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锂离子动力电池优化充电方法

锂离子动力电池优化充电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优化充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分别采用多种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实验,当其端电压到达单体电池最大电压时停止充电,记录此时充入锂离子电池的电量,选取充入电量最多的充电电流作为第一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值;2:根据第一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值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3:采用正负脉冲结合的方式给锂离子电池继续进行第二充电阶段充电,将第二个充电阶段分成两个分充电阶段,两个分充电阶段采用幅度逐级递减的正脉冲对锂离子电池充电,且相邻的两个正脉冲之间加负脉冲。本发明在快速,高效的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的同时,还不会损害动力电池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1-16

    授权

    授权

  • 2017-11-07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M10/44 登记生效日:2017101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205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5-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M10/44 申请日:201602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4-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锂离 子动力电池优化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充电机主要有四种充电方式,即恒流 式充电,恒压式充电,两段式或三段式充电以及脉冲式充电。根据 蓄电池最佳充电曲线可知,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蓄电池可接受的 理想的充电电流应该是逐渐变小的,因此采用恒定的电流充电,在 充电后期,对蓄电池来说,充电电流就会过大,导致蓄电池过充。 恒压式充电方法充电开始时电流过大,过大的充电电流会使蓄电池 在充电初期充电阶段容易发生极化反应,到充电后期,对蓄电池来 说充电电流又过小,过小的充电电流则容易使充电后期造成蓄电池 充电不足。两段式或三段式充电方法是将恒流充电和恒压充电相结 合,充电过程中能有效的控制蓄电池的析气反应,减小能量的损失, 但在充电过程中,需要进行模式切换,因此控制系统相对复杂,同 时也存在恒流恒压充电方法中包含的缺点。脉冲式充电方法在消除 或减小极化方面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其能量转换效率相对较低。总 之,采用上述充电方式充电时,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极化现象, 导致充电时间长、充电效率低。为达到快速充电的目的,一般采取 加大充电电流的措施,从而又会导致在充电过程电池内阻升高、电 池温度上升过快的问题,容易导致电池永久性损坏。由此可见,充 电技术是关系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纯电动汽车上推广应用的核心技 术,关系到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优化充电方法, 该方法在快速,高效的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的同时,还不会损害动 力电池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优化充电 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分别采用多种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实验,为 使实验具有统一性,实验开始前,应保证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为 零,当锂离子电池端电压到达单体电池最大电压时停止充电,记录 此时充入锂离子电池的电量,选取充入电量最多的充电电流作为第 一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值;

步骤2:根据步骤1确定的第一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值对锂离子 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锂离子电池的端电压到达单体电池最大电压 时停止充电;

步骤3:采用正负脉冲结合的方式给锂离子电池继续进行第二充 电阶段充电,将第二个充电阶段分成两个分充电阶段,两个分充电 阶段采用幅度逐级递减的正脉冲对锂离子电池充电,且相邻的两个 正脉冲之间加负脉冲,相邻的正脉冲和负脉冲之间具有时间间歇, 第一分充电阶段与第二分充电阶段之间的跳转条件为当锂离子电池 的端电压到达单体电池最大电压时,转入第二个分充电阶段,在第 二分充电阶段充电过程中当锂离子电池的端电压到达单体电池最大 电压时,即完成锂离子动力电池优化充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与现有技术是相比,本发明采用基于间歇—正负脉冲充电的优 化充电方法,在保证电池寿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小极化因素 对充电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充电速度和充电效率。同时,锂离子动 力电池属于新一代电池技术,本发明采用实验方法确定初始充电电 流、正脉冲幅值、负脉冲幅值和间歇时间等关键参数,以相关测试 数据作为理论支撑,避免了现有充电技术常常忽视电池类型差异, 照搬铅酸电池最优充电曲线参数,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锂离子电池 的电流接受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充电方法的优化充电策略是:在充电的初期要给锂离子电池 施加一个相对较大的充电电流(充电初期电流不宜过大或过小),使 它在充电初期短时间内能充入大量电量,而又避免电池过充和温升 过快,同时需要确保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充电的电流逐渐变小, 同时对锂离子电池的极化状况进行评估,适时采取去极化的措施, 且去极化措施应该伴随整个充电过程。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分别采用多种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实验,为 使实验具有统一性,实验开始前,应保证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为 零,当锂离子电池端电压到达单体电池最大电压时停止充电,记录 此时充入锂离子电池的电量,选取充入电量最多的充电电流作为第 一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值;

步骤2:根据步骤1确定的第一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值对锂离子 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锂离子电池的端电压到达单体电池最大电压 时停止充电;

步骤3:采用正负脉冲结合的方式给锂离子电池继续进行第二充 电阶段充电,因为锂离子电池可接受充电的能力是逐步下降的,于 是将第二个充电阶段分成两个分充电阶段,两个分充电阶段采用幅 度逐级递减的正脉冲对锂离子电池充电,且相邻的两个正脉冲之间 加负脉冲,相邻的正脉冲和负脉冲之间具有时间间歇,第一分充电 阶段与第二分充电阶段之间的跳转条件为当锂离子电池的端电压到 达单体电池最大电压时,转入第二个分充电阶段,在第二分充电阶 段充电过程中当锂离子电池的端电压到达单体电池最大电压时,即 完成锂离子动力电池优化充电。

