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

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到目标基站侧的切换过程中就可对终端上PDU会话的UPF分流状态进行确定并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从而增强了在终端切换过程中对PDU会话分流控制的灵活性,避免在终端完成切换后,目标基站侧再次执行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modification indication等流程进行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不仅可以提升目标基站侧的资源接纳控制效率,使得PDU会话尽快进入到UPF分流或UPF不分流的合理状态,还可以节省目标基站侧与核心网之间的信令资源。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7360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107514.3

  • 发明设计人 杨立;

    申请日2018-03-14

  • 分类号H04W36/08(20090101);H04W76/12(20180101);H04L5/00(20060101);H04L29/0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332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潘登

  •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南路中兴通讯大厦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27:45

说明书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810210168.3”,申请日为“2018年3月14日”,题目为“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第五代(5Generation,5G)系统中,包含了下一代核心网(5GCore,5GC)和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Next Generation Radio Access Network,NG-RAN),其中5GC包含接入移动功能(Access Mobility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和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等基本网元节点,而NG-RAN至少包含两种不同类型的基站:基于eNB演进的Ng-eNB,和全新设计的gNB(支持NR(New Radio)制式空口)。NG-RAN基站通过NG接口和5GC连接,而NG-RAN基站之间通过Xn接口连接。

在NG-RAN系统中,支持单连接(Single Connectivity,SC)和双/多连接(Dual/Multiple Connectivity,DC/MC)操作功能。在DC/MC连接模式下,UE在空口或网络侧都有两条或者以上的数据传输通道。下面双连接为例子,单连接就是双连接只考虑主基站(MasterNode,MN)侧情况的特例(删除和辅基站(Secondary Node,SN)所有的辅链路),而多连接是双连接在多链路操作维度上的进一步扩展。

双连接下,UE可以在空口同时与两个NG-RAN基站建立和保持两条独立的无线连接(空口数据传输通道),一个基站称为主基站(Master Node,MN),另一个基站称为辅基站(Secondary Node,SN);而MN和SN可以在NG接口同时和核心网用户面网元节点UPF,同时建立和保持两条独立的网络侧连接(网络数据传输通道),其一种架构如附图1所示。

在附图1中,用虚线表示了网元节点之间的控制面连接,用粗实线表示了网元节点之间的用户面连接,即用户数据传输通道。聚焦到MN/SN和UPF网元节点之间,有如下两条5G核心网元用户面连接(Next Generation-User Plane,NG-U)接口数据传输通道:提供了UPF和MN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的NG-U(MN)和UPF和SN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的NG-U(SN);这两条数据传输通道可用于传输特定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Session)/业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数据流(Flows)上承载的上下行数据包。

根据当前协议规定,在NG-U接口,终端UE配置的每个PDU会话默认对应一个GTP隧道,即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和一个基站下行地址配对。但由于引入了PDU会话在UPF split的功能,见附图2:单个PDU会话包含QoS Flow 1/2/3/4/5,其中QoS Flow 1/2被分流锚点在MN侧,QoS Flow 3/4/5被分流锚点在SN侧,单个PDU会话可以对应于两个独立的数据传输隧道GTP隧道,分别在MN和SN两侧,即: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和一个MN下行地址+另外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和一个SN下行地址。对于某个终端UE,如果它配置的某个PDU会话在UPFsplit,在终端UE非移动的场景下,主辅基站MN/SN和UPF之间的地址配对的协同,可以通过NGAP协议:PDU会话resource setup/modify/modification indication(PDU会话资源设置/修改/修改指示)等流程来进行协同。

但在终端UE跨基站移动的场景下,由于目标基站侧的资源接纳控制,UE的某个PDU会话在从源基站侧切换到目标基站侧时,尽管可能需要将其由UPF Non-split状态转换到UPF split状态或者由UPF Non-split状态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但当前NGAP协议还不能支持上述终端UE跨基站移动中,目标基站和UPF之间针对PDU会话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因此目前在UE跨基站移动时,并不能对该UE的PDU会话同时进行UPF split或者UPFNon-split状态的转换;如果需要对该PDU会话进行UPF split或UPF Non-split状态的转换,则只能在UE完成切换后,目标基站侧必须再次执行PDU会话resource modify/modification indication等流程进行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这种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式不但导致目标基站侧资源接纳控制效率低,也增大了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信令资源的开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式导致目标基站侧资源接纳控制效率低,与核心网之间的信令资源的开销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包括:

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目标基站侧切换的过程中,确定所述终端上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用户面功能UPF分流状态,以及在所述目标基站侧用于承载所述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

获取所述目标承载基站为所述PDU会话分配的基站下行地址;

将所述基站下行地址发给核心网中会话管理功能SMF网元,并从所述SMF网元获取为所述目标承载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

