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行式打印机以及行式打印机的打印头移动方法

行式打印机以及行式打印机的打印头移动方法

摘要

行式打印机(1)的滑架(11)具备对打印头(8)进行保持的头单元(12)与将头单元(12)支承为能够上下移动的滑架框架(13)。在使滑架(11)从待机位置(11B)移动而配置在对置位置(11A)时,使头单元(12)在配置于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间隙成为第一距离(L1)的单元上升位置(12A)的状态下移动。之后,在待机位置(11B),使头单元(12)从单元上升位置(12A)下降至压板间隙(G)成为比第一距离(L1)短的第二距离的单元下降位置(12B)。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0538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610829176.7

  • 申请日2014-10-16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刘影娜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3:05: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1-29

    授权

    授权

  • 2017-09-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1J25/24 申请日:201410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8-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10月16日、申请号为201410549302.4、发明名称为“行式打印机以及行式打印机的打印头移动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打印头在与压板对置的位置和从与压板对置的位置向侧方偏移的位置之间移动的行式打印机以及行式打印机的打印头移动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对在压板上以固定速度搬运的记录纸实施打印的行式打印机。在专利文献1的行式打印机中,作为打印头而搭载有喷墨头。打印头由喷出蓝绿色、黑色、品红色、黄色的各油墨滴的四组行型喷墨头构成,各行型喷墨头具备大于记录纸的宽度的宽度尺寸。而且,四组行型喷墨头沿着记录纸的搬运方向而以固定间隔排列。因此,打印头在记录纸的宽度方向以及搬运方向上大型化。

而且,在打印头为喷墨头的情况下,如果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不按照预先决定的设定距离而维持固定值则会造成打印质量下降。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行式打印机中,通过在头框架设置朝向压板一侧突出的圆柱形状的突起,并使突起的圆形下端面与压板面(与打印头对置的对置面)抵接,由此构成为突起的高度成为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25479号公报

在作为打印头而搭载喷墨头的情况下,在打印机成为待机状态时,期望实施通过头罩将打印头的油墨喷嘴面覆盖的加盖。这是由于通过加盖能够减少来自油墨喷嘴面的油墨的水分的蒸发,从而能够抑制油墨的增粘。而且,期望每当经过固定时间实施从打印头向头罩喷出油墨滴的冲洗动作。这是由于通过冲洗动作能够防止或消除油墨喷嘴的堵塞。

在行式打印机中实施打印头的加盖或冲洗动作的情况下,研究出如下的办法,即,像串行打印机那样,在压板一侧方设置配置有头罩的头待机位置,使打印头在与压板对置的位置和头待机位置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行式打印机的打印头如专利文献1所述存在大型化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压板上与打印头对置的记录纸的范围扩大,因此如果使打印头从与压板对置的位置退避则记录纸容易浮起,而之后在使打印头返回与压板对置的位置时打印头与记录纸碰撞从而容易发生打印头的损伤或卡纸。

此处,为了防止这种记录纸的浮起,研究出设置从上方与在压板上搬运的记录纸抵接的星形轮等浮起防止构件。但是,在设置这种浮起防止构件的情况下,如果使打印头从头待机位置沿水平方向移动至与压板对置的位置,则存在浮起防止构件与打印头碰撞的问题。

而且,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通过使从头单元一侧突出的突起与压板面抵接而形成间隙的结构中,在设定在头单元上的基准面(打印头的与油墨喷嘴面平行的面)与压板面不平行的情况下,由于突起与压板面的抵接而使头单元以及压板的至少一方的姿势变化,从而使得头单元的基准面与压板面平行。

此处,在因突起与压板面的抵接而使头单元或压板的姿势变化的情况下,突起随着姿势的变化而在压板面上移动。但是,在突起在压板面上移动的情况下,如果反复实施形成间隙的动作,则存在在突起或压板面发生磨损,从而无法形成准确的间隙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这种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一种行式打印机以及行式打印机的打印头移动方法,其防止在使打印头在正交于打印头与压板的对置方向的方向上移动而配置在与压板对置的位置上时,打印头与设置在压板上的纸浮起防止构件等构件碰撞,所述打印头配置在从与压板对置的位置偏离的头待机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一种使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准确地成为规定的间隔的行式打印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的课题,本发明的行式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打印头;压板;具备保持所述打印头的头单元、以及将所述头单元支承为能够移动的框架的滑架;使所述滑架在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板对置的对置位置以及该打印头与该压板不对置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滑架移动机构;在所述滑架配置于所述对置位置时使所述头单元沿接近所述压板的方向移动的头单元移动机构。

而且,在本发明中,所述框架将所述头单元支承为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板之间的间隙成为第一距离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该间隙成为比所述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的位置,所述头单元移动机构使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头单元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框架上将保持打印头的头单元支承为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在使位于与压板不对置的位置的打印头移动至与压板对置的位置时,能够将头单元配置在第一位置,使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成为距离较长的第一距离。由此,例如,即使在压板上配置有防止记录纸的浮起的纸浮起防止构件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打印头与这些构件碰撞。而且,在将滑架配置在对置位置而使打印头移动至与压板对置的位置后,在框架上使头单元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而能够缩短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将该间隙设定成例如适合打印的距离。

在本发明中,为了准确地将打印头配置在对置位置,优选为,所述头单元移动机构使所述滑架在与所述打印头和所述压板的对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滑架具备将所述头单元向所述第一位置施力的施力构件,所述头单元移动机构克服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使所述头单元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这样,在将头单元配置在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容易使滑架从待机位置移动至对置位置。而且,由于在使头单元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成为在头单元上作用有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的状态,因此容易使移动至第二位置的头单元返回第一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位置为能够通过所述打印头对所述压板上的记录纸实施打印的位置。这样,能够通过配置在第二位置的打印头进行打印。

