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管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管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属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领域。所述制造工艺采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以湿法缠绕工艺成型,其中内衬层为1~2层聚酯毡,结构层为30~60°往返铺设的碳纤维,螺纹材质采用短切碳纤维与环氧树脂的复合系统,以模具制作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管采用螺纹连接,管体的一端为内螺纹,另一端为外螺纹,其中管体的结构由内衬层和结构层构成。本发明具有高强度、高密封性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高压腐蚀性流体输送领域,其压力超出高压玻璃纤维管线管的承压上限,解决了在高压腐蚀性流体输送领域中钢管的腐蚀问题以及高压玻璃钢管线管强度不足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53873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众成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510892094.2

  • 发明设计人 崔昌瑞;赵得智;刘洋;

    申请日2015-12-07

  • 分类号B29C70/30(20060101);B29C70/54(20060101);F16L9/16(20060101);C08L63/02(20060101);C08K13/04(20060101);C08K7/06(20060101);C08K7/18(20060101);C08K3/36(20060101);B29L2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2220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戴翔

  • 地址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临空产业园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50:3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2-25

    授权

    授权

  • 2016-06-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9C70/30 申请日:201512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5-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具体涉及 一种用于高压腐蚀性流体输送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及碳纤维复合材料 管,属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碳纤维材料已经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碳纤维材料制成的管材,其 具有结实耐用、弹性好、韧性佳的特点,普遍应用于钓鱼竿、摄影器材等领域。 但是在高压腐蚀性流体输送领域还没有展开工程化的应用。

高压玻璃纤维管线管,因为具有耐腐蚀、内壁光滑、重量轻、比塑料管耐压 高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腐蚀性的压力流体输送领域。但是,高压玻璃纤维管线 管的输送压力,与钢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高压的腐蚀性流体输送领域,仍 只能使用钢管,每年因腐蚀造成的损失严重。

相对于高压玻璃纤维管线管,碳纤维管所能承受的压力更高。在这种管内液 体高压条件下,要求碳纤维管具有高轴环强度的同时,还需具备更好的密封性能, 避免液体渗漏,但是,由于碳丝浸润剂附着的难度大,在缠绕成型工艺中,其浸 润性反而不如玻璃纤维,导致制品微观存在更多孔隙,密封性不佳。这一问题制 约了碳纤维管在高压腐蚀性流体输送领域的应用。

中国专利CN103499013A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压气瓶,这种气瓶采 用了金属内胆,以保证内表的气密性,从而避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孔隙缺 点。但是,金属内衬易发生电化学腐蚀,不适用于高压腐蚀性流体领域;中国专 利CN201866511U公开了一种碳纤维管,其结构由内向外包括至少8层碳纤维层, 其碳纤维丝束走向分别设置水平、垂直、左右倾斜25度角。但是,仅有管体部 分的铺层说明,该碳纤维管不具备连接特性,因此无论市场上的产品,还是已公 开的专利,均未涉及高压腐蚀性流体输送领域用碳纤维管或其制造工艺。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 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管,所述制造工艺制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管适用于输送高压腐 蚀性流体,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具有耐高压、耐腐蚀、密封性能好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采用碳纤维增强湿法缠绕 内固化成型工艺,所述的碳纤维湿法缠绕内固化成型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a)将短切碳纤维、陶瓷微珠、E-54环氧树脂、IPD固化剂、气相二氧化 硅、硅微粉按照110:25:100:27:8:90的比例添加,各组分允许存在±10% 的偏差,混合、搅拌均匀后,制备成胶泥;

(b)将步骤(a)中所得胶泥涂抹在管体缠绕模具的螺纹段上,填满螺纹间 隙,在完成后序步骤(d)的固化程序后,将制得内螺纹;

(c)将聚酯毡卷绕在模具上,铺设1~2层,并浸透树脂;

(d)将连续碳纤维通过四轴缠绕机的浸胶槽后,在模具上进行往复缠绕, 铺设角度为30°~60°,铺设到预设的厚度,然后将模具升温至120~180℃, 持续1小时后固化成型,即制备得碳纤维复合材料管;

(e)将制得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管的另一端采用步骤(a)的胶泥材料,以环 模制备出外螺纹。