将所述UPF网元上行地址发给所述目标承载基站,以供所述目标承载基站与UPF网元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隧道,所述数据传输隧道用于传输所述PDU会话。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包括:

接收目标基站侧发送的基站下行地址;所述基站下行地址为目标基站侧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本侧切换过程中,从本侧用于承载所述终端上的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获取的;

为所述基站下行地址所属的目标承载基站分配对应的UPF网元上行地址;

将所述UPF网元上行地址转发给所述的目标基站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包括:

分流处理模块,用于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目标基站侧切换过的程中,确定所述终端上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用户面功能UPF分流状态,以及在所述目标基站侧承载所述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

下行地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承载基站为所述PDU会话分配的基站下行地址;

上行地址获取模块,用于将所述基站下行地址发给核心网中会话管理功能SMF网元,并从所述SMF网元获取为所述目标承载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

协同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UPF网元上行地址发给所述目标承载基站,以供所述目标承载基站与UPF网元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隧道,所述数据传输隧道用于传输所述PDU会话。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目标基站侧发送的基站下行地址;所述基站下行地址为目标基站侧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本侧切换过程中,从本侧用于承载所述终端上的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获取的;

处理模块,用于为所述基站下行地址所属的目标承载基站分配UPF网元上行地址;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UPF网元上行地址转发给所述目标基站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一存储器和第一通信总线;

第一通信总线用于实现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第一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程序,以实现如上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会话管理功能网元,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二存储器和第二通信总线;

第二通信总线用于实现第二处理器和第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第二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二存储器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程序,以实现如上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程序,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程序被一个或者多个第一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的步骤;

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程序,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程序被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址协同方法、装置、基站、SMF网元及存储介质,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目标基站侧切换的过程中,就可对终端上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用户面功能UPF分流状态,以及在目标基站侧用于承载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进行确定,并获取这些目标承载基站为PDU会话分配的基站下行地址发给SMF网元,以及从SMF网元获取为目标承载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以供目标承载基站与UPF网元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隧道。也即本发明实施例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到目标基站侧的切换过程中就可对终端上PDU会话的UPF分流状态进行确定并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从而增强了在终端切换过程中对PDU会话分流控制的灵活性,避免在终端完成切换后,目标基站侧再次执行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modification indication等流程进行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不仅可以提升目标基站侧的资源接纳控制效率,使得PDU会话尽快进入到在目标基站侧所应该进入的分流状态,还可以节省目标基站侧与核心网之间的信令资源。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双连接工作模式架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PDU会话在UPF进行分流功能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目标基站侧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SMF网元侧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目标基站侧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SMF网元侧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SMF网元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单变双”,且单隧道变单隧道的切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单变双”,且单隧道变双隧道的切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双变双”,且单隧道变双隧道的切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双变双”,且双隧道变单隧道的切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双变单”,且双隧道变单隧道的切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针对现有终端跨基站移动过程中不能同时完成终端上的PDU会话的分流状态的转换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参见图3所示,该方法在目标基站侧的步骤包括:

S301: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目标基站侧切换的过程中,确定终端上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用户面功能UPF分流状态,以及在目标基站侧用于承载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源基站侧的基站可能仅包括一个基站(本实施例称这种情况为仅包括一个源主基站),终端在源基站侧处于单连接状态;源基站侧也可能包括双基站或多基站(多基站是指包括的基站个数大于2个),此时源基站侧包括源主基站和至少一个源辅基站,且终端在源基站侧处于双/多连接状态。对应的,终端的PDU会话在源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可能是UPF分流(UPF split,即至少有两个基站同时承载该PDU会话),也可能是UPF不分流(UPF Non-split,即只有一个基站去承载某个PDU会话);例如当源基站侧仅包括源主基站,终端在源基站侧处于单连接状态,此时该终端上的PDU会话必然只能处于UPF Non-split状态;当源基站侧包括双基站或多基站,终端在源基站侧处于双/多连接状态,此时该终端上的PDU会话可能处于UPF Non-split状态,也可能处于UPF split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基站侧的基站也可能仅包括一个基站(本实施例称这种情况为仅包括一个目标主基站),切换到目标基站侧之后,终端在目标基站侧处于单连接状态;目标基站侧也可能包括双基站或多基站(多基站是指包括的基站个数大于2个,具体个数可灵活设定),此时目标基站侧包括目标主基站和至少一个目标辅基站,且终端切换到目标基站侧之后,在目标基站侧处于双/多连接状态。对应的,终端在切换到目标基站侧之后,其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也可能UPF split或UPF Non-split;例如:当目标基站侧仅包括目标主基站,终端切换后与目标主基站处于单连接状态,此时该终端上的PDU会话切换之前在源基站侧不管是处于UPF split还是UPF Non-split状态,切换到目标基站侧之后只能处于UPF Non-split状态(因此如果切换之前在源基站侧为UPF split状态,则需要将转换为UPF Non-split状态)。又例如,当目标基站侧包括双基站或多基站,终端切换到目标基站侧后处于双/多连接状态,此时该终端上的PDU会话可以处于UPF Non-split状态,也可以处于UPF split状态,具体处于哪种状态可以灵活确定;如果确定切换到目标基站侧之后需要处于UPF split状态,而在切换之前在源基站侧为UPF Non-split,则需要将其转换为UPF split状态,相应的;如果确定切换到目标基站侧之后需要处于UPF Non-split状态,而在切换之前在源基站侧为UPF split,则需要将其转换为UPF Non-split状态。