在这种情况下,在将打印头配置在第二位置时,为了使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成为所希望的距离,优选为,具有使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板之间的间隙固定的间隙形成构件,在所述头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间隙形成构件与所述滑架以及所述压板双方抵接。优选为,具有在所述头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滑架以及所述压板双方抵接从而使该打印头与该压板之间的间隙固定的间隙形成构件。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在将打印头配置在第二位置时,为了将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维持为所希望的距离,优选为,在所述头单元以及所述压板的至少一方设置有间隙形成用突部,所述间隙形成用突部在所述头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与另一方抵接从而使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板之间的间隙固定。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头单元的移动顺畅,优选为,所述滑架具备对所述头单元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具备设置在所述头单元以及所述框架中的一方上的引导槽、设置在另一方上并插入所述引导槽的引导辊。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引导槽在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板的对置方向延伸设置,并包括具备与所述引导辊的宽度尺寸实质相同的第一槽宽度尺寸的第一槽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一槽宽度尺寸长的第二槽宽度尺寸的第二槽部分,作为所述引导辊,而具备第一引导辊以及第二引导辊,当所述头单元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第一引导辊在所述第一槽部分移动,所述第二引导辊在所述第二槽部分移动。这样,由于能够使第二引导辊在第二槽部分沿与引导槽的延伸设置方向(对置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因此头单元能够在框架上使其姿势变化。因此,在将头单元配置在第二位置时,在打印头的油墨喷嘴面与压板面(在压板上与打印头对置的面)不平行的情况下,由于单元头与间隙形成用突部的抵接、设置在头单元上的间隙形成用突部与压板的抵接、或设置在压板上的间隙形成用突部与头单元的抵接而使头单元在框架上倾斜,从而能够使打印头的油墨喷嘴面与压板面平行。而且,由此,能够使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固定。

而且,为了解决所述的课题,本发明的行式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打印头对置的压板;保持所述打印头的头单元;配置在所述头单元以及所述压板之间而且与所述头单元以及所述压板抵接从而使所述打印头与该压板之间的间隙固定的球体。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始终固定,在头单元与压板之间配置有球体。此处,由于球体与其他构件的抵接面积小,因此在形成间隙时能够防止或抑制在头单元或压板上发生磨损。因此,在反复进行形成间隙的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形成规定的间隙。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具有将所述球体保持为能够滚动的保持框架。这样,由于球体滚动,因此球体容易相对于头单元进行移动,并且,球体容易相对于压板进行移动。其结果为,由于减少了球体与头单元的摩擦、以及球体与压板的摩擦,因此在形成规定的间隙时能够防止或抑制在头单元与压板上发生磨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保持框架将所述球体保持为能够在与所述打印头和所述压板对置的对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这样,球体一边相对于头单元滚动一边移动,并且,球体一边相对于压板滚动一边移动。其结果为,由于进一步减少了球体与头单元的摩擦、以及球体与压板的摩擦,因此在形成规定的间隙时能够防止或抑制在头单元与压板上发生磨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球体以相互分离的方式至少配置有三个,所述保持框架将各球体保持在与将其他两个所述球体连结的直线上不同的位置。如果使头单元以及压板与保持在这种位置的三个球体抵接,则容易使头单元的基准面与压板面平行。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球体保持在能够滚动等的状态,优选为,所述保持框架具备保持所述球体的球体保持部,所述球体保持部具备:在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板对置的对置方向上贯通而供所述球体的一部分插入的贯通孔;在所述对置方向上的所述贯通孔的一侧的开口的开口缘以将该开口横切的方式架设而能够从该一侧与所述球体抵接的支承构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具有使所述头单元在所述间隙成为第一距离的第一位置与所述间隙成为比所述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移动机构,所述保持框架将所述球体保持在使所述球体与所述压板抵接的状态,所述头单元在配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球体抵接。这样,容易使头单元以及压板与配置在头单元和压板之间的球体抵接。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具有经由所述球体而将所述头单元以及所述压板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施力的施力机构。这样,在使头单元以及压板与球体抵接的时刻,设定在头单元上的基准面与压板面不平行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使头单元以及压板的至少一方的姿势变化,从而能够使头单元的基准面与压板面平行。而且,通过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能够维持形成规定的间隙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具有将所述压板支承为能够在与所述打印头对置的基准位置和与所述基准位置不同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的压板支承机构,所述保持框架配置在当所述压板配置于所述基准位置时使所述球体与该压板抵接的位置,在所述压板配置于所述分离位置时,成为所述球体与所述压板分离的状态。这样,在保持框架与压板之间记录纸发生卡纸的情况等下,使压板从基准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由此使保持框架与压板分离,从而能够将在之间发生卡纸的记录纸去除。而且,由于球体被保持框架保持为能够滚动,因此在使压板从基准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时,减少了球体与压板的摩擦、或球体与引起卡纸的记录纸的摩擦。因此,容易使压板向分离位置移动,从而容易将堵塞的记录纸去除。

接下来,本发明的行式打印机的打印头移动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位于与压板不对置的头待机位置的打印头配置在与所述压板对置的头对置位置,在所述头对置位置使所述打印头沿接近所述压板的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压板与所述打印头之间的间隙维持在第一距离的状态下使所述打印头移动,以使所述打印头与所述压板之间的间隙成为比所述第一距离短的第二距离的方式使所述打印头移动。

