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装置及车辆用座椅

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装置及车辆用座椅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作业简单、成本便宜即可的表皮的固定构造。是将表皮(4b)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骨架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具有与骨架呈一体的基部部件(27)、被嵌入于基部部件(27)的表皮推压部件(28)、被设置于表皮(4b)的末端(38)的卡止部件(39)、被设置于基部部件(27)的狭缝(43)。基部部件(27)具有作为与表皮(4b)的背面接触的端缘的伸出部(42),狭缝(43)沿基部部件(27)的端缘(42)线状地延伸,卡止部件(39)及表皮的末端(38)以表皮4b覆盖基部部件(27)的端缘(42)的状态被向狭缝(43)的一方的口插入,通过狭缝(43),从另一方的口出来,以面接触状态停止于该另一方的口的附近的基部部件(27),表皮推压部件(28)将表皮(4b)推压至基部部件的端缘(42)。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40602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申请/专利号CN201680011521.4

  • 发明设计人 牧田直之;

    申请日2016-01-12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雨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3:51:2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5-10

    授权

    授权

  • 2017-12-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N2/58 申请日:201601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11-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在车辆用座椅上被使用的表皮直接地或间接地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骨架的表皮固定构造。此外,本发明涉及在车辆用座椅中被使用的操作杆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使用上述表皮固定构造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0161号公报)

以往,作为表皮固定构造,已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构造。在该表皮固定构造处,如本申请的图8A所示,在作为被粘物的框101的末端形成有作为突起的支承片102。在框101的周围设置有垫103。垫103被用表皮104覆盖。作为卡止部件的卡止板105借助缝接部N被接合于表皮104的末端。接合有卡止板105的表皮104的末端被挂在支承片102上。杯架106借助螺纹件107被安装于框101。被挂于支承片102的表皮104被在框101上安装的杯架106的周端部推压而不会向外部脱落。

在该以往的表皮固定构造中,表皮104被作为推压用的零件的杯架106推压而被固定,所以有在组装杯架106前,表皮104易从作为被粘物的框101脱落的问题。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14702号公报)

此外,作为表皮固定构造,以往,已知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案。在该表皮固定构造中,如本申请的图8B所示,在作为被粘物的表皮材料铺设部108上设置有作为突起的卡合凸台部109。表皮104的末端部挂在该卡合凸台部109上。并且,被设置于车辆的门的把手的一部分110被组装于卡合凸台部109。被组装于卡合凸台部109的把手110推压表皮104的末端部,由此以表皮104不从作为被粘物的表皮材料铺设部108脱落的方式被固定。

在该以往的表皮固定构造中,表皮104通过被作为推压用的零件的把手110推压来被固定,所以有在把手110被组装前,表皮104容易从作为被粘物的表皮材料铺设部108脱落的问题。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034713号公报)

接着,作为表皮固定构造,以往,已知专利文献3中被公开的方案。在该表皮固定构造中,如本申请的图9所示,将作为被粘物的芯材111用表皮104覆盖,由此,形成有被装备于车辆用门的扶手垫112。

扶手垫112被安装于膨出架部113,前述膨出架部113被装备于车辆用门的内饰板。在膨出架部113的表面上设置有卡止片部114和拉伸卡合片115。拉伸卡合片115在卡止片部114的近前侧和卡止片部114的里侧被分别设置一个。这些拉伸卡合片115夹持卡止片部114。

在表皮104的末端部设置有卡合孔116。另一方面,夹装片部117及卡合突起118被设置于芯材111。卡合突起118具有基部118b、薄壁部118a、倾斜面部118c及钩状片部118d。卡合突起118被插入表皮104的卡合孔116。

若将扶手垫112安装于车辆用门的内饰板,则借助拉伸卡合片115,卡合突起118被推开,然后,卡合突起118的钩状片部118d挂在门侧的卡止片部114上。被设置于卡合突起118的基部118b、薄壁部118a、倾斜面部118c及钩状片部118d的各部分防止表皮104从作为被粘部件的芯材111脱落。

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表皮固定构造有构造复杂,成本变高,需要较大的设置空间等问题。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102855号公报)