如上所示,在本实施中,确定的在目标基站侧用于承载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可能是一个(例如在确定终端的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为UPF split时),也可能是两个或大于两个(例如确定终端的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为UPF Non-split时),且确定的目标承载基站可能仅包括目标主基站,也可能仅包括目标辅基站,或同时包括目标主基站和目标辅基站,具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例如:

在确定终端的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为UPF split时,此时该PDU会话所包括的业务服务质量QoS数据流必然需要通过至少两个目标基站侧的基站进行承载,此时确定的目标承载基站就为该PDU会话的各QoS数据流在目标基站侧被分流到的各个基站。设假设PDU会话包括QoS数据流1/2/3/4,且在源基站侧为UPF Non-split状态,目标基站侧包括目标主基站,第一目标辅基站,第二目标辅基站,……,第N目标辅基站;确定该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为UPF split,在确定将QoS数据流1分流到第一目标辅基站,QoS数据流2/3/4分流到第二目标辅基站时,此时确定的目标承载基站就仅包括第一目标辅基站以及第二目标辅基站;在确定将QoS数据流1由目标主基站承载,将QoS数据流2/3/4分流到第二目标辅基站时,此时确定的目标承载基站就包括目标主基站以及第二目标辅基站;在该示例中,确定该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为UPF Non-split时,此时确定的目标承载基站就可能是目标主基站,第一目标辅基站,第二目标辅基站,……,第N目标辅基站中的任意一个。当然,如果在确定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用户面功能UPF分流状态为UPF Non-split时,若目标基站侧仅包括目标主基站,则确定的目标承载基站就只能为该目标主基站,如上所示,若此时目标基站侧包括目标主基站和至少一个目标辅基站,则确定的目标承载基站为目标基站侧独自承载PDU会话的那一个基站。

另外,应当理解是,本实施例中具体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目标基站侧切换过程中的哪个时间点,去确定终端上的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用户面功能UPF分流状态可以根据具体应用情况灵活设置。例如,可以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目标基站侧切换过程中,在目标基站侧针对待切换PDU会话,成功完成了接纳控制以及资源预留的切换准备环节之后,进行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的确定。

S302:获取目标承载基站为PDU会话分配的基站下行地址。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基站侧被选中为目标承载基站的各基站各自会为上述PDU会话分配基站下行地址。如上,例如当确定的目标承载基站就包括目标主基站以及第二目标辅基站时,则目标主基站会为该PDU会话分配一个基站下行地址,第二目标辅基站会为该PDU会话分配一个基站下行地址,各基站分配的基站下行地址属于各基站自身。基站为PDU会话分配基站下行地址的方式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S303:将获取的基站下行地址发给SMF网元,并从SMF网元获取为目标承载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可由SMF是分配产生UPF网元上行地址,然后由AMF向目标基站侧传输SMF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当然,AMF还可向目标基站侧传输其他NGAP接口消息信息。因此,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目标基站侧可以通过AMF网元实现与SMF网元的间接通信,也即通过AMF网元将基站下行地址发给SMF网元,以及通过AMF网元从SMF网元获取为目标承载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

本实施例中,将获取的基站下行地址发给SMF网元时,可对每个基站下行地址进行标识以表征各基站下行地址所属的基站(也即所属的目标承载基站);SMF网元在接收到这些基站下行地址后,可将其发送给UPF网元,以供后续数据传输隧道的建立;且SMF网元还可为各基站下行地址所属的目标承载基站分配UPF网元上行地址,具体分配方式也可以灵活的采用各种分配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应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该PDU在目标基站侧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与该PDU在源侧之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存在相同的地址,也可能完全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采用的分配机制和当前实际应用场景确定。

如上例所示,当确定的目标承载基站包括目标主基站以及第二目标辅基站时,则目标主基站会为该PDU会话分配一个基站下行地址1,第二目标辅基站会为该PDU会话分配一个基站下行地址3;SMF网元接收到这些基站下行地址之后,还分别为目标主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1以及为第二目标辅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3。

