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昆虫驱避剂和昆虫驱避方法

昆虫驱避剂和昆虫驱避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有害昆虫具有高驱避效果、持续性优异、而且对人畜及农作物等毒性更低、也不会有土壤污染、能够简便使用的昆虫驱避剂、以及昆虫驱避方法。以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以及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的分别至少一种以上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将其直接、或者渗透于适当的载体、或者与载体混合并添加适当添加剂,制成固形剂、油剂(液剤)、乳剂、水合剂、糊剂、凝胶剂、气雾剂、微胶囊剂等剂型的驱避剂,以喷雾、散布、涂布、挥发、或烟熏的任一方法使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53081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理研香料控股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580001818.8

  • 发明设计人 川上真人;

    申请日2015-01-06

  • 分类号A01N31/04;A01N27/00;A01N31/06;A01N35/06;A01N45/02;A01P17/00;

  • 代理机构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杨琦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54: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1-14

    授权

    授权

  • 2017-06-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N31/04 申请日:20150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4-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蟑螂、苍蝇(家蝇、果蝇、蛾蝇等)、蚊子、蚋、虻等有害昆虫的驱避剂、以及驱避方法。

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昆虫驱避剂、以及使用其的驱避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以及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的分别至少一种以上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

背景技术

蟑螂、苍蝇(家蝇、果蝇、蛾蝇等)、蚊子、蚋、虻等有害昆虫不仅会叮咬人、令人感觉不快以外,还存在成为病原菌的媒介等的问题,期待能将其防除。

针对这些有害昆虫提出有多种杀虫剂,由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具有优异的杀虫能力、并且廉价,因而目前多被采用。但是,这些杀虫剂会直接影响人体,或附着于食品、农产品上,进而有由于残留于土壤等而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等的担忧,还带来处理因杀虫剂死掉的昆虫而衍生的麻烦。

由此,对驱避剂的要求也大,例如,一直以来对蚊子、蚋、苍蝇类等的飞行害虫,通常利用将含有避蚊胺(DEET)(N,N-二乙基-间甲苯酰胺)的驱避剂涂布于皮肤表面的方法,但由于避蚊胺具有独特的异臭,且挥发性有点低,因而无法期待充分的空间驱避效果。

为了改善异臭,还提出有降低了避蚊胺浓度的人体用害虫驱避组合物(专利文献1),但效果的持续性尚难说足够。

另外,作为驱避成分,提出了几种利用挥发性的天然精油或其组成成分的驱避剂。已知有例如:含有分子中具有异丙基等特定基团的单类萜的蟑螂驱避剂(专利文献2);以柠檬烯作为有效成分的苍蝇及蚊子的驱避剂(专利文献3)等,但其驱避效果不充分,效果的持续性也不能令人满意。进一步,为了改善驱避效果,也提出有使用特定类萜化合物的改性物(专利文献4)、或并用多种成分,已知有例如:并用特定类萜化合物单体和/或这些的低聚物或低共聚齐聚物与这些类萜单体和选自酚类、苯乙烯类、乙烯类、马来酸类单体中的化合物的低共聚齐聚物而成的有害动物驱避组合物(专利文献5)等,这些必须进行成分的化学合成,在成分制备时颇费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71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3-860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2-40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1935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4-2880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使用、与现有的昆虫驱避剂相比驱避效果高、持续性优异、而且对人畜及农作物等毒性更低、也不会有土壤污染的昆虫驱避剂,以及使用其的昆虫驱避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深入钻研并重复多种试验,结果发现通过并用特定结构的类萜类与其它特定结构的萜类,可以增加驱避效果,且持续性优异。而且,这些物质还分别作为天然植物精油中的成分而为人所知,是对人畜及农作物等呈低毒性的物质,也不会有土壤污染的问题。

基于该发现,由此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将以下的(1)~(8)所记载的昆虫驱避剂、以及(9)所记载的昆虫驱避方法为要点。

(1)一种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含有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以及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的分别至少一种以上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

(2)如上述(1)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含有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以及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的分别至少一种以上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其含量为0.5~100重量%。