接着,作为表皮固定构造,以往,有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方案。在该表皮固定构造中,如本申请的图10所示,表皮104被固定于作为被粘物的背板119。背板119是被安装于构成车辆用座椅的座椅背部的背面的车辆用品。毯125被装配于背板119的表面。

在表皮104的末端部,借助缝接部N安装有固定件120。在背板119处设置有槽部121。背板119具有向槽部121的内部突出的作为突起的支承爪122。此外,在背板119的周边部设置有旋转防止壁123。

在将表皮104装配于背板119时,将被安装于表皮104的末端的固定件120的末端部插入背板119的槽部121。被插入的固定件120的末端的卡止部124挂在支承爪122的底面而被阻止。此外,固定件120的头部的左侧的末端抵接于旋转防止壁123,由此防止固定件120的旋转。

在专利文献4中所公开的以往的表皮固定构造中,被安装于表皮104的末端部的固定件120在作为被粘物的背板119的槽部121的内部与支承爪122及旋转防止壁123卡合,由此防止表皮104从背板119脱落。

在该以往的表皮固定构造中,有如下问题:必须使被安装于表皮104的末端部的固定件120为复杂的形状,为了固定固定件120,也必须在作为被粘物的背板119的槽部121的内部设置复杂的形状,零件成本变得非常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01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1470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03471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1028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装置的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皮固定构造,前述表皮固定构造的构造简单,能够简单地进行用于固定表皮的作业,成本较低即可。

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为,将表皮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骨架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基部部件、表皮推压部件、卡止部件、狭缝,前述基部部件与前述骨架呈一体,前述表皮推压部件被嵌入于该基部部件,前述卡止部件被设置于前述表皮的末端,前述狭缝被设置于前述基部部件,前述基部部件具有与前述表皮的背面接触的端缘,前述狭缝沿前述基部部件的端缘线状地延伸,前述卡止部件及设置有该卡止部件的部分的前述表皮的末端在前述表皮覆盖前述基部部件的端缘的状态下,被向前述狭缝的一方的口插入,通过该狭缝从另一方的口出来,以面接触状态停止于该另一方的口的附近的基部部件,前述表皮推压部件将前述表皮推压至前述基部部件的端缘。

基部部件和骨架呈“一体”是指,例如有以下情况:作为除了骨架之外另外的部件的基部部件通过螺纹固定或粘接被固定于骨架,或基部部件与骨架一同通过合成树脂被一体成形。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卡止部件向狭缝插入来将表皮固定于基部部件,并且,进而借助表皮推压部件将表皮向基部部件推压,所以能够将表皮牢固地固定于基部部件,由此能够将表皮牢固地固定于骨架。

此外,卡止部件被向狭缝插入,由此,表皮被预先固定于基部部件,所以借助表皮推压部件将表皮向基部部件推压的作业非常容易。结果,用于将表皮固定的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本发明的表皮固定构造借助卡止部件、狭缝及表皮推压部件被简单地形成,所以成本非常便宜。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的一技术方案中,前述卡止部件通过缝接部被接合于前述表皮的末端,该缝接部的位置是与前述卡止部件的中心相比接近前述表皮的端缘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将接合有卡止部件的表皮的末端部向狭缝插入后,能够容易地进行使卡止部件与基部部件的背面面接触的处理。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的其他技术方案中,前述基部部件的端缘是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前述表皮推压部件将前述表皮推压至前述伸出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将表皮的末端向狭缝插入,由此能够稳定且容易地进行将表皮向基部部件固定的作业。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的又一其他技术方案中,前述狭缝隔着前述表皮推压部件被设置于前述基部部件的两侧,前述伸出部具有第1伸出部和第2伸出部,前述第1伸出部与各前述狭缝对应,前述第2伸出部与这些第1伸出部连续,第1伸出部向将前述表皮推压部件向前述基部部件的嵌入方向横切的方向延伸,前述第2伸出部向与前述表皮推压部件向前述基部部件的嵌入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前述表皮推压部件将表皮推压至前述第1伸出部及前述第2伸出部的每一个。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借助基部部件和表皮推压部件将表皮牢固地固定。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的又一其他技术方案中,前述基部部件是前述骨架其本身或是被固定于前述骨架的部件。

