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微气泡产生装置以及相关的微气泡产生设备

微气泡产生装置以及相关的微气泡产生设备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其包含有一壳体、一微气泡产生器以及一缓冲结构,该壳体放置于一容器内或设置于该容器的一壁面上且用以连接一气源,该微气泡产生器包含有一微孔件以及一驱动件,该驱动件连接于该微孔件且用以带动该微孔件来回振动以产生复数个微气泡,该缓冲结构结合于该微气泡产生器且位于该微气泡产生器与该壳体之间,以使该微气泡产生器不与该壳体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该驱动件带动该微孔件来回振动时作用于该壳体上的作用力,进而避免该容器产生振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1380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高宏鑫;

    申请/专利号CN202110657098.8

  • 发明设计人 高宏鑫;高莉薇;

    申请日2021-06-11

  • 分类号B01F3/04(20060101);B01F1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39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李林

  •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48:0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泡产生装置以及相关的气泡产生设备,尤指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以及相关的微气泡产生设备。

背景技术

气泡产生装置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技、除污、饮品制造或水族养殖等不同领域,其原理是于液体中输入气泡,以达到如增加氧气、增加二氧化碳或杀菌等的不同目的,然现有的气泡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气泡由于体积较大,而较难溶解于液体且在液体中的扩散速度较缓慢。此外,现有的气泡产生装置在产生气泡时容易使承载液体的容器产生振动,故其仍有改良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以及相关的微气泡产生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揭示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其包含有一壳体、一微气泡产生器以及一缓冲结构,该壳体放置于一容器内或设置于该容器的一壁面上且用以连接一气源,该微气泡产生器包含有一微孔件以及一驱动件,该驱动件连接于该微孔件且用以带动该微孔件来回振动以产生复数个微气泡,该缓冲结构结合于该微气泡产生器且位于该微气泡产生器与该壳体之间,以使该微气泡产生器不与该壳体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该驱动件带动该微孔件来回振动时作用于该壳体上的作用力,进而避免该容器产生振动。

根据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该壳体包含有一第一壳部以及一第二壳部,该第一壳部可拆卸地锁固于该第二壳部且可相对于该第二壳部移动以靠近该第二壳部。

根据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该微孔件与该驱动件位于该第一壳部与该第二壳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该缓冲结构包含至少一弹性件,该驱动件连接于该微孔件靠近该第一壳部的一侧,该至少一弹性件设置于该驱动件与该第一壳部之间以及该微孔件与该第二壳部之间,或设置于该驱动件与该第一壳部之间以及该驱动件与该第二壳部之间,或设置于该微孔件与该第一壳部之间以及该微孔件与该第二壳部之间,且该至少一弹性件用来定位该驱动件与该微孔件并减少该驱动件带动该微孔件来回振动时作用于该壳体的作用力。

根据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该缓冲结构包含至少一弹性件,该驱动件连接于该微孔件远离该第一壳部的一侧,该至少一弹性件设置于该驱动件与该第二壳部之间以及该微孔件与该第一壳部之间,或设置于该驱动件与该第一壳部之间以及该驱动件与该第二壳部之间,或设置于该微孔件与该第一壳部之间以及该微孔件与该第二壳部之间,且该至少一弹性件用来定位该驱动件与该微孔件并减少该驱动件带动该微孔件来回振动时作用于该壳体的作用力。

根据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该缓冲结构包含至少一弹性胶合件,该驱动件位于该微孔件与该壳体之间,该至少一弹性胶合件设置于该驱动件与该壳体之间或设置于该微孔件与该壳体之间,且该至少一弹性胶合件用来粘合该驱动件与该壳体或粘合该微孔件与该壳体并减少该驱动件带动该微孔件振动时作用于该壳体的作用力。

根据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该缓冲结构包含至少一弹性胶合件,该微孔件位于该驱动件与该壳体之间,该至少一弹性胶合件设置于该微孔件与该壳体之间或设置于该驱动件与该壳体之间,且该至少一弹性胶合件用来粘合该微孔件与该壳体或粘合该驱动件与该壳体并减少该驱动件带动该微孔件振动时作用于该壳体的作用力。

根据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该壳体包含有一第一壳部以及一第二壳部,该第一壳部可拆卸地锁固于该第二壳部,该第一壳部与第二壳部可相对于彼此移动,该壳体可拆卸地或固定地结合于该容器的该壁面。