根据本发明,在使位于头待机位置的打印头移动至头对置位置时,将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间隙维持在距离较长的第一距离。因此,例如,即使在压板上配置有防止记录纸的浮起的纸浮起防止构件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打印头与它们碰撞。而且,在使打印头移动至头对置位置后,使打印头接近压板一侧,而将它们之间的间隙缩短成第二距离。因此,如果将第二距离设置为适合打印的距离,则之后便能够开始打印头的打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行式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的行式打印机的内部机构的简略纵剖视图。

图3为示意表示纸搬运机构的说明图。

图4为搭载有打印头的滑架的立体图。

图5为从下方观察搭载有打印头的滑架的情况的仰视图。

图6为保持打印头的头单元的立体图。

图7为滑架框架的立体图。

图8为头单元移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9为利用头单元移动机构而实施的头单元升降动作的说明图。

图10为压板单元的立体图。

图11为间隙形成单元与压板单元的立体图。

图12为间隙形成单元的说明图。

图13为打印头以及滑架的移动动作的说明图。

图14为将头单元配置在第一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5为将头单元配置在第二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行式打印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行式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表示其内部机构的简略纵剖视图。如图1所示,行式打印机1具备整体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方体形状的打印机箱体2。在打印机箱体2的前表面2a的上侧部分,在其宽度方向一侧设置有操作面板3,在另一侧形成有排纸口4。在排纸口4的下侧设置有维护用的开闭盖5。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置为打印机宽度方向X、打印机前后方向Y以及打印机上下方向Z。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箱体2的内部且在后侧的下侧部分配置有用于填装卷筒纸6的卷筒纸收纳部7。而且,在打印机箱体2的内部,形成有从卷筒纸收纳部7经由打印头8的打印位置A而到达排纸口4的纸搬运路9。纸搬运路9具备:从卷筒纸收纳部7朝向打印机后方Y2(打印机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向斜上方延伸的第一纸搬运路部分9a、从第一纸搬运路部分9a的上端向打印机前方Y1(打印机前后方向的前方)弯曲的第二纸搬运路部分9b、从第二纸搬运路部分9b的前端朝向打印机前方Y1而平缓下降的第三纸搬运路部分9c、从第三纸搬运路部分9c的前端向打印机前方Y1水平延伸的第四纸搬运路部分9d。

打印头8配置在打印机箱体2的前端侧的上侧部分。打印头8为喷墨头,打印头8以使其油墨喷嘴面8a朝向下方的状态搭载在滑架11上。滑架11具备保持打印头8的头单元12、将头单元12支承为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的状态的滑架框架(框架)13。打印头8以及滑架11配置在第四纸搬运路部分9d的上方。打印位置A设置在第四纸搬运路部分9d的中途,由配置在打印头8的下方的压板单元(压板)17规定。

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上夹着滑架11的两侧平行配置有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一对滑架导向轴14。滑架11被这一对滑架导向轴14支承为能够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状态。在打印头8的打印机后方Y2配置有滑架移动机构15,滑架移动机构15使滑架11沿着一对滑架导向轴14移动。

此处,滑架11在图1中由虚线表示的对置位置11A、图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待机位置11B之间移动。在对置位置11A,搭载在滑架11上的打印头8与压板单元17对置。即,在滑架11配置在对置位置11A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打印头8位于与压板单元17对置的头对置位置8A。另一方面,在待机位置11B,搭载在滑架11上的打印头8与压板单元17不对置。即,在滑架11配置在待机位置11B的状态下,打印头8位于在第一方向X1(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方向)上远离头对置位置8A的头待机位置8B。在头待机位置8B的下方配置有头维护单元18,在打印头8配置在头待机位置8B的状态下打印头8与头维护单元18对置。头维护单元18搭载有能够覆盖配置在头待机位置8B的打印头8的油墨喷嘴面8a的头罩等。在滑架11的上方,配置有当滑架11配置在对置位置11A时使头单元12下降的头单元移动机构(施力机构·移动机构)19。

压板单元17具备与打印头8的油墨喷嘴面8a对置的水平的压板面17a。压板面17a对第四纸搬运路部分9d进行规定。压板面17a由后述的搬运带21的水平带部分21a构成。压板单元17通过压板支承机构16而被支承为,能够在与打印头8对置的基准位置17A、从基准位置17向打印机前方Y1以及下方分离的分离位置17B之间移动。压板单元17配置在基准位置17A的状态为图2中由实线表示的状态,压板面17a对第四纸搬运路部分9d进行规定。压板单元17配置在分离位置17B的状态为由图2中虚线表示的状态,压板单元17从使开闭盖5成为开放状态下的打印机箱体2向前方突出。

压板支承机构16例如具备从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侧支承压板单元17并且引导压板单元17在基准位置17A与分离位置17B之间的移动的一对引导导轨。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假设将压板单元17配置在基准位置17A。将压板单元17配置在分离位置17B的情况为,当在打印位置A发生卡纸时将堵塞的记录纸6a去除的情况等。

在头单元12与压板单元17之间配置有间隙形成单元22。间隙形成单元22具备与头单元12以及压板单元17的双方抵接而使打印头8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压板间隙G成为预先设定的设定距离而成为固定距离的三个球体(间隙形成构件)23~25(参照图12)。

在卷筒纸收纳部7的底部配置有纸供给辊31。纸供给辊31被保持为始终从下侧与装配在卷筒纸收纳部7上的卷筒纸6抵接的状态。纸供给辊31被供给电机(未图示)驱动。当驱动纸供给辊31时,从卷筒纸6朝向第一纸搬运路部分9a送出长条状的记录纸6a。

