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多转子风力涡轮机

多转子风力涡轮机

摘要

一种多转子风力涡轮机(1),该多转子风力涡轮机包括:竖塔和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5);承重结构(9、10),该承重结构横贯于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承载所述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5);以及在起点与出口之间延伸的至少一条逃生路线。为了提供安全的逃生路线,承重结构至少形成逃生路线的从起点到中间位置的第一区段,并且该风力涡轮机包括在机舱中的逃生口,该逃生口从能量生成单元的机舱的内部空间通向通道结构,并且该通道结构从逃生口延伸到逃生路线的起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3659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维斯塔斯风力系统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80038642.1

  • 申请日2019-06-14

  • 分类号F03D1/02(20060101);F03D13/20(20060101);F03D80/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艳芳;王小东

  • 地址 丹麦奥尔胡斯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3:5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转子风力涡轮机,该多转子风力涡轮机包括从塔底到塔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塔。该风力涡轮机还包括横贯于竖直方向延伸的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由塔承载并且被设置成承载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

背景技术

风力涡轮机通常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能量生成单元。这些能量生成单元中的各个能量生成单元均包括承载一个或更多个风力涡轮机叶片的轮毂。风作用于风力涡轮机叶片,从而使轮毂旋转。在风力涡轮机是所谓的直接驱动型的情况下,轮毂的旋转移动经由齿轮装置或者直接地传递至发电机。在发电机中,生成可以向电网供应的电能。

一些风力涡轮机设置有两个或更多个能量生成单元,以便增加风力涡轮机生成的总电力,而不必为风力涡轮机提供一个非常大并因此很重的能量生成单元。这样的风力涡轮机有时被称为“多转子风力涡轮机”。

传统的水平轴风力涡轮机有时使用能量生成单元的地板上的舱口作为逃生通道,以快速撤离人员。在多转子风力涡轮机中,这并不总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逃生能力的多转子风力涡轮机。

根据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多转子风力涡轮机,该多转子风力涡轮机包括:

-塔,该塔从塔底到塔顶沿竖直方向延伸;以及

-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各个能量生成单元均保持被设置成使传动系统旋转的转子,并且各个能量生成单元均包括形成用于传动系统的内部空间的机舱;

-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横贯于竖直方向延伸,该承重结构由塔承载并且被设置成承载所述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以及

-在起点与出口之间延伸的至少一条逃生路线。

该承重结构至少形成逃生路线的从起点到中间位置的第一区段,并且该风力涡轮机还包括在机舱中的逃生口,该逃生口从内部空间通向通道结构,并且该通道结构从逃生口延伸到逃生路线的起点。

该承重结构被配置成承载能量生成单元,并因此通常是相对刚性和坚固的。由于逃生路线的至少第一区段是由承重结构形成的,因此在逃生过程中可以获得提高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机舱可以是管状的,并且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机舱可以是盒状的,并且形成在舱底与舱顶之间延伸的侧壁。逃生口例如可以在舱顶中,并且通道结构可以从舱顶起沿着侧壁延伸。舱顶例如可以具有朝向转子的前半部分以及远离转子的后半部分,并且逃生口可以在舱顶的前半部分中。

逃生口例如可以在侧壁中,并且通道结构可以从逃生口起沿着侧壁延伸。

逃生口例如可以在舱底中,并且通道结构可以从舱底起沿着侧壁延伸。

在本上下文中,术语“逃生路线”应解释成是指允许在能量生成单元中或附近工作的人员从风力涡轮机逃到出口的通道。由于例如火灾或爆炸等的事故而迫使进行逃生。

出口可以在地面上(即,在逃生人员可以离开风力涡轮机的塔底处)或者可以在安全平台的工作表面处(在那里,人员可以搭乘直升机)。可以例如通过风力涡轮机的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掩蔽该逃生路线。在一个这样的示例中,逃生路线或者逃生路线的至少一部分在承重结构内部或者塔内部延伸。也可以通过掩体结构(例如,采用舱顶的形式)来掩蔽逃生路线。逃生路线也可以是未经掩蔽的,即,在未覆盖的情况下延伸。逃生路线可以包括导轨和/或用于保护人员的紧固装置。这种紧固装置的示例是附接在人员与导轨之间的安全绳,使得安全绳可以沿着导轨穿行。