根据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该壳体上形成有一第一螺纹结构,该容器的该壁面上形成有一第二螺纹结构,该壳体凭借该第一螺纹结构与该第二螺纹结构的配合而锁固于该容器的该壁面。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揭示一种微气泡产生设备,其包含有一容器、至少一微气泡产生装置以及一振动件,该容器包含一壁面,该至少一微气泡产生装置设置于该容器的该壁面上或该容器内且用以产生复数个微气泡,该振动件位于该容器内,该振动件用来增加该复数个微气泡的扩散速度。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揭示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其包含有一壳体以及一微气泡产生器,该壳体放置于一容器内且用以连接一气源,该微气泡产生器设置于该壳体,且该微气泡产生器包含有一微孔件以及一驱动件,该驱动件连接于该微孔件且用以带动该微孔件来回振动以产生复数个微气泡。

综上所述,本发明系利用驱动件来带动微孔件来回振动以产生复数个微气泡,微气泡具有较小的体积,而具有较佳的溶解度以及较快的扩散速度,再者,本发明另利用缓冲结构来使微气泡产生器不与壳体直接接触以减少驱动件带动微孔件来回振动时作用于壳体上的作用力,因此本发明可有效地避免容置液体的容器产生振动。此外,本发明还可避免驱动件和/或微孔件因受到壳体的限位而无法顺利来回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微气泡产生器的功能方块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设备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设备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设备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E、10F、10G-微气泡产生设备;1111A-气泡输出孔;1112A-第一穿孔;111A、111A’、111A”、111B、111B’、111B”、111C、111C’、111C”、111C”’、111E-第一壳部;1121A-第二穿孔;1122G-第一螺纹结构;112A、112A’、112A”、112B、112B’、112B”、112C、112D、112D’、112G、112G’、112G”-第二壳部;113A-螺丝件;114A-螺帽件;11A、11C、11C’、11C”、11C”’、11D、11D’、11E、11G、11G’、11G”-壳体;1211A、1211B、1211C、1211D、1211G-侧;121A、121A’、121A”、121B、121B’、121B”、121C、121C’、121C”、121C”、121D、121D’、121G、121G’、121G”-微孔件;122A、122A’、122A”、122B、122B’、122B”、122C、122C’、122C”、122C”’、122D、122D’、122G、122G’、122G”-驱动件;12A、12C-微气泡产生器;1311A、1311A’、1311A”-第一弹部;1312A、1312A’、1312A”-第二弹部;1313A-中间部;1314A-卡合凹槽;131A、131A’、131A”、131B、131B’、131B”-弹性件;131C、131C’、131C”、131C”’、131D、131D’、15F、131G、131G’、131G”-弹性胶合件;13A、13B、13C-缓冲结构;14F-振动件;16G-密封件;17A-控制电路;1A、1A’、1A”、1B、1B’、1B”、1C、1C’、1C”、1C”’、1D、1D’、1E、1G、1G’、1G”-微气泡产生装置;20E、20F-液体输入管;211G-第二螺纹结构;21E-侧壁面;21G-壁面;22E-底端;22F-底部;23E-顶端;2A、2E、2F、2G-容器;30E、30F-液体输出管;3A-气源;4A-连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或结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气/结构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气/结构连接至该第二装置。再者,「容器」一词在此包含任何形式的袋、筒、瓶、箱、罐、桶、槽、管、杯及其他可盛装液体者。此外,以下实施例中具有相似符号的元件具有相似结构与功能。

请参阅图1至图2,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A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1A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微气泡产生装置1A包含有一壳体11A、一微气泡产生器12A以及一缓冲结构13A,壳体11A放置于一容器2A内且用以连接一气源3A,微气泡产生器12A包含有容置于壳体11A内的一微孔件121A以及一驱动件122A,微孔件121A上形成有复数个微米孔洞,驱动件122A连接于微孔件121A且用以带动微孔件121A来回振动以产生复数个微气泡,缓冲结构13A结合于微气泡产生器12A且位于微气泡产生器12A与壳体11A之间,以使微气泡产生器12A不与壳体11A直接接触,从而减少驱动件122A带动微孔件121A来回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A上的作用力,进而避免容器2A产生振动。于此实施例中,容器2A可为水族箱,气源3A可为正压风机,具体地,壳体11A可凭借一连通件4A连接正压风机的出风口,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容器也可为储液槽,且气源也可为环境大气或气体钢瓶。

