觉区在交界处的屈光度与远距离视觉区在此交界处的屈光度相同。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光心区的半径落在约4微米至4.5微米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转换区的内径与外径之间的距离落在约0.2微米至0.7微米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近距离区的一半径落在约1.3微米至2.1微米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近距离视觉区的附加屈光度落在约0.25D至3.50D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近距离视觉区包含第一区域以及环绕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第二区域的屈光度随着与智能多焦点镜片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少。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实质上为平光区,且第一区域连结第二区域。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半径落在0.00微米至1.00微米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远距离区的附加屈光度落在约0.5D至1.50D的范围中。

本揭露的一实施态样为一种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智能多焦点镜片包括光心区,光心区包含近距离视觉区、转换视觉区以及远距离视觉区。近距离视觉区的附加屈光度与近距离视觉区的半径成负相关。转换视觉区环绕近距离视觉区,其中转换视觉区的屈光度降幅落在0.1D至0.6D的范围中,其中近距离视觉区与转换视觉区之间具有交界处。近距离视觉区在交界处的屈光度与转换视觉区在此交界处的屈光度相同。远距离视觉区环绕近距离视觉区与转换视觉区。转换视觉区与远距离视觉区之间具有交界处,且转换视觉区在交界处的屈光度与远距离视觉区在此交界处的屈光度相同。光心区具有散光屈光度以及散光轴度,配置以矫正散光。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光心区的半径落在约4微米至4.5微米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转换区的内径与外径之间的距离落在约0.2微米至0.7微米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近距离区的一半径落在约1.3微米至2.1微米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近距离视觉区的附加屈光度落在约0.25D至3.50D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近距离视觉区包含第一区域以及环绕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第二区域的屈光度随着与智能多焦点镜片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少。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实质上为平光区,且第一区域连结第二区域。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半径落在0.00微米至1.00微米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远距离区的附加屈光度落在约0.5D至1.50D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散光屈光度落在约-0.5D至-3.50D的范围中。

在本揭露一实施例中,散光轴度落在约5度至180度的范围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智能多焦点镜片根据瞳孔半径大小设计近距离视觉区的附加屈光度以符合各年龄层的视力矫正需求。借由平滑化的转换视觉区屈光度降幅设计,可达到智能调节、减少视力转换的适应不良状况以及转换时间的效果。借由远距离视觉区的屈光度缓降设计,可达到减少球面像差的效果。此外,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可具有双屈光度变化型态的设计,亦可改善老花散光患者的屈光不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智能多焦点镜片的俯视图。

图2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智能多焦点镜片的屈光度与半径关系图。

图3为根据图2中不同年龄族群的屈光度范围资料。

图4A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的俯视图。

图4B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散光镜片屈光度分布图。

图6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多焦点散光镜片沿着不同镜片的屈光度与半径关系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智能多焦点镜片

OZ:光心区

110:近距离视觉区

112:第一区域

114:第二区域

116,118,122:交界处

120:转换视觉区

130:远距离视觉区

R1,R2,R21,R22,R23,R24,R3:半径

r1:内径

r2:外径

C:中心

D:距离

S1,S2,S3,S4,AS1,AS2,AS3:曲线

200,200a: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

210,210a:多焦点散光光心区

220,220a:增厚稳定区

AX1,AX2,AX3: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且为了清楚起见,图式中的层和区域的厚度可能被夸大,并且在图式的描述中相同的元件符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智能多焦点镜片100的俯视图。智能多焦点镜片100包含光心区OZ,光心区OZ包含近距离视觉区110、转换视觉区120以及远距离视觉区130。光心区OZ具有半径R1,且半径R1落在约4微米至4.5微米的范围中。近距离视觉区110具有半径R2,且半径R2落在约1.3微米至2.1微米的范围中。转换视觉区120环绕近距离视觉区110。转换视觉区120的内径r1与外径r2之间的距离D落在约0.2微米至0.7微米的范围中。远距离视觉区130环绕转换视觉区120与近距离视觉区110。具体来说,光心区OZ的直径可涵盖配戴者的瞳孔大小。在本实施例中,光心区OZ的直径大小约为8微米至9微米,但本揭露并不以此为限。

近距离视觉区110包含第一区域112以及环绕第一区域112的第二区域114。第一区域112实质上为平光区,也就是第一区域112的屈光度为定值。第一区域112的半径R3落在0.00微米至1.00微米的范围中,且第一区域112连结第二区域114。第二区域114的屈光度随着与智能多焦点镜片100的一中心C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少。换句话说,第二区域114的度数在径向上增加。