在第二纸搬运路部分9b配置有对沿着纸搬运路9搬运的记录纸6a施加反张力的张力杆32。张力杆32对第二纸搬运路部分9b进行规定,并具备朝向打印机后方Y2突出的圆弧状外周面。而且,张力杆32以使其下端部分能够绕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转动中心轴32a转动的方式安装,被弹性构件(未图示)向打印机后方Y2施力。

在张力杆32的打印机前方Y1配置有用纸引导件33。用纸引导件33对第三纸搬运路部分9c进行规定,并具有朝向打印机前方Y1平缓下降的形状。

此处,在压板单元17搭载有带式的纸搬运机构35。图3为示意说明纸搬运机构35的说明图。纸搬运机构35具备:配置在第四纸搬运路部分9d的下侧的作为环形带的搬运带21、架设有搬运带21的多个引导辊36a~36e、驱动搬运带21的带驱动辊36f、使带驱动辊36f旋转的搬运电机38。通过引导辊36a将搬运带21压紧在带驱动辊36f上。通过使带驱动辊36f旋转,使得搬运带21沿着经由引导辊36a~36e的路径移动。

搬运带21的架设在引导辊36c、36d之间的部分成为沿着第四纸搬运路部分9d而水平延伸的水平带部分21a。在水平带部分21a的搬运方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上游端以及下游端,从压板单元17的上方压紧有夹送辊37a、37b。纸搬运机构35在夹送辊37a、37b与水平带部分21a之间夹着记录纸6a而进行搬运。

记录纸6a如图2所示,从装填在卷筒纸收纳部7中的卷筒纸6,沿着纸搬运路9的第一纸搬运路部分9a而被引出。而且,记录纸6a通过架设在张力杆32上从而沿着第二纸搬运路部分9b而弯曲,其前端侧部分设置为沿着第三纸搬运路部分9c以及第四纸搬运路部分9d而伸展的状态。之后,实施纸供给辊31的供给动作,进而实施纸搬运机构35的搬运动作,实施将记录纸6a的前端配置在打印头8的打印位置A的出头动作。在此之后,通过纸搬运机构35,向从打印位置A朝向排纸口4的正输送方向实施以固定速度连续搬运的搬运动作。而且,与该搬运动作同步地驱动控制打印头8,而对搬运至打印位置A的记录纸6a的表面实施打印。

(打印头以及滑架)

图4为搭载有打印头8的滑架11的立体图。图5为从压板单元17一侧观察打印头8以及滑架11而得到的仰视图。图6(a)以及图6(b)为从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一侧以及另一侧观察保持打印头8的头单元12的情况的立体图。图7为从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一侧观察支承头单元12的滑架框架13的情况的立体图。

打印头8如图5、图6所示,具备四组行型喷墨头41~44。各行型喷墨头41~44具备大于能够在纸搬运路9进行搬运的记录纸6a的宽度的宽度尺寸,整体成为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长的长方体形状。四组行型喷墨头41~44分别喷出黑色油墨、蓝绿色油墨、品红色油墨、黄色油墨。

如图6所示,头单元12具备:矩形轮廓的底板部45、从底板部45的外周边缘向上方立起的方管部46、从底板部45的中央部分越过方管部46的上端而向上方突出的操作部50。

如图5所示,在底板部45形成有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长的四个长方形的开口部45a~45d。各开口部45a~45d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上以固定间隔设置。各行型喷墨头41~44从上方插入方管部46,以使其下侧部分从各开口部45a~45d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保持在头单元12上。由此,四组行型喷墨头41~44成为沿着打印机前后方向Y而以固定间隔排列的状态。

而且,如图5所示,在底板部45设置有能够分别与间隙形成单元22的三个球体23~25抵接的第一~第三滑架侧抵接部47~49。第一滑架侧抵接部47设置在从底板部45的第二方向X2(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向)的端部分的前端边缘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分45e。第二滑架侧抵接部48设置在从底板部45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分的后端边缘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分45f。第三滑架侧抵接部49设置在底板部45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中央部分上的第一方向X1的端边缘部分45g。设置有第一滑架侧抵接部47与第二滑架侧抵接部48的位置为与打印头8相比向第二方向X2的外侧偏离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滑架侧抵接部49的位置为与打印头8相比向第一方向X1的外侧偏离的位置。

如图6所示,各滑架侧抵接部47~49为向下方突出的圆柱形状的突起。各滑架侧抵接部47~49的下端面为平坦面,如图6所示,位于与打印头8的油墨喷嘴面8a相比靠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上方的位置。此处,由三个滑架侧抵接部47~49的下端面47a、48a、49a规定的假设的平面为与打印头8的油墨喷嘴面8a平行的面,为设定在头单元12上的基准面12a(参照图15)。

如图6所示,方管部46具备:在打印头8的第二方向X2的外侧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延伸的第一侧壁部分51、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将打印头8夹在中间并与第一侧壁部分51对置的第二侧壁部分52、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延伸而使第一侧壁部分51与第二侧壁部分52的前端部分连续的第三侧壁部分53、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延伸而使第一侧壁部分51与第二侧壁部分52的后端部分连续的第四侧壁部分54。在方管部46内,在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排列的各行型喷墨头41~44之间设置有连结第一侧壁部分51与第二侧壁部分52的三张加强板55a~55c。在三张加强板55a~55c中的位于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中央的加强板55b一体地形成有操作部50。在操作部50的上端部分设置有头单元移动机构19的操作杆77(参照图8)进行抵接的抵接部50a。

在第一侧壁部分51,如图6(a)所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中央部分安装有第一下侧引导辊(第一引导辊)60以及第一上侧引导辊(第二引导辊)61。第一下侧引导辊60以及第一上侧引导辊61以使各自的旋转轴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状态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分离地配列。第一下侧引导辊60位于第一上侧引导辊61的下方。