若基部部件是骨架其本身,则能够减少零件数。另一方面,若将除了骨架之外另外的零件的基部部件固定于骨架来一体化,则不对骨架进行孔等加工即可,所以不会使骨架的强度下降。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的又一其他技术方案中,前述基部部件是除了车辆用座椅的骨架之外另外的部件,是被固定于该骨架的部件,前述骨架借助CFRP(碳素纤维强化塑料)被形成为贝壳形状。贝壳形状是由1张板状部件形成的形状,有形成为与对于人体等的对象物的轮廓(例如人的背部的轮廓)对应的立体的形状。

CFRP是通过包括纤维来保持较高的强度的材料。然而,若在该CFRP形成狭缝,则在该狭缝的部分,CFRP内部的纤维被切断,由此发生强度下降。与此相对,根据本技术方案,在骨架其自身上未形成狭缝,所以能够维持CFRP的强度。

接着,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装置具有操作杆、框部件、表皮固定构造,前述操作杆被设置于开口,前述开口被开设于表皮,前述框部件在前述表皮的外侧被设置于前述操作杆的周围,前述表皮固定构造将前述表皮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骨架,其特征在于,前述表皮固定构造是上述各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前述框部件是前述表皮推压部件的一部分,该框部件将前述表皮推压至前述基部部件的端缘。

根据该操作杆装置,能够得到与本发明的表皮固定构造相同的效果。

接着,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就坐者的臀部乘坐的座椅垫、承接就坐者的背部的座椅背部,前述座椅背部具有座椅背部骨架、被装配于该座椅背部骨架的垫、覆盖该垫的表皮、将该表皮固定于前述座椅背部骨架的表皮固定构造,前述表皮固定构造是上述各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根据该车辆用座椅,能够得到与本发明的表皮固定构造相同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前述座椅背部骨架通过合成树脂形成为贝壳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表皮固定构造、操作杆装置及车辆用座椅,通过将卡止部件向狭缝插入,将表皮固定于基部部件,并且,进而借助表皮推压部件将表皮向基部部件推压,所以能够将表皮牢固地固定于基部部件,由此能够将表皮牢固地固定于骨架。

此外,卡止部件被向狭缝插入,由此表皮被预先固定于基部部件,所以借助表皮推压部件将表皮向基部部件推压的作业变得非常容易。结果,用于固定表皮的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本发明的表皮固定构造由卡止部件、狭缝及表皮推压部件简单地形成,所以成本非常便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及操作杆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图1的车辆用座椅中被使用的骨架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2的作为主要部的操作杆装置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1的A-A线的座椅背部的平面剖视图。

图5是沿图1的箭头C的座椅背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A是沿图5的E-E线的操作杆部的剖视图。

图6B在图6A中被箭头F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将在图6B中弯曲的表皮延伸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以往的表皮固定构造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8B是表示以往的表皮固定构造的其他例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表皮固定构造的又一其他例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表皮固定构造的又一其他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表皮固定构造、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装置及车辆用座椅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显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此外,在本说明书所附的附图中,有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特征部分而以与实际的部件不同的比例表示构成要素的情况。

(车辆用座椅)

图1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一实施方式。该车辆用座椅1具有座椅垫2、座椅背部3,前述座椅垫2供就坐者的臀部乘坐,前述座椅背部3承接就坐者的背部。座椅垫2的表面被表皮4a覆盖。座椅背部3的表面被表皮4b覆盖。

(骨架构造)

图2表示被设置于图1的车辆用座椅1的内部的骨架构造。该骨架构造7具有下部的座椅垫骨架8和上部的座椅背部骨架9。座椅垫骨架8是用于图1的座椅垫2的骨架构造。图2的座椅背部骨架9是用于图1的座椅背部3的骨架构造。

座椅垫骨架8具有相对于就坐者位于右侧的边骨架部件10a、相对于就坐者位于左侧的边骨架部件10b、被设置于边骨架部件10a、10b之间的中心骨架部件11。在座椅垫骨架8处,除了边骨架部件10a、10b及中心骨架部件11以外,根据需要还包括各种功能零件,但在图2中省略这些功能零件的图示。边骨架部件10a、10b及中心骨架部件11通过钢材、硬质的合成树脂来形成。

