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制冷剂分配器以及使用制冷剂分配器的空调机

制冷剂分配器以及使用制冷剂分配器的空调机

摘要

本发明的制冷剂分配器具有:第一导入管,所述第一导入管的一方端部开口且另一方端部封口,并使制冷剂沿着从一方端部向另一方端部的方向流通;第二导入管,所述第二导入管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两端部封口,并使制冷剂沿着与所述第一导入管的制冷剂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多根分支管,所述多根分支管沿着所述第二导入管的制冷剂流通方向依次被连接;以及调整管,所述调整管将所述第一导入管与所述第二导入管连接,所述调整管将所述第一导入管的所述另一方端部侧连接到所述第二导入管的上游侧端部与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入管的最上游侧的所述分支管之间。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5-19

    授权

    授权

  • 2018-08-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5B41/00 申请日:201510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7-3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多台室内机分配制冷剂的制冷剂分配器以及使用制冷剂分配器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空调机中使用制冷循环,所述制冷循环通过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及蒸发器依次连接而构成。在该制冷循环中,由压缩机吸引的低压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成规定的高压压力后,被引导到冷凝器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该高压液体制冷剂被引导到膨胀阀并膨胀后,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输送给蒸发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低压气体,被吸入压缩机并再次压缩,在上述制冷循环中循环。

此外,在这种空调机中,例如有相对于一台室外机连接有两台以上室内机的空调机,在该情况下,需要向各台室内机均等地分配制冷剂。特别是在空调机的制冷运转时,由于向具有蒸发器的室内机导入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相状态,所以在维持热交换器的性能方面将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均等地分配给各室内机是重要的。

因此,提出了如下制冷剂分配器:通过在插入到供制冷剂流通的导入管中的多根分支管的端面上设置切口,且该切口接收流通的制冷剂,从而向各分支管均等地分配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提出了如下制冷剂分配器:在制冷剂管与分流管的连接部,使调整管的一端连接,并且堵塞调整管的另一端。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在调整管的被堵塞的另一端搅拌制冷剂并使在分流管中流动的制冷剂变得大致均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92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2217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剂分配器中,存在如下问题点:例如因为制冷剂的分配量会由于插入到导入管中的分支管插入的长度及角度而发生变化,所以制冷剂分配器的制造管理困难,在制造工序中质量容易参差不齐。另外,例如在将导入管的一部分设为U字形的情况下,在U字形的弯曲部,离心力会施加于液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会偏向与配置有分支管的一侧不同的一方。由此,存在如下问题点:不能够用分支管均匀地接收液体制冷剂,不能够均等地向多根分支管分配制冷剂。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制冷剂分配器中,虽然在调整管中搅拌制冷剂,但其后供制冷剂流通的分流管在上下方向上分支。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点:由于制冷剂的密度的关系,气相制冷剂容易向上方流动,液相制冷剂容易向下方流动,难以均等地进行制冷剂分配。另外,存在如下问题点:因为制冷剂的分配量也会由于调整管的倾斜而发生变化,所以制冷剂分配器的制造管理困难,在制造工序中质量容易参差不齐。

本发明以上述课题为背景而做出,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将制冷剂均等地分配给多台室内机的制冷剂分配器以及使用制冷剂分配器的空调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制冷剂分配器,具有:第一导入管,所述第一导入管的一方端部开口且另一方端部封口,并使制冷剂沿着从一方端部朝另一方端部的方向流通;第二导入管,所述第二导入管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两端部封口,并使制冷剂沿着与所述第一导入管的制冷剂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多根分支管,所述多根分支管沿着所述第二导入管的制冷剂流通方向依次被连接;以及调整管,所述调整管将所述第一导入管与所述第二导入管连接,所述调整管将所述第一导入管的所述另一方端部侧,连接到所述第二导入管的上游侧端部与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入管的最上游侧的所述分支管之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制冷剂分配器设为如下结构:具备调整管,该调整管将第一导入管的另一方端部侧连接到第二导入管的上游侧端部与连接于第二导入管的最上游侧的分支管之间。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由于能够消除制冷剂从第一导入管向第二导入管流通时的离心力,并且搅拌制冷剂,所以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将制冷剂均等地分配给多台室内机的制冷剂分配器以及使用制冷剂分配器的空调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空调机的回路图。