进一步,所述陶瓷微珠的主要成分是TiO2、SiO2和Al2O2,结构为平均粒径 18.4微米,壁厚1~2微米的球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了上述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制备的碳纤维 复合材料管,采用螺纹连接形式,其中螺纹采用标准API8rd长圆螺纹,所述碳 纤维复合材料管的管体上的一端设有内螺纹,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和 外螺纹相互匹配,可连续铺设安装;所述管体由内衬层和结构层构成。

进一步,所述内衬层中含有70%以上的树脂,厚度为0.3~0.5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采用内固化方式的湿法缠 绕,相比外固化方式得到的制品性能,具有更高的强度;胶泥系统加入陶瓷微珠, 主要起到增强硬度、耐磨、耐候、降低系统粘度的作用,同时加入短切碳纤维, 也起到增加强度、耐磨的作用,因此所成型的螺纹才能具有与碳纤维管相匹配的 高强度,适用于高压输送领域。

采用上述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制造而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管的管体 采用聚酯毡形成的内衬层,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并采用连续碳纤维往返铺设的结 构层,相比碳纤维布铺设成型的结构层,具有更高的强度。

本发明在市场应用领域中,解决了在高压腐蚀性流体输送领域中,钢管的腐 蚀问题,解决了市场上高压玻璃钢管线管强度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螺纹,2、管体,3、外螺纹,4、内衬层,5、结构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采用碳纤维增强湿法缠绕内固化成型工艺,所 述的碳纤维湿法缠绕内固化成型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a)将短切碳纤维、陶瓷微珠、E-54环氧树脂、IPD固化剂、气相二氧化 硅、硅微粉按照110:25:100:27:8:90的比例添加,各组分允许存在±10% 的偏差,混合、搅拌均匀后,制备成胶泥;

(b)将步骤(a)中所得胶泥涂抹在管体缠绕模具的螺纹段上,填满螺纹间 隙,在完成后序步骤(d)的固化程序后,将制得内螺纹;

(c)将聚酯毡卷绕在模具上,铺设1~2层,并浸透树脂;

(d)将连续碳纤维通过四轴缠绕机的浸胶槽后,在模具上进行往复缠绕, 铺设角度为30°~60°,铺设到预设的厚度,然后将模具升温至120~180℃, 持续1小时后固化成型,即制备得碳纤维复合材料管;

(e)将制得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管的另一端采用步骤(a)的胶泥材料,以环 模制备出外螺纹。

进一步,所述陶瓷微珠的主要成分是TiO2、SiO2和Al2O2,结构为平均粒径 18.4微米,壁厚1~2微米的球形。

如图1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了上述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制造工艺制 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管,采用螺纹连接形式,其中螺纹采用标准API8rd长圆螺 纹,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管的管体上的一端设有内螺纹,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 述内螺纹和外螺纹相互匹配,可连续铺设安装;所述管体由内衬层和结构层构成。

进一步,所述内衬层中含有70%以上的树脂,厚度为0.3~0.5毫米。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具体步骤:

(a)将短切碳纤维、陶瓷微珠、E-54环氧树脂、IPD固化剂、气相二氧化 硅、硅微粉以110:25:100:27:8:9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各组分的 偏差必须控制在±10%的范围内,制备成胶泥;

(b)将胶泥涂抹在管体缠绕模具的螺纹段上,填满螺纹间隙;

(c)将聚酯毡通过手动方式卷绕在模具上,铺设2层,并浸透树脂;

(d)将连续碳纤维通过四轴缠绕机的浸胶槽后,在模具上进行往复缠绕, 铺设角度为55°,铺设厚度为5mm,然后将模具升温,按照温度120℃,20min 的加热时间和温度160℃,30min的时间固化,制备成碳纤维复合材料管;

(e)将碳纤维管另一端以下述的操作方法,采用步骤(a)的胶泥材料,制 备出外螺纹,具体操作方法是:

将管体端部切头,然后加工成1:16的锥度,在锥面上涂抹胶泥,再安装上 环模,并将环模加温至120℃固化50min,脱模后即可使得外螺纹成型。

综上说述,本发明是采用聚酯毡、连续碳纤维、树脂系统和胶泥系统,通过 湿法缠绕工艺,制备出一种螺纹连接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管,达到腐蚀性高压流体 输送的目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