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稳定器衬套及使用了该稳定器衬套的带衬套的稳定杆

稳定器衬套及使用了该稳定器衬套的带衬套的稳定杆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充分的耐久性来实现向稳定杆的固定所带来的优异性能的、构造新颖的稳定器衬套及将稳定器衬套固定于稳定杆而成的带衬套的稳定杆。一种稳定器衬套(10),其具有能以外套状态安装于稳定杆(30)的筒状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2),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面形成为能固定于稳定杆(30)的外周面的固定面(34),其中,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部分设有沿轴向突出的内周突出部(22),并且能固定于稳定杆(30)的外周面的固定面(34)构成为包括内周突出部(22)的内周面(24)。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04450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8-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610825808.2

  • 申请日2016-09-14

  • 分类号F16F1/38(20060101);F16F15/08(20060101);B60G21/055(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77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日本爱知县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59: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2-15

    授权

    授权

  • 2017-09-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F1/38 申请日:201609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8-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车辆的稳定器的稳定器衬套及使用了该稳定器衬套的带衬套的稳定杆。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汽车等车辆中,以提高基于姿势的稳定化的行驶稳定性、操纵性等为目的而设有稳定器。稳定器是在稳定杆的扭转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谋求车辆的姿势的稳定化的构件,稳定杆的两端部分安装于成为车轮侧的左右的悬臂,并且中间部分借助稳定器衬套安装于车辆车身侧。而且,在左右的悬臂的位移量之差变大的情况下,利用稳定杆的扭转反作用力抑制左右的悬臂的位移,因此减少车辆的摇晃并谋求姿势的稳定化。

另外,将稳定杆的中间部分安装于车辆车身侧的稳定器衬套具有筒状的主体橡胶弹性体,稳定器衬套以外套状态安装于稳定杆,并且借助重叠于外周面的外托架安装于车辆车身侧,将稳定杆与车辆车身弹性连结。

可是,稳定器衬套有时也以非固定的方式外套于稳定杆,但是以进一步提高行驶稳定性、操纵性、防止异物进入到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等为目的,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面有时也固定于稳定杆的外周面。例如,在日本特开2011-16810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利用粘接剂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面粘接于稳定杆的外周面的构造。

但是,若将稳定器衬套粘接于稳定杆,则由稳定器衬套向车辆车身和稳定杆的安装引起的静态应力、由振动输入引起的动态应力集中作用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面的轴向端部,因此存在有因较大的拉伸应变而在主体橡胶弹性体上产生龟裂等、耐久性的降低成为问题的隐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81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解决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充分的耐久性来实现向稳定杆的固定所带来的优异性能的构造新颖的稳定器衬套。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也在于提供一种如上所述将稳定器衬套固定于稳定杆而成的带衬套的稳定杆。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下,记载了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另外,在以下记载的各个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构成元件能够尽可能地通过任意的组合来采用。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稳定器衬套,其具有能以外套状态安装于稳定杆的筒状的主体橡胶弹性体,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面形成为能固定于该稳定杆的外周面的固定面,该稳定器衬套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部分设有沿轴向突出的内周突出部,并且能固定于所述稳定杆的外周面的所述固定面构成为包括该内周突出部的内周面。

根据这样的按照第一技术方案构造成的稳定器衬套,通过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面固定于稳定杆的外周面,从而实现了由防止稳定器衬套相对于稳定杆的周向、长度方向上的滑动带来的性能的提高,防止了异物进入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等。