(3)如上述(1)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将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与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以1:9~9:1的重量比组合。

(4)如上述(2)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将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与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以1:9~9:1的重量比组合。

(5)如上述(1)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中,由混合物构成,所述混合物为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

(6)如上述(2)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中,由混合物构成,所述混合物为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

(7)如上述(3)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中,由混合物构成,所述混合物为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

(8)如上述(4)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中,由混合物构成,所述混合物为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

(9)一种昆虫驱避方法,其中,通过喷雾、散布、涂布、挥发或烟熏中的任一方法使用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昆虫驱避剂。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含有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以及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的分别至少一种以上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通过该并用所产生的协同效果,与现有的昆虫驱避剂相比,具有驱避效果高、持续性优异,而且其成分对人畜及农作物等毒性更低,还没有土壤污染、可以简便使用的效果。

进一步,本发明的昆虫驱避剂通过制成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从而具有持续性、使用性更优异的效果。

并且,通过以喷雾、散布、涂布、挥发、或烟熏中的任一方法使用该昆虫驱避剂的昆虫驱避方法,从而具有有效地长时间驱避蟑螂、苍蝇(家蝇、果蝇、蛾蝇等)、蚊子、蚋、虻等有害昆虫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并用成分之一即环状单萜醇类,可以列举:异胡薄荷醇(isopulegol)、薄荷醇、萜品醇、二氢萜品醇、萜品醇-4、香芹醇、二氢香芹醇、紫苏醇(perillylalcohol)、桃金娘烯醇(myrtenol)、诺卜醇(Nopol)、松香芹醇(pinocarveol)、葑醇(fenchylalcohol)、冰片、异冰片、侧柏醇(thujanol)等化合物。

作为本发明的并用成分之一即环状单萜酮类,可以列举:香芹酮(carvone)、薄荷酮、异薄荷酮(isomenthone)、莰酮(camphor)等化合物。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必须的并用成分即环状倍半萜类,可以列举:红没药烯(bisabolene)、石竹烯、巴伦西亚橘烯(valencene)、愈创木烯(guaiene)、雪松烯(cedrene)、杜松烯、罗汉柏烯(thujopsene)、长叶烯等化合物。

上述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以及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可以使用源自植物的精油的化合物、化学合成品的任一者。

本发明的昆虫驱避剂的有效成分的含量为0.5~100重量%。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与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可以分别使用上述列举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以上,可以将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与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以1:9~9:1、优选为3:7~7:3、更优选为4:6~6:4的重量比组合来使用。

本发明的昆虫驱避剂也可以以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使用。除了固形的剂型以外,可以根据使用目的添加例如: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悬浮剂、铺展剂、湿润剂、稳定剂、增塑剂、喷射剂等,以油剂(液剂)、乳剂、水合剂、糊剂、凝胶剂、气雾剂、微胶囊剂等形状使用。

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固定剂,可以使用分子量大、蒸汽压小、并且不会损害驱避功能的物质。例如,作为酸酯类,可以列举苯甲酸酯(苯酯、苄酯)、苯二甲酸酯(二甲酯、二乙酯、二丁酯);作为醚,可以列举二苯基醚、二苄醚、苯氧基乙醇、二乙二醇单丁基醚、二乙二醇二丁基醚、三乙二醇单乙基醚;作为醇类,可以列举油醇、硬脂醇;作为烃,可以列举联苯、甲基萘、乙基萘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作为上述载体,例如,可以列举:硅藻土、高岭土、滑石、粘土、碳酸钙、沸石、酸性白土、氧化铝、膨润土、石膏、二氧化硅、活性碳等矿物质或无机粉末;木粉、大豆粉、小麦粉、淀粉等植物粉末;纸、纸浆;酚醛树脂、聚酰胺、聚丁二烯等塑料、纤维或橡胶的粉末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这些载体调制成固形的剂型,还可以制成粉剂、粒剂、片剂等剂型。