图2是以往的制冷剂分支单元的概略主视图。

图3是以往的制冷剂分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在以往的制冷剂分支单元中具备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在以往的制冷剂分支单元中具备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以往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示出在以往的制冷剂分配器中向各分支管分配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的图。

图8是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制冷剂分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下端部的放大概略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中向各分支管分配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剂分配器的下端部的放大概略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剂分配器的下端部的放大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实施方式。此外,附图的形态为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部分,这点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

实施方式1.

[空调机的结构]

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空调机的回路图。如图1所示,空调机100具备一台室外机30和六台室内机(室内机40a、室内机40b、室内机40c、室内机40d、室内机40e、室内机40f)。在室外机30中,利用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地设置有压缩机31、四通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制冷剂分配器20、室外膨胀阀21a、室外膨胀阀21b、室外膨胀阀21c、室外膨胀阀21d、室外膨胀阀21e、室外膨胀阀21f及气体分支集管35。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附近配置有室外风扇34。在空调机100为制冷专用的机型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四通阀32。此外,室外热交换器3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冷凝器”。

此外,在不特别区分室内机40a~40f中的每一个的情况下,称为室内机40。另外,在不特别区分室外膨胀阀21a~21f中的每一个的情况下,称为室外膨胀阀21。

室内机40a~40f从制冷剂分配器20起经由制冷剂配管分支,并相对于室外机30并列地设置。室内机40a~40f经由制冷剂配管与气体分支集管35连接。在室内机40a~40f中分别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1a~41f。此外,在不特别区分室内热交换器41a~41f中的每一个的情况下,称为室内热交换器41。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蒸发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设置有六台室内机40、室内热交换器41及室外膨胀阀21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设置有多台室内机40、室内热交换器41及室外膨胀阀21即可。在后述的实施方式2~3中也同样如此。

[空调机的运转动作]

接着,说明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由压缩机31压缩得到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过四通阀32,并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3。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利用室外风扇34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冷凝而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33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由室外膨胀阀21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该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由制冷剂分配器20分配给各室内机40,并流入各室内热交换器41。流入各室内机40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并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该低压气体制冷剂在气体分支集管35汇集,经由四通阀32向压缩机输送,再次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此外,气体分支集管35可以是以往产品,可以没有特别的技术特征。

[以往的制冷剂分配器]

在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前,首先说明以往的制冷剂分配器。

图2是以往的制冷剂分支单元的概略主视图。另外,图3是以往的制冷剂分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4是在以往的制冷剂分支单元中具备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侧视图。另外,图5是在以往的制冷剂分支单元中具备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6是以往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2~图6所示,以往的制冷剂分支单元70具备分配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分配器71和分支气体制冷剂的气体分支集管72。如图4及图5所示,制冷剂分配器71经由U字形的导入管75,将使制冷剂从上往下流通的导入管73和使制冷剂从下往上流通的导入管74连接。在导入管74上,用于向各室内机分配制冷剂的分支管76a、分支管76b、分支管76c、分支管76d、分支管76e及分支管76f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沿着制冷剂的流通方向连接。此外,分支管以分支管76a设置于最低的位置且按分支管76a、分支管76b、分支管76c、分支管76d、分支管76e及分支管76f的顺序变高的方式设置于导入管74。

这样,以往的制冷剂分配器71使制冷剂从导入管73的上方往下流通,经由U字形的导入管75,从下往上地流入导入管74。流入到导入管74的制冷剂分别向分支管76a、分支管76b、分支管76c、分支管76d、分支管76e及分支管76f分支并分配。

图7是示出在以往的制冷剂分配器中向各分支管分配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的图。在此,对制冷剂被以何种程度均等地分配给分支管76a、分支管76b、分支管76c、分支管76d、分支管76e及分支管76f这些各分支管进行解析后,能够得到图7所示的解析结果。如图7所示,按分支管76f、分支管76e、分支管76d、分支管76c、分支管76b、分支管76a的顺序从多到少地分配液相制冷剂。即,越是设置于导入管74的上方的分支管,液相制冷剂的量越多,液相制冷剂基本上没有分配给设置于下方的分支管。

