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组织培养的培养基

一种用于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组织培养的培养基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组织培养的培养基,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所述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初代改良MS+0.18‑0.23mg/L 6‑BA+0.03‑0.08mg/L NAA;所述初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钙(Ca)、镁(Mg)的含量减少1.5mg/L;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继代改良MS+0.28‑0.33mg/L 6‑BA+0.03‑0.08mg/L NAA;所述继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减少1.5mg/L,其他组分不变;本发明提供了各个时期所需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配比,为锡林郭勒型驼绒藜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6-28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组织培养的培养基。

背景技术

草原是内蒙古生态的主体,旱生牧草是草原生态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在目前的生产与生态利用中,对旱生牧草种植资源不够重视,植株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为藜科驼绒藜属多年生旱生半灌木,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退化草地和沙地生态修复、草牧场建设灌木防护带和建植农田生物篱等,不但建植成本低,而且管护成本低,适合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目前市场上对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的种植方式多为种子播种植建,繁殖速度慢且成活率普遍较低,而组织培养技术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种苗,缩短了育种周期,是锡林郭勒型驼绒藜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对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的快速繁殖与大面积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组织培养的培养基,提高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的繁殖速度,而且培养出的锡林郭勒型驼绒藜苗壮、病虫害少、产量高、色泽纯正,对丛生芽的诱导率高达70%,增殖系数高达3.3,且成本低廉,培养效率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包括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所述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初代改良MS+0.18-0.23mg/L 6-BA+0.03-0.08mg/L NAA;所述初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钙(Ca)、镁(Mg)的含量减少1.5mg/L;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继代改良MS+0.28-0.33mg/L 6-BA+0.03-0.08mg/L NAA;所述继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减少1.5mg/L,其他组分不变。

而且,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初代改良MS+0.2mg/L 6-BA+0.05mg/L NAA,所述初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钙(Ca)、镁(Mg)的含量减少1.5mg/L。

而且,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继代改良MS+0.05mg/L NAA +0.3mg/L6-BA;所述继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所有组分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减少1.5mg/ L。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培养效率高,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本发明对原有的MS培养基进行了改良得到初代改良培养基,并结合一定配比的6-BA及NAA用于对锡林郭勒型驼绒藜外植体进行诱导,诱导率可达70%,较传统的培养基有了大量的增加,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丛生芽,增加了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的繁殖速度及繁殖量。

3、本发明对原有的MS培养基进行改良获得继代改良MS培养基,并结合一定配比的6-BA及NAA对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进行增殖培养,其增殖系数可达3.3,进一步增加了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的繁殖速度及繁殖量。

4、本发明采用的初代改良MS培养基和继代改良MS培养基钙(Ca)、镁(Mg)及其他组分均有减少,较原有的MS培养基在提高了繁殖速度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但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

以下实施例选取的标本为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锡林郭勒型驼绒藜。

诱导率=未污染丛生芽个数/未污染接种外植体个数×100%

增殖系数=继代后丛生芽总数/继代前的丛生芽总数

实施例1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枝条生长点下第4片叶子作为外植体,75%酒精消毒30s,升汞溶液消毒4min,最后使用无菌水清洗5次,每次30s;

将消毒处理后的外植体接种至诱导培养基进行丛生芽的诱导,所述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初代改良MS+0.18mg/L 6-BA+0.03mg/L NAA;

所述初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钙(Ca)、镁(Mg)的含量减少1.5mg/L。

测得其丛生芽的诱导率,具体情况见表1。

实施例2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枝条生长点下第4片叶子作为外植体,75%酒精消毒30s,升汞溶液消毒4min,最后使用无菌水清洗5次,每次30s;

将消毒处理后的外植体接种至诱导培养基进行丛生芽的诱导,所述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初代改良MS+0.23mg/L 6-BA+0.08mg/L NAA;所述初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钙(Ca)、镁(Mg)的含量减少1.5mg/L;

测得其丛生芽的诱导率,具体情况见表1。

实施例3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枝条生长点下第4片叶子作为外植体,75%酒精消毒30s,升汞溶液消毒4min,最后使用无菌水清洗5次,每次30s;