在第二侧壁部分52,如图6(b)所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中央部分安装有第二引导辊62。第二引导辊62以使旋转轴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状态,与第一下侧引导辊60同轴地配置。

在第三侧壁部分53,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安装有第三下侧引导辊(第一引导辊)63以及第三上侧引导辊(第二引导辊)64。第三下侧引导辊63以及第三上侧引导辊64以使各自的旋转轴朝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状态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分离地配列。第三下侧引导辊63位于第三上侧引导辊64的下方。而且,第三下侧引导辊63配置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的第一下侧引导辊60与第一上侧引导辊61之间。第三上侧引导辊64配置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的比第一上侧引导辊61靠上方的位置。各引导辊61~65为分别具备相同的直径的相同的构件。

如图7所示,滑架框架13呈框状,在其内周侧支承头单元12。滑架框架13具备:位于头单元12的第一侧壁部分51的第二方向X2的外侧的第一滑架框架部分65;位于第二侧壁部分52的第一方向X1的外侧的第二滑架框架部分66;位于第三侧壁部分53的打印机前方Y1的第三滑架框架部分67;以及位于第四侧壁部分54的打印机后方Y2的第四滑架框架部分68。

如图7所示,在第一滑架框架部分65形成有沿打印机上下方向Z延伸的第一引导槽69。第一引导槽69从下方朝向上方按顺序具备具有与第二引导辊62的宽度尺寸实质相同的第一槽宽度尺寸的第一槽部分69a、具有比第一槽宽度尺寸长的第二槽宽度尺寸的第二槽部分69b。在第二滑架框架部分66形成有沿打印机上下方向Z延伸的第二引导槽70。如图7所示,第二引导槽70具备与第一引导槽69相同的槽形状。即,第二引导槽70从下侧按顺序包括具备与第二引导辊62的宽度尺寸实质相同的第一槽宽度尺寸的第一槽部分70a、具有比第一槽宽度尺寸长的第二槽宽度尺寸的第二槽部分70b。

在第三滑架框架部分67设置有被一对滑架导向轴14中的位于打印机前方Y1的滑架导向轴14支承的前侧支承部71。而且,在第三滑架框架部分67设置有从前侧支承部71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72。在突出部72,在其后端面形成有沿打印机上下方向Z延伸的第三引导槽73。第三引导槽73从下方朝向上方按顺序包括具备与第二引导辊62的宽度尺寸实质相同的第一槽宽度尺寸的第一槽部分73a、具有比第一槽宽度尺寸长的第二槽宽度尺寸的第二槽部分73b(参照图14、图15)。

在第四滑架框架部分68上设置有被一对滑架导向轴14中的位于打印机后方Y2的滑架导向轴14支承的后侧支承部74。

在将头单元12配置在滑架框架13的内侧时,如图4所示,第一下侧引导辊60以及第一上侧引导辊61被插入第一引导槽69内,第二引导辊62被插入第二引导槽70内。而且,第三下侧引导辊63以及第三上侧引导辊64被插入第三引导槽73内。由此,头单元12被滑架框架13支承为能够在第一上侧引导辊61位于第一引导槽69的上端部分的单元上升位置(第一位置)12A、第一下侧引导辊60位于第一引导槽69的下端部分的单元下降位置(第二位置)12B之间移动的状态。而且,在头单元12与滑架框架13之间架设有四根螺旋弹簧(施力构件)75。头单元12通过这些四根螺旋弹簧75的作用力而被向单元上升位置12A施力。

此处,在串行打印机中,使滑架11在对置位置11A与待机位置11B之间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移动的滑架移动机构15与用于使打印头移动的的机构相同。滑架移动机构15例如具备一对同步带轮、同步带、滑架电机。一对同步带轮配置在后侧的滑架导向轴14的两端的附近。同步带架设在这一对同步带轮上,其一部分固定在滑架11上。滑架电机的驱动力向一方的同步带轮传递。当驱动滑架电机时,一方的同步带轮旋转从而同步带移动。由此,滑架11沿着一对滑架导向轴14移动。

(头单元移动机构)

图8为头单元移动机构19的立体图。图9为利用头单元移动机构19而实施的头单元12的升降动作的说明图。如图8所示,头单元移动机构19包括:具备朝向打印机后方Y2延伸的支承轴76a的框架76、在打印机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操作杆77、配置在支承轴以及操作杆的上方的偏心凸轮78、成为偏心凸轮的驱动源的凸轮用驱动电机19a、以及螺旋弹簧79。

操作杆77在第一方向X1的端部分具备能够与头单元12的操作部50抵接的操作部分77a,在第二方向X2的端部分具备长孔77b。在长孔77b插入有支承轴76a。在操作杆77上的操作部分77a与长孔77b之间,设置有与偏心凸轮78的凸轮面(外周面)抵接的凸轮从动部77c。在凸轮从动部77c与长孔77b之间而且在靠近长孔77b的部分设置有螺旋弹簧79的卡止部77d。螺旋弹簧79架设在该卡止部77d与设置在框架76的上端边缘的卡止部76b之间。螺旋弹簧79将操作杆77向上方施力,使该凸轮从动部77c与偏心凸轮78抵接。

当凸轮用驱动电机19a被驱动时,偏心凸轮78旋转。随着偏心凸轮的旋转而在凸轮面上滑动的凸轮从动部77c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操作杆77在图9(a)所示的操作部分77a位于与偏心凸轮78的旋转中心轴78a相比靠上方的位置的杆上升位置77A、以及图9(b)所示的操作部分77a位于与偏心凸轮78的旋转中心轴78a相比靠下方的位置的杆下降位置77B之间移动。头单元移动机构在初始状态下,使操作杆77位于杆上升位置77A。

