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撞车系统及装置

一种防撞车系统及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撞车系统及装置,一种防撞车系统,包括主动预警模块、被动防护模块、碰撞检测模块、实时视频模块和远程监控模块。一种防撞车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顶部设有反馈显示屏,所述反馈显示屏下设有诱导牌,所述诱导牌底部设有所述传感器和定向警报器,所述主体底部设有防撞缓冲垫,所述防撞缓冲垫上设有碰撞检测传感器。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和系统,具有主动预警、被动防护、碰撞检测、实时视频、远程监控、安全性高的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32742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东冠达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592985.1

  • 发明设计人 汤先松;

    申请日2021-05-28

  • 分类号G08G1/04(20060101);G08G1/052(20060101);G08G1/16(20060101);G09F9/00(20060101);H04N7/18(20060101);G08B21/1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833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秦丽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应人石社区伟泰路19号综合楼103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24:2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撞技车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防撞车系统及装置。

背景技术

道路工程是指以道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同其他任何门类的土木工程一样,道路工程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特性。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经常需要进行道路施工,但道路施工因影响视野经常威胁施工人员和驾驶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大多使用道路施工警示牌为路人和司机提供警示作用以此来保证施工人员和他人的安全,随着道路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道路需要维修和施工,但是在道路施工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前方施工而导致严重的事故,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而且,传统的道路施工警示牌,结构过于简单,警示效果不理想,不具备预警功能,没有防护装置,人员伤亡较大。碰撞后不能及时报警,没有联网,无法上传,后台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具体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动预警、精度高、反应快、防护性强、安全性高、实时监控的防撞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主动预警模块、被动防护模块、碰撞检测模块、实时视频模块和远程监控模块,

所述主动预警模块包括雷达模块和报警预警模块,所述雷达模块检测周边车辆相对速度和相对距离,所述预警报警模块根据上述雷达模块检测的距离和速度,发出一级预警和二级警报,发生碰撞时,自动报警;

所述被动防护模块中装有缓冲装置,当车辆碰撞瞬间,起到缓冲效果;

所述碰撞检测模块包括数据分析模块和定位模块,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将碰撞时车辆相关信息整合处理;所述定位模块中装有定位装置,能确定位置信息;

所述实时视频模块中装有摄像头,且与云端联网,能够将实时的视频资料上传网络;

所述远程监控模块包括云监控模块、存储模块和传输模块,所述云监控模块将所述实时视频模块和所述碰撞检测模块的数据整合相关信息;所述存储模块能将碰撞前后的视频相关信息存储下来;所述传输模块利用无线技术将现场数据传输到云端。

优选的,雷达模块具有一定的检测范围,雷达模块反馈时声光复合信息。

优选的,车辆在达到一级警戒距离或速度时,预警报警模块发出正常频率的警报声,闪烁灯正常闪动;车辆在达到二级警戒距离或速度时,预警报警模块发出高频率的警报声,闪烁灯快速闪动。

优选的,一级预警和二级警报在车辆减速或驶离检测区域时解除。

优选的,主动预警模块、被动防护模块、碰撞检测模块、实时视频模块和远程监控模块间通过递进反馈或并行反馈进行传递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防撞系统的装置,包括主体,主体顶部设有反馈显示屏,反馈显示屏下设有诱导牌,诱导牌底部设有传感器和定向警报器,主体底部设有防撞缓冲垫,防撞缓冲垫上设有碰撞检测传感器,缓冲装置为所述防撞缓冲垫,定位装置为定位器。

优选的,传感器采用雷达波检测,传感器检测到运动元素时,传感器输出电平到定向警报器,定向警报器按预置时间输出声音。

优选的,反馈显示屏接收到电平,按预置时间输出扫描,显示文字情报。

优选的,诱导牌按预置程序输出方向信号。

因此,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和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传感器使用雷达波检测,比激光、红外或光敏,能不受气候、气象、环境等因素影响,且检测精度高、反应速度快。传感器结合反馈显示屏和诱导牌,反馈时声光复合信息,比传统的光电信息效果更好。