在本上下文中,术语“逃生口”应解释为具有可使人员离开机舱的尺寸和形状的任何开口。开口可以由可移除的封闭件覆盖。逃生口可以包括使封闭件自动打开的动力装置。风力涡轮机例如可以包括传感器,该传感器被配置成响应于烟雾、高温、巨响而提供传感器信号并且基于该信号打开封闭件。

在本上下文中,术语“通道结构”应解释为是指传统的梯子、绳梯、设置在侧壁中的台阶结构、或者允许沿着机舱的外表面安全攀爬或踏脚的任何类似类型的结构。该通道结构例如可以是斜槽、滑道或滑杆等。可以在机舱的外部上限定外部结构,该外部结构支承适于逃离风力涡轮机的永久性规则通路,例如,采用搭乘平台(pick-up platform)、梯子、防坠层等的形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逃生口在机舱的舱底,即,机舱的地板中,并且所述通道结构是由在所述机舱下方并且位于逃生口处的搭乘平台构成的,以允许经由所述舱底中的所述逃生口从所述机舱进入所述逃生路线的起点。

在本上下文中,术语“多转子风力涡轮机”应解释为是指包括安装至或安装在一个塔上的两个或更多个能量生成单元的风力涡轮机。

在本上下文中,术语“能量生成单元”应解释为机舱、带有叶片的转子以及传动系统。传动系统可以可选地包括将转子连接至发电机的轴,并且可选地还包括在转子与发电机之间的齿轮箱。在直接驱动的风力涡轮机中,传动系统可以仅由发电机的转子部分构成。传动系统的一部分通常位于机舱内部。根据本发明,将能量生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附接至框架。该部分例如可以是包括或者不包括机舱内部的传动系统的机舱、包括或者不包括叶片的转子,或者可以是完整的能量生成单元。

根据本文的定义,面对转子平面前方的方向(即,风的方向)被称为下游方向,而从机舱朝向转子平面后方的相反方向被称为上游方向。

能量生成单元可以被配置成面对迎着风的转子平面,即,所谓的上游单元,或者可以被配置成面对迎着风的机舱以及远离风的转子,即,所谓的下游单元。

在本上下文中,术语“塔”应解释为是指大致竖直的结构,被设置成经由至少一个承重结构承载多转子风力涡轮机的能量生成单元。塔可以在塔顶与塔底之间形成塔内通道,并且具有允许人员通过该塔内通道逃生的尺寸。

承重结构由塔承载,并且逃生路线的由承重结构形成的区段在起点与中间位置之间延伸。中间位置可以在塔内通道处或者塔内通道中,并且塔内通道可以形成逃生路线的从中间位置到出口的第二区段。

除了所要求保护的具有至少一个能量生成单元的承重结构之外,还可以将一个或更多个附加的能量生成单元直接安装在塔上。塔可以包括多个塔段,将这些塔段进行组装以形成塔。

单个塔可以承载一个、两个或更多个承重结构。各个承重结构可以由一个或更多个塔支承,例如被设置成使得通过在塔之间延伸的承重结构连接更多塔。

各个承重结构可以承载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例如,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能量生成单元。为此,承重结构例如可以具有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外部轮廓,或者可以沿不同的方向从塔伸出很远,并且具有远离塔延伸的以成排方式附接的多个能量生成单元。

承重结构可以包括:

-第一承重装置,该第一承重装置在所述塔的左侧向外延伸;以及

-第二承重装置,该第二承重装置在所述塔的右侧向外延伸。

各个承重装置均可以包括主结构,该主结构在下接合部被附接至塔,并且可以在该下接合部与所述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中的对应能量生成单元之间延伸。

承重装置还可以包括张紧装置,该张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次结构,所述至少一个次结构在上接合部中被附接至塔,并且在主结构上方在上接合部与所述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中的对应能量生成单元之间延伸,使得作用于能量生成单元的重力造成对主结构的压缩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结构中的张紧。在这个实施方式中,特别地,逃生路线(即,逃生路线的第一区段)可以沿着次结构中的选定次结构延伸。

由于次结构是张紧结构,因此次结构坍塌的风险(例如,在火灾的情况下)低于压缩下的主结构坍塌的相应风险。此外,由于次结构在主结构上方延伸,因此在事故期间不太容易被掉落的物品损坏。