座椅背部骨架9具有主体部14和周壁部15,前述主体部14是与就坐者的背部及就坐者的头部对应的部分,前述周壁部15是被设置于该主体部14的周缘部的立起部。主体部14是厚度相同而不弯曲的平的一张板状部件,或是厚度相同而沿人的背部缓慢弯曲的一张板状部件。周壁部15除了安装操作杆部16的部分,被设置于主体部14的周缘的整个区域。周壁部15的接近座椅垫骨架8的下部的高度较高,从座椅垫骨架8离开的上部的高度变低。操作杆部16如图3所示,具有基部部件27、表皮推压部件28、操作杆25。表皮推压部件28具有作为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的框部件26。

根据以上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背部骨架9不是框状的骨架,而是与就坐者的背部对应的部分呈板状部件的面板形状的座椅背部骨架。面板形状的座椅背部骨架也有被称作贝壳形状的座椅背部骨架的情况。贝壳形状是由一张板状部件形成的形状,有以与人体等对象物的轮廓(例如,人的背部的轮廓)对应的方式形成的立体的形状的情况。

具有主体部14及周壁部15的贝壳形状的座椅背部骨架9是使用作为包括纤维的合成树脂的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通过树脂成形加工被形成的。贝壳形状的构造物由其整体为一张的板状部件形成,所以有强度变低的倾向,但若将其通过CFRP来形成,则能够提高强度。而且,贝壳形状的构造物能够形成为较薄。

在CFRP中,存在碳素纤维在一个方向上对齐排列的、通过将包括延伸方向不同的碳素纤维的多个层层叠而结果碳素纤维随机散乱地延伸的、碳素纤维在连续地相连的状态下向随机的方向延伸的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任意的结构的CFRP。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使用CFRP的树脂成形形成图2的座椅背部骨架9,所以能够将座椅背部骨架9形成为,周壁部为较高较薄的板形的贝壳形状,能够形成为较轻且高强度的形状。这样的贝壳型的座椅背部骨架能够适当地使用于吊桶型的座椅(即,通过使左右的边缘部变高来将就坐者的屁股、肩较深地抱住来提高就坐者的固定功能的座椅)。

图4沿图1的A-A线表示座椅背部3的平面截面部的截面构造。如图所示,座椅背部3在座椅背部骨架9的前方侧(即,面对就坐者的一侧、图4的下侧)装配作为弹性部件的垫17,进而通过将垫17的表面用表皮4b(参照图1)覆该来形成。垫17例如由作为弹性部件的聚氨酯的发泡材料形成。此外,表皮4b由例如织物、编织物等纺织品、革、合成皮革等形成。

折回部15a被设置于座椅背部骨架9的周壁部15的末端。钩部件18通过例如缝接、粘接被固接于表皮4b的末端部。钩部件18由合成树脂、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表皮4b通过将钩部件18挂在座椅背部骨架9的周壁部15的折回部15a的末端,被安装于座椅背部骨架9,覆盖垫17。

图1的座椅垫2也与座椅背部3同样地,将垫装配于图2的座椅垫骨架8的周围,将该垫通过用图1的表皮4a覆盖来被形成。

(座椅背部的倾斜移动构造)

在图2中,托架21a、21b例如通过螺纹固定、粘接等被固定于座椅背部骨架9的周壁部15的左右的下部的内表面。托架21a、21b例如通过金属或硬质的合成树脂被形成。并且,这些托架21a、21b经由倾斜移动机构22a、22b,被接合于座椅垫骨架8的边骨架部件10a、10b的后侧的端部。这样,座椅背部骨架9被连结于座椅垫骨架8。托架21a和托架21b是实现同样的功能的部件,但它们的形状是左右对称的形状。