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3中,正脉冲幅度递减系数采用如下试验 方法确定:正脉冲幅度递减系数为第二个分充电阶段充电正脉冲幅 值与第一个分充电阶段充电正脉冲幅值的比值,为了使实验具有统 一性,实验开始前,保证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为零,预先设定多 个正脉冲幅度参考递减系数,分别采用每个正脉冲幅度参考递减系 数进行充电实验,第一分充电阶段与第二分充电阶段之间的跳转条 件为当锂离子电池的端电压到达单体电池最大电压时,转入第二分 充电阶段,第二分充电阶段充电全部完成后,记录每个正脉冲幅度 参考递减系数进行充电实验中充入锂离子电池的电量,选取充入锂 离子电池电量最多的正脉冲幅度参考递减系数作为第二充电阶段正 脉冲幅度递减系数。

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3中,每个相邻的正脉冲和负脉冲之间的 时间间歇相等,且该时间间歇为0.5~1秒。该时间间歇优选为0.8秒。 在给锂离子电池施加正脉冲结束后转入负脉冲时,间歇停充一段时 间,能有效的去除充电过程中的极化效应。间歇的时间长,虽然能 更好的消除极化,可是违背了快速充电的原则,间歇的时间如果过 短,则达不到消除极化的目的,确定间歇的时间长短对充电过程有 着重要影响。试验表明间歇时间大于1秒时,电池压降增大速率明 显变缓,间歇时间设置为0.5~1秒之间较为合适。本发明中将间歇时 间定为0.8秒。负脉冲能有效的去除充电过程中的消除极化效应,但 如果负脉冲的幅值太小,去极化的效果不佳,如果负脉冲的幅值太 大,锂离子电池会被损坏。上述负脉冲幅值大小采用如下实验方法 来确定:为了使实验具有统一性,实验开始前,保证锂离子电池的 荷电状态为零,分别采用预设的多个不同放电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 行脉冲放电实验,分别测量脉冲放电前后锂离子电池端电压压降以 及温度的上升值,在温度变化小于1℃的放电电流中,选择放电前后 压降最大的放电电流值的幅值作为负脉冲的幅值。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预设的多个不同放电电流分别为0.8C、 1C、1.2C和1.5C。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单体电池最大电压为4.2V。

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1中,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实验的 多种电流包括0.8C、1.0C、1.2C和1.5C的电流。

上述技术方案的步骤3中,预先设定多个正脉冲幅度参考递减 系数包括0.3、0.4、0.5和0.6。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分充电阶段的充电正脉冲幅值与第 一充电阶段的恒流充电幅值的比值范围为0.3~0.6。

实施例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单体容量为10Ah,最高电压为 3.6V。所有测试实验均采用相同型号的锂离子电池在同一环境下进 行。

第一阶段:采用一段较大电流的恒流充电,使动力电池在较短 时间内能充入尽可能多的电量。确定采用多大的充电电流时,分别 采用0.8C、1.0C、1.2C、1.5C大小的电流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充 电实验,为使实验具有统一性,实验开始前,应保证锂离子电池的 荷电状态为零,当其端电压到达4.2V时停止充电,记录此时充入电 池的电量,如表一所示,选取充入电量最多的充电电流,即10A(对 应充入电量为7.93Ah)作为第一阶段的充电电流值。

表一

恒流幅值(A) 充电时间 温升(℃) 充入电量(Ah) 8 5271 3 7.64 10 4963 3 7.93 12 4829 3 7.76 15 4628 3 7.52

第二阶段:在此阶段,采用正负脉冲结合的方式给锂离子电池 继续充电,因为锂离子电池可接受充电的能力是逐步下降的,于是 将第二个阶段分成两个分阶段,每个分阶段采用幅度逐级递减的正 脉冲对锂离子电池充电,且相邻的两个正脉冲之间加负脉冲。正负 脉冲之间添加间歇。正脉冲幅度递减系数采用试验方法确定,所述 递减系数为下一个分阶段充电正脉冲幅值与当前分阶段充电正脉冲 幅值的比值,为了使实验具有统一性,实验开始前,保证锂离子电 池的荷电状态为零,将递减系数分别定为0.3、0.4、0.5、0.6,各级 电压之间的跳转条件为,当电压到达4.2V时,转入下一个分阶段, 两个充电分阶段全部完成后,记录充入电池的电量,如表二所示, 选取充入电量最多的递减系数0.5(对应充入电量为8.99Ah)作为第 二阶段充电正脉冲幅度递减系数。在给锂离子电池施加正脉冲结束 后转入负脉冲时,间歇停充一段时间,能有效的去除充电过程中的 极化效应。间歇的时间长,虽然能更好的消除极化,可是违背了快 速充电的原则,间歇的时间如果过短,则达不到消除极化的目的, 确定间歇的时间长短对充电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试验表明间歇时间 大于1秒时,电池压降增大速率明显变缓,间歇时间设置为0.5秒-1 秒之间较为合适。本发明中将间歇时间定为0.8秒。负脉冲能有效的 去除充电过程中的消除极化效应,但如果负脉冲的幅值太小,去极 化的效果不佳,如果负脉冲的幅值太大,锂离子电池会被损坏。因 此,负脉冲幅值大小同样采用实验方法来确定。为了使实验具有统 一性,实验开始前,保证锂离子电池的荷电状态为零,分别采用不 同的放电电流0.8C、1C、1.2C、1.5C对动力电池进行放电实验, 分别测量脉冲放电前后锂离子电池端电压压降以及温度的上升值, 如表三所示,选择不会引起明显温度变化,放电前后压降尽可能大 的放电电流值1C(10A)作为负脉冲的幅值。

表二

表三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因此,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 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 现有技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