如图9(a)所示,在将滑架11配置在对置位置11A时,当凸轮用驱动电机19a被驱动而使得配置在杆上升位置77A上的操作杆77下降时,其操作部分77a与头单元12的操作部50抵接,而将头单元12压向下方。由此,配置在单元上升位置12A的头单元12克服螺旋弹簧75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然后,直到操作杆77被配置在杆下降位置77B期间,头单元12如图9(b)所示,配置在单元下降位置12B。

当将头单元12配置在单元下降位置12B时,保持在间隙形成单元22上的三个球体23~25与头单元12与压板单元17双方抵接,在打印头8与压板面17a之间形成设定距离(第二距离)L2的压板间隙G。此处,在形成压板间隙G时,在经由操作杆77而将头单元12向压板单元17侧按压的按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操作杆77相对于支承轴76a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该过大的力逃逸。即,在将操作杆77配置在杆下降位置77B时,长孔77b成为在上方方向上延伸的状态,操作杆77上的长孔77b的附近的部分成为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状态被螺旋弹簧79支承的状态。因此,在利用操作杆77将头单元12向压板单元17侧按压的按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形成有长孔77b的操作杆77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分相对于支承轴76a向下方移动,从而使施加于头单元12上的过大的力逃逸。

此处,在从图9(b)所示的状态起驱动凸轮用驱动电机19a时,操作杆77从单元下降位置12B返回图9(a)所示的杆上升位置77A。头单元12在操作杆77朝向杆上升位置77A上升期间通过螺旋弹簧75的作用力上升。因此,当操作杆77返回杆上升位置77A时,头单元12返回单元下降位置12B。

(压板单元)

图10为压板单元17的立体图。压板单元17具备引导辊36a~36e、驱动搬运带21的带驱动辊36f、以及搭载有搬运电机38(参照图3)的单元主体部81、四条搬运带21。在单元主体部81,在与头单元12对置的上表面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架设有四条搬运带21的水平带部分21a。

水平带部分21a为在配置于单元主体部81的前端部分的引导辊36c与配置于压板单元17的后侧部分的引导辊36d之间架设的搬运带21的部分。

在单元主体部81上的三处设置有能够与间隙形成单元22的球体23~25抵接的第一~第三压板侧抵接部82~84。第一压板侧抵接部82设置在单元主体部81的第二方向X2的端边缘的前侧部分。第二压板侧抵接部83设置在单元主体部81的第二方向X2的端边缘的后侧部分。此处,在单元主体部81的第二方向X2的侧面安装有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长的金属制的第一板构件85,第一压板侧抵接部82以及第二压板侧抵接部83为从该第一板构件85的前端部分的上端边缘以及后端部分的上端边缘朝向水平带部分21a所处的内侧成大致直角地弯曲而沿水平延伸的金属板部分85a、85b。第三压板侧抵接部84设置在单元主体部81的第一方向X1的端边缘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中央部分。此处,在单元主体部81的第一方向X1的侧面安装有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长的金属制的第二板构件86,第三压板侧抵接部84为从该第二板构件86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中央部分朝向与水平带部分21a所处的一侧相反的外侧成大致直角地弯曲而沿水平延伸的金属板部分86a。

在将滑架11配置在对置位置11A时,第一压板侧抵接部82、第二压板侧抵接部83以及第三压板侧抵接部84分别设置在与第一滑架侧抵接部47、第二滑架侧抵接部48、以及第三滑架侧抵接部49对置的位置。由第一压板侧抵接部82、第二压板侧抵接部83以及第三压板侧抵接部84规定的假设的平面为与由水平带部分21a规定的压板面17a相同的面。

(间隙形成单元)

图11为表示在压板单元17之上配置有间隙形成单元2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a)为在压板单元17之上配置有间隙形成单元22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b)为图12(a)中的Z-Z剖视图(球体保持部的剖视图)。支承框架26整体呈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与压板单元17的压板面17a重叠地配置。支承框架26具备重叠在压板单元17的上表面上的薄型的支承框架主体部91、安装在支承框架主体部91的打印机后方Y2侧的端部上的支承框架固定部92。支承框架26经由支承框架固定部92而固定在行式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框架20(参照图2)上。

支承框架主体部91具备:沿着压板单元17的左右的侧面而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上平行延伸的一对纵框部91a、91b;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上以固定间隔形成的五根横框部91c~91g。横框部91c~91g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平行延伸,其两端与纵框部91a、91b连结。如图11所示,纵框部91a、91b的打印机后方Y2侧的端部与位于最靠打印机后方Y2的横框部91g相比更向打印机后方Y2侧突出,此处安装有支承框架固定部92。

在支承框架主体部91形成有保持三个球体23~25的三处的球体保持部93~95。球体保持部93~95形成在与压板侧抵接部82~84重叠的位置。即,保持与第一压板侧抵接部82抵接的球体23的球体保持部93形成在连接有横框部91c与纵框部91a的支承框架主体部91的前端的第二方向X2的角部。保持与第二压板侧抵接部83抵接的球体24的球体保持部94形成在连接有横框部91g与纵框部91a的支承框架主体部91的后端的第二方向X2的角部。保持与第三压板侧抵接部84抵接的球体25的球体保持部95在纵框部91b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中央部分,形成在连接有横框部91e的位置。