另外,作为使用时的形状,可以制成例如:蜂窝状、网状、狭缝状、格子状、或设置有开孔的纸类等结构的。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溶剂,可以列举例如: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等醇类;乙二醇、丙二醇等二醇类;丙酮、甲乙酮等酮类;四氢呋喃、二恶烷、二乙基醚等醚类;己烷、煤油、石蜡等脂肪族烃;苯、甲苯等芳香族烃;氯仿、二氯乙烷等卤化烃;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类;灯油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也可以使用水。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可以根据使用目的添加公知的乳化剂、分散剂、悬浮剂、铺展剂、湿润剂、稳定剂、增塑剂、喷射剂等,以油剂(液剂)、乳剂、水合剂、糊剂、凝胶剂、气雾剂、微胶囊剂等形状使用。

制成微胶囊剂的方法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使用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in-sitepolymerizationmethod)、凝聚法、喷雾干燥法等现有公知的方法,作为微胶囊的膜材料,可以使用环糊精膜、明胶膜、聚氨酯脲膜、密胺树脂膜、脲醛树脂膜、尼龙膜、聚氨酯、聚脲、环氧树脂、脲/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公知的物质。

如果制成微胶囊剂,则通过将其分散涂布或渗透于驱避片中,从而有效成分会缓慢挥发而可以长期持续驱避效果。

进一步,本发明的昆虫驱避剂中,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配合公知的昆虫驱避剂、效果增强剂、抗氧化剂、杀菌剂、防霉剂、矫臭剂、着色材料、紫外线吸收剂等。

本发明的驱避剂可以以喷雾、散布、涂布、挥发或烟熏中任一方法使用。

作为将驱避剂涂布或渗透于驱避片中来使用时的片材,可以使用无纺布、薄纸(thinpaper)、漂白牛皮纸(bleachedkraftpaper)、钛白纸、纸板、石膏板纸等纸;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尼龙薄膜等塑料薄膜等。

以下,利用试验例及实施例,包含本发明效果在内针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地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因该试验例、实施例的内容而被限定解释。

[试验例1]果蝇:空间驱避效果试验法-I

作为试验箱,组装胶合板制容器(582×900×600(H)mm:容积0.31m3)。在容器侧面的二面设置金属网,为了能够观察上部而使用透明塑料板。另外,在试验箱中排列放置2个利用DECOPANE制纸制作的上部呈开放的试验容器(300×300×290(H)mm:容积26.1L)

按照下述顺序进行操作。

·AM9:00左右,在一个试验容器的中央部设置已放入试验物质5.0g的培养皿(在直径为68mm培养皿的表面上覆盖网防止虫的侵入),预先使试验体(试验物质)挥发,并放置直至试验结束。在另一个对照的试验容器内放置没有放入试验物质的培养皿(无处理)。

·13:00左右,在各个试验容器内设置已放入作为引诱物的35%蜂蜜水溶液30g的圆形容器(直径60×45(H)mm),在各个已放入引诱物的容器上放置开有2个用于捕虫的直径5mm的孔的粘贴纸(98×79mm)。

·13:10左右,在试验箱内放养约100只果蝇。

·第二天早上8:30~9:00,观察侵入试验容器内的试验虫的只数。

·为了消除因场所而造成的变动,改变处理区和无处理区并重复实施,由2次的结果计算出驱避率。

<驱避率>

通过下述计算法算出驱避率(%)。

<关于试验物质与其组合>

使用下述物质:

试验物质①~⑤:环状单萜醇类;

试验物质⑥~⑧:环状单萜酮类;

试验物质⑨~:环状倍半萜类,

(i)作为本发明的组合例(并用例),进行如下的并用:

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并用环状单萜酮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并用三种,

(ii)作为比较例(*记号),进行如下的并用:

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单萜酮类。

将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1)试验例1中的果蝇的驱避率(%)

将试验物质合计5.0g放入直径为68mm的培养皿中的情况

(注)

No.13~17: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18~21:并用环状单萜酮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22~23:并用三种

No.24~25:(比较例)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单萜酮类

根据试验例1的结果(表1),针对果蝇,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倍半萜类(No.13~17)、并用环状单萜酮类与环状倍半萜类(No.18~21)、以及三种并用(No.22~23)与仅单独使用萜类的情况相比,都具有较大的驱避效果,并且可以确认有由于并用而产生的协同效果。这种通过并用单独使用时驱避率低的环状倍半萜类从而提升并用物整体的驱避率的效果,是超出预想的大效果。