具体地,如图1与图2所示,壳体11A包含有一第一壳部111A以及一第二壳部112A,第一壳部111A上形成有一气泡输出孔1111A,第二壳部112A系用以连接气源3A,第一壳部111A可拆卸地锁固于第二壳部112A,且第一壳部111A与第二壳部112A可相对于彼此移动,以彼此靠近或远离。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壳部111A上可形成有四个第一穿孔1112A,第二壳部112A上可形成有四个第二穿孔1121A,壳体11A可另包含有四个螺丝件113A以及四个螺帽件114A,各螺丝件113A穿过相对应的第一穿孔1112A与相对应的第二穿孔1121A而与相对应的螺帽件114A相锁合,以使第一壳部111A可拆卸地锁固于第二壳部112A,当各螺丝件113A与相对应的螺帽件114A相锁合时,各螺丝件113A与相对应的螺帽件114A的锁合可带动第一壳部111A与第二壳部112A逐渐靠近。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壳体可包含有一个螺丝件,第一壳部上可形成有供螺丝件穿过的一个第一穿孔,第二壳部上形成有用以与螺丝件相锁合的一螺孔,第一壳部可凭借螺丝件与螺孔的锁合可拆卸地锁固于第二壳部。

再者,如图2所示,微孔件121A与驱动件122A位于第一壳部111A与第二壳部112A之间,缓冲结构13A包含一弹性件131A,弹性件131A结合于微孔件121A与驱动件122A且设置于驱动件122A与壳体11A之间以及微孔件121A与壳体11A之间,且弹性件131A用来定位驱动件122A与微孔件121A并减少驱动件122A带动微孔件121A来回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A的作用力。

于此实施例中,驱动件122A可连接于微孔件121A靠近第一壳部111A的一侧1211A,弹性件131A可为单件式结构,弹性件131A可包含有用以抵接第一壳部111A的一第一弹部1311A、用以抵接第二壳部112A的一第二弹部1312A,以及连接于第一弹部1311A与第二弹部1312A且位于第一弹部1311A与第二弹部1312A之间的一中间部1313A,中间部1313A上可形成有用以供微孔件121A与驱动件122A卡合的一卡合凹槽1314A,当微孔件121A与驱动件122A卡合于卡合凹槽1314A时,第一弹部1311A以及第二弹部1312A分别设置于驱动件122A与第一壳部111A之间以及微孔件121A与第二壳部112A之间。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设置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1与图12,图11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A’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A”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当一微孔件121A’的的外径尺寸大于一驱动件122A’的的外径尺寸时,一弹性件131A’的一第一弹部1311A’以及一第二弹部1312A’可分别设置在微孔件121A’与一第一壳部111A’之间以及微孔件121A’与一第二壳部112A’之间,其中第一弹部1311A’位于的厚度可大于驱动件122A’的厚度,以使驱动件122A’与微孔件121A’均不接触于壳体11A’,从而减少驱动件122A’带动微孔件121A’振动时作用于一壳体11A’的作用力。如图12所示,当一微孔件121A”的外径尺寸小于一驱动件122A”的外径尺寸,一弹性件131A”的一第一弹部1311A”以及一第二弹部1312A”可分别设置在驱动件122A”与一第一壳部111A”之间以及驱动件122A”与一第二壳部112A”之间,其中第二弹部1312A”的厚度可大于微孔件121A”的厚度,以使驱动件122A”与微孔件121A”均不接触于壳体11A”,从而减少驱动件122A”带动微孔件121A”振动时作用于一壳体11A”的作用力。

另外,请参阅图1至图3,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1A的功能方块图,较佳地,如图1至图3所示,于此实施例中,驱动件122A可为压电元件,微气泡产生装置1A另包含有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电连接驱动件122A的一控制电路17A,控制电路17A可对驱动件122A施加电压或信号,以控制驱动件122A带动微孔件121A来回振动,弹性件131A可由橡胶、硅胶等弹性材料所制成,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其端视实际需求而定。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可为电磁振动元件、空气振动元件或振动马达,且弹性件可由泡绵所制成。当使用者欲使用本发明的微气泡产生装置1A时,只要将壳体11A放置容器2A内且浸泡于液体中,接着开启气源3A并凭借控制电路17A控制驱动件122A带动微孔件121A来回振动以产生复数个微气泡,复数个微气泡可经由气泡输出孔1111A进入液体,并快速地在液体内扩散且溶解于液体。

