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带自反馈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

一种带自反馈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自反馈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包括转子、上轴承座、下轴承座、球形轴承,在球形轴承上设置多个油槽、进油口及油路,采用自反馈的节流方式,无需额外增加节流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小孔节流器带来的各种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承载能力大等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69754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东南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610244679.8

  • 发明设计人 蒋书运;徐春冬;

    申请日2016-04-19

  • 分类号F16C32/06(20060101);

  • 代理机构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吴旭

  • 地址 211189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37:0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2-28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F16C32/0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419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8-02-23

    授权

    授权

  • 2016-07-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C32/06 申请日:201604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6-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自反馈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属于推力轴承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的广泛采用小孔节流、毛细管节流以及小孔和自反馈相结 合的节流方式。对小孔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由于小孔节流器内径通常小于0.3毫 米,因此制造难度大、制造成本高,且由于内径较小,容易发生堵塞。对于毛细管节流 器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由于毛细管节流器通常较长,附件大而复杂,导致制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一种带自反馈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省去 了节流器结构。

技术方案:一种带自反馈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包括转子、上轴承座、下轴承 座、球形轴承,所述球形轴承位于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连接形成的腔体内,所述转子连 接球形轴承;

沿所述球形轴承的表面,在上半部分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环状上进油槽、环状上自反 馈油槽、环状上回油槽、上静压腔,在下半部分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环状下进油槽、环状 下自反馈油槽、环状下回油槽、下静压腔,在球形轴承的水平圆周面上设有环状轴承回 油槽;在所述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的连接处设有与腔体连通的环状轴承座回油槽,在上 轴承座和下轴承座的连接面上设有若干个连接所述环状轴承座回油槽的油孔;

在所述转子的中心设有从上而下并连通到球形轴承内部的总进油孔,在所述球形轴 承内部设有上进油孔、上自反馈通路、上回油通路、下进油孔、下自反馈通路、下回油 通路;其中,所述环状上进油槽通过上进油孔与总进油孔位于球形轴承的球心处位置相 连通,环状下进油槽通过下进油孔与总进油孔位于球形轴承的球心处位置相连通,环状 上自反馈油槽通过上自反馈通路与下静压腔相连通,环状下自反馈油槽通过下自反馈通 路与上静压腔相连通,环状上回油槽通过上回油通路与环状轴承回油槽相连通,环状下 回油槽通过下回油通路与环状轴承回油槽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环状上进油槽、环状上自反馈油槽、环状上回油槽、上静压腔分别与 环状下进油槽、环状下自反馈油槽、环状下回油槽、下静压腔关于球形轴承的水平中心 面对称。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自反馈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采用自反馈的节 流方式,无需额外增加节流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小孔节流器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 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承载能力大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带自反馈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球形推力轴承的球形轴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如图1所示,一种带自反馈节流的静压球形推力轴承,包括转子1、上轴承座3、 下轴承座7、球形轴承13。上轴承座3和下轴承座7紧密连接在一起,球形轴承13位 于上轴承座3和下轴承座7连接形成的腔体内。转子1连接球形轴承13并固联为一体。

如图2所示,沿球形轴承13的表面,在上半部分从上向下依次设置环状上进油槽 15、环状上自反馈油槽16、环状上回油槽17、上静压腔18,在下半部分从下向上依次 设置环状下进油槽19、环状下自反馈油槽20、环状下回油槽21、下静压腔22,在球形 轴承13的水平圆周面上设有环状轴承回油槽6。在上轴承座3和下轴承座7的连接处设 有与腔体连通的环状轴承座回油槽12,在上轴承座3和下轴承座7的连接面上设有若干 个连接环状轴承座回油槽12的油孔11。其中,上环状进油槽15、环状上自反馈油槽16、 环状上回油槽17、上静压腔18分别与环状下进油槽19、环状下自反馈油槽20、环状下 回油槽21、下静压腔22关于球形轴承13的水平中心面对称。

在转子1的中心设有从上而下并连通到球形轴承13内部的总进油孔14,,用于由外 部供油设备向轴承内输入压力油。在球形轴承13内部设有上进油孔2、上自反馈通路4、 上回油通路5、下进油孔8、下自反馈通路9、下回油通路10。其中,环状上进油槽15 通过上进油孔2与总进油孔14位于球形轴承13的球心处位置相连通,环状下进油槽19 通过下进油孔8与总进油孔14位于球形轴承13的球心处位置相连通,环状上进油槽15 和环状下进油槽19的作用是将外部压力油均匀输送至轴承与底座之间的间隙内。环状 上自反馈油槽16通过上自反馈通路4与下静压腔22相连通,环状下自反馈油槽20通 过下自反馈通路9与上静压腔18相连通,环状上回油槽17通过上回油通路5与环状轴 承回油槽6相连通,环状下回油槽21通过下回油通路10与环状轴承回油槽6相连通。

工作时,假设球形轴承13承受向下的外载荷,则在外力的作用下,球形轴承13将 向下运动,从而导致环状上进油槽15和环状上自反馈油槽16之间的轴承间隙增大,而 环状下进油槽19和环状下自反馈油槽20之间的轴承间隙减小。环状上进油槽15和环 状上自反馈油槽16之间的轴承间隙增大,将使得由环状上进油槽15流出并进入环状上 自反馈油槽16的压力油所承受的阻力减小,从而导致进入环状上自反馈油槽16和下静 压腔22的压力油压力增大。环状下进油槽19和环状下自反馈油槽20之间的轴承间隙 减小,将使得由环状下进油槽19流出并进入环状下自反馈油槽20的压力油所承受的阻 力增大,从而导致进入环状下自反馈油槽19和上静压腔18的压力油压力减小。球形轴 承13的上静压腔18的压力减小和下静压腔22的压力增大,将使得球形轴承13提供向 上的承载力,用于抵抗外载荷。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 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