S304:将获取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发给目标承载基站,以供目标承载基站与UPF网元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隧道,所建立的数据传输隧道用于传输PDU会话。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终端上存在两个及以上的PDU会话时,对于每一个PDU会话都可以按照图3所示的方法进行数据传输隧道的地址协同处理,当然也可以选择性的仅对部分PDU会话(例如可支持预设满足特定条件或规则的特定PDU会话)图3所示的方法进行数据传输隧道的地址协同处理。且在终端转换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终端的部分PDU会话的UPF分流状态需要转换,另外一部分PDU会话的UPF分流状态不要转换,或所有的PDU会话的UPF分流状态都需要转换,或所有的PDU会话的UPF分流状态都不需要转换。

如上例所示,获取到为目标主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1以及为第二目标辅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3后,则将UPF网元上行地址1和UPF网元上行地址3分别发给目标主基站和第二目标辅基站,目标主基站和第二目标辅基站即可基于获取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和自身为该PDU会话分配的基站下行地址,分别与UPF网元建立数据传输隧道。

应当理解的是,图3所示的步骤可以由目标基站侧执行,具体可以由设置在目标基站侧的各基站之外的独立设备执行,也可以由目标基站侧的基站执行。例如:可以由目标基站侧的目标主基站执行,目标主基站既能通过NG接口与AMF/SMF网元直接交互完成基站下行地址和UPF网元上行地址的交互,也能通过Xn接口与各目标辅基站建立通信实现基站下行地址和UPF网元上行地址的交互。除了由目标主基站执行外,也可由目标基站侧的目标辅基站执行,例如:该目标辅基站可通过Xn接口,以目标主基站为中继基站,实现与其他目标辅基站的通信以及与AMF/SMF网元的间接交互,进而完成上述基站下行地址和UPF网元上行地址的交互。当然,也可以由上述独立设备、目标主基站、目标辅基站联合执行,具体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等因素灵活设置。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目标基站侧的目标主基站执行图3所示的步骤为例,对本发明进行示例说明。此时,由目标基站侧的目标主基站确定从源基站侧切换过来的终端上的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以及该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对应的目标承载基站;且由目标主基站获取各目标承载基站为该PDU会话分配的基站下行地址,并通过AMF网元发给SMF网元,以及通过AMF网元从SMF网元获取为目标承载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然后目标主基站将获取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发给对应的目标承载基站(可能包括目标主基站自身),以供目标承载基站根据接收到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和自身为所述PDU分配的基站下行地址,建立与SMF网元之间的数据传输隧道。具体的数据传输隧道建立方式则可以灵活的采用各种隧道建立方式,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在SMF网元侧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参见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1:接收目标基站侧发送的基站下行地址。

如上所示,该基站下行地址为目标基站侧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本侧切换过程中,从本侧用于承载终端上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获取的。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SMF网元可通过AMF网元从目标基站侧接收该基站下行地址。

S402:为各基站下行地址所属的目标承载基站分配UPF网元上行地址。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为各目标承载基站分配UPF网元上行地址的分配方式可以灵活的采用各种分配方式,例如基于负载均衡控制等,在此不再赘述。

S403:将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发给目标基站侧,可选地,也可通过AMF网元向目标基站侧发送UPF网元上行地址。

如上所述,该步骤可以将UPF网元上行地址发给目标主基站。

本实施例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到目标基站侧的切换过程中就可对终端上PDU会话的UPF分流状态进行确定并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例如终端上PDU会话在源基站侧的UPF分流状态为UPF Non-split,而确定切换到目标基站侧之后需变为UPF split,则可根据确定的UPF split这一分流状态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处理,而不是必须等终端完成切换后再次执行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modificationindication等流程进行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提升了在终端切换过程中对PDU会话分流控制的灵活性和目标基站侧的资源接纳控制效率,并能使得PDU会话尽快进入到在目标基站侧所应该进入的分流状态,还可以节省目标基站侧与核心网之间的信令资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参见图5所示,包括:

分流处理模块501,用于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目标基站侧切换过程中,确定终端上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在目标基站侧的用户面功能UPF分流状态,以及在目标基站侧承载所述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具体确定过程参见上述实施例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下行地址获取模块502,用于获取目标承载基站为PDU会话分配的基站下行地址,具体获取过程参见上述实施例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上行地址获取模块503,用于将下行地址获取模块502获取的基站下行地址发给SMF网元,并从SMF网元获取为目标承载基站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具体获取过程参见上述实施例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协同处理模块504,用于将上行地址获取模块503获取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发给目标承载基站,以供目标承载基站与UPF网元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隧道,所建立的数据传输隧道用于传输PDU会话;具体获取过程参见上述实施例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图5所示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可以设置在目标基站侧,具体可以设置在独立于目标基站侧各基站之外的独立设备上,也可以设置于目标基站侧的目标主基站上,设置可以设置在目标基站侧的目标辅基站上。且该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的上述各模块的功能可以由上述独立设备、目标主基站或目标辅基站的处理器实现。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置于SMF网元侧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请参见图6所示,包括:

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目标基站侧发送的基站下行地址,可选地,接收模块601可通过AMF网元从目标基站侧获取基站下行地址;如上实施例所示,该基站下行地址为目标基站侧在终端从源基站侧向本侧切换过程中,从本侧用于承载终端上的PDU会话的目标承载基站获取的。

处理模块602,为所述基站下行地址所属的目标承载基站分配UPF网元上行地址;

发送模块603,用于将所述UPF网元上行地址发给所述目标基站侧,可选地,发送模块603可通过AMF网元向目标基站侧发送UPF网元上行地址。

图6所示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可以设置在SMF网元侧,具体可以设置在SMF网元上,也可以设置于专门新设置的用于进行地址协同的新网元或可以执行该功能的其他网元上。且该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装置的上述各模块的功能可以由上述网元的处理器实现。

本实施还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可设置于目标基站侧,且其可以为目标主基站,也可以为目标辅基站,或者为专门用于实现地址协同的基站,参见图7所示,其包括第一处理器701、第一存储器702和第一通信总线703;

第一通信总线703用于实现第一处理器701和第一存储器702之间的连接通信;

第一处理器701用于执行第一存储器701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程序,以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SMF网元,该SMF网元可包括SMF网元,还可包括AMF网元,参见图8所示,其包括第二处理器801、第二存储器802和第二通信总线803;

第二通信总线803用于实现第二处理器801和第二存储器802之间的连接通信;

第二处理器801用于执行第二存储器801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程序,以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目标基站侧的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程序,该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程序被一个或者多个第一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SMF网元侧的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程序,该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程序被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三: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本实施例以终端从源基站侧切换到目标基站侧过程中的“单变双”切换场景,且以终端上的某一个PDU会话(下面表述为PDU Session)进行示例说明。

对处于网络侧连接态CM-Connected下UE的某个特定PDU Session,它在跨基站移动切换前的源基站侧,和切换后的目标基站侧,可处于UPF split和UPF Non-split两个状态的任意一个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处于哪个状态可由目标基站侧的目标主基站MN决定。

本实施例中的“单变双”切换场景,即:从源单基站source NG-RAN node(也即源基站侧仅有源主基站)切换到目标主辅双基站target MN/SN,此时该PDU Session在源基站侧处于单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因此该PDU Session只能处于UPF Non-split状态。如果在切换过程中,目标MN决定把该PDU Session从UPF Non-split状态直接转换到UPF split状态,此时目标MN/SN就都为用于承载该PDU Session的目标承载基站,目标MN/SN就各自需要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这样切换之后该PDU Session的一部分QoS Flows锚点在MN侧,另外一部分QoS Flows锚点在SN侧)。如果目标主基站MN决定把该PDU Session仍然保留在UPF Non-split状态,则此时目标MN或SN为承载该PDU Session的目标承载基站(也可称为目标锚点),目标锚点MN或SN只需要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下行地址(这样切换后该PDU Session的所有QoS Flows全部锚点在MN或者SN侧)。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主基站MN可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或者HANDOVER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向控制面功能(例如AMF/SMF)网元提供目标MN/SN侧各自分配的数据传输隧道的基站下行地址。

随后,如果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split状态,SMF网元需要为该PDUSession分配两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分别对应于MN和SN侧使用。如果该PDU Session被保留在UPF Non-split状态,SMF只需要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对应于MN或SN侧使用。

AMF/SMF可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ACKNOWLEDGE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消息,向目标MN提供MN/SN侧各自的数据传输隧道的UPF网元上行地址。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目标MN与AMF/SMF之间除了通过上述示例的PATHSWITCH REQUEST消息和PATH SWITCH REQUESTACKNOWLEDGE消息,以及HANDOVER REQUESTACKNOWLEDGE消息和HANDOVER REQUEST消息交互之外,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采用其他的消息进行交互,只要能完成上述地址交互即可。

目标SN侧对应的基站下行地址和UPF网元上行地址,可以通过XnAP(即Xn接口应用层协议)消息流程:SN Addition/Modification来实现目标MN和目标SN之间的传递;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能实现目标SN与目标MN之间,进行基站下行地址和UPF网元上行地址交互的消息。

例如,目标SN可以通过XnAP新消息流程:RAN TNL INFO INDICATION向MN传递基站下行地址;目标MN可以通过XnAP新消息流程:UPF TNL INFO INDICATION向目标SN传递UPF网元上行地址。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UPF网元上行地址,可以和MN/SN形成灵活的配置使用关系,例如:某个UPF网元上行地址既设置为给目标MN或某个目标SN的数据传输隧道专门使用,也可以设置为给目标MN和至少一个(例如一个)目标SN共享着使用,此时则会存在至少两个数据传输隧道共享使用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