于此实施例中,当各螺丝件113A与相对应的螺帽件114A相锁合时,各螺丝件113A与相对应的螺帽件114A的锁合可带动第一壳部111A与第二壳部112A逐渐靠近而弹性压缩弹性件131A,以使弹性件131A与壳体11A可彼此紧密贴合,从而消弭弹性件131A与壳体11A之间之间隙,因此弹性件131A的设置不仅可定位驱动件122A与微孔件121A并减少驱动件122A带动微孔件121A来回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A的作用力,还可以避免微气泡在通过气泡输出孔1111A的前就由弹性件131A与壳体11A之间之间隙溢散至其他处。此外,本发明还可避免驱动件122A和/或微孔件121A因受到壳体11A的限位而无法顺利来回振动。

然本发明微气泡产生装置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请参阅图4,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B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于此实施例中,一驱动件122B可连接于一微孔件121B远离一第一壳部111B的一侧1211B,一缓冲结构13B可包含有两个弹性件131B,微孔件121B与驱动件122B可被夹持于两个弹性件131B之间,以使两个弹性件131B可分别位于驱动件122B与一第二壳部112B之间以及微孔件121B与第一壳部111B之间。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设置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3与图14,图13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B’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B”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13所示,当一微孔件121B’的外径尺寸大于一驱动件122B’的外径尺寸时,两个弹性件131B’可分别设置在微孔件121B’与一第一壳部111B’之间以及微孔件121B’与一第二壳部112B’之间,其中位于微孔件121B’与第二壳部112B’的弹性件131B’的厚度可大于驱动件122B’的厚度,以使驱动件122B’与微孔件121B’均不接触于壳体11B’,从而减少驱动件122B’带动微孔件121B’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B’的作用力,再者,于此实施例中,位于微孔件121B’与第二壳部112B’的弹性件131B’位于驱动件122B’的外侧,可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若驱动件的内侧具有足够的空间,弹性件也可位于驱动件的内侧。如图14所示,当一微孔件121B”的外径尺寸小于一驱动件122B”的外径尺寸,两个弹性件131B”可分别设置在驱动件122B”与一第一壳部111B”之间以及驱动件122B”与一第二壳部112B”之间,其中位于驱动件122B”与第一壳部112B”的弹性件131B”的厚度可大于微孔件121B”的厚度,以使驱动件122B”与微孔件121B”均不接触于壳体11B”,从而减少驱动件122B”带动微孔件121B”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B”的作用力。

请参阅图5至图6,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C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微气泡产生装置1C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5至图6所示,于此实施例中,一壳体11C的一第一壳部111C以及一第二壳部112C系固定地结合,即第一壳部111C与第二壳部112C无法相对于彼此移动,举例来说,第一壳部111C可与第二壳部112C一体成形地结合或凭借粘胶彼此粘合,一微气泡产生器12C的一驱动件122C连接于一微孔件121C靠近第一壳部111C的一侧1211C,一缓冲结构13C包含一弹性胶合件131C,弹性胶合件131C设置于驱动件122C与第一壳部111C之间,弹性胶合件131C可由具有弹性以及粘性的材料所制成且用来粘合驱动件122C与壳体11C,以减少驱动件122C带动微孔件121C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C的作用力。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可连接于微孔件远离第一壳部的一侧,弹性胶合件可设置于第一壳部与微孔件之间,以粘合微孔件与壳体并减少驱动件带动微孔件振动时作用于壳体的作用力。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设置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5至图17,图15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C’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C”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C”’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15所示,当一微孔件121C’的外径尺寸大于一驱动件122C’的外径尺寸且驱动件122C’位于微孔件121C’与一壳体11C’的一第一壳部111C’之间时,一弹性胶合件131C’可设置于微孔件121C’与第一壳部111C’之间,以粘合微孔件121C’与壳体11C’,其中弹性胶合件131C’的厚度可大于驱动件122C’的厚度,以使驱动件122C’与微孔件121C’均不接触于壳体11C’,从而减少驱动件122C’带动微孔件121C’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C’的作用力,再者,于此实施例中,弹性胶合件131C’位于驱动件122C’的外侧,可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若驱动件的内侧具有足够的空间,弹性胶合件也可位于驱动件的内侧。如图16所示,当一微孔件121C”的外径尺寸大于一驱动件122C”的外径尺寸且微孔件121C”位于驱动件122C”与一壳体11C”的一第一壳部111C”之间时,一弹性胶合件131C”可设置于微孔件121C”与第一壳部111C”之间,以粘合微孔件121C”与壳体11C”。如图17所示,当一微孔件121C”’的外径尺寸小于一驱动件122C”’的外径尺寸且微孔件121C”’位于驱动件122C”’与一壳体11C”’的一第一壳部111C”’之间时,一弹性胶合件131C”’可设置于驱动件122C”’与第一壳部111C”’之间,以粘合驱动件122C”’与壳体11C”’,其中弹性胶合件131C”’的厚度可大于微孔件121C”’的厚度,以使驱动件122C”’与微孔件121C”’均不接触于壳体11C”’,从而减少驱动件122C”’带动微孔件121C”’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C”’的作用力。