另一方面,作为比较例的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单萜酮类(No.24~25)时,相比所并用的成分的至少一种的萜类单独使用时的驱避率,呈现更低的驱避效果,并且没有发现有特别的协同效果。

[试验例2]白斑蛾蚋:空间驱避效果试验法-I

使用与试验例1相同的试验箱及试验容器,将试验物质10.0g放入直径为94mm的培养皿中,并实行同样的试验。

将试验结果示于表2中。

(表中的试验物质编号与试验物质名称的对应关系与表1中的对应关系相同。)

[表2]

(2)试验例2中的白斑蛾蚋的驱避率(%)

将试验物质合计10.0g放入直径为94mm培养皿的情况

(注)

No.10~13: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14~17:并用环状单萜酮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18~19:并用三种

No.20~21:(比较例)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单萜酮类

试验例2的结果(表2)显示与试验例1的结果同样的倾向。即,即便针对白斑蛾蚋,本发明的组合与仅单独使用萜类的情况相比,也都具有较大的驱避效果,并且可以确认有由于并用而产生的协同效果。

另一方面,作为比较例的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单萜酮类(No.20~21),相比所并用的成分的至少一种的萜类单独使用时的驱避率,呈现更低的驱避效果,并且没有发现有特别的协同效果。

[试验例3]淡色库蚊:空间驱避效果试验法-II

作为试验箱,组装胶合板制容器(835×1490×835(H)mm:容积1.04m3)。在容器侧面的二面设置金属网,为了能够观察上部而使用透明塑料板。另外,在试验箱中排列放置2个利用日式厚纸板制作的上部呈开放的试验容器(360×360×400(H)mm:容积51.84L)

按照下述顺序进行操作。

·AM9:00左右,在试验容器的中央部设置层叠架(265×200×170(H)mm),在其上方设置已放入试验物质5.0g的培养皿(在直径为68mm培养皿的表面上覆盖网防止虫的侵入),预先使试验体(试验物质)挥发,并放置直至试验结束。在对照的试验容器内放置没有放入试验物质的培养皿(无处理)。

·13:00左右,在各个试验容器内设置已放入作为引诱物的35%蜂蜜水溶液30g的圆形容器(直径60×45(H)mm),在各个已放入引诱物的容器上放置开有2个用于捕虫的直径为5mm的孔的粘贴纸(98×79mm)。

·13:10左右,在试验箱内放养约100只淡色库蚊。

·第二天早上8:30~9:00,观察侵入试验容器内的试验虫的只数。

·为了消除因场所而造成的变动,改变处理区和无处理区并重复实施,由2次的结果计算出驱避率。

(驱避率(%)的计算法与试验例1相同。)

将试验结果示于表3中。

(表中的试验物质编号与试验物质名称的对应关系与表1中的对应关系相同。)

[表3]

(3)试验例3中的淡色库蚊的驱避率(%)

将试验物质合计5.0g放入直径为68mm培养皿中的情况

(注)

No.13~17: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18~21:并用环状单萜酮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22~24:并用三种

No.25~27:(比较例)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单萜酮类

试验例3的结果(表3)显示与试验例1及试验例2的结果同样的倾向。

即,即便针对淡色库蚊,本发明的组合与仅单独使用萜类的情况相比,也都具有较大的驱避效果,并且可以确认有由于并用而产生的协同效果。

另一方面,作为比较例的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单萜酮类(No.25~27),相比所并用的成分的至少一种的萜类单独使用时的驱避率,呈现更低的驱避效果,并且没有发现有特别的协同效果。

[试验例4]淡色库蚊:空间驱避效果试验法-III

使用由具有共通的前室的A室(西)、B室(东)构成的试验室,按照下述顺序进行操作。

·在A室、B室各个试验室内的中央部放置900×450×900(H)mm的不锈钢制手推车(将网架的高度调整为距地面750(H)mm和300(H)mm)。

·8:00左右,在一个手推车上层的中央部上设置已放入试验物质10.0g的直径为94mm的培养皿,预先使试验体(试验物质)挥发,并放置直至试验结束。在另一个手推车的上层设置对照(空白)。

