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及组串式逆变器系统

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及组串式逆变器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及组串式逆变器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实时确定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根据所述第一离散度确定对应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在所述第二离散度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时,按照设定的调整策略调整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光伏组串的接入组合,使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小于设定的第一阈值。本发明解决目前组串式逆变器无法应对因随机性遮挡等原因导致的并联失配的问题,达到了通过光伏组串的动态匹配减少光伏组串并联失配导致的功率损失,进而提高发电量的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65642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兴能源(天津)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179331.5

  • 发明设计人 邢帅;钱立伟;

    申请日2016-03-25

  • 分类号H02S40/36(20140101);H02S40/32(20140101);G05F1/67(20060101);

  • 代理机构11332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孟金喆;胡彬

  • 地址 300450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洞庭路58号融汇大厦8层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46:3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0-11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H02S40/36 专利号:ZL2016101793315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兴储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变更后:兴储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643030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富仓路68号 变更后:643030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富仓路68号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20-06-19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2S40/36 登记生效日:20200529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325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8-05-15

    授权

    授权

  • 2016-07-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2S40/36 申请日:201603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6-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及组串式逆变器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因具有可再生、随处可得、就近供电、运行成本低及无污染等优点,已经成为新能源领域中技术相对成熟以及开发利用水平较高的新型能源之一。

组串(PVString)是由光伏电池组件(PhotoVoltaicModule)串联而成,而光伏电池组件是由电池单体(cell)经过有效串联后严密封装而成。多路组串并联接入逆变器,用于吸收太阳光能并将太能光能转化成电能,成为逆变器的有效输入。由于组串长期安装于室外环境中,可能发生由于鸟粪、树叶或云等随机性遮挡而导致某路组串的输出功率下降。目前,采用组串式逆变器减少并联失配的影响,但是,由于每路光伏组串接入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组合是固定的,因此,对于某些因随机性事件引起的遮挡而导致的光伏组串的并联失配情况仍然无法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及组串式逆变器系统,以实现提供一种减少功率损失的光伏组串动态分组的方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包括:

实时确定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

根据所述第一离散度确定对应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

在所述第二离散度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时,按照设定的调整策略调整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光伏组串的接入组合,使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小于设定的第一阈值。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组串式逆变器系统,包括:

主控单元,用于实时确定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根据所述第一离散度确定对应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在所述第二离散度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时,按照设定的调整策略调整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光伏组串的接入组合,使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小于设定的第一阈值;

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用于获取光伏组串的各个工作点对应的输出参数,并将所述输出参数发送至所述主控单元;

转换开关,用于连接光伏组串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用于根据所述主控单元的接入组合,切换所述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的光伏组串。

本发明通过实时确定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根据所述第一离散度确定对应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在所述第二离散度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时,按照设定的调整策略调整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光伏组串的接入组合,使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小于设定的第一阈值,解决目前组串式逆变器无法应对因随机性遮挡等原因导致的并联失配的问题,达到了通过光伏组串的动态匹配减少光伏组串并联失配导致的功率损失,进而提高发电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中光伏组串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接入组合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另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组串式逆变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解决因随机性事件引起的遮挡而导致的光伏组串的并联失配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装置来执行,所述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装置被配置于组串式逆变器中。所述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0、实时确定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

其中,光伏组串指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由设定数量的组件串联组成的直流电压的输出单元。如图1b所示的光伏组串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接入组合示意图。每路光伏组串通过转换开关内的N组触点与N路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MPPT)连接。接入组合指光伏组串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接入关系。此处的接入关系指哪一路光伏组串接入哪一路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MPPT)。例如,若预先规定同一时刻同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的光伏组串的数量不超过4路,同一时刻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的光伏组串的数量不超过1路。那么,可以采用排列组合的方式确定6路光伏组串、2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和1路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接入组合情况。通过定义M×N阶状态矩阵S表示光伏组串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接入情况,M代表光伏组串数量,N代表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数量,矩阵元素的取值由下述公式定义。

第一离散度指各路光伏组串在各个工作点的离散化程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征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例如,可以在当前工作点下,定义光伏组串的输出参数之间的欧式距离为光伏组串之间的离散度,用D表示。例如,光伏组串A的最大工作点处的输出参数为(Ua,Ia),光伏组串B的最大工作点处的输出参数为(Ub,Ib),则光伏组串A和光伏组串B之间的离散度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DAB=(Ua-Ub)2+(Ia-Ib)2---(2)>