请参阅图7,图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D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于此实施例中,一壳体11D仅包含有一第二壳部112D,而不包含有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壳部,一驱动件122D与一微孔件121D位于壳体11D外,而并非容置于壳体11D内,驱动件122D连接于微孔件121D靠近第二壳部112D的一侧1211D,一弹性胶合件131D设置于第二壳部112D与驱动件122D之间,由于弹性胶合件131D由具有弹性以及粘性的材料所制成,因此弹性胶合件131D可粘合驱动件122D与壳体11D并减少驱动件122D带动微孔件121D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D的作用力。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可连接于微孔件远离第二壳部的一侧,弹性胶合件可设置于第二壳部与微孔件之间,以粘合微孔件与壳体并减少驱动件带动微孔件振动时作用于壳体的作用力。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设置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D’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18所示,当一微孔件121D’的外径尺寸大于一驱动件122D’的外径尺寸且驱动件122D’位于微孔件121D’与一壳体11D’的一第二壳部112D’之间时,一弹性胶合件131D’可设置于微孔件121D’与第二壳部112D’之间,以粘合微孔件121D’与壳体11D’,其中弹性胶合件131D’的厚度可大于驱动件122D’的厚度,以使驱动件122D’与微孔件121D’均不接触于壳体11D’,从而减少驱动件122D’带动微孔件121D’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D’的作用力,再者,于此实施例中,弹性胶合件131D’位于驱动件122D’的外侧,可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若驱动件的内侧具有足够的空间,弹性胶合件也可位于驱动件的内侧。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可设置在微孔件远离第二壳部的一侧,驱动件的外径尺寸可大于微孔件的外径尺寸,弹性胶合件可设置在驱动件与第二壳部之间。再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壳体可另包含有固定地或可移除地结合于第二壳部且形成有气泡输出孔的第一壳部。

请参阅图8,图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设备10E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于此实施例中,微气泡产生设备10E包含有一容器2E以及复数个微气泡产生装置1E,容器2E包含一侧壁面21E,容器2E的一底端22E与一顶端23E分别连接有一液体输入管20E以及一液体输出管30E,液体输入管20E可允许液体进入容器2E,液体输出管30E允许液体自容器2E排出,复数个微气泡产生装置1E系以等角度间隔的方式设置于容器2E的侧壁面21E上且用以将微气泡输入位于容器2E内的液体中。

再者,此实施例的微气泡产生装置1E与第一实施例的微气泡产生装置1A具有相似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但不同的是,此实施例的微气泡产生装置1E的一壳体11E设置于容器2E的侧壁面21E上,而非放置于容器2E内。具体地,于此实施例中,壳体11E凭借一第一壳部111E与容器2E的侧壁面21E相结合,壳体11E的第一壳部111E可凭借焊接或粘合的方式固定结合于容器2E的侧壁面21E。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壳体的第一壳部也可凭借螺纹可拆卸地结合于容器的侧壁面或凭借螺栓锁在容器的管口的法兰面。又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壳体也可凭借第二壳部结合于容器的侧壁面。

此外,于此实施例中,容器2E可为储液槽,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容器2E也可为输液管。

另外,本发明微气泡产生设备的微气泡产生装置的结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其端视实际需求而定,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复数个微气泡产生装置也可以非等角度间隔的方式设置,且复数个微气泡产生装置的结构可不相同且分别相似于上述不同实施例的微气泡产生装置的结构。又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微气泡产生设备也可仅包含有设置于容器的任一壁面(例如侧壁面、顶壁面、底壁面或其他壁面)上的一个微气泡产生装置,且其结构可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微气泡产生装置的结构相似。