次结构例如可以由线缆或杆等构成。

塔可以包括偏航装置,该偏航装置包括偏航轴承(例如,采用管状部件的形式),该偏航轴承绕塔的一部分的外表面旋转设置。下接合部和上接合部可以在该偏航轴承上,从而允许承重结构相对于塔旋转。因此,逃生路线可以在从承重结构到塔的转换中与偏航轴承相交。针对该目的,偏航轴承可以形成供人员越过偏航轴承的通道。

如果偏航轴承由绕塔旋转地设置的管状部件构成,那么该管状部件可以包括偏航开口,以允许人员进入管状部件与塔的外表面之间的中间空间,并且塔同样可以包括从中间空间进入塔内通道的开口。

逃生路线可以包括台车结构(trolley structure),该台车结构被配置成使人员在逃生路线内沿着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轨道快速且精确地移动。台车结构例如可以形成待营救人员的舱室,或者可以使用台车将待营救人员悬吊于逃生路线并推/拉通过逃生路线。

台车结构可以沿着专用梁结构移动,该专用梁结构是出于承载台车的目的而制成的。这样的专用梁结构可以从起点延伸至出口,或者可以在起点与出口之间的点之间延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台车结构被配置为可沿着次结构移动。

台车可以包括实现移动的动力装置,例如,电池供电的动力装置或者弹簧提供动力的动力装置(其在事故的情况下不依赖外部电源)。

台车可以包括紧固装置(例如,采用安全绳的形式),该紧固装置可附接在人员与台车结构之间。通过使用台车结构,可以将逃生人员移动至将次结构附接至塔的上接合部。从这一点起,逃生路线可以向上朝向安全平台延伸,或者向下沿着塔内通道或者在塔内通道内部延伸至地面。

该张紧装置可以包括:

-前部次结构,该前部次结构在上接合部的前部点(forward point)被附接至塔,并且在主结构上方在前部点与所述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中的对应能量生成单元之间延伸;以及

-后部次结构,该后部次结构在上接合部的后部点被附接至塔,并且在主结构上方在后部点与所述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中的对应能量生成单元之间延伸。

该前部点和后部点在贯穿塔的右侧或左侧的平面的相反两侧上,其中,前部点比后部点更靠近转子,并且其中,该选定次结构延伸至后部点。

当选定次结构是延伸至后部点的结构时,逃生路线以离风力涡轮机的旋转叶片的较大距离延伸。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风力涡轮机还可以包括安全平台,其中,该安全平台被承载在塔顶处,并且其中,逃生路线从内部空间延伸至该安全平台。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安全平台可以形成出口。

安全平台形成向上的工作表面,逃生人员可以从该工作表面搭乘直升机或无人驾驶飞机。

当安全平台远离能量生成单元时,降低了转子与逃生人员之间发生碰撞的风险。此外,风力涡轮机发生火灾、爆炸或其它潜在危险故障的风险在能量生成单元中或附近是较高的,并且当安全平台远离能量生成单元时,在使用逃生路线以及在使用安全平台离开风力涡轮机时,这提高了安全性。

特别地,可以将该工作表面形成为具有至少1至2平方米大的面积的提升平台,以使得能够通过缆绳从直升机或无人驾驶飞机起吊人员。这样的安全平台可以具有围栏。

另选地,可以将该工作表面形成为以下着陆平台:该着陆平台具有至少10平方米的面积,并且没有向上的围栏而是具有围绕工作表面的向外或稍向下的安全网。

该安全平台也可以包括至少具有降低构造和升高构造的可重构围栏,其中,该围栏以升高构造在工作表面上方伸出并且以降低构造在工作表面处或下方。这样,该安全平台可以在适于起吊人员和适于作为着陆平台之间进行转换。

主结构可以由形成主结构内通道的管状部件构成,该主结构内通道在能量生成单元与塔之间延伸,并且例如通向塔内通道。在这个实施方式中,特别地,逃生路线(即,逃生路线的第一区段)可以延伸通过主结构内通道。