在计算得到光伏组串A和同一路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中其他光伏组串的离散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光伏组串A的离散度。

>DA=ΣI=1NDAIN-1,---(3)>

其中,I≠A,N为当前时刻光伏组串A所接入的某路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所进入光伏组串的数量。

由此可知,获取当前时刻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根据所述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确定在同一工作点处且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之间的欧式距离;根据当前光伏组串与其余光伏组串的欧式距离确定当前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

步骤120、根据所述第一离散度确定对应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

其中,第二离散度为同一时刻同一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所接入的各路光伏组串之间的接近程度。例如,主控单元可以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二离散度。

>DM=Σi=1NDiN,---(4)>

其中,N为当前时刻当前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所接入的光伏组串的数量,Di为当前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中光伏组串的离散度。

根据在当前时刻接入同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各路光伏组串的当前工作点最接近(第一离散度最接近)的原则,对各路光伏组串进行动态分组。此外,还可以根据神经网络算法或支持向量机方法等其它分类算法实现动态分组,使同一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中接入的光伏组串在当前时刻的工作点最接近。

步骤130、在所述第二离散度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时,按照设定的调整策略调整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光伏组串的接入组合,使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小于设定的第一阈值。

为了防止频繁的切换接入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光伏组串,预设第一阈值。当检测到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则启动光伏组串的动态调整,使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均不超过所述第一阈值。例如,在存在一路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超过所述第一阈值时,激活此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所接入的光伏组串的动态调整。当存在至少两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超过所述第一阈值时,激活全局动态调整,对所有光伏组串进行重新分组。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实时确定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根据所述第一离散度确定对应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在所述第二离散度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时,按照设定的调整策略调整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光伏组串的接入组合,使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小于设定的第一阈值,解决目前组串式逆变器无法应对因随机性遮挡等原因导致的并联失配的问题,达到了通过光伏组串的动态匹配减少光伏组串并联失配导致的功率损失,进而提高发电量的效果。

实施例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另一种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在所述第二离散度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时,按照设定的调整策略调整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光伏组串的接入组合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依次计算各路主最大功率点检测电路(简称主MPPT)接入的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并根据第一离散度确定各路主MPPT的第二离散度。

可以根据当前时刻接入同一主最大功率点检测电路的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通过加和求平均值的方式确定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比较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确定最大值。下面举例说明具体计算方法,但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的计算方法不限于本例所列举的方式。假设光伏组件采用250W规格,每路光伏组串包括20个组件。组串式逆变器的功率为30KW,包括两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和一路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共有6路光伏组串接入了组串式逆变器。每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最多接入4路光伏组串,每路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1路光伏组串。若已知某时刻光伏组串的工作状态为:第一光伏组串(DC1)、第二光伏组串(DC2)和第三光伏组串(DC3)接入第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1),输出参数为:DC1=(632V,6.7A)、DC2=(632V,6.6A)、DC3=(632V,6.7A)。第四光伏组串(DC4)、第五光伏组串(DC5)和第六光伏组串(DC6)接入二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2),输出参数为:DC4=(630V,6.6A)、DC6=(630V,6.7A)、DC6=(630V,6.5A)。根据公式(1)可知,光伏组串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接入情况的状态矩阵为:

>S=100100100010010010;>

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D12=0.1,D13=0,D21=0.1,D23=0.1,D31=0,D32=0.1。

将上述计算结果代入公式(3),计算得到:D1=0.05,D2=0.1,D3=0.05。

再将上述计算结果代入公式(4),计算得到:DM1=0.067。

同样的,可以计算得到DM2=0.133。

步骤202、判断各路主MPPT的第二离散度是否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203,若否,返回执行步骤201。

将当前时刻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与预设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当存在至少一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超过所述第一阈值时,执行步骤203,否则,返回执行步骤201。

步骤203、判断是否存在至少两路主MPPT的第二离散度超过第一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207,否则,执行步骤204。

在确定第二离散度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数量为一路时,则执行步骤204。在确定第二离散度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数量为两路或两路以上时,则执行步骤207。

步骤204、判断检测MPPT是否接入组串,若是,则执行步骤205,否则执行步骤206。

主控单元判断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是否接入光伏组串。如果确定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已接入了光伏组串,则执行步骤205。若确定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未接入光伏组串,则执行步骤206。

步骤205、将接入检测MPPT的光伏组串恢复接入上一状态所接入的主MPPT,释放检测MPPT。

在确定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上接入有光伏组串时,查询该光伏组串上一状态的状态矩阵。根据所述状态矩阵记载的光伏组串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接入情况,将该光伏组串接入上一状态所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使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恢复到未接入任何光伏组串的状态。