下方的分支管的量相对于上方的分支管变少的原因在于:液相制冷剂收到在U字形的导入管75处产生的离心力的影响,由于该离心力使得偏移的液相制冷剂偏离分支管的入口而流动。

接着,将分支管设置于离心方向即液相制冷剂偏移的方向,并对流入各分支管的液相制冷剂的量进行解析后,在该情况下也成为如下结果:越是设置于导入管74的上方的分支管,液相制冷剂的量越多,液相制冷剂基本上没有分配给设置于下方的分支管。其原因在于:由于离心力而使液相制冷剂的流速变快,制冷剂难以流入液相制冷剂以速度较快的状态通过的下方的分支管。

[制冷剂分配器的结构]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图8是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制冷剂分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侧视图。另外,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8~图11所示,制冷剂分支单元80具备分配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分配器20和分支气体制冷剂的气体分支集管35。如图9及图10所示,制冷剂分配器20经由在俯视状态下呈U字形的调整管13,将使制冷剂从上往下流通的第一导入管12和使制冷剂从下往上流通的第二导入管11连接。第一导入管12在沿铅垂方向配置于水平且平坦的位置的情况下,上端部12a开口,下端部12b封口,并使制冷剂从上往下流通。另一方面,第二导入管11在沿铅垂方向配置于水平且平坦的位置的情况下,作为上游侧的下端部11b及作为下游侧的上端部11a双方封口,并使制冷剂从下往上流通。此外,图中的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15。此外,上端部12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一方端部”。另外,下端部12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另一方端部”。

第二导入管11及第一导入管12例如是外径为12.0(mm)且壁厚为0.7(mm)的配管。另外,调整管13例如是外径为9.52(mm)且壁厚为0.7(mm),且在俯视状态下呈U字形的配管。这样,通过将调整管13的内径设计成小于第二导入管11及第一导入管12的内径,从而即使在制冷剂的循环量较少时,也能够利用调整管13充分地确保制冷剂的流速,并在流入第二导入管11时充分地搅拌气液二相制冷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具体的数值为例,示出第二导入管11、第一导入管12及调整管13的尺寸,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空调机100的规格或制冷剂的种类等适当变更尺寸。

用于向各室内机分配制冷剂的分支管10a、分支管10b、分支管10c、分支管10d、分支管10e及分支管10f沿着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连接在第二导入管11上。此外,以分支管10a设置于最低的位置且按分支管10a、分支管10b、分支管10c、分支管10d、分支管10e及分支管10f的顺序变高的方式,将分支管设置于第二导入管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在第二导入管11上连接有分支管10a~10f这6根分支管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第二导入管11上连接有多根分支管即可。在后述的实施方式2~3中也同样如此。另外,在不特别区分分支管10a~10f中的每一个的情况下,称为分支管10。另外,如图8及图11所示,在分支管10的下游侧设置有室外膨胀阀21。

[调整管的说明]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的下端部的放大概略立体图。如图12所示,调整管13经由连接部13a与第一导入管12连接。另外,调整管13经由连接部13b与第二导入管11连接。即,调整管13将第一导入管12的下端部12b侧连接到第二导入管11的上游侧的下端部11b与连接于第二导入管11的最上游侧的分支管10a之间。调整管13相对于第二导入管11及第一导入管12以90°的角度设置。

另外,调整管13经由开口的连接部13b气密地被插入第二导入管11,经由开口的连接部13a气密地被插入第一导入管12。因此,调整管13的外径需要设计成小于第二导入管11及第一导入管12的外径。另外,调整管13设置在距下端部11b及下端部12b高度为25(mm)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调整管13设置在距下端部11b及下端部12b高度为25(mm)的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空调机100的规格或制冷剂的种类等适当变更高度。另外,在图12中示出了下端部11b及下端部12b的高度对齐的例子,但下端部11b及下端部12b的高度可以分别不同。在后述的实施方式2~3中也同样如此。

[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器内的动作]