将消毒处理后的外植体接种至诱导培养基进行丛生芽的诱导,所述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初代改良MS+0.2mg/L 6-BA+0.05mg/L NAA;

所述初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钙(Ca)、镁(Mg)的含量减少1.5mg/L。

测得其丛生芽的诱导率,具体情况见表1。

实施例4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继代改良MS+0.28mg/L 6-BA+0.03mg/L NAA;所述继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减少1.5mg/L,其他组分不变。

测得其对丛生芽增殖的增殖系数,具体情况见表2。

实施例5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继代改良MS+0.33mg/L 6-BA+0.08mg/L NAA;

所述继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减少1.5mg/L,其他组分不变。

测得其对丛生芽增殖的增殖系数,具体情况见表2。

实施例6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继代改良MS+0.3mg/L6-BA+0.05mg/L NAA;

所述继代改良MS的配方为:将原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减少1.5mg/L,其他组分不变。

测得其对丛生芽增殖的增殖系数,具体情况见表2。

对比例1

除将实施例3的诱导培养基改为MS+0.18mg/L 6-BA+0.05mg/L NAA其他操作无与这实施3相同。

测得其丛生芽的诱导率,具体情况见表1。

对比例2

除将实施例3的诱导培养基改为MS+ 0.2mg/L 6-BA+0.05mg/L NAA,其他操作无与这实施3相同。

测得其丛生芽的诱导率,具体情况见表1。

对比例3

除将实施例3的诱导培养基改为MS+0.23mg/L 6-BA+0.08mg/L NAA,其他操作无与这实施3相同。

测得其丛生芽的诱导率,具体情况见表1。

对比例4

除将实施例3的诱导培养基改为初代改良MS+0.15mg/L 6-BA+0.02mg/L NAA,其他操作无与这实施3相同。

测得其丛生芽的诱导率,具体情况见表1。

对比例5

除将实施例3的诱导培养基改为初代改良MS+0.25mg/L 6-BA+0.10mg/L NAA,其他操作无与这实施3相同。

测得其丛生芽的诱导率,具体情况见表1。

对比例6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MS+0.28mg/L 6-BA+0.05mg/L NAA。

测得其对丛生芽增殖的增殖系数,具体情况见表2。

对比例7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MS+0.28mg/L 6-BA+0.08mg/L NAA。

测得其对丛生芽增殖的增殖系数,具体情况见表2。

对比例8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MS+0.30mg/L 6-BA+0.08mg/L NAA。

测得其对丛生芽增殖的增殖系数,具体情况见表2。

对比例9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继代改良MS+0.22mg/L 6-BA+0.10mg/L NAA。

测得其对丛生芽增殖的增殖系数,具体情况见表2。

对比例10

选取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继代培养基的配方为:继代改良MS+0.20mg/L6-BA+0.02mg/L NAA。

测得其对丛生芽增殖的增殖系数,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

表2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通过表1中实施例1-3相对于对比例1-3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1-3采用的是初代改良MS培养基,诱导率均在70%及以上,而对比例1-3采用的是普通MS培养基,诱导率仅为10%-15%,说明本发明采用的初代改良MS培养基对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的诱导效果明显更佳;而对比例4-5虽然采用了本发明的初代改良MS培养基,其诱导率依然较实施例1-3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对比例4-5所采用的6-BA及NAA的配比相对于本发明配比对丛生芽的诱导效果不佳。

通过表2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4-6采用的是继代改良MS培养基,增殖系数为3.2-3.3,对比例6-8采用的普通MS培养基,增殖系数最高仅为1.8,说明本发明所采用的继代改良MS培养基对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的增殖效果明显提高,而对比例9-10虽然也采用了本发明的继代改良MS培养基,但其增殖系数也较实施例4-5下降,这是因为本发明所采用的继代改良MS培养基与6-BA、NAA的合适配比也可以促进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的增殖。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采用的诱导培养基对锡林郭勒型驼绒藜丛生芽诱导效果最佳,而本发明所采用的继代培养基锡林郭勒型驼绒藜的丛生芽增殖影响最为明显,两种培养基同时使用,可以锡林郭勒型驼绒藜大量快速的进行繁殖,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