应当理解的是,如果把“单变双”场景拓展到“单变多”,也即目标基站侧的目标基站数N大于等于3个,如果终端的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split状态,那么上述基站下行地址和UPF网元上行地址的个数,将随着多连接个数而相应的增加,即从2增加到N(也即多连接数)。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两种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示例说明。

场景一:

如附图9所示:某UE在源基站侧,处于单连接工作模式,且只有一个PDU Session,该PDU Session内部包含三个QoS Flow 1/2/3。源基站侧的源主基站MN和UPF之间只有一个GTP数据传输隧道,该隧道对应于一个UPF上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1和MN侧的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1。由于UE跨基站移动,UE移动接入到目标基站侧之后,直接被配置进入到双连接工作模式。目标MN决定把该PDU Session整体分流迁移到目标SN侧(此时目标SN则为目标锚点),因此该PDU Session仍然被保留在UPF Non-split状态,目标锚点SN只需为该PDU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MN不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任何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只需完成信息的中转交互,具体过程如下:

(1)目标SN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SN侧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通过XnAP消息:SN ADDITION REQUEST ACKNOWLEDGE传递给目标MN。

(2)目标MN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向AMF/SMF提供目标SN侧分配的数据传输隧道的基站下行地址。

(3)由于该PDU Session仍然被保留在UPF Non-split状态,SMF只需为该PDUSession分配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对应于SN侧上行使用。

(4)AMF/SMF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消息,向目标MN传递为SN侧分配的数据传输隧道的UPF网元上行地址。

(5)目标主基站MN通过XnAP消息:SN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把SN侧对应的UPF网元上行地址传递给SN侧使用。

(6)根据上述地址协同方式,目标辅基站SN和UPF之间基于获取的地址成功建立起一个GTP数据传输隧道,用于后续传输服务该PDU Session内的所有QoS Flow 1/2/3。

场景二:

如附图10所示:某UE在源基站侧,处于单连接工作模式,且只有一个PDU Session,内部包含三个QoS Flow 1/2/3。源基站侧的源主基站MN和UPF之间只有一个GTP数据传输隧道,该隧道对应于一个UPF上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1和MN侧的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1。由于UE跨基站移动,UE移动接入到目标基站侧之后,直接被配置进入到双连接工作模式。目标MN决定把该PDU Session中的QoS Flow 2/3分流迁移到目标SN侧,QoS Flow 1保留在目标MN侧,因此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split状态,目标锚点MN和SN需为该PDU Session各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MSF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两个UPF上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具体过程如下:

(1)目标辅基站SN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SN侧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通过XnAP消息:RAN TNL INFO INDICATION传递给目标主基站MN。

(2)目标主基站MN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ACKNOWLEDGE消息,向AMF/SMF提供目标主辅基站MN和SN侧各自分配的数据传输隧道的基站下行地址(一共两个下行地址)。

(3)由于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split状态,SMF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两个UPF网元上行地址11和22,分别对应于MN和SN侧上行使用。

(4)AMF/SMF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消息,向目标MN传递为MN和SN侧分配的两个数据传输隧道的UPF网元上行地址11和22。接收后,目标主基站MN存储使用MN侧对应的UPF网元上行地址11。

(5)目标主基站MN通过XnAP消息:UPF TNL INFO INDICATION把SN侧对应的UPF网元上行地址22传递给SN侧使用。

(6)根据上述地址协同方式,目标MN/SN和UPF之间基于获取到的地址成功建立起两个GTP数据传输隧道,分别用于后续传输服务该PDU Session中的QoS Flow 1和QoS Flow2/3,该PDU Session处于UPF split状态。

实施例四: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本实施例以终端从源基站侧切换到目标基站侧过程中的“双变双”切换场景,且以终端上的某一个PDU会话(下面表述为PDU Session)进行示例说明。

对处于网络侧连接态CM-Connected下UE的某个PDU Session,它在跨基站移动切换前的源基站侧,和切换后的目标基站侧,可处于UPF split和UPF Non-split两个状态的任意一个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处于哪个状态仍由目标基站侧的目标主基站MN决定。

本实施例中的“双变双”场景,即:从源主辅双基站source MN/SN切换到目标主辅双基站target MN/SN,此时该PDU Session在源基站侧,可能处于UPF Non-split或UPFsplit状态。如果目标MN确定该PDU Session在目标基站侧需要为UPF split状态,目标MN/SN需要各自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这样切换后该PDUSession的一部分QoS Flows锚点在MN侧,同时另外一部分QoS Flows锚点在SN侧)。如果目标MN决定把该PDU Session直接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目标MN可以选择自身或目标SN独自承载该PUD Session,此时目标锚点MN或SN只需要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这样切换后该PDU Session的所有QoS Flows全部锚点在MN或者SN侧)。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主基站MN也可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或者HANDOVER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向控制面功能(例如AMF/SMF)网元提供目标MN/SN侧各自分配的数据传输隧道的基站下行地址。