主结构内通道可以包括使人员移动通过该通道的装置,例如,包括斜槽、传送带或台车、或者其它运输用装置。

主结构内通道还可以包括供应单元,该供应单元包含在紧急情形下进行人员保护的安全设备。

主结构可以包括开口(本文中称为“主结构开口”),以允许进入主结构内通道。可以将主结构开口设置在能量生成单元处或附近。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开口在能量生成单元内部,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该开口紧挨着能量生成单元。针对后一种情况,逃生路线可以从机舱内部起延伸、通过逃生口(例如,在舱顶中)、沿着通道结构延伸至主结构,通过所述开口进入主结构内通道、通过主结构内通道进入塔内通道、并且经由塔内通道向下到达地面或者向上到达安全平台。

主结构可以绕主结构开口形成基本平面的搭乘平台,并且通道结构可以从逃生口延伸至搭乘平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风力涡轮机包括挡火墙,该挡火墙被设置在主结构内通道中,并且将主结构内通道分隔成前部和后部,前部在能量生成单元下方延伸,而后部从挡火墙延伸至塔并且可选地延伸到塔内通道中。主结构开口可以延伸到后部中,使得逃生路线延伸通过主结构内通道的后部。这可以防止逃生路线免受例如因能量生成单元中或附近的火灾而造成的前部中的火灾。挡火墙还可以防止例因由燃烧的油在通道中流动而造成的火灾从机舱蔓延到主结构内通道的后部。

挡火墙可以具有允许人员和物资通过的开口。该开口可以是常闭的或常开的。如果该开口是常开的,那么它可以包括在火警等情况下自动关闭开口的装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风力涡轮机包括至少两条逃生路线。

在第一组逃生路线中,出口位于承载于塔顶处或上方的高空安全平台处。这样的逃生路线的示例是:

a)从所述能量生成单元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或者从各个能量生成单元起延伸通过主结构内通道、通过塔内通道到塔顶并且从塔顶到安全平台的逃生路线。

b)从所述能量生成单元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或者从各个能量生成单元起沿着所述次结构中的一个次结构延伸至安全平台的逃生路线。

c)从所述能量生成单元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或者从各个能量生成单元起沿着所述次结构中的一个次结构延伸至塔开口进入塔内通道并且通过塔内通道到塔顶并且从塔顶到安全平台的逃生路线。

在第二组逃生路线中,出口在塔底的地面处。这样的逃生路线的示例是:

d)从所述能量生成单元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或者从各个能量生成单元起延伸通过主结构内通道、通过塔内通道到地面处的塔底的逃生路线。

e)从所述能量生成单元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或者从各个能量生成单元起沿着所述次结构中的一个次结构延伸至塔开口进入塔内通道并且通过塔内通道到塔底的逃生路线。

风力涡轮机可以包括开关装置、电力转换器、以及被配置为将能量生成单元的发电机连接至电网的类似电气组件。本文中的术语“电气连接设备”包括转换器、变压器、逆变器、开关装置以及例如用于冷却前述组件的外围设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转子风力涡轮机在塔顶的安全平台处或正下方包括一组或更多组电气连接设备。多转子风力涡轮机例如可以包括各个能量生成单元的一组电气连接设备,或者可以包括针对所有能量生成单元的一组共有电气连接设备。

可以将电气连接设备定位在安全平台下方的塔中,或者可以将电气连接设备定位在塔外部,例如,悬挂在安全平台下方的塔侧面上。

将电气连接设备定位在安全平台下方便于通过使用直升机或无人驾驶飞机进行维修和更换,并且在塔顶的定位可以提高安全性,并在电气连接设备着火的情况下可使将人员营救至地面。此外,将电气连接设备定位在塔顶可以减少电损耗并提供更高效的能量生产。另外,在安全平台下方的塔顶处的定位可以增加塔的平衡,并减小承重结构的复杂性和尺寸。另外,塔顶处的火灾通常仅缓慢向下蔓延通过塔或者根本不蔓延。这改进了人员通过地面处的出口逃生的选择。

特别地,多转子风力涡轮机的转子可以包括一组转子叶片,特别是三个叶片。风力涡轮机还可以包括转子锁定结构,该转子锁定结构被配置成将转子的旋转锁定在以下位置:一个叶片沿从能量生成单元朝向安全平台的下表面的方向延伸,例如指向水平方向。

特别地,多转子风力涡轮机可以包括协调锁定结构,该协调锁定结构被配置成在两个相邻的能量生成单元上进行操作以锁定两个单元的转子,使得各个单元的至少一个叶片指向另一个单元的叶片。特别地,这可以是两个叶片处于水平的位置。