如图12(b)所示,球体保持部93具备将保持框架26的纵框部91a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圆形的贯通孔96、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的贯通孔96的一侧(上侧)的开口的开口缘以将该开口横切的方式架设的两根线状的支承构件97、从贯通孔96的另一侧(下侧)的开口的开口缘向内周侧突出的圆环状的限位器96a。贯通孔96的内径尺寸比球体23的直径大,限位器96a的内周侧的开口的内径尺比寸球体23的直径小。因此,限位器96a能够从下侧与球体23抵接。支承构件97为金属丝,经由球体23的上表面而架设在贯通孔96的另一侧(上侧)的开口的开口缘上。支承构件97能够从上侧与球体23抵接。由此,球体23成为中央部分插入贯通孔96中的状态。而且,球体23被球体保持部93保持为不能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飞出。球体保持部93将球体23保持在能够在贯通孔96内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以及打印机宽度方向X略微移动的状态,并且,保持在能够滚动的状态。而且,保持框架26将球体23保持为能够与第一压板侧抵接部82抵接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球体保持部94、95的构造也与之相同。通过由保持框架26保持三个球体23~25,从而将各球体配置在避开将其他的两个球体连结的直线上的位置。三个球体23~25为具备相同直径的相同形状的轴承滚珠。

此处,支承框架26除球体23~25以外,还对星形轮27进行保持。星形轮27从上方与在压板面17a上搬运的记录纸6a抵接,从而防止记录纸6a的浮起。在从与压板面17a正交的方向观察将滑架11配置在对置位置11A的状态的情况下,星形轮27安装在与打印头8的各行型喷墨头41~44不重叠的位置。

(将打印头配置在打印位置的配置动作以及压板间隙形成动作)

图13为打印头8的配置在打印位置A的配置动作的说明图。图14以及图15为压板间隙形成动作的说明图。当行式打印机1处于待机状态时,如图13(a)所示,滑架11配置在待机位置11B。因此,打印头8位于头待机位置8B,而与头维护单元18对置。保持打印头8的头单元12被螺旋弹簧75向单元上升位置12A施力。在行式打印机1的待机状态长时间持续的情况下,头维护单元18的头罩上升,将打印头8的油墨喷嘴面8a加盖。

当向行式打印机1供给有打印数据时,滑架电机驱动。由此,滑架11沿着滑架导向轴14而向第二方向X2移动,而配置在图13(b)所示的对置位置11A。此处,由于头单元12被向单元上升位置12A施力,因此打印头8在其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间隙维持在第一距离L1的状态下向第二方向X2移动,而配置在与压板单元17对置的头对置位置8A。

此处,间隙形成单元22的相对于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高度尺寸比第一距离L1短。因此,在滑架11从待机位置11B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移动而配置在对置位置11A时,打印头8不会与间隙形成单元22碰撞。

当将滑架11配置在对置位置11A时,如图13(b)所示,头单元12的操作部50位于与位于杆上升位置77A的头单元移动机构19的操作杆77的操作部分77a靠下方的位置。当在该状态下驱动凸轮用驱动电机19a时,操作杆77向下方转动而配置在杆下降位置77B。由此,头单元12向与压板单元17接近的方向移动,如图13(c)所示,配置在单元下降位置12B。

当将头单元12配置在单元下降位置12B时,如图13(c)所示,间隙形成单元22的球体23~25与滑架侧抵接部47~49以及压板侧抵接部82~84双方抵接。在该情况下,在头单元移动机构19将头单元12向压板单元17侧按压的按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形成有长孔77b的操作杆的第二方向的端部分相对于支承轴76a向下方移动,从而使施加在头单元12上的过大的力逃逸。由此,将头单元移动机构19所施加的压板单元17的作用力维持在适当的大小。

此处,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头单元12从单元上升位置12A向单元下降位置12B移动期间,第一下侧引导辊60在具备与该第一下侧引导辊60的直径尺寸实质相同的宽度尺寸的第一引导槽69的第一槽部分69a移动。第二引导辊62在具备与该第二引导辊62的直径尺寸实质相同的宽度尺寸的第二引导槽70的第一槽部分70a移动,第三下侧引导辊63在具备与该第三下侧引导辊63的直径尺寸实质相同的宽度尺寸的第三引导槽73的第一槽部分73a移动。因此,头单元12在从单元上升位置12A向单元下降位置12B移动期间,不会在滑架框架13上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以及打印机前后方向Y移动。

另一方面,在头单元12从单元上升位置12A向单元下降位置12B移动期间,第一上侧引导辊61在与该第一上侧引导辊61的直径尺寸相比宽度宽的第一引导槽69的第二槽部分69b移动。因此,如图15(a)所示,第一上侧引导辊61能够在第二槽部分69b内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移动,头单元12能够在滑架框架13上以第一下侧引导辊60的旋转轴为中心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倾斜。而且,在头单元12从单元上升位置12A向单元下降位置12B移动期间,第三上侧引导辊64在与该第三上侧引导辊64的直径尺寸相比宽度宽的第三引导槽73的第二槽部分73b移动。因此,如图15(b)所示,第三上侧引导辊64能够在第二槽部分73b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移动,头单元12能够在滑架框架13上以第三下侧引导辊63的旋转轴为中心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倾斜。因此,在间隙形成单元22的球体23~25与滑架侧抵接部47~49以及压板侧抵接部82~84双方抵接时头单元12的基准面12a与压板面17a不平行的情况下,通过头单元12与三个球体23~25的抵接来矫正头单元12的姿势,从而使得头单元12的基准面12a与压板面17a平行。

由此,头单元12的基准面12a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间隙成为与球体23~25的直径相等的距离,打印头8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压板间隙G成为比球体23~25的直径短的第二距离L2而且固定。