请参阅图9,图9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设备10F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此实施例的微气泡产生设备10F与第五实施例的微气泡产生设备10E具有相似的结构与作动原理,但不同的是,此实施例的一容器2F与一液体输入管20F的连接配置以及容器2F与一液体输出管30F的连接配置系不同于第五实施例,且微气泡产生设备10F另包含有一振动件14F,其位于容器2F内且设置于容器2F的一底部22F,振动件14F用来增加微气泡于液体内的扩散速度,较佳地,振动件14F与容器2F的底部22F之间也可设置有一弹性胶合件15F,以粘合振动件14F与容器2F并减少振动件14F振动时作用于容器2F的作用力。于此实施例中,振动件14F也可为压电元件、电磁振动元件、空气振动元件或振动马达,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振动件也可凭借弹性支架设置于容器内。再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振动件也可设置在容器的侧部或顶部。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设备10G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10所示,此实施例的微气泡产生设备10G包含有一容器2G以及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G,微气泡产生装置1G设置于容器2G的一壁面21G上且用以将微气泡输入位于容器2G内的液体中。

具体地,此实施例的一驱动件122G连接于一微孔件121G远离一壳体11G的一第二壳部112G的一侧1211G,即微孔件121G位于驱动件122G与壳体11G的第二壳部112G之间,一弹性胶合件131G设置于第二壳部112G与微孔件121G之间,以粘合微孔件121G与壳体11G并减少驱动件122G带动微孔件121G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G的作用力,此外,壳体11G的第二壳部112G上形成有一第一螺纹结构1122G,容器2G的壁面21G上形成有一第二螺纹结构211G,壳体11G凭借第一螺纹结构1122G与第二螺纹结构211G的配合而锁固于容器2G的壁面21G。另外,较佳地,第一螺纹结构1122G与第二螺纹结构211G之间可设置有一密封件16G,以避免液体或微气泡由第一螺纹结构1122G与第二螺纹结构211G之间之间隙溢出至其他处。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可连接于微孔件靠近壳体的第二壳部的一侧,即驱动件位于微孔件与壳体的第二壳部之间,弹性胶合件设置于第二壳部与驱动件之间,以粘合驱动件与壳体并减少驱动件带动微孔件振动时作用于壳体的作用力。于此实施例中,密封件16G可为止漏环。在另一实施例中,密封件也可为缠绕设置的止漏带。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设置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9与图20,图19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G’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0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一微气泡产生装置1G”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19所示,当一微孔件121G’的外径尺寸小于一驱动件122G’的外径尺寸且微孔件121G’位于驱动件122G’与一壳体11G’的一第二壳部112G’之间时,一弹性胶合件131G’可设置于驱动件122G’与第二壳部112G’之间,以粘合驱动件122G’与壳体11G’,其中弹性胶合件131G’的厚度可大于微孔件121G’的厚度,以使驱动件122G’与微孔件121G’均不接触于壳体11G’,从而减少驱动件122G’带动微孔件121G’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G’的作用力。如图20所示,当一微孔件121G”的外径尺寸大于一驱动件122G”的外径尺寸且驱动件122G”位于微孔件121G”与一壳体11G”的一第二壳部112G”之间时,一弹性胶合件131G”可设置于微孔件121G”与第二壳部112G”之间,以粘合微孔件121G”与壳体11G”,其中弹性胶合件131G”的厚度可大于驱动件122G”的厚度,以使驱动件122G”与微孔件121G”均不接触于壳体11G”,从而减少驱动件122G”带动微孔件121G”振动时作用于壳体11G”的作用力,再者,于此实施例中,弹性胶合件131G”位于驱动件122G”的外侧,可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胶合件也可位于驱动件的内侧。

此外,可理解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缓冲结构甚至也可省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系利用驱动件来带动微孔件来回振动以产生复数个微气泡,微气泡具有较小的体积,而具有较佳的溶解度以及较快的扩散速度,再者,本发明另利用缓冲结构来使微气泡产生器不与壳体直接接触以减少驱动件带动微孔件来回振动时作用于壳体上的作用力,因此本发明可有效地避免容置液体的容器产生振动。此外,本发明还可避免驱动件和/或微孔件因受到壳体的限位而无法顺利来回振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