图2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智能多焦点镜片的屈光度与半径关系图。图2中示例性地列举四个智能多焦点镜片的屈光度与半径关系。本揭露的近距离视觉区110的第二区域114的附加屈光度ADD落在约0.25D至3.50D的范围中。换句话说,第二区域114与第一区域112的度数差落在25度至300度的范围中。由图2中的数据可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以附加屈光度ADD落在约0.75D至2.25D的范围中的第二区域114作为示例。在本实施例中,以半径约为0.50微米的第一区域112最为示例。近距离视觉区110的第二区域114的附加屈光度ADD的分布及半径会根据年龄而设计,其将于后续详述。

转换视觉区120的屈光度降幅落在0.1D至0.6D的范围中。换句话说,转换视觉区120与近距离视觉区110的度数差落在约10度至60度的范围中。举例来说,在一实施例中,转换视觉区120的内径r1与外径r2之间的距离D大约是0.5微米。转换视觉区120的屈光度降幅会根据近距离视觉区110的第二区域114的附加屈光度ADD而设计,借此达到调节近距离与远距离的屈光度差异的效果,避免适应不良或视力模糊的状况。

远距离视觉区130的附加屈光度落在约0.5D至1.50D的范围中。换句话说,远距离视觉区130与转换视觉区120的度数差落在约50度至150度的范围中。借由将远距离视觉区130的度数差控制在此范围中,可降低球面像差的现象发生。

由图2可看出,光心区OZ的屈光度随着半径R1的变化为连续性的。具体来说,第二区域114的屈光度与第一区域112的屈光度为连续性的。换句话说,第二区域114与第一区域112交界处116(即半径0.50微米处)的屈光度是相同的且非步进的。同样地,转换视觉区120的屈光度与近距离视觉区110的屈光度为连续性的、且远距离视觉区130的屈光度与转换视觉区120的屈光度也为连续性的。也就是说,近距离视觉区110与转换视觉区120交界处118(即半径2.00微米处)的屈光度是相同的且非步进的。远距离视觉区130与转换视觉区120交界处122(即半径2.50微米处)的屈光度也是相同的且非步进的。借此,避免适应不良或视力模糊的状况。

图3为根据图2中不同年龄族群的屈光度范围资料。同时参阅图2与图3。图2中的曲线S1、S2、S3、S4所对应的屈光度与半径资料分别对应图3中的族群1、2、3、4的年龄与屈光度资料。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配戴者年龄区间分为四组,个别为族群1的40至50岁、族群2的50至60岁、族群3的60至70岁以及族群4的70岁至80岁。也就是说,族群1到4分别对应年龄较轻至年龄较大的区间。应理解到,上述的年龄分群仅为示例,本领域人士当可应发展需求调整族群数量及年龄区间大小。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以5岁作为年龄区间,并分为八个年龄族群以定义近距离视觉区110的屈光度与半径。

由图中可看出,族群1的近距离视觉区110具有半径R21,且半径R21为2.0微米。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径R21可以落在约1.9微米至2.1微米的范围中。群组2的近距离视觉区110的第二区域114的附加屈光度ADD范围落在约0.50D至1.00D的范围中,也就是群组2的第二区域114与第一区域112的度数差异落在约100度至150度的范围中。由图3中的曲线S1可看出,曲线S1的屈光度大约自-2.25D降至-3.00D,也就是曲线S1的度数差异约为75度。

族群2的近距离视觉区110具有半径R22,且半径R22为1.8微米。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径R22可以落在约1.7微米至1.9微米的范围中。族群2的近距离视觉区110的第二区域114的附加屈光度ADD范围落在约1.00D至1.50D的范围中,也就是群组2的第二区域114与第一区域112的度数差异落在约100度至150度的范围中。由图3中的曲线S2可看出,曲线S2的屈光度大约自-1.75D降至-3.00D,也就是曲线S2的度数差异约为125度。

族群3的近距离视觉区110具有半径R23,且半径R23为1.6微米。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径R23可以落在约1.5微米至1.7微米的范围中。族群3的近距离视觉区110的第二区域114的附加屈光度ADD范围落在约1.50D至2.00D的范围中,也就是族群3的第二区域114与第一区域112的度数差异落在约150度至200度的范围中。由图2中的曲线S3可看出,曲线S3的屈光度大约自-1.25D降至-3.00D,也就是曲线S3的度数差异约为175度。

族群4的近距离视觉区110的半径R24为1.4微米。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径R24可以落在约1.3微米至1.5微米的范围中。族群4的近距离视觉区110的第二区域114的附加屈光度ADD范围落在约2.00D至2.50D的范围中,也就是族群4的第二区域114与第一区域112的度数差异落在约200度至250度的范围中。由图2中的曲线S4可看出,曲线S4的屈光度大约自-0.75D降至-3.00D,也就是曲线S4的度数差异约为225度。