另外,通过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部分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内周突出部,内周突出部的内周面粘接于稳定杆的外周面,从而使由于主体橡胶弹性体向稳定杆的固定而集中作用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面的轴向端部的应力被内周突出部分散等,能够谋求提高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稳定器衬套的基础上,所述内周突出部设置在向内周侧离开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向端面的外周端的位置。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通过将内周突出部的形成部分确定为向内周侧离开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端的部分,从而能够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部分有效地获得内周突出部对应力集中的缓和效果,同时能够抑制内周突出部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弹簧特性的影响,并且能够利用较少的形成材料来形成内周突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稳定器衬套的基础上,所述内周突出部随着朝向突出顶端去其壁厚逐渐变薄。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在将内周突出部的内周面固定于稳定杆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内周突出部的外周面成为随着朝向突出顶端去逐渐缩径的锥形形状,因此能够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轴向端部更有利地谋求内周突出部对应力的分散化。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是一种带衬套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第一技术方案~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稳定器衬套的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以外套状态安装于所述稳定杆,并且该主体橡胶弹性体和所述内周突出部的内周面固定于该稳定杆的外周面。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通过将稳定器衬套固定于稳定杆,从而能够防止由滑动引起的性能的降低、噪音的产生等,并且也避免了异物进入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而且,能够通过在稳定器衬套中设置内周突出部来谋求提高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优异的带衬套的稳定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主体橡胶弹性体和内周突出部的内周面固定于稳定杆的外周面,能够提供一种高性能的稳定器,并且作用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面的轴向端部的应力能够被内周突出部分散,从而也充分地确保主体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稳定器衬套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稳定器衬套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1的VI-VI剖视图。

图7是表示具有图1所示的稳定器衬套的带衬套的稳定杆的车辆安装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带衬套的稳定杆的车辆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图,是相当于图9的VIII-VIII截面的图。

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稳定器衬套;12:主体橡胶弹性体;22:内周突出部;24:内周面;30:稳定杆;32:带衬套的稳定杆;34:固定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图6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0。稳定器衬套10具有将调节构件14硫化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构造。在以下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是指图2中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作为轴向的图1中的左右方向。

更详细地说,主体橡胶弹性体12整体被设为筒状,如图3~图6所示,具有左右贯穿的圆形截面的安装孔16。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2在圆周上的至少局部具有切割面18,安装孔16的周壁部在切割面18处被沿周向截断。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前后两表面及上表面成为朝向外周开口的连续的槽状,且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比中央部分向外周突出。特别是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外周面的上半部分,在靠近内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着较向外周突出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在周向上延伸的左右一组凹槽20、20。该左右一组凹槽20、20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但是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上一体形成有左右一组内周突出部22、22。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内周突出部22呈筒状,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部分从轴向端面朝向轴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突出部22形成在向内周侧离开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端面的外周端的位置。而且,内周突出部22相对于后述的稳定杆30与外托架42及车辆车身40之间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压缩区域而言向轴向外侧突出设置,并且在后述的向车辆安装的安装状态下,内周突出部22的外周面26被设为不被金属配件等直接约束的自由表面。

进而,内周突出部22的内周面24被设为以大致恒定的直径左右延伸的圆筒面,具有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的直径。另一方面,内周突出部22的外周面26被设为随着朝向突出顶端去逐渐成为小径的锥形形状。由此,内周突出部22随着朝向突出顶端去逐渐在径向上成为薄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周突出部22的外周面26相对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外周部分的轴向端面以大于0°且小于90°的角度θ倾斜,优选的是,外周面26相对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外周部分的轴向端面以10°~60°的角度θ倾斜,更优选的是以20°~40°的角度θ倾斜。据此也明确可知,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外周部分的轴向端面与内周突出部22的构成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部分的轴向端面的外周面26以彼此不同的角度相对倾斜设置。而且,期望的是,内周突出部22自主体橡胶弹性体12突出的轴向突出尺寸l为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径向前后的厚度T的一半以下。进而,期望的是,内周突出部22的径向上的最大厚度t为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端面的径向前后的厚度T’以下,优选的是,相对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端面的厚度T’为一半以下。总之,期望的是,内周突出部22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端面上仅形成于偏离外周端的内周部分。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上固定有调节构件14。调节构件14由铝合金等金属、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并硫化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下端部。而且,调节构件14如图4所示,上表面被设为朝向上方开口的凹状的弯曲面,上表面沿着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周向弯曲,并且下表面被设为平面,随着朝向左右外侧去而逐渐成为厚壁。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构件14的左右两端部分的上表面具有朝向上方凸起的大致圆弧状截面,上表面与左右侧面不构成角度地圆滑地连续。另外,调节构件14的包括下表面在内的下端部自主体橡胶弹性体12暴露于下方。