叶片的锁定可以提高在例如从安全平台通过直升飞机或无人驾驶飞机进行营救操作期间的安全性。

可以使安全平台以安全平台相对于塔顶不对称的方式相对于塔在水平面内偏移。“不对称”在本文中是指安全平台的几何中心相对于横贯于塔顶的横截面的几何中心偏移。

作为不对称的结果,安全平台的外周的前点(front point)可以在从转子平面起沿着转子轴线并且向后远离转子平面的方向上,在塔顶横截面的外周的对应前点后方。前点之间在向后方向的距离可以是大于零的任何值,诸如平台的最大尺寸的10%、20%、30%、40%、50%、60%或更多。

也可以应用相反的不对称性,即,代替安全平台的外周的前点在塔顶横截面的外周的对应前点的后方,安全平台的外周的前点可以在朝向转子平面的方向上,在塔顶横截面的外周的对应前点前方。

特别地,该偏移可以是这样的程度,即,当在从塔顶到塔底的方向上的俯视图中进行观察时,塔顶至少部分地在安全平台的外部轮廓之外。特别地,该偏移可以是这样的程度,即,安全平台的中心在塔顶的外部轮廓之外。

该偏移可以使得能够改善进入塔内通道,从而提高安全性。特别地,当使用直升机从安全平台营救人员时,在远离转子的方向上可以存在偏移,从而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风力涡轮机包括电子逃生控制系统,该电子逃生控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警报传感器,所述至少一个警报传感器被配置成在检测到烟雾、高温或巨响时提供标识事故的信号。

该电子逃生控制系统可以包括处理器以及由该处理器控制的多个警报信号。可以将警报信号配置为事故的音频或视觉指示,并且警报信号可以是这样的信号,即,该信号根据来自所述至少一个传感器中的一个传感器的信号引导人员从所限定的多条逃生路线中选择一条逃生路线。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子逃生控制系统包括多个警报传感器,其中各个警报传感器均被定位在所限定的不同逃生路线中。可以将该处理器配置成基于从所述多个警报传感器中的一个警报传感器接收到的警报信号,提供所述逃生路线中的各条逃生路线相对于其它逃生路线的风险因素,并且选择将逃生路线中的推荐的一条逃生路线用于从风力涡轮机逃生。最后,可以将该处理器配置成经由所述警报信号中的一个警报信号(例如通过沿着选定逃生路线的灯光带)向人员呈现选定逃生路线。

在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多转子风力涡轮机的电力生成单元逃生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该电力生成单元是经由延伸通过逃生口的逃生路线并且经由通道结构撤离的。根据第二方面的方法可以包括使用相对于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及的特征中的任何特征。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包括两个承重结构的多转子风力涡轮机的正视图,

图2是包括更多细节的图1中的能量生成单元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的放大图,

图3是所述能量生成单元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的立体图,

图4例示了使用沿着次结构的台车的逃生人员,

图5例示了两条不同的逃生路线终止于的安全平台的细节,

图6概述了具有不同的逃生路线的风力涡轮机的轮廓,

图7例示了通道结构的特定实施方式,该通道结构采用了将机舱中的开口与主结构中的开口相连接的搭乘平台的形式,以及

图8和图9例示了塔横截面与安全平台之间的不对称性的细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包括承载两个承重结构3的塔2的多转子风力涡轮机的正视图。承重结构3是沿着塔2的长度一个接一个设置的。

各个承重结构3均包括在塔2的相反两侧上远离塔2延伸的两个承重装置4,如从图1的视角看到的。各个承重装置4均承载能量生成单元5,并且各个能量生成单元5均包括机舱6和承载三个风力涡轮机叶片8的转子7。

各个承重装置4均包括:采用管形式的主结构9;以及采用双线形式的两个次结构10。在图1中,用于各个承重装置4的次结构10中的仅一个次结构是可见的。

主结构9沿着以下方向远离塔2延伸:该方向相对于由塔2限定的大致竖直的纵向轴线形成锐角。由此,主结构9沿着倾斜向上方向远离塔2延伸。

次结构10沿着以下方向远离塔2延伸:该方向大致垂直于由塔2限定的大致竖直纵向轴线。由此,次结构10沿着大致水平方向远离塔2延伸。因此,在给定的承重装置4的主结构9延伸的方向与所述承重装置4的次结构10延伸的平面之间限定了一角度。

