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

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装置、第一注水囊、第一注水囊和第二限位装置,所述第一限位装置上固定有固定盘,固定盘通过连接板固定有固定环,固定环外部固定有五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侧边外端面上固定有固定板,所述第一注水囊设置在第一限位装置右侧,所述第二注水囊设置在第一注水囊右侧,第二注水囊和第一注水囊设有相同的结构,所述第二限位装置设置在第二注水囊右侧,第二限位装置设有和第一限位装置相同的结构。本发明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堵塞岩溶隧道,以便于后期处治涌泥突水,安装施工速快,固定稳定,治理效率高,成本低,便于二次使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70874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牟勇忠;

    申请/专利号CN201810492565.4

  • 发明设计人 牟勇忠;

    申请日2018-05-22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6:57:1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2-10

    授权

    授权

  • 2019-11-29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E21D11/38 登记生效日:20191112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80522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9-11-22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E21D11/3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80522

    著录事项变更

  • 2018-11-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D11/38 申请日:201805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10-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具体是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突水涌泥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破换了原有的地层结构,打破了土体和地层中水体的力学平衡状态,在没有及时防护时,造成水和土体一起涌入开挖洞室的过程。突水涌泥指在铁路、公路、水利、矿井等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由于揭露岩溶通道的组成部分、构造富水带或渗流击穿隧道洞壁而产生的水流、泥流突然涌出的现象。水流量大于0.1m3/s、并有一定压力和流速时,称为突水;当突出的地下水中含有的泥沙等物质超过50%时,称为涌泥。突水涌泥灾害的实质是围岩的含水层结构、水动力条件和围岩力学平衡状态因隧道开挖而发生急剧变化,存贮在地下水体中的能量瞬间释放,并以流体形式高速地向隧道内运移的一种动力破坏现象。

目前,对于隧道施工过程处治涌泥突水,通常采用现浇混凝土坝体进行挡水抢险,再利用灌浆等方法对渗漏带进行止水,这种挡水结构虽然能够起到挡水的作用,但存在成本高、施工周期长、治理效率低且不便于二次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装置、第一注水囊、第一注水囊和第二限位装置,所述第一限位装置上固定有固定盘,固定盘通过连接板固定有固定环,固定环外部固定有五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上设有限位板,限位板上表面设有阵列分布的限位钉,限位板下端固定有收纳管,收纳管下端穿插在转管内部,转管和收纳管通过轴承转动固定,转管内部穿插有螺纹杆,螺纹杆上端穿插在收纳管内部,螺纹杆下端固定在固定环上,转管内部配合螺纹杆设有螺纹孔,固定装置侧边外端面上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三个等间距分布的通孔,通孔内部穿插有固定销,所述第一注水囊设置在第一限位装置右侧,第一注水囊左端固定在固定盘上,第一注水囊上安装有注水口和排水口,第一注水囊上表面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板,所述第二注水囊设置在第一注水囊右侧,第二注水囊和第一注水囊设有相同的结构,第二注水囊和第一注水囊之间通过连接管固定,所述第二限位装置设置在第二注水囊右侧,第二限位装置设有和第一限位装置相同的结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板设置有三个且呈环形阵列分布。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板设置呈弧形。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钉的材质设置为钢。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轴承设置为密封轴承。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板设置呈弧形。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注水囊的材质设置为高弹性橡胶。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滑板防滑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凸起,防滑凸起设置呈圆锥状。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管设有连接螺纹管和螺纹连接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使用时,在发生涌泥突水地段的岩溶隧道内壁打磨除去尖锐凸起,转动转管,转管利用螺纹孔和螺纹杆配合螺纹传动实现调整螺纹杆穿插在收纳管内部的长度,利用螺纹杆穿插在收纳管内部的长度将限位板贴合在溶隧道内壁上,再利用固定板上的固定销再次固定,进而实现了第一限位装置和第二限位装置对第一注水囊和第二注水囊的固定,通过注水口向第一注水囊和第二注水囊注水,第一注水囊和第二注水囊膨胀后堵塞岩溶隧道,以便于后期处治涌泥突水,安装施工速快,固定稳定,治理效率高,成本低,便于二次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中第一限位装置的右视图。

图3为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中螺纹杆和收纳管连接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限位钉1、限位板2、固定装置3、固定环4、固定盘5、连接板6、第一限位装置7、螺纹杆8、转管9、收纳管10、固定板11、第一注水囊12、防滑板13、连接管14、第二注水囊15、第二限位装置16、轴承17、螺纹孔18、通孔19、固定销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4,一种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装置7、第一注水囊12、第一注水囊15和第二限位装置16,所述第一限位装置7上固定有固定盘5,固定盘5通过连接板6固定有固定环4,连接板6设置有三个且呈环形阵列分布,固定环 4外部固定有五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固定装置3,固定装置3上设有限位板2,限位板2设置呈弧形,限位板2上表面设有阵列分布的限位钉1,限位钉1的材质设置为钢,限位板2下端固定有收纳管10,收纳管10下端穿插在转管9内部,转管9和收纳管10通过轴承17转动固定,轴承17设置为密封轴承,转管9内部穿插有螺纹杆8,螺纹杆8上端穿插在收纳管 10内部,螺纹杆8下端固定在固定环4上,转管9内部配合螺纹杆8设有螺纹孔18,固定装置3侧边外端面上固定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设置呈弧形,固定板11上设有三个等间距分布的通孔19,通孔19内部穿插有固定销20,所述第一注水囊12设置在第一限位装置7右侧,第一注水囊12左端固定在固定盘5上,第一注水囊12的材质设置为高弹性橡胶,第一注水囊12上安装有注水口和排水口,第一注水囊12上表面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板13,防滑板防滑板13上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凸起,防滑凸起设置呈圆锥状,所述第二注水囊15设置在第一注水囊12右侧,第二注水囊15和第一注水囊12设有相同的结构,第二注水囊15和第一注水囊12之间通过连接管14固定,连接管14设有连接螺纹管和螺纹连接杆,所述第二限位装置16设置在第二注水囊15右侧,第二限位装置16设有和第一限位装置7相同的结构,使用时,在发生涌泥突水地段的岩溶隧道内壁打磨除去尖锐凸起,转动转管9,转管9利用螺纹孔18和螺纹杆8配合螺纹传动实现调整螺纹杆8穿插在收纳管10内部的长度,利用螺纹杆8穿插在收纳管10内部的长度将限位板2贴合在溶隧道内壁上,再利用固定板11上的固定销20再次固定,进而实现了第一限位装置7和第二限位装置16对第一注水囊12和第二注水囊15的固定,通过注水口向第一注水囊12和第二注水囊15注水,第一注水囊12和第二注水囊15膨胀后堵塞岩溶隧道,以便于后期处治涌泥突水,安装施工速快,固定稳定,治理效率高,成本低,便于二次使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本发明处治岩溶隧道涌泥突水地质灾害的施工结构,使用时,在发生涌泥突水地段的岩溶隧道内壁打磨除去尖锐凸起,转动转管,转管利用螺纹孔和螺纹杆配合螺纹传动实现调整螺纹杆穿插在收纳管内部的长度,利用螺纹杆穿插在收纳管内部的长度将限位板贴合在溶隧道内壁上,再利用固定板上的固定销再次固定,进而实现了第一限位装置和第二限位装置对第一注水囊和第二注水囊的固定,通过注水口向第一注水囊和第二注水囊注水,第一注水囊和第二注水囊膨胀后堵塞岩溶隧道,以便于后期处治涌泥突水,安装施工速快,固定稳定,治理效率高,成本低,便于二次使用。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