2、设有一级预警和二级警报,检测车辆的距离和速度,逐级发出不同方式的报警。设有碰撞检测传感器,以此达到碰前预警,碰后报警,实时监控的效果。

3、碰撞时防撞缓冲垫起到缓冲效果,有效保护后车乘员安全。其中录像存储模块将碰撞前后20s的视频保存下来,留作证据备份,方便调查研究。通过实时视频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5G传输模块后台人员实时监控,及时对事故进行处理。

4、反馈显示屏和诱导牌能主动警告告知变道信息,显示文字情报并告知避让信息。系统联网,可以将实时情况上传到云端服务器,方便监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防撞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主体;2、反馈显示屏;3、诱导牌;4、定向警报器;5、传感器;6、防撞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实施例

一种防撞车系统,包括主动预警模块、被动防护模块、碰撞检测模块、实时视频模块和远程监控模块,所述主动预警模块、被动防护模块、碰撞检测模块、实时视频模块和远程监控模块间通过递进反馈或并行反馈进行传递信息。多种反馈方式,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所述碰撞检测模块包括数据分析模块和定位模块,所述远程监控模块包括云监控模块、录像存储模块和传输模块。

所述主动预警模块包括雷达模块和报警预警模块,所述雷达模块检测车辆与本装置的距离和相对速度,所述预警报警模块根据上述雷达模块检测的距离和速度,发出一级预警和二级警报,车辆在达到一级警戒距离或速度时,一级警戒距离可以包括但不限于40m,其一级警戒的速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20km/h,预警报警模块发出正常频率的警报声,闪烁灯正常闪动;车辆在达到二级警戒距离或速度时,二级警戒距离可以包括但不限于20m,二级警戒速度可以包括但不限于25km/h,预警报警模块发出高频率的警报声,闪烁灯快速闪动。

一级预警的区域为车与本装置的距离在40-20m间,当车辆减速到20km/h以下或驶离40-20m区域时,一级预警解除。二级预警的区域在0-20m间,当车辆减速到25km/h以下或驶离0-20m区域时,二级警报解除。或车辆驶离雷达检测区域时,双极警报均解除。其中警戒速度和警戒距离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所述雷达模块的检测范围可以包括但不限于50m,所述雷达模块反馈时声光复合信息。

所述被动防护模块中装有缓冲装置,当车辆碰撞瞬间,起到缓冲效果,保护后车人员安全;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将碰撞时车辆的速度、距离等信息整合处理;所述传输模块可以使用5G传输,还可以使用4G传输,利用无线技术将现场数据传输到云端,为信息传输提供中间桥梁。所述定位模块可以使用GPS定位,还可以使用BDS定位,装有定位器,能将位置信息,发射信号到云端,供管理人员对位置监测。所述实时视频模块中装有摄像头,且与云端联网,能够将实时的视频资料上传网络,方便后台人员及时对事故进行处理;所述云监控模块将所述实时视频模块和所述碰撞检测模块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后台人员可监控实时视频、位置、车辆相关信息等;所述录像存储模块能将碰撞前后可以包括但不限于20s的视频存储下来,留作事故证据;以此达到碰前预警,碰后报警,实时监控的作用,保证系统对事故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全面覆盖,安全性大大增加。

采用一种防撞车系统的装置,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顶部设有反馈显示屏2,所述反馈显示屏2下设有诱导牌3,所述诱导牌3底部设有所述传感器5和定向警报器4,所述主体1底部设有防撞缓冲垫6,所述防撞缓冲垫6上设有碰撞检测传感器。发生碰撞时,触发碰撞检测传感器,将碰撞前后20s的视频存储起来,后台人员通过远程监控模块,及时对事故进行处理,减少人员伤亡情况。

所述传感器5采用雷达波检测,具有精度高、反应快、防环境干扰性强的优点。所述传感器5检测到运动元素时,所述传感器5输出电平到所述定向警报器4,所述定向警报器4按预置时间输出声音。所述反馈显示屏2接收到电平,按预置时间输出扫描,显示文字情报。所述诱导牌3按预置程序输出方向信号。能使驾驶人员对前方施工情况一目了然,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