如图7所示,如上所述构成的稳定器衬套10安装于稳定杆30的中间部分,并构成带衬套的稳定杆32。更详细地说,带衬套的稳定杆32形成为在由大致U字状的弹簧钢做成的稳定杆30的中间部分左右分开地安装有两个稳定器衬套10、10的构造。

通过借助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切割面18将稳定杆30向安装孔16内插入,从而以主体橡胶弹性体12外套于稳定杆30的状态将稳定器衬套10安装于稳定杆30。而且,稳定器衬套10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面构成以重叠于稳定杆30的外周面的状态实现固定的固定面34,主体橡胶弹性体12以外套状态固定于稳定杆30。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2与稳定杆30之间的固定方法并不特别限定,能够适当地采用基于粘接剂的粘接、硫化粘接等的稳定器衬套10成形后的固定方法。

而且,以重叠于稳定杆30的外周面的状态实现固定的固定面34构成为包括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端面突出的内周突出部22、22的内周面24、24,内周突出部22、22的内周面24、24以重叠于稳定杆30的外周面的状态实现固定。另外,内周突出部22、22与稳定杆30之间的固定方法和主体橡胶弹性体12与稳定杆30之间的固定方法相同地并不特别限定,能够采用例如基于粘接、硫化粘接等的后固定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稳定杆30上的稳定器衬套10的安装部分形成得直径比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径大。由此,通过使稳定杆30向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安装孔16内插入,从而使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安装孔16向外周侧扩张,安装孔16的内周面易于紧贴稳定杆30的外周面。

而且,如图7~图9所示,在稳定杆30安装有稳定器衬套10、10的构造的带衬套的稳定杆32安装在车辆上。即,稳定杆30的两端部分别安装在成为车轮36侧的左右的悬臂38、38上,并且稳定杆30的中间部分利用稳定器衬套10、10安装于车辆车身40。各个稳定器衬套10借助安装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外周面的外托架42安装于车辆车身40。

外托架42是由金属、硬质的纤维加强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如图8、9所示,具有重叠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上表面和前后两侧面的槽状的安装部44。安装部44的左右两端部分以朝向外周凸起的弯曲形状比左右中央部分向外周突出,安装部44的左右两端部分与左右中央部分之间的交界部分以内周侧成为山形折叠的形态弯折。而且,安装部44的下开口端部被设为以朝向前后内侧凸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安装部44与安装片46之间的交界部分圆滑地连续。另外,在安装部44的下端一体形成有向前后各一方的外侧突出的一组安装片46、46。在安装片46上上下贯穿地形成有未图示的螺栓孔,借助贯穿于螺栓孔的未图示的螺栓,安装片46能够螺栓固定在车辆车身40上。

该外托架42的安装部44重叠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外周面(上表面和前后两侧面),并且在调节构件14的下表面重叠于车辆车身40的状态下,外托架42的安装片46、46螺栓固定于车辆车身40。由此,稳定器衬套10安装于车辆车身40,稳定杆30的中间部分借助稳定器衬套10安装于车辆车身40。另外,安装片46也可以利用铆钉接合、弯边固定、焊接等除螺栓固定以外的方法固定于车辆车身40。

通过如此将外托架42固定于车辆车身40,从而使主体橡胶弹性体12在外托架42与车辆车身40之间被压缩。而且,通过在插入有稳定杆30的状态下将外托架42安装于车辆车身40,从而使主体橡胶弹性体12在稳定杆30与外托架42的安装部44及车辆车身40(调节构件14)的径向之间被压缩。

在这种主体橡胶弹性体12被压缩的安装状态下,即使外托架42上的安装部44的开口端内周缘部接触主体橡胶弹性体12,由于安装部44的开口端部形成为弯曲形状,因此也能够避免主体橡胶弹性体12产生龟裂等不良情况。而且,如图9所示,形成于安装部44且内周侧成为山形的弯折部分重叠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上的凹槽20、20的开口部分,也能够防止该弯折部分的抵靠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损伤。