若更详细地说明,则在图2中,在托架21a、21b的下部安装有倾斜移动机构22a、22b的一方的侧面。此外,在倾斜移动机构22a、22b的另一方的侧面安装有第2托架23a、23b。即,倾斜移动机构22a、22b借助第1托架21a、21b和第2托架23a、23b被夹持。并且,第2托架23a、23b被接合于座椅垫骨架8的边骨架部件10a、10b的后侧的端部。这样,座椅背部骨架9被连结于座椅垫骨架8。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将座椅垫骨架8和座椅背部骨架9连结的连结机构19a、19b由第1托架21a、21b、倾斜移动机构22a、22b及第2托架23a、23b构成。

倾斜移动机构22a、22b具有如下功能:借助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例如螺旋弹簧(渦巻きバネ))施力,使得座椅背部骨架9如箭头B所示向前方转动(即,倾斜移动)。此外,倾斜移动机构22a、22b能够呈座椅背部骨架9能够相对于座椅垫骨架8倾斜移动的锁定解除状态。该倾斜移动机构22a、22b的具体的构造例如能够借助以往作为倾斜机构已知的构造构筑。

若倾斜移动机构22a、22b被设置为锁定解除状态,则座椅背部骨架9借助倾斜移动机构22a、22b具有的弹性施力功能的作用如箭头B所示地向前方倾斜移动。由此,在图1中,能够使座椅背部3向朝向座椅垫2的方向(即前方)倾斜移动。倾斜移动范围借助倾斜移动机构22a、22b被限制范围。在该倾斜移动范围内将倾斜移动机构22a、22b切换成锁定状态,由此能够将座椅背部的位置固定(即锁定)于适合就坐者的位置。

在图1中,在相当于就坐者的右肩的上部且在就坐者的头部的右部的座椅背部3的部分上,设置有操作杆部16。在图2中,操作杆部16具有基部部27、表皮推压部28及操作杆25。如图3所示,基部部件27被固定于座椅背部骨架9的周壁部15,与座椅背部骨架9呈一体。该固定能够通过螺纹固定、粘接、其他任意的方法来实现。基部部件27也能够通过树脂成形加工与座椅背部骨架9一体地形成。

基部部件27是内部存在空间的大概方筒形状的部件。内部空间从图3的左上向右下方向贯通基部部件27。表皮推压部件28如箭头J所示被向基部部件27的内部空间嵌入。基部部件27的端缘为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42。该伸出部42具有第1伸出部42a、42b、第2伸出部42c。第1伸出部42a、42b向将表皮推压部件28朝向基部部件27的嵌入方向J横切的方向(例如,相对于方向J呈直角的方向)延伸。第2伸出部42c向与表皮推压部件28朝向基部部件27的嵌入方向J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

第2伸出部42c的一方的端部与一方的第1伸出部42a连续,另一方的端部与另一方的第1伸出部42b连续。即,第2伸出部42c被配置成将一对第1伸出部42a及42b相连的状态。另外,基部部件27的端缘也可以并不一定作为伸出部形成,也可以将方筒形状的基部部件27的板厚其自身作为端缘。

图5沿图1的箭头C表示座椅背部3的侧面的一部分。如图5所示,操作杆部16的框部件26以包围操作杆25的顶部的方式设置。这样,框部件26作为面板(Escutcheon)、即装饰加强用框部件、即边缘装饰罩发挥功能。

在图2中,在操作杆部16和倾斜移动机构22a、22b之间设置有金属缆线29。金属缆线29通过将作为细长的中部实心的线材的内缆线30用作为细长的中空的管(即管状部件)的外缆线31包围来形成。金属缆线29在其上部借助分配器32向两个金属缆线29a及29b分岔。

金属缆线29的内缆线30的上端30a与操作杆部16的操作杆25接续。此外,从分岔成两个的金属缆线29a、29b的下端伸出的内缆线30的下端30b1、30b2被连结于从倾斜移动机构22a、22b伸出的销35a、35b。

在操作杆25的背侧设置有能够挂住人的手指的挂指部分(指引掛け部分)。若人将手指挂在该挂指部分,进而使操作杆25如箭头D-D’所示向前后方向以适当的角度转动,则金属缆线29的内缆线30在外缆线31中沿内缆线30自身的轴向进退移动。在操作杆部16的内部设置有预先对操作杆25向箭头D’方向(后方)施力的弹性部件,例如弹簧。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操作杆25被设置于箭头D’侧。