·15:30左右,为了引诱捕获侵入到A室、B室各个试验室内的蚊子,在各个试验室内的入口附近处(距门80cm内侧)设置层叠架(265×200×170(H)mm),并放置已放入作为引诱物的35%蜂蜜水溶液50g的(直径70×65(H)mm)容器,在其上面放置开有5个用于捕虫的直径为5mm的孔的粘贴纸(98×158mm)。

·16:00左右,在前室的中央部放入约100只淡色库蚊。

·第二天早上8:00左右,调查由粘贴纸捕获的数量、以及侵入试验室内的试验虫的数量。

·为了消除因场所而造成的变动,改变处理区(试验体设置室)和无处理区(对照设置室)并重复实施,由2次的结果计算出驱避率。

(驱避率(%)的计算法与试验例1相同。)

将试验结果示于表4中。

(表中的试验物质编号与试验物质名称的对应关系与表1中的对应关系相同。)

[表4]

(4)试验例4中的淡色库蚊的驱避率(%)

将试验物质合计10.0g放入直径为94mm培养皿的情况

(注)

No.9~12: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13~14:并用环状单萜酮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15:并用三种

No.16:(比较例)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单萜酮类

试验例4的结果(表4)显示与试验例1~试验例3的结果同样的倾向。

即,即便与试验例3不同条件的试验例4,针对淡色库蚊,本发明的组合与仅单独使用萜类的情况相比,也都具有较大的驱避效果,并且可以确认有因并用而产生的协同效果。

[试验例5]德国小蠊:空间驱避效果试验法-IV

作为试验箱,使用534×348×292(H)mm的聚丙烯制容器,在其内壁的上部1/2处为了双重防止蟑螂逃脱而涂布白奶油(whitemargarine),并按照下述顺序实施试验。

·为了能够容易地观察,使用直径为90mm×7(H)mm的透明聚苯乙烯制培养皿·栖息处(蟑螂栖息地:在4个地方有10×7mm的出入口)。

·准备2个225×153×125(H)mm(内容积:4.3L)的半透明聚丙烯制容器,在各个底部的中央部设置1处40×8(H)mm的出入口,并利用透明塑料40×50×8(H)mm的通路连接。在各个内壁的上部1/3为了防止蟑螂逃脱而涂布白奶油。

在一个容器内设置2个经蟑螂粪便污染的栖息处[预先在饲养箱中放置一晚,使蟑螂容易定居],并设置水和饵,在另一个容器内设置2个新栖息处[未经蟑螂粪便污染],并设置水和饵。

·将试验虫(德国小蠊)的公成虫50只和母成虫50只合计100只放养于试验箱内,以容易观察的方式放置透明塑料板并呈密闭状态,经一昼夜使其适应容器。

·确认经蟑螂粪便污染的栖息处侧栖息有多数蟑螂,轻轻地拿开塑料板并在靠近栖息处侧放置试验体(将试验物质1.0g放入直径为40mm×15(H)mm的培养皿中),再度盖上塑料板。然后,经时观察在栖息处和试验容器内潜伏的试验虫(德国小蠊)的只数。

将试验结果示于表5中。

[表5]

(5)试验例5中的蟑螂(德国小蠊)的栖息数

将作为试验物质的紫苏醇1.0g放入直径为40mm的培养皿的情况

·扣除通路内的蟑螂的数量,利用试验例1中使用的计算法计算8小时后以及24小时后的驱避率(%)。

将其结果示于表6中。

另外,表中的驱避率(%)的“-”表示负值,没有驱避效果。

(表中的试验物质编号与试验物质名称的对应关系与表1中的对应关系相同。)

[表6]

(6)试验例5中的蟑螂(德国小蠊)的驱避率(%)

将试验物质合计1.0g放入直径为40mm培养皿的情况

(注)

No.8~11: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12~15:并用环状单萜酮类与环状倍半萜类

