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包括养鱼场、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N个给水泵和倒U形管,倒U形管上设置有入水口和密封盖,倒U形管的短尖端均插入养鱼场内,第一排水管与第二排水管上均设置有N个输入端,倒U形管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与第一排水管或第二排水管的侧壁上的输入端或给水泵的输出端相连,第一排水管的输出端与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排水管的输出端与离心机的输入端连接,离心机的输出端与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本发明还涉及这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的使用方法。其增加单位面积水体鱼的产量;水体能够循环利用;处理方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17216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兴业县葵峰双江原生态草鱼养殖场;

    申请/专利号CN201610596061.8

  • 发明设计人 李艳艳;

    申请日2016-07-25

  • 分类号A01K63/0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340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但玉梅

  • 地址 537800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山心镇葵峰村双江口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00:2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7-26

    授权

    授权

  • 2019-07-19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01K63/04 登记生效日:20190701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725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7-01-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3/04 申请日:201607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12-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给水排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本发明还涉及这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公元前11世纪殷末时就有池塘养鱼的记录。公元前5世纪的《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汉代养鲤已十分普遍。唐代由单养鲤发展成草鱼、青鱼、鲢、鳙等多种鱼类混养,是池塘养鱼技术的重要突破。至宋代,各地从长江中张捕上述4种鱼苗进行饲养已相当发达,并已认识到这些鱼类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明代出现了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的萌芽,并对鱼池建造、放养的密度和鱼种搭配、投饵、施肥、鱼病治疗等均有较详细记载。明代中叶,15、16世纪,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在鱼塘堤上栽种桑树、果树等,将养鱼和养蚕、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经营。1949年以来,池塘养鱼逐步向养鱼发达的长江、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区发展。1958年后,中国研究成功鲢、鳙、草鱼、青鱼、鲮、团头鲂等主要养殖鱼类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改变了长期依靠张捕天然鱼苗供不应求的局面。此外,先进养鱼经验的普及、主要鱼病的防治、配合饵料的研制和推广,也促进了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中国池塘养鱼无论在总产量、养殖面积或集中连片鱼池平均单产方面均居世界首位。现有养鱼场的养鱼池水是自然状态,没有专门的消毒与净化设备。因此,所养的鱼容易发生病虫害,使鱼发病或死亡,造成产量的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包括养鱼场、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N个给水泵和N个倒U形管,倒U形管的上部中央水平,倒U形管的上部中央设置有入水口和与入水口配合的密封盖,倒U形管的下部两尖端的长度不同,倒U形管的下部的短尖端均插入养鱼场内,第一排水管与第二排水管平行布置,第一排水管与第二排水管的侧壁上均设置有N个与倒U形管配合的输入端,倒U形管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与第一排水管或第二排水管的侧壁上的输入端或给水泵的输出端相连,给水泵的输入端与水源相连,第一排水管的输出端与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排水管的输出端与离心机的输入端连接,离心机的输出端与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的输出端与用水系统相连,第一排水管与第二排水管的轴心线构成的平面低于养鱼场的底面。

短尖端的底端与养鱼场底面的距离控制为5-10cm。

入水口与密封盖螺栓连接。

倒U形管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与第一排水管或第二排水管的侧壁上的输入端或给水泵的输出端螺栓连接。

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是同时安装有超声波源、紫外C辐照波源、高能电子射线源的辐照器。

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的紫外C辐照辐射剂量为160mJ/cm2,波长为250nm,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的超声波源的频率为50KHz,超声功率为700W可调,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的高能电子射线的强度为3MeV,消毒剂量为6kGy。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就是提供这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的使用方法。

一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当需要排污时,将N个倒U形管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与第一排水管的输入端相连;

步骤2:依次打开密封盖,往倒U形管注水,注满后盖上密封盖,则上层水从养鱼场中通过第一排水管经过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消毒后进入用水系统;

步骤3:当水深比未排污的初始水面低60-100cm时,将N个倒U形管的下部的长尖端从第一排水管的输入端上拆卸,并将N个倒U形管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与第二排水管的输入端相连,则剩余水从养鱼场中通过第二排水管经过离心机离心后再经过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消毒后进入用水系统;

步骤4:停止抽水后,清理养鱼场底部的鱼粪、沉积物;

步骤5:当需要给水时,将N个倒U形管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给水泵的输出端相连,则给水泵将水源处水抽入养鱼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能够对养鱼场的水进行除杂、消毒杀菌,还能够清除水中病虫害残体,并能够清除水中的氨氮、重金属离子、纤毛虫和虫卵及微颗粒物质,保持水体清洁,这样,能够克服养鱼水体有害物及病虫害的危害,增加单位面积水体鱼的产量;水体能够循环利用;处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养鱼场,2倒U形管,3第一排水管,4第二排水管,5给水泵,6入水口,7密封盖,8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9离心机,10用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所示,一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包括养鱼场1、第一排水管3、第二排水管4、N个给水泵5和N个倒U形管2,倒U形管2的上部中央水平,倒U形管2的上部中央设置有入水口6和与入水口6配合的密封盖7,倒U形管2的下部两尖端的长度不同,倒U形管2的下部的短尖端均插入养鱼场1内,第一排水管3与第二排水管4平行布置,第一排水管3与第二排水管4的侧壁上均设置有N个与倒U形管2配合的输入端,倒U形管2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与第一排水管3或第二排水管4的侧壁上的输入端或给水泵5的输出端相连,给水泵5的输入端与水源相连,第一排水管3的输出端与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8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排水管4的输出端与离心机9的输入端连接,离心机9的输出端与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8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8的输出端与用水系统10相连,第一排水管3与第二排水管4的轴心线构成的平面低于养鱼场1的底面。

短尖端的底端与养鱼场1底面的距离控制为5-10cm。

入水口6与密封盖7螺栓连接。

倒U形管2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与第一排水管3或第二排水管4的侧壁上的输入端或给水泵5的输出端螺栓连接。

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8是同时安装有超声波源、紫外C辐照波源、高能电子射线源的辐照器。

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8的紫外C辐照辐射剂量为160mJ/cm2,波长为250nm,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8的超声波源的频率为50KHz,超声功率为700W可调,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8的高能电子射线的强度为3MeV,消毒剂量为6kGy。

一种养鱼场给水排污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当需要排污时,将N个倒U形管2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与第一排水管3的输入端相连;

步骤2:依次打开密封盖7,往倒U形管2注水,注满后盖上密封盖7,则上层水从养鱼场1中通过第一排水管3经过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8消毒后进入用水系统10;

步骤3:当水深比未排污的初始水面低60-100cm时,将N个倒U形管2的下部的长尖端从第一排水管3的输入端上拆卸,并将N个倒U形管2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与第二排水管4的输入端相连,则剩余水从养鱼场1中通过第二排水管4经过离心机9离心后再经过超声-高能电子射线-紫外联合辐照器8消毒后进入用水系统10;

步骤4:停止抽水后,清理养鱼场1底部的鱼粪、沉积物;

步骤5:当需要给水时,将N个倒U形管2的下部的长尖端分别给水泵5的输出端相连,则给水泵5将水源处水抽入养鱼场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