若使操作杆25向箭头D方向(前方)转动,则金属缆线29的内缆线30在外缆线31中被向上方拉伸。若内缆线30被向上方拉伸,则内缆线30的下端30b1、30b2向上方移动,由此倾斜移动机构22a、22b被设定成锁定解除状态。

若倾斜移动机构22a、22b被设定成锁定解除状态,则座椅背部骨架9借助倾斜移动机构22a、22b具有的弹性施力功能的作用如箭头B所示地向前方倾斜移动。由此,在图1中,能够使座椅背部3向朝向座椅垫2的方向(即前方)倾斜移动。通过该座椅背部3的倾斜移动,能够使就坐者的姿势移动至适当位置。为使座椅背部3处于锁定状态,在锁定解除后使座椅背部3向后倒。若座椅背部3到达后方的规定位置,则座椅背部3被设定于锁定状态。

(表皮固定构造)

图6A沿图5的E-E线(即图3的E-E线)表示操作杆部16的截面构造。图6B是图6A的箭头F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如图6A所示,表皮4b由第1层36和第2层37构成。第1层36是弹性材料,第2层37是织物、编织物等纺织品、革、合成皮革、等。

操作杆部16设置于被在表皮4b上开设的开口K的内部。此外,操作杆部16被设置于垫17的内部。如图6B所示,表皮4b的末端38仅由第2层37构成。板状的卡止部件39借助缝接部(縫い付け)N被接合于该末端38的末端部。卡止部件39由金属、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

图7表示使表皮4b的末端38呈图6B所示的弯折状态前的该末端38延伸的状态。在图7中,表皮4b的末端38在贯通纸面的方向上延伸。此外,将卡止部件39借助缝接部N向表皮4b的第2层37接合的位置是比卡止部件39的中心X0靠近表皮4b的第2层37的末端缘37a的位置。

作为基部部件27的端缘42的第1伸出部42a在本实施方式如前所述向外侧伸出。该第1伸出部42a起到承接表皮4b的作用。在距第1伸出部42a的表面适当的间隔G的部位的基部部件27的侧壁设置有狭缝43。狭缝43是细长的开口。狭缝43沿表皮4b的末端38的延伸方向(将图7的纸面贯通的方向)延伸。与狭缝43的延伸方向(将图7的纸面贯通的方向)呈直角方向的宽度W设置成,比将表皮4b的末端38的厚度和卡止部件39的厚度加起的厚度T稍大。由此,能够将末端38及卡止部件39如箭头H所示地弯折来向狭缝43的中插入。并且,在插入后,能够使卡止部件39经由末端38的末端部如图6B所示地与基部部件27的侧壁的背面面接触。

在图7中,将表皮4b固定于基部部件27时,即将表皮4b固定于图2的座椅背部骨架9时,首先,表皮4b的末端38被从基部部件27的背面侧(在图7中为基部部件27的上侧)向基部部件27的侧壁的表面侧拉伸出。接着,末端38在作为基部部件27的末端的第1伸出部42a的部位被弯曲,向基部部件27的侧壁的表面到达。接着,末端38在狭缝43的部位被弯曲,接合有卡止部件39的末端部被向狭缝43插入。并且,进而,如图6B所示,接合有卡止部件39的表皮4b的末端部向基部部件27的侧壁的背面侧进入,进而,卡止部件39经由表皮4b的末端部与基部部件27的侧壁的背面面接触。根据以上说明,表皮4b的末端38被固定于基部部件27,从而被固定于座椅背部骨架9。

另外,在图6B及图7中说明了关于基部部件27的一方的侧壁的表皮固定构造,但在图6A中,对于与基部部件27的一方的侧壁相向的另一方的侧壁,同样的表皮固定构造也被应用。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表皮4b的固定构造的构造简单。此外,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表皮4b的固定构造进行的用于固定表皮4b的作业非常简单。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表皮4b的固定构造的构造简单,所以可以使成本便宜即可。

(操作杆部的组装)

