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高效净化的生态浮床

一种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高效净化的生态浮床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高效净化的生态浮床装置,该浮床装置每个浮床单体由若干个浮床格组成,每个浮床格内设置若干个种植块。浮床由边框、内支撑、植物、种植块、纵向固定绳、横向固定绳、中心孔和边孔构成。本发明的种植块采用纵向固定绳和横向固定绳固定,植物种植于种植块的中心孔和边孔内,中心孔和边孔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实现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高效净化。本发明制备的生态浮床构造简单,运行成本低,适用范围广,能够高效的净化地表水体,环境效益显著。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96733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东北师范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610465940.7

  • 申请日2016-06-24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长春市东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刘延军

  • 地址 130024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31:3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3-05

    授权

    授权

  • 2016-10-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2F3/32 申请日:201606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9-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生态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高效净化的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人类的活动,使得河流、湖泊和公园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污染修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针对地表水体修复的方法较多,相比之下,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因适用范围广、净化效果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和成本低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

人工生态浮床的水体富营养化净化原理是通过在浮床上种植的植物吸收地表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并通过光合作用使其成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另外,浮床上生长的植物根系为水体中的鱼类提供营养物质,也提高了水质的净化效率。

目前使用人工生态浮床净化水质的专利包括: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201310205250.4)、一种可生态调控的鱼礁生态浮床装置(201010262993.1)、筛网式生态浮床的制作及使用方法(201010185426.0)、淹没式组合生态浮床水质改善装置(201010109971.1)、一种用漂浮植物浮床治理护坡风浪区富营养化的方法(200610039906.X)、一种悬挂弹性填料的多层次立体生态浮床(201510078919.7)、一种生态浮床及净化水体的方法(201410649284.7)、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源用的立体浮床的制作方法(201410712579.4)、一种组合型生态浮床净化装置(201010202258.1)、一种框架型湿式生态浮床(201210487587.4)、一种用于城市黑臭河道水质强化净化的三维立体式生态浮床(201510577900.7)、一种复合生态浮床(201510403902.4)、一种用于湖泊水体污染修复的生态浮床装置(201510397364.2)、一种用于河湖水质净化的生态浮床装置(201510937521.4)、一种基于生态浮床的水体生态修复方法(2016100084843)和一种可以用于水体净化的自浮式生态浮床(2015104034567)等。但上述专利存在工艺复杂、运行成本高和净化效率低等一种或多种缺点,因而使用成本较高,推广应用困难。

因此,建立一个简单实用、特别是经济效益明显,同时有效的净化各类地表水体的生态浮床装置,将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高效净化的生态浮床装置,实施后不仅能够净化地表水体,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问题,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高效净化的生态浮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浮床单体的浮床边框为矩形结构,浮床单体内设置纵向和横向内支撑,将浮床单体分割为4~9个浮床格,每个浮床格内设置4~9个种植块,种植块与种植块、边框和内支撑之间采用纵向固定绳和横向固定绳固定,种植块上设置中心孔和边孔,植物种植于种植块的中心孔和边孔内,中心孔和边孔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

具体的制作要求如下:

种植块采用40~80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备,每个种植块采用矩形或圆形,边长或直径为200~600mm。

纵向固定绳和横向固定绳采用麻绳或尼龙绳,直径为1~4mm,边框和内支撑采用轻质的木材或竹材制备。

浮床的种植块上的中心孔直径为10~30mm,边孔直径为5mm~15mm,中心孔与边孔的中心距为直径的0.2~0.4倍或边长的0..30~0.45倍。

种植块与种植块、边框和内支撑之间的最小净间距为50~100mm。

本发明的种植块上种植的植物具备吸收地表水体污染物功能,同时又具有经济价值,植物株高达到80mm以上时移栽到浮床内,移栽时植物的颈部与种植块接触的部位采用层厚为0.5~1.5mm厚的EPE珍珠棉片包裹,待植物生长20天以上,取下珍珠棉片。

将上述的每个浮床单体连接一起,组成一个生态浮岛,将生态浮岛置于要处理的地表水体中,生态浮岛面积占处理地表水体水面的10%~30%,采用绳索将生态浮岛与水底或岸边固定。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实现低成本高效治理富营养化地表水体,本发明不需要设置浮块就能使浮床浮于要处理的水面,该方法简单,取材广泛,维修方便,环境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边框,2.内支撑,3.植物,4.种植块,5. 纵向固定绳,6. 横向固定绳,7. 中心孔,8. 边孔,9. 浮床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用于公园富营养化水体高效净化的生态浮床

如图1、图2所示,制作生态浮床结构,每个浮床单体的浮床边框1为矩形结构,浮床单体内设置纵向和横向内支撑2,将浮床单体分割为9个浮床格9,每个浮床格9内设置9个种植块4、边框1和内支撑2之间采用纵向固定绳5和横向固定绳6固定,种植块4上设置中心孔7和边孔8,植物3种植于种植块4的中心孔7和边孔8内。

种植块4采用40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备,边框和内支撑采用轻质的木材制备;每个种植块4采用矩形,边长为200mm;纵向固定绳5和横向固定绳6采用麻绳,直径为1mm。

如图4所示,浮床的种植块4上的中心孔7直径为10mm,边孔8直径为5mm,中心孔与边孔的中心距为边长的0.45倍,种植块4与种植块4、边框1和内支撑2之间的最小净间距为50mm。

本发明选取空心菜和浮萍作为种植的植物3,空心菜种植于边孔8内,浮萍种植于中心孔7内,植物3株高达到80mm以上时移栽到浮床内,移栽时植物3的颈部与种植块4接触的部位采用层厚为0.5mm厚的EPE珍珠棉片包裹,待植物3生长20天以上,取下珍珠棉片。

将上述的每个浮床单体连接一起,组成一个生态浮岛,将生态浮岛置于要处理的公园地表水体中,生态浮岛面积占处理地表水体水面的30%,采用绳索将生态浮岛与水底固定。

等植物3生长到一定高度,根据需要进行采摘,秋季植物生产结束,清除浮床装置内的植物残体,第二年继续使用。

[实施例2:用于湖泊富营养化水体高效净化的生态浮床

选取湖泊的一角作为开展水体富营养化治理,首先制作生态浮床结构,每个浮床单体的浮床边框1为矩形结构,浮床单体内设置纵向和横向内支撑2,将浮床单体分割为4个浮床格9,每个浮床格内设置4个种植块4,种植块4采用纵向固定绳5和横向固定绳6固定。

种植块4采用80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备,边框和内支撑采用轻质的竹材制备;每个种植块4采用圆形,直径为600mm;纵向固定绳5和横向固定绳6采用尼龙绳,直径为4mm。

浮床的种植块4上的中心孔7直径为30mm,边孔8直径为15mm,中心孔与边孔的中心距为直径的0.3倍。

种植块4与种植块4、边框1和内支撑2之间的最小净间距为100mm。

本发明的植物3采用空心菜和浮萍,空心菜种植于边孔8内,浮萍种植于中心孔7内,植物3株高达到80mm以上时移栽到浮床内,移栽时植物3的颈部与种植块4接触的部位采用层厚为1.5mm厚的EPE珍珠棉片包裹,待植物3生长20天以上,取下珍珠棉片。

将上述的每个浮床单体连接一起,组成一个生态浮岛,将生态浮岛置于要处理的地表水体中,生态浮岛面积占处理地表水体水面的10%,采用绳索将生态浮岛与岸边固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