由曲线S1至曲线S4可看出,近距离视觉区110的附加屈光度ADD与半径R2成负相关。一般而言,瞳孔大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变小的趋势。因此,借由将近距离视觉区110的附加屈光度ADD根据年龄大小分群,可更接近各年龄层在近距离视觉区110矫正视力的需求。此外,由于近距离视觉区110的半径R2是根据瞳孔大小而设计的,因此这样的设计也可降低佩戴的不适感。上述的设计可应用在软式隐形眼镜、硬式隐形眼镜、框架型眼镜等,并用以矫正老花眼、散光等。换句话说,根据这样的设计也可符合矫正各年龄层的老花眼的效果。

由曲线S1至曲线S4可看出,转换视觉区120的屈光度会延续近距离视觉区110的附加屈光度ADD而缓降。借由将转换视觉区120的屈光度降幅控制在0.1D至0.6D的范围中,可使得视力在近距离视觉区110与远距离视觉区130之间转换时具有平滑化的效果,减少视力转换的适应不良状况以及转换时间。本揭露的第二区域114的半径大小会根据不同族群的设计而有差异,在图3中,仅标注曲线S1的第二区域114及转换视觉区120的大小。

由曲线S1至曲线S4可看出,远距离视觉区130的屈光度降幅控制在约0.5D至1.50D的范围中。一般而言,远距离视觉区130的半径大小会根据光心区OZ大小、近距离视觉区110以及转换视觉区120的大小而有差异。举例来说,光心区OZ的半径R1为4微米的智能多焦点镜片可能具有半径R2为1.4微米的近距离视觉区110、距离D为0.5微米的转换视觉区120以及2.1微米的远距离视觉区130。因此,只要将远距离视觉区130内的度数差异控制在50度至150度的范围内,即可有效降低球面像差的现象发生。

图4A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200的俯视图。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200包含多焦点散光光心区210与散光增厚稳定区220。本实施例的散光增厚稳定区220位于镜片下方,为菱镜垂重型式(Prism-Ballast Type)的散光镜片。举例来说,本实施例可为软式隐形镜片。

图4B为根据本揭露另一实施例的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200a的俯视图。智能多焦点散光镜片200a也包含多焦点散光光心区210a与散光增厚稳定区220a。本实施具有两个散光增厚稳定区220a,分别位于镜片左右两侧,为上下削薄型式(Double Slab-off Type)的散光镜片。

上述的散光光心区210,210a皆包含前述的近距离视觉区、转换视觉区以及远距离视觉区。散光增厚稳定区220,220a配置以使得镜片在配戴后不转动,以维持正确的矫正功能,且稳定区设计不限于上述种类。

图5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散光镜片屈光度分布图。具体而言,散光光学为双屈光度变化型态,包含球面屈光度(Power)、散光屈光度(Cylinder Correction)、以及散光轴度(Axis)。图5中的实施例是以球面屈光度-3.00D(度数300度)、散光屈光度-1.25D(散光度数125度)、以及散光轴度180度为例。因此,如图5所示,镜片角度90度与镜片角度270度的屈光度约为-4.25,镜片角度0度与镜片角度180度的屈光度约为-3.00D。

图6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多焦点散光镜片沿着不同镜片的屈光度与半径关系图。同时参照图4A与图6。图4A中绘示了分别为0度的轴向AX1、45度的轴向AX2、以及90度的轴向AX3。图6中的曲线AS1、AS2、AS3分别代表沿着轴向AX1、AX2、AX3上的屈光度与半径关系曲线。在本实施例中,以球面屈光度-4.00D、散光屈光度-1.25D、轴度180度、以及附加屈光度+1.25D(亦即老花加入度)为例。由此可知,本揭露的多焦点散光镜片可同时满足如图2所示的屈光度与半径关系以及散光屈光度与散光轴度的需求。如此一来,这样的设计可提供散光老花患者看远看近皆清晰的视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焦点散光镜片的球面屈光度范围可在+10.0D~-10.0D的范围中、散光屈光度可在-0.50D~-3.50D的范围中,散光轴度可在5°~180°的范围中,且附加屈光度可在+0.75D~+3.50D的范围中。上述的光学设计可同时设置于镜片同一侧(前弧或后弧)、或分别设置于镜片单一侧,皆可具有智能多焦与矫正散光的效果。

根据上述,本揭露的智能多焦点镜片根据瞳孔半径大小设计近距离视觉区的附加屈光度以符合各年龄层的视力矫正需求。借由平滑化的转换视觉区屈光度降幅设计,可达到智能调节、减少视力转换的适应不良状况以及转换时间的效果。借由远距离视觉区的屈光度缓降设计,可达到减少球面像差的效果。此外,根据散光轴度与散光屈光度,智能多焦点镜片也可具有矫正散光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