接着,说明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器20内的动作。

如图12所示,从第一导入管12的上方朝下方流入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与第一导入管12的下端部12b的内壁面碰撞,消除了朝向下方的势头,并且搅拌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然后,气液二相的制冷剂从连接部13a向调整管13流入。由于调整管13呈U字形,所以离心力施加于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经由连接部13b流出调整管13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导入管11。此时,气液二相的制冷剂通过与第二导入管11的内壁面及下端部11b的内壁面碰撞,从而消除离心力,并且使流速减速,并且通过碰撞时的冲击进一步促进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搅拌。充分地进行搅拌并消除了离心力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向第二导入管11的上方流通,并分配给各分支管10。这样,通过消除施加于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离心力,使制冷剂的流速减速,并在充分地进行搅拌后将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分配给各分支管10,从而能够向各分配器供给均质的制冷剂。

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配器中向各分支管分配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的图。如图13所示,分配给各分支管10a~10f的液相制冷剂的量与图7所示的液相制冷剂的分配特性相比得到改善,大致均等地分配给各分支管10a~10f。这样,通过利用调整管13将具备分支管10a~10f的第二导入管11与第一导入管12连接,从而能够利用第一导入管12、第二导入管11及调整管13消除因以往的制冷剂分配器71的形状产生的离心力所导致的制冷剂的偏移以及制冷剂的流速的加速。

[实施方式1的效果]

由于以上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1,制冷剂分配器20具有:第一导入管12,所述第一导入管12的一方端部开口且另一方端部封口,并使制冷剂沿着从一方端部朝另一方端部的方向流通;第二导入管11,所述第二导入管11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两端部封口,并使制冷剂沿着与第一导入管的制冷剂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多根分支管10,所述多根分支管10沿着第二导入管11的制冷剂流通方向被连接;及调整管13,所述调整管13将第一导入管12与第二导入管11连接,调整管13将第一导入管12的另一方端部侧连接到第二导入管11的上游侧端部与连接于第二导入管11的最上游侧的分支管10之间。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将气液二相制冷剂均等地分配给多台室内机40的制冷剂分配器20。

另外,第一导入管12在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下,使制冷剂从上方朝下方流通,第二导入管11在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下,使制冷剂从下方朝上方流通。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充分地搅拌气液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分配器20。

另外,调整管13具有比第一导入管12及所述第二导入管11的内径小的直径。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即使在制冷剂的循环量较少时,也能够利用调整管13充分地确保制冷剂的流速,并在流入第二导入管11时充分地搅拌气液二相制冷剂。

另外,调整管13在俯视状态下呈U字形。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能够使从第一导入管12流出的制冷剂与第二导入管11的内壁面碰撞,能够得到一种能够消除施加于制冷剂的离心力及流速的加速的制冷剂分配器20。

另外,调整管13相对于第一导入管12及第二导入管11垂直地设置。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能够使从第一导入管12流出的制冷剂与第二导入管11的内壁面垂直地碰撞,能够得到一种能够高效地消除施加于制冷剂的离心力及流速的加速的制冷剂分配器20。

另外,提供一种具备制冷循环的空调机100,所述制冷循环通过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31、室外热交换器33、多个室外膨胀阀21及多个室内热交换器41依次连接而构成,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33与所述多个室外膨胀阀21之间具备制冷剂分配器20。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能够得到一种具备能够将气液二相制冷剂均等地分配给多台室内机40的制冷剂分配器20的空调机100。

实施方式2.

由于本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分配器相同,所以,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本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1与本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在于如下点:调整管相对于第一导入管及第二导入管倾斜。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剂分配器的下端部的放大概略立体图。如图14所示,制冷剂分配器20a具备调整管17、第一导入管12及第二导入管11。调整管17在俯视状态下呈U字形。调整管17经由连接部13a与第一导入管12连接,并经由连接部13b与第二导入管11连接。在第一导入管12及第二导入管11沿铅垂方向配置于水平且平坦的位置的状态下,调整管17相对于第一导入管12及第二导入管11向分支管10侧倾斜并连接。也就是说,调整管17向上侧倾斜并与第一导入管12及第二导入管11连接。

[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器内的动作]