主结构9和次结构10经由偏航装置11被附接至塔2,从而允许整个承重结构3相对于塔2执行偏航移动,以便将转子7引导向来风。偏航装置包括采用管状部件11’的形式的偏航轴承,该偏航轴承相对于塔旋转地设置并且围绕塔的一部分的外表面。偏航装置11形成有承重结构与塔对接的下接合部和上接合部11"。以这种方式,可使承重结构相对于塔进行旋转。逃生路线可以与形成在塔的外表面与管状部件11′之间的空间相交。针对该目的,管状部件11’形成有开口,该开口允许人员从主结构9进入塔。

多转子风力涡轮机还包括安全平台12,该安全平台形成面向上的平面工作表面。

给定的承重结构3的主结构9以及该承重结构3的次结构10沿着塔2的长度在分开的位置处附接至塔2。

当重力作用于能量生成单元5时,主结构9和次结构10的相互位置导致主结构9中的推力和次结构10中的拉力。由此,因作用于能量生成单元5的重力而将预负荷引入次结构10。

在多转子风力涡轮机1的运行期间,推力将沿来风方向或相反方向作用于能量生成单元5。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所述承重装置4中的各个承重装置的次结构10中的一个次结构中的拉力减小,而另一次结构10中的拉力增加。然而,因作用于能量生成单元5的重力而引入次结构10的预负荷足够高以确保拉力降低的次结构10仍保持绷紧。因此,承重结构1能够处理在多转子风力涡轮机1的运行期间引入的推力。

图1所例示的风力涡轮机形成有三条不同的逃生路线。所有三条逃生路线均从机舱6起延伸通过机舱舱顶的逃生口、沿着顺着侧壁的通道结构到达主结构处的搭乘平台13。

从搭乘平台起,这三条逃生路线中的第一条逃生路线延伸通过主结构开口,该主结构开口被配置为使人员进入在主结构内部延伸的主结构内通道,该主结构内通道与塔内通道连通,并允许通过塔逃生到安全平台12或塔底2'。

从搭乘平台起,这三条逃生路线中的第二条逃生路线在主结构上延伸通过,但是在主结构外部沿着由围栏14保护的外部通道通过。这仅在所述主结构中的一个主结构上进行了例示,但是可以在所有主结构上实现。从该外部通道起,人员可以经由塔中的舱口进入塔内通道,并且通过塔逃生到安全平台12或塔底2'。

从搭乘平台起,三条逃生路线中的第三条逃生路线沿着次结构10中的一个次结构延伸。如果要从下部能量生成单元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逃生,那么人员可以从次结构经由塔中的舱口进入塔内通道,并且通过塔逃生到安全平台12或塔底2'。如果要从上部能量生成单元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逃生,那么人员可以从次结构直接进入安全平台12,或者可选地人员可以从安全平台12通过塔内通道继续到达塔底2'。

图2例示了由第一承重装置9、10承载的能量生成单元5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的放大图。在这个视图中,虚线15例示了通过使用可直接在能量生成单元5与安全平台12之间移动的台车沿着次结构中的一个次结构的第一条逃生路线。虚线16例示了沿着主结构9的外表面到达塔中的舱口的第二条逃生路线。舱口打开以允许进入塔内通道,逃生人员可通过该塔内通道向上移动到安全平台12或者向下移动到塔底2'。虚线17例示了从能量生成单元处的主结构开口起通过主结构内通道向下到达塔并且进入塔内通道的通道。

图3例示了能量生成单元5中的一个能量生成单元的放大图,包括机舱19的舱顶中的逃生口18、以及沿侧壁延伸至搭乘平台21的通道结构20。机舱在侧壁上包括另一个逃生口18'。该逃生口允许从机舱侧面离开并沿着通道结构20逃生到逃生路线的起点。