当压板间隙G成为第二距离时,能够实施打印头8的打印。因此,行式打印机1同时进行通过纸搬运机构35而以固定速度搬运记录纸6a的搬运动作和驱动打印头8而进行打印的打印动作,从而对搬运至打印位置A的记录纸6a的表面实施打印。

当打印数据的打印结束时,打印头8返回头待机位置8B。即,当打印数据的打印结束时,驱动凸轮用驱动电机19a,使操作杆77返回杆上升位置77A。由此,头单元12通过螺旋弹簧75的作用力而上升,如图13(b)所示,配置在单元上升位置12A。之后,向反方向驱动滑架电机,如图13(a)所示,滑架11从对置位置11A返回待机位置11B。由此,打印头8配置在与头维护单元18对置的头待机位置8B。

(作用效果)

在本例中,在将头单元12配置在单元上升位置12A的状态下使滑架11从待机位置11B移动至对置位置11A。而且,在待机位置11B使头单元12从单元上升位置12A向单元下降位置12B下降。因此,在使位于头待机位置8B的打印头8向与压板单元17对置的头对置位置8A移动时,能够将打印头8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间隙设置为距离较长的第一距离L1。因此,即使在压板单元17上配置有间隙形成单元22、星形轮27等纸浮起防止构件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打印头8与它们碰撞。而且,在打印头8移动至与压板单元17对置的位置后,能够缩短打印头8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将该间隙设定成适合打印的距离。

而且,在本例中,通过螺旋弹簧75将头单元12向单元上升位置12A施力,头单元移动机构19克服螺旋弹簧75的作用力而使头单元12从单元上升位置12A向单元下降位置12B移动。因此,容易在将头单元12配置在单元上升位置12A的状态下使滑架11从待机位置11B移动至对置位置11A。换言之,在使位于头待机位置8B的打印头8向与压板单元17对置的头对置位置8A移动时,容易将打印头8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间隙维持在距离较长的第一距离L1。而且,由于成为在移动到单元下降位置12B的头单元12上作用有螺旋弹簧75的作用力的状态,因此容易使移动到单元下降位置12B的头单元12返回单元上升位置12A。

此外,在本例中,球体23~25以能够滚动的状态被支承框架26支承,并且,在能够沿打印机宽度方向以及打印机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下被支承框架26支承。因此,在使头单元12以及压板单元17与球体23~25抵接时,头单元12的姿势变化而使得头单元12的基准面12a与压板面17a平行的情况下,容易使球体23~25相对于头单元12进行移动,并且,容易使球体23~25相对于压板单元17进行移动。其结果为,由于降低了球体23~25与头单元12的摩擦、以及球体23~25与压板单元17的摩擦,因此在形成压板间隙G时容易防止或抑制在头单元12与压板单元17产生磨损。

而且,在本例中,在将头单元12配置在单元下降位置12B时,头单元移动机构19将头单元12压向接近压板单元17的方向。因此,通过头单元移动机构19所施加的按压力使头单元12的姿势变化,能够使头单元12的基准面12a与压板面17a平行。而且,能够通过头单元移动机构19的按压力来维持形成压板间隙G的状态。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的示例中,将球体23~25配置在头单元12与压板单元17之间,使头单元12与压板单元17与这些球体23~25抵接,由此来形成压板间隙G,然而也可以取代球体,而在头单元12以及压板单元17的至少一方设置间隙形成用突部,在将头单元12配置在单元下降位置12B时该间隙形成用突部与另一方抵接从而使打印头8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间隙固定。在该情况下,优选将间隙形成用突部设置在配置有球体23~25的三处。

而且,在所述的示例中,在使头单元12以及压板单元17与球体23~25抵接时,头单元12的姿势发生变化,然而也可以使压板单元17侧的姿势变化而使头单元12的基准面12a与压板面17a平行。在该情况下,能够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具备将压板单元17支承为能够使其姿势变化的状态的压板单元用框架,并将该压板单元用框架固定在装置主体框架20等上。

而且,在本例中,球体23~25为金属制的轴承滚珠,尺寸精度高,因此容易将压板间隙G设定成规定的值。

此外,在压板单元17上与球体23~25抵接的压板侧抵接部82~84均为金属板部分85a、85b、86a,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压板单元17的磨损。

而且,在本例中,在打印位置A,当在间隙形成单元22与压板单元17之间发生记录纸6a堵塞的卡纸的情况下,能够使配置在基准位置17A的压板单元17向分离位置17B移动,从而去除堵塞的记录纸6a。此处,间隙形成单元22所保持的球体23~25处于与配置在基准位置17A的压板单元17抵接的状态,而且被保持框架26保持为能够滚动并且能够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以及打印机前后方向Y移动的状态。因此,在使压板单元17从基准位置17A向分离位置17B移动时,减少了球体23~25与压板单元17的摩擦、或球体23~25与引起卡纸的记录纸6a的摩擦。因此,容易使压板单元17向分离位置17B移动,从而容易将堵塞的记录纸6a去除。

(变形例)

在所述的示例中,为了形成压板间隙G而配置在头单元12与压板单元17之间的球体为三个,然而也可以配置四个以上的球体。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框架26也将各球体保持为能够滚动并且能够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以及打印机前后方向Y移动。

而且,在所述的示例中,头单元12的姿势发生变化,然而在使头单元12以及压板单元17与球体23~25抵接时,也能够使压板单元17侧的姿势变化而使头单元12的基准面12a与压板面17a平行。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压板支承机构16,将压板单元17支承为能够使其姿势变化的状态。而且,也可以设置为如下的结构,即,在球体23~25、头单元12以及压板单元17进行抵接时,经由球体23~25将压板单元17向头单元12侧施力,由此,使压板单元17侧的姿势变化。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