接着,说明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器20a内的动作。

如图14所示,从第一导入管12的上方朝下方流入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与第一导入管12的下端部12b的内壁面碰撞,消除向下方的势头,并且搅拌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然后,气液二相的制冷剂从连接部13a向调整管17流入。由于调整管17呈U字形,所以离心力施加于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经由连接部13b流出调整管13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导入管11。此时,气液二相的制冷剂通过与第二导入管11的内壁面及下端部11b的内壁面碰撞,从而消除离心力,并且使流速减速,并且通过碰撞时的冲击进一步促进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搅拌。充分地进行搅拌并消除了离心力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向第二导入管11的上方流通,并分配给各分支管10。这样,通过消除施加于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离心力,并且使流速减速,进一步在充分地进行搅拌后将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分配给各分支管10,从而能够向各分配器供给均质的制冷剂。

[实施方式2的效果]

由于以上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2,调整管17向分支管10侧倾斜地设置。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除了实施方式1的效果之外,通过消除施加于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离心力,并且使流速减速,进一步在充分地进行搅拌后将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分配给各分支管10,从而能够向各分配器供给均质的制冷剂。

实施方式3.

由于本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剂分配器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分配器相同,所以,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本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1与本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在于如下点:调整管呈直线形状。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剂分配器的下端部的放大概略立体图。如图15所示,制冷剂分配器20b具备调整管16、第一导入管12及第二导入管11。调整管16在俯视状态下呈直线形状。调整管16经由连接部13a与第一导入管12连接,并经由连接部13b与第二导入管11连接。在第一导入管12及第二导入管11沿铅垂方向配置于水平且平坦的位置的状态下,调整管16沿水平方向与第一导入管12及第二导入管11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调整管16沿水平方向连接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将第一导入管12的连接部13a设置在比第二导入管11的连接部13b高的位置,倾斜地设置调整管16。在该情况下,通过从调整管16流出的制冷剂更多地与第二导入管11的下端部11b碰撞,从而能够得到进一步搅拌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并使制冷剂的流速减速的效果。

[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器内的动作]

接着,说明制冷剂在制冷剂分配器20b内的动作。

如图15所示,从第一导入管12的上方朝下方流入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与第一导入管12的下端部12b的内壁面碰撞,消除向下方的势头,并且搅拌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然后,气液二相的制冷剂从连接部13a向调整管16流入。经由连接部13b流出调整管16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导入管11。此时,气液二相的制冷剂通过与第二导入管11的内壁面及下端部11b碰撞,从而使流速减速,并且通过碰撞时的冲击进一步促进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搅拌。充分地进行了搅拌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向第二导入管11的上方流通,并分配给各分支管10。这样,通过使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流速减速,并在充分地进行搅拌后将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分配给各分支管10,从而能够向各分配器供给均质的制冷剂。

[实施方式3的效果]

由于以上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3,调整管16在俯视状态下呈直线形状。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除了实施方式1的效果之外,能够得到一种能够使制冷剂的流速减速且仍能促进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搅拌的制冷剂分配器20b。

另外,调整管16的第一导入管12侧的连接部13a连接到比第二导入管11侧的连接部13b高的位置。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通过从调整管16流出的制冷剂更多地与第二导入管11的下端部11b碰撞,从而能够得到进一步搅拌气液二相的制冷剂且使制冷剂的流速减速的效果。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1~3,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例如,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的全部或一部分组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分支管;10a~10f分支管;11第二导入管;11a上端部;11b下端部;12第一导入管;12a上端部;12b下端部;13调整管;13a连接部;13b连接部;15制冷剂的流动;16调整管;17调整管;20制冷剂分配器;20a制冷剂分配器;20b制冷剂分配器;21室外膨胀阀;21a~21f室外膨胀阀;30室外机;31压缩机;32四通阀;33室外热交换器;34室外风扇;35气体分支集管;40室内机;40a~40f室内机;41室内热交换器;41a~41f室内热交换器;70制冷剂分支单元;71制冷剂分配器;72气体分支集管;73导入管;74导入管;75导入管;76分支管;76a~76f分支管;80制冷剂分支单元;100空调机。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