No.16:并用三种

No.17~18:(比较例)并用环状单萜醇类与环状单萜酮类

试验例5的德国小蠊的驱避结果(表6)中,关于24小时后的驱避率的比较,由于环状单萜醇、环状单萜酮类分别单独使用时24小时后的驱避率高(100%左右),因此这些的并用(比较例)所产生的协同效果不明确,但若比较8小时后的驱避率,则驱避效果显示与试验例1~试验例4同样的倾向。

即,本发明的组合比仅单独使用萜类的情况相比,驱避效果都较早显现,具有较大的驱避效果,并且可以确认有因并用而产生的协同效果。

并且,通过并用单独使用8小时后没有驱避效果、24小时后的驱避率也低的环状倍半萜类,从而并用物整体的8小时后的驱避率提升,并且24小时后的驱避效果也较高地持续的结果,是超出预想的大效果。

<试验结果的总结>

如上所述,试验例1~试验例5的结果显示,在针对多种有害昆虫采用不同条件的驱避试验中,本发明的组成,即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以及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的分别至少一种以上的组合,都产生较大的协同效果(驱避效果、持续效果)。

以下,例示实施例(剂型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粒剂]

在硅胶(5~10目)70份中混入丙二醇5份之后,添加环状单萜醇12.5份和环状倍半萜12.5份并进行混合,获得颗粒状的昆虫驱避剂。

[实施例2]

[乳剂]

在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20份中添加环状单萜酮2.5份和环状倍半萜2.5份并混合之后,一边搅拌一边慢慢添加水75份,获得乳状的昆虫驱避剂。

[实施例3]

[液剂]

将环状单萜醇4.0份、环状单萜酮4.0份以及环状倍半萜2.0份溶解于乙醇90.0份中,获得乙醇液剂的昆虫驱避剂。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含有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以及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的分别至少一种以上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通过由该并用所产生的协同效果,从而与现有的昆虫驱避剂相比,具有驱避效果高、持续性优异,而且其成分对人畜及农作物等毒性更低、也不会有土壤污染、能够简便使用的效果,所以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大。

进一步,本发明的昆虫驱避剂通过制成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从而具有持续性、使用性更优异的效果,并且具有通过以喷雾、散布、涂布、挥发或烟熏中的任一方法使用这样的昆虫驱避剂的昆虫驱避方法,从而长时间有效地驱避蟑螂、苍蝇(家蝇、果蝇、蛾蝇等)、蚊子、蚋、虻等有害昆虫的效果,因此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大。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

含有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的分别至少一种以上、与作为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的红没药烯、长叶烯的至少一种以上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

含有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的分别至少一种以上、与作为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的红没药烯、长叶烯的至少一种以上的组合作为有效成分,其含量为0.5~100重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

将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与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以1:9~9:1的重量比组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特征在于,

将选自环状单萜醇类中的化合物和/或选自环状单萜酮类中的化合物、与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以1:9~9:1的重量比组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中,

由混合物构成,所述混合物为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中,

由混合物构成,所述混合物为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中,

由混合物构成,所述混合物为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昆虫驱避剂,其中,

由混合物构成,所述混合物为与调节驱避剂中的驱避成分的挥发速度的固定剂、或载体的混合物。

9.一种昆虫驱避方法,其中,

以喷雾、散布、涂布、挥发或烟熏中的任一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昆虫驱避剂。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权利要求1、2关于并用的成分,将本发明的必须的并用成分即选自环状倍半萜类中的化合物限定为“红没药烯、长叶烯的至少一种以上”,由此使本发明的构成更明确。

本发明其特征在于,作为昆虫驱避成分使用通过选择特定的成分的组合而具有并用效果(协同效果)的特定的组合成分,并且本发明的效果被说明书中记载的许多实施例证实。

相对于此,国际检索报告中指出的文献都完全没有关于本发明的必须的并用成分即环状倍半萜类的红没药烯、长叶烯的记载,而且,任一的文献中也没有任何关于通过将特定的成分选择并组合而得到优异的并用效果这样的本发明的发明课题(目的)以及效果的记载。

因此,本发明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