随后,如果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split状态,SMF网元需要为该PDUSession分配两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分别对应于MN和SN侧使用;如果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SMF网元只需要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对应于MN或SN侧使用。如果之前在源基站侧为该PDU Session分配了两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则至少其中一个地址可以被SMF网元释放收回。

AMF/SMF可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ACKNOWLEDGE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消息,向目标MN提供MN/SN侧各自的数据传输隧道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目标MN与AMF/SMF之间除了通过上述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和PATH SWITCHREQUESTACKNOWLEDGE消息,以及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和HANDOVER REQUEST消息交互之外,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采用其他的消息进行交互,只要能完成上述地址交互即可。

目标SN侧对应的基站下行地址和UPF网元上行地址,可以通过XnAP消息流程:SNAddition/Modification来实现目标MN和目标SN之间的传递;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能实现目标SN与目标MN之间,进行基站下行地址和UPF网元上行地址交互的消息。

例如,目标SN可以通过XnAP新消息流程:RAN TNL INFO INDICATION向MN传递基站下行地址;目标MN可以通过XnAP新消息流程:UPF TNL INFO INDICATION向目标SN传递UPF网元上行地址。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UPF网元上行地址,可以和MN/SN形成灵活的配置使用关系,例如:某个UPF网元上行地址既设置为给目标MN或某个目标SN的数据传输隧道专门使用,也可以设置为给目标MN和某个目标SN共享着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如果把“双变双”场景拓展到“双变多”,或“多变双”,或“多变多”,如果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split状态,那么上述基站下行地址和UPF网元上行地址的个数,将随着多连接个数而相应的增加,即从2增加到N(多连接数)。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仍以两种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示例说明。

场景三:

如附图11所示:某UE在源基站侧,处于双连接工作模式,且只有一个PDU Session,内部包含三个QoS Flow 1/2/3,全部锚点在源辅基站SN侧。源基站侧的源辅基站SN和UPF之间只有一个GTP数据传输隧道,该隧道对应于一个UPF上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2和SN侧的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2。由于UE跨基站移动,UE移动接入到目标基站侧之后,直接被配置进入到双连接工作模式。目标MN决定把该PDU Session中的QoS Flow 1/2分流迁移到目标MN侧,QoS Flow 3保留在目标SN侧,因此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split状态,目标锚点主辅基站MN和SN需为该PDU Session各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UPF需为该PDUSession分配两个UPF上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具体过程如下:

(1)目标SN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SN侧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通过XnAP消息:RAN TNL INFO INDICATION传递给目标MN。

(2)目标MN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向AMF/SMF提供目标主辅基站MN和SN侧各自分配的数据传输隧道的基站下行地址(一共两个下行地址)。

(3)由于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split状态,SMF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两个UPF网元上行地址11和22,分别对应于MN和SN侧上行使用。

(4)AMF/SMF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消息,向目标MN传递为MN和SN侧分配的两个数据传输隧道的UPF网元上行地址11和22。接收后,目标主基站MN存储使用MN侧对应的UPF网元上行地址11。

(5)目标MN通过XnAP消息:UPF TNL INFO INDICATION把目标SN侧对应的UPF网元上行地址22传递给目标SN侧使用。

(6)根据上述地址协同方式,目标主辅基站MN/SN和UPF之间成功建立起两个GTP数据传输隧道,分别用于后续传输服务该PDU Session中的QoS Flow 1/2和QoS Flow 3,该PDU Session处于UPF split状态。

场景四:

如附图12所示:某UE在源基站侧,处于双连接工作模式,且只有一个PDU Session,内部包含三个QoS Flow 1/2/3,其中源基站侧的源主基站MN决定把该PDU Session中的QoSFlow 1/2锚点在源主基站MN侧,而把QoS Flow 3锚点在源辅主基站SN侧。源基站侧的源主辅基站MN/SN和UPF之间有两个GTP数据传输隧道,该隧道对应于两个UPF上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1和2和MN/SN侧各自的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由于UE跨基站移动,UE移动接入到目标基站侧之后,直接被配置进入到双连接工作模式。目标主基站MN决定把该PDU Session中的QoS Flow 1/2/3全部分流迁移到目标SN侧,因此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目标辅基站SN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UPF仅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UPF上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目标主基站MN不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具体过程如下:

(1)目标SN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SN侧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通过XnAP消息:RAN TNL INFO INDICATION传递给目标MN。

(2)目标MN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向AMF/SMF提供目标辅基站SN侧分配的数据传输隧道的基站下行地址(一个下行地址)。

(3)由于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SMF仅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22,对应于SN侧上行使用;之前已分配的另外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11可以被SMF回收删除。

(4)AMF/SMF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消息,向目标MN传递为目标SN侧分配的一个数据传输隧道的UPF网元上行地址22。