步骤206、将第二离散度超过第一阈值的主MPPT中第一离散度最大的光伏组串接入检测MPPT,执行完本步骤后,转至执行步骤210。

在确定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上未接入光伏组串时,根据步骤201中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可知,第二离散度超过第一阈值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随接入的光伏组串中,第一离散度最大的光伏组串。将该第一离散度最大的光伏组串接入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

步骤207、依次把所有光伏组串接入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简称检测MPPT),检测每路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点,对所有光伏组串进行第一离散度分析,确定各路主MPPT的第二离散度最小的接入组合。

在确定第二离散度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数量为两路或两路以上时,依次将第二离散度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的各路光伏组串接入所述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通过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确定所接入的各路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点。根据设定规则对所有光伏组串执行重新分组操作,其中,所述设定规则包括选择同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对应的接入组合中第二离散度最小的接入组合,且同一路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光伏组串的数量不超过预设的接入容量。例如,对所有光伏组串进行第一离散度分析,以同一时刻同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的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差异最小为原则,优化所有光伏组串的分组,使各路主MPPT的第二离散度均为接入组合内的最小值。其中,离散度分析可以采用穷举法,即根据设定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接入容量,把所有可能的接入组合的方案均列出,再根据公式(4)分别计算各种接入组合中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从而,确定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最小第二离散度对应的接入组合。

步骤208、主控单元启动接入过程,控制转换开关按照确定的接入组合执行光伏组串切换操作。

步骤209、实时确定检测MPPT是否接入光伏组串,若是,则执行步骤210,若否,则执行步骤201。

主控单元判断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是否接入光伏组串。若是,则执行步骤210,否则,执行步骤201。

步骤210、实时获取接入检测MPPT的光伏组串的工作点,根据所述工作点实时计算将所述光伏组串接入所述光伏组串上一状态所接入的主MPPT时,主MPPT的第二离散度。

主控单元按照设定的周期值周期性的获取接入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光伏组串在各个工作点的输出参数。同时,确定当前接入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光伏组串的上一状态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获取当前时刻上一状态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除当前接入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光伏组串以外,剩余光伏组串在当前时刻对应的工作点的输出参数。根据当前时刻对应的工作点的输出参数与上述剩余光伏组串当前时刻对应的工作点的输出参数确定上一状态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

步骤211、实时判断第二离散度是否在设定的时间长度内均小于预设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205,若否,则执行步骤210。

若所述光伏组串上一状态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在设定的时间长度内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将所述光伏组串恢复接入所述上一状态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使所述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恢复至未接入光伏组串的状态。例如,若检测到当前接入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光伏组串与上一状态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中剩余光伏组串的第二离散度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在设定的时间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设置)内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执行步骤205,以避免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长时间被某一个光伏组串占用。

上述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和主控单元均设置于逆变器中。其中,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和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分别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用于获取光伏组串的各个工作点对应的输出参数,并将所述输出参数发送至所述主控单元。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现接入逆变器的光伏组串的动态优化分组,实现并联失配损失最小化,提高发电量。

为了更具体的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兹列举实例如下:

例一、设某时刻光伏组串的工作状态如下:

第一光伏组串(DC1)、第二光伏组串(DC2)和第三光伏组串(DC3)接入第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1),输出参数为:DC1=(632V,6.7A)、DC2=(632V,6.6A)、DC3=(632V,6.7A)。第四光伏组串(DC4)、第五光伏组串(DC5)和第六光伏组串(DC6)接入二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2),输出参数为:DC4=(630V,6.6A)、DC6=(630V,6.7A)、DC6=(630V,6.5A)。

状态矩阵为: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1)所接的DC1、DC2、DC3工作点发生变化,输出参数变为:

DC1=(601V,6.9A)、DC2=(601V,6.8A)、DC3=(601V,4.2A)。

此时第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1)的第二离散度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激活调整算法,根据算法原理,需要把光伏组串中第一离散度最大的光伏组串DC3接入到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即最终状态矩阵变为S1,各光伏组串输出参数变为:DC1=(632V,6.7A)、DC2=(632V,6.6A)、DC3=(629V,4.1A)。状态矩阵为:

>S1=100100001010010010>

经检测,优化分组后直流侧功率提高了226.6W。

例二、

设某时刻光伏组串的工作状态如下:

第一光伏组串(DC1)、第二光伏组串(DC2)和第三光伏组串(DC3)接入第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1),输出参数为:DC1=(632V,6.7A)、DC2=(632V,6.6A)、DC3=(632V,6.7A)。

第四光伏组串(DC4)、第五光伏组串(DC5)和第六光伏组串(DC6)接入第二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2),输出参数为:DC4=(630V,6.6A)、DC5=(630V,6.7A)、DC6=(630V,6.5A)。

状态矩阵为:

>S=100100100010010010>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1)所接的DC1、DC2、DC3工作点发生变化,输出参数变为:

DC1=(598V,7.0A)、DC2=(598V,6.9A)、DC3=(598V,4.5A);第二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主MPPT2)所接的DC4、DC5、DC6工作点发生变化,输出参数变为:DC4=(601V,6.8A)、DC5=(601V,4.0A)、DC6=(601V,6.9A)。

此时,两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均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激活调整算法,根据算法原理,最优化分组为DC1、DC2、DC4、DC6一组,DC3、DC5一组分别接入到主MPPT,即最终状态矩阵变为S2,各光伏组串输出参数变为:DC1=(632V,6.7A)、DC2=(632V,6.6A)、DC4=(632V,6.6A)、DC6=(632V,6.5A)为第一组。DC3=(630V,4.3A)、DC5=(630V,3.9A)为第二组。状态矩阵为:

>S2=100100010100010100>

经检测,调整前的直流侧功率为21640.9W,优化分组后直流侧功率为21850.2W,提高了209.3W。

实施例三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组串式逆变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组串式逆变器系统包括:

主控单元310,用于实时确定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根据所述第一离散度确定对应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在所述第二离散度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时,按照设定的调整策略调整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光伏组串的接入组合,使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小于设定的第一阈值;

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320,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用于获取光伏组串的各个工作点对应的输出参数,并将所述输出参数发送至所述主控单元;

转换开关330,用于连接光伏组串与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用于根据所述主控单元的接入组合,切换所述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的光伏组串。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320获取光伏组串的各个工作点对应的输出参数,并将所述输出参数发送至所述主控单元310。通过主控单元310实时确定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根据所述第一离散度确定对应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在所述第二离散度超过设定的第一阈值时,按照设定的调整策略调整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与光伏组串的接入组合,使各路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小于设定的第一阈值。再通过主控单元310控制转换开关330按照确定的接入组合切换所述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的光伏组串。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目前组串式逆变器无法应对因随机性遮挡等原因导致的并联失配的问题,达到了通过光伏组串的动态匹配减少光伏组串并联失配导致的功率损失,进而提高发电量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单元310具体用于:

获取当前时刻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

根据所述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确定在同一工作点处且同一接入组合内各路光伏组串之间的欧式距离;

根据当前光伏组串与其余光伏组串的欧式距离确定当前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

进一步的,所述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320包括:

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用于追踪至少一路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点;

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用于按照设定的周期值周期性的检测当前接入的一路光伏组串的工作点,以追踪当前接入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一路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点。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单元310,包括:

第一调整子单元,用于在存在一路所述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大于设定的第一阈值时,判断所述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是否接入光伏组串;

若是,则使所述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恢复至未接入光伏组串的状态,依次将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包括的各路光伏组串接入所述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以确定最大功率点,并根据设定规则对所有光伏组串执行重新分组操作,其中,所述设定规则包括选择同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对应的接入组合中第二离散度最小的接入组合,且同一路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光伏组串的数量不超过预设的接入容量;

若否,则将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中第一离散度最大的光伏组串接入所述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

以及,第二调整子单元,用于在存在至少两路所述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大于设定的第一阈值时,依次将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包括的各路光伏组串接入所述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以确定各路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点;

根据设定规则对所有光伏组串执行重新分组操作,其中,所述设定规则包括选择同一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对应的接入组合中第二离散度最小的接入组合,且同一路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接入光伏组串的数量不超过预设的接入容量。

进一步的,所述组串式逆变器系统还包括:

恢复子单元,用于判断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是否接入光伏组串,若是,则实时获取接入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光伏组串的工作点,根据所述光伏组串当前工作点的第一离散度以及所述光伏组串上一状态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中剩余光伏组串的第一离散度,确定所述光伏组串上一状态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

若所述光伏组串上一状态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的第二离散度在设定的时间长度内均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将所述光伏组串恢复接入所述上一状态接入的主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使所述检测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恢复至未接入光伏组串的状态。

上述组串式逆变器系统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止光伏组串并联失配的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