另外,通过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面固定于稳定杆30的外周面,从而由于因径向的压缩而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端面上产生的向轴向外侧的鼓出变形,而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面的轴向端部作用有拉伸应力。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0中,利用一体形成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部分的内周突出部22、22,减少了主体橡胶弹性体12向轴向外侧的变形并且高效地产生了径向的压缩。由此,避免了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面的轴向端部产生龟裂等情况,谋求提高了耐久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相对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外周面上的对外托架42进行固定的固定区域而言的、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对应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面)突出至偏离到轴向外侧的位置,并形成内周突出部22,从而通过外托架42而施加到稳定器衬套10的紧固力、别紧力等不会直接施加到内周突出部22的顶端部分。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突出部22随着朝向突出顶端去逐渐在径向上成为薄壁,从而使内周突出部22的外周面26成为锥形形状。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相对于径向的压缩而作用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端面的拉伸应力。其结果,避免了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端面上产生龟裂等情况,谋求提高了耐久性。

而且,内周突出部22的内周面24被设为在向稳定杆30安装前的稳定器衬套10的单体状态下相对于轴向不倾斜地延伸的圆筒面,并与同样地被设为圆筒面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面在轴向上连续。由此,即使稳定杆30插入到内周突出部22内并使内周突出部22的内周面24扩张,由内周突出部22的变形引起的褶皱等凹凸也不易产生于内周面24,从而将内周突出部22与稳定杆30之间有效地固定。

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2固定于稳定杆30,不会产生因相对于稳定杆30的长度方向、周向的滑动而导致稳定器衬套10的位置偏移、弹簧作用的降低、由粘滑(日文:スティックスリップ)引起的噪音的产生等,能够实现目标车辆姿势的稳定化、优异的乘坐舒适性等。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2与稳定杆30之间的固定,防止了水、沙尘等异物进入这些构件之间,防止了噪音的产生、稳定杆30因受到侵蚀而导致其耐久性的降低等。此外,由于包括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面和内周突出部22、22的内周面24、24在内的固定面34整体固定于稳定杆30的外周面,因此不易产生由异物的接触引起的固定部分的劣化,自稳定杆30的剥离也不易成为问题。特别是,内周突出部22的突出顶端部分的顶端面被设为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环状平面,确保了一定程度的厚度和与此相伴的变形刚性,因此内周突出部22直至突出顶端都以充分的强度固定于稳定杆30的外周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突出部22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端面上向内周侧离开外周端地设置,内周突出部22在比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径向中间靠内周侧的位置在径向上局部地设置。由此,在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2向稳定杆30的固定引起的应力集中易于成为问题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内周面的轴向端部中,通过设置内周突出部22来谋求提高耐久性,并且抑制了内周突出部22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弹簧特性的影响,能够获得目标特性。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被该具体的记载所限定。例如,内周突出部22也可以仅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任一个轴向端面上突出设置。另外,在内周突出部22突出形成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2的轴向两端面的情况下,该轴向两侧的内周突出部22、22也能够被设为彼此不同的形状。

另外,内周突出部的构造不该由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例所限定解释。例如,内周突出部的外周面也可以是以大致恒定的直径在轴向上直线地延伸的非锥形形状。另外,内周突出部的内周面在向稳定杆固定之前,也可以是随着朝向突出顶端去扩径或缩径的锥形形状,在该情况下,可以是内周面的整体为锥形形状,但也可以是仅突出顶端部分等内周面局部被设为锥形形状。而且,内周突出部不必在周向的整周上为恒定截面,也可以是突出高度、截面形状在周向上发生变化。

而且,如果内周突出部设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部分,则例如也能够设置为基端部的外周端位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外周端。总之,内周突出部并不限定于仅设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部分,也可以设置于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周端到外周端的整个范围内。

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具体构造并不特别限定,例如也能够采用在圆周上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切割面并分割为两部分的构造等。特别是,切割面不是本发明中的必需结构,只要能够将主体橡胶弹性体以外套状态安装于稳定杆,就也能够省略切割面。

另外,调节构件14能够因所要求的特性等而被省略,稳定器衬套能够仅由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在供调节构件14配置的部分也配置主体橡胶弹性体。另外,调节构件的具体形状、材质能够根据要求特性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设为半筒状的上下一对金属配件,这些金属配件在大致一周的范围内以埋设状态固定于主体橡胶弹性体。

另外,稳定杆的具体形状等并不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各种公知的构造。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