(5)目标MN通过XnAP消息:UPF TNL INFO INDICATION把目标SN侧对应的UPF网元上行地址22传递给目标SN侧使用。

(6)根据上述地址协同方式,目标SN和UPF之间成功建立起一个GTP数据传输隧道,用于后续传输服务该PDU Session中的所有QoS Flow 1/2/3,该PDU Session处于UPF Non-split状态。

实施例五: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本实施例以终端从源基站侧切换到目标基站侧过程中的“双变单”切换场景,且以终端上的某一个PDU会话(下面表述为PDU Session)进行示例说明。

对处于网络侧连接态CM-Connected下UE的某个特定PDU Session,它在跨基站移动切换前的源基站侧,和切换后的目标基站侧,可处于UPF split和UPF Non-split两个状态的任意一个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处于哪个状态可由目标基站侧的目标主基站MN决定。

本实施例所示的“双变单”场景,即:从源主辅双基站source MN/SN切换到目标单基站target NG-RAN node(本实施例称这种情况仅存在目标主基站MN),此时该PDUSession在目标基站侧只能处于UPF Non-split状态。如果该PDU Session在源基站侧处于UPF split状态,则目标主基站MN只能把该PDU Session直接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如果该PDU Session在源基站侧处于UPF Non-split状态,则目标主基站MN保留该PDUSession为UPF Non-split状态;目标主基站MN只需要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

本实施例中,目标主基站MN可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或者HANDOVER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向向控制面功能(例如AMF/SMF)网元提供目标主基站MN分配的数据传输隧道的基站下行地址。

随后,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SMF只需要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对应于目标主基站MN使用。如果之前在源基站侧为该PDUSession分配了两个UPF网元上行地址,则其中一个可以被SMF释放收回。

AMF/SMF可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ACKNOWLEDGE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消息,向目标单基站提供目标单基站侧的数据传输隧道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目标MN与AMF/SMF元之间除了通过上述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和PATHSWITCH REQUESTACKNOWLEDGE消息,以及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和HANDOVERREQUEST消息交互之外,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采用其他的消息进行交互,只要能完成上述地址交互即可。

应当理解的是,如果把“双变单”场景拓展到“多变单”,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如果之前为该PDU Session分配了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UPF网元上行地址,则释放收回的UPF网元上行地址的个数,将随着多连接个数而相应的增加,即从1增加到N-1(N为多连接数)。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仍以一种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示例说明。

如附图13所示:某UE在源基站侧,处于双连接工作模式,且只有一个PDU Session,内部包含三个QoS Flow 1/2/3,其中源基站侧的源主基站MN决定把该PDU Session中的QoSFlow 1锚点在源主基站MN侧,而把QoS Flow 2/3锚点在源辅基站SN侧。源基站侧的源主辅基站MN/SN和UPF之间有两个GTP数据传输隧道,该隧道对应于两个UPF上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11和22和MN/SN侧各自的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由于UE跨基站移动,UE移动接入到目标基站侧之后,直接被配置进入到单连接工作模式。目标MN只能把该PDU Session中的QoSFlow 1/2/3全部分流迁移到目标MN侧,因此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目标主基站MN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UPF仅需为该PDUSession分配一个UPF上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目标辅基站SN进入到单连接后被删除,具体过程如下:

(1)目标站MN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属于本基站的基站下行地址(也即MN侧下行数据传输通道地址),目标SN进入到单连接后被删除。

(2)目标MN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向AMF/SMF提供目标主基站MN侧分配的数据传输隧道的基站下行地址(此时仅包括一个下行地址)。

(3)由于该PDU Session被转换到UPF Non-split状态,SMF仅需为该PDU Session分配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11(可以与之前源基站侧分配的UPF网元上行地址11相同,也可以不同),对应于MN侧上行使用;之前在源基站侧已分配的另外一个UPF网元上行地址22可以被SMF回收删除。

(4)AMF/SMF通过PATH SWITCH REQUEST ACKNOWLEDGE消息或者HANDOVER REQUEST消息,向目标MN传递为MN侧分配的一个数据传输隧道的UPF网元上行地址11。

(5)根据上述地址协同方式,目标MN和UPF之间成功建立起一个GTP数据传输隧道,用于后续传输服务该PDU Session中的所有QoS Flow 1/2/3,该PDU Session处于UPF Non-split状态。

采用本发明所示例的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方法,可以克服现有PDU session在跨节点切换过程中,无法执行在UPF split和UPF Non-split两个状态之间转换的限制,从而增强了对PDU session切换过程中分流控制的灵活性,避免目标基站侧再次执行PDUsession resource modify/modification indication等流程进行数据传输隧道地址的协同。不仅可以提升目标基站侧的资源接纳控制效率,使得PDU session尽快进入到UPFsplit或UPF Non-split更合理的状态,还可以节省基站和核心网之间的信令资源。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计算机存储介质(ROM/RAM、磁碟、光盘)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