图3还例示了通向主结构内通道的主结构开口22,该主结构内通道在主结构内部延伸并且被连接至塔内通道。

各个承重装置4均包括两个次结构10'、10",该次结构在主结构9的相反两侧上从能量生成单元5延伸至塔顶2"处的相应附接点。即,风力涡轮机包括:前部次结构10',该前部次结构在上接合部的前部点被附接至塔,并且在主结构9上方在该前部点与所述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5中的对应能量生成单元之间延伸;以及后部次结构10",该后部次结构在上接合部的后部点被附接至塔,并且在主结构9上方在该后部点与所述至少两个能量生成单元5中的对应能量生成单元之间延伸。该前部点和后部点在塔的右侧或左侧的相反两侧上,并且该前部点比后部点更靠近转子。在这个实施方式中,被用于逃生路线的选定次结构延伸至后部点。这在图4中进行了例示,其中,后部次结构10"与附接至从搭乘平台21逃离的人员23的台车组合使用。

图5例示了两条不同的逃生路线的一部分的进一步细节。这两条逃生路线中的一条逃生路线通过塔内通道延伸至塔顶开口25并进入引桥26。塔顶开口25允许从塔进入引桥26,并且逃生人员可以从引桥进入安全平台28的工作表面27,在该工作表面可以通过直升机完成逃生。这两条路线中的另一条路线通过使用图4所示的台车24经由次结构10中的一个次结构直接延伸到安全平台28的工作表面27上。

图6概述了机舱为管状的风力涡轮机的轮廓。箭头29例示了通道结构的位置,该通道结构从打开的舱口30处的逃生口到形成逃生路线的起点的搭乘平台31,并且箭头32、33、34、35表示四条不同的逃生路线,其中,路线32、34在塔顶2"处有出口,而路线33、35在塔底2'处有出口。

图7例示了逃生口36在机舱38的舱底37(即,机舱的地板中)的实施方式。该通道结构由位于机舱下方、在开口36的正下方的搭乘平台39构成。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承重结构包括被配置成吸收压缩的主结构40。在实践中,主结构可以是钢制管状部件等。

主结构包括限定逃生路线的起点的主结构开口41。将主结构开口的尺寸形成为使人员进入从起点起在主结构内部延伸到塔的中间位置的主结构内通道。在塔处,逃生路线延伸通过偏航轴承并进入塔,并且经由塔内通道到达塔顶或塔底。

在机舱与主结构开口41之间的主结构内通道中设置有挡火墙42。该挡火墙将主结构内通道分隔开,并且限定了从挡火墙延伸到塔的后部。将该部分与机舱中可能发生的火灾分隔开。

允许人员通过所述开口离开机舱并进入搭乘平台,并且从搭乘平台到达逃生路线的起点。

另外,风力涡轮机可以包括从主结构的附接有能量生成单元的端部延伸的次结构。该次结构延伸到塔的某个点,例如,塔顶附近。

可以将次结构配置为张紧,并且在实践中,它们可以由杆或缆索(例如,钢丝绳)构成。

逃生路线可以包括沿着所述次结构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次结构的明确限定路线。逃生路线例如可以通过包括可沿着所述次结构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次结构移动的台车结构来明确限定。

图8和图9例示了塔横截面与安全平台之间的不对称性的细节。图8和图9均例示了从上方看到的风力涡轮机,并且图8例示了安全平台12的轮廓与塔顶2"的轮廓重叠的实施方式。图9例示了安全平台12的轮廓与塔顶2"的轮廓不重叠的实施方式。

所例示的风力涡轮机通过使叶片绕转子轴线44旋转而具有形成转子平面43的叶片,并且在两个实施方式中,安全平台12在远离转子平面43的方向上是不对称的,并且在两个实施方式中,平台12完全在由转子轴线44在右侧和左侧限定的边界内。

安全平台12相对于塔顶2"是不对称的,这意味着安全平台12的几何中心相对于塔顶的横截面的几何中心偏移。

在图8和图9两者中,安全平台12的外周的前点45在箭头47的方向上(即,在从转子平面43起沿着转子轴线44向后的方向上)在塔顶横截面的外周的对应前点46后方。前点45与前点46之间沿箭头47的方向的距离可以是大于零的任何值,诸如平台的最大尺寸的10%、20%、30%、40%、50%、60%或更多。

也可以应用相反的不对称性,即,代替安全平台12的外周的前点45在沿箭头47的方向上在塔顶横截面的外周的对应前点46后方,安全平台12的外周的前点45可以在与箭头47相反的方向上在塔顶横截面的外周的对应前点46前方。再次地,前点45与46之间沿与箭头47相反的方向的距离可以是大于零的任何值,诸如平台的最大尺寸的10%、20%、30%、40%、50%、60%或更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