将图2的操作杆部16如图1所示向座椅背部3组装时,首先,在图2中,将操作杆25组装于表皮推压部件28。具体地,如图6A所示,将操作杆25的端部在旋转支承部44a、44b处能够旋转地组装于表皮推压部件28的侧壁。

另一方面,在图3中,将被接合于表皮4b的末端38的一对卡止部件39分别如图7的箭头H所示,向基部部件27的侧壁的狭缝43的一方的口插入,进而如图6B所示,从狭缝43的另一方的口向基部部件27的侧壁的背面推出,进而将卡止部件39及与其接合的表皮的末端38如图6B所示地以面接触状态停止于基部部件27的侧壁的背面。由此,在图3中,表皮4b被固定于基部部件27的侧壁。

之后,在图2中,将金属缆线29的内缆线30的上端30a连结于被组装于表皮推压部件28的操作杆25的下端。并且,之后,将操作杆25和表皮推压部件28的组装体如图3的箭头J所示地向表皮4b的开口K插入,进而借助作为表皮推压部件28的伸出部件的框部件26,将表皮4b推向基部部件27的伸出部(即端缘)42a及42b(参照图6B)。此外,在图3中,借助框部件26的垂下部分26a,表皮4b被推向作为基部部件27的端缘的第2伸出部42c。由此,表皮4b借助表皮推压部件28被固定于基部部件27,由此被固定于座椅背部骨架9。并且,结果,操作杆部16如图1所示地被组装于座椅背部3的既定位置。此外,如图5所示,框部件26被配置于操作杆25的周围,作为孔罩发挥功能。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3中,卡止部件39被向狭缝43插入,由此表皮4b被预先固定于基部部件27,所以借助表皮推压部件28将表皮4b推向基部部件27的作业非常容易。结果,用于固定表皮4b的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通过将卡止部件39向狭缝43插入来将表皮4b固定于基部部件27,并且,进而借助表皮推压部件28的框部件26将表皮4b向基部部件27推压,所以能够将表皮4b牢固地固定于基部部件27,由此能够将表皮4b向座椅背部骨架9牢固地固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表皮固定构造借助卡止部件39、狭缝43及表皮推压部件28简单地形成,所以成本非常便宜。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举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将基部部件27的端缘42以伸出部42a、42b的形式形成,也可以将其取代,而借助基部部件27的侧壁的板厚部分形成端缘42。在该情况下,在端缘42处没有伸出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使用贝壳形状的座椅背部骨架9,但也可以将其取代,使用将细长的棒状部件、细长的板状部件组合形成的框状的座椅背部骨架。该情况下,图2所示的基部部件27被固定于形成有骨架的棒状部件、板状部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表皮固定构造及操作杆部设置于图2的座椅背部骨架9的情况。然而,与上述的表皮固定构造相同的构造及与上述的操作杆部相同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座椅垫骨架8。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2中,将作为除了座椅背部骨架9之外的另外的部件的基部部件27固定于该座椅背部骨架9。然而,也能够将其取代,将基部部件27通过树脂的成形加工与座椅背部骨架9一体地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座椅、2.座椅垫、3.座椅背部、4a、4b.表皮、7.骨架构造、8.座椅垫骨架、9.座椅背部骨架、10a、10b.边骨架部件、11.中心骨架部件、14.主体部、15.周壁部、15a.折回部、16.操作杆部、17.垫、18.钩部件、19a、19b.连结机构、21a、21b.托架、22a、22b.倾斜移动机构、23a、23b.第2托架、25.操作杆、26.框部件、26a.框部件的垂下部分、27.基部部件、29、29a、29b.金属缆线、30.内缆线、30a.内缆线的上端、30b1、30b2.内缆线的下端、31.外缆线、32.分配器、35a、35b.销、36.表皮的第1层、37.表皮的第2层、37a.表皮的末端缘、38.表皮的末端、39.卡止部件、42.伸出部(基部部件的端缘)、42a、42b.第1伸出部、42c.第2伸出部、43.狭缝、44a、44b.旋转支承部、B.倾斜移动、D-D’.杆操作方向、G.间隔、H.表皮末端的插入方向、K.表皮的开口、N.缝接部、T.表皮末端的厚度、W.狭缝的宽度、X0.卡止部件的中心。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