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及防虹吸进水阀进水静音的方法

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及防虹吸进水阀进水静音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及方法。进水阀体包括进水阀主体、进水管路,进水管路与进水阀主体连接,为进水阀主体供水,进水阀主体在高于进水阀最高水位的位置开设通大气口,进水阀体内的液面通过通大气口直通大气,用于实现防虹吸;进水阀主体的出水通道包括主水路、若干副水路,副水路与主水路连通,进水阀主体的进水通道同时将水注入主水路与副水路,副水路的出水流量小于副水路的进水流量,副水路蓄水,隔离主水路与通大气口,主水路与大气隔断连通。本发明的进水阀体既能满足EN?ISO3822要求对进水阀在进水时噪音低于20分贝的要求,又满足EN1717对进水阀的防虹吸要求。本发明所述的进水阀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44385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威迪亚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254843.4

  • 发明设计人 谢文清;李国桐;

    申请日2014-06-10

  • 分类号F16K47/02(20060101);F16K2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5204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连耀忠

  • 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新阳工业区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4:59:0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14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F16K47/02 登记生效日:2020062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61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20-06-05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F16K47/02 登记生效日:20200515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61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8-01-30

    授权

    授权

  • 2016-04-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K47/02 申请日:201406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3-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水阀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以及一种实现防虹吸进水阀进水时静音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进水阀的防虹吸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图2所示的进水阀防虹吸结构都是在出水通道上设置防虹吸胶垫,进水阀在向水箱注水时,水推动防虹吸胶垫使之堵住进水阀进气口以防止压力水喷出,在进水阀停止注水后,防虹吸胶垫在重力或者自身弹力等作用下复位。从进气口到水箱水位保持畅通以防止当进水管路发生负压时水箱水虹吸到进水管路。

欧洲进水阀标准EN1717要求进水阀进气口与水面间要有空气间隙不能有机械结构件堵住防虹吸进气口,而图1,图2所示的进水阀难以满足EN1717要求。

图3所示的进水阀防虹吸结构没有设置防虹吸胶垫,其水面直通大气以取到防虹吸功能。但在实践中,这种结构的出水沿着管壁旋绕而下,在进水管道压力较高的情况下出水较急,容易从进气口吸入空气而产生噪音。

欧洲进水阀标准ENISO3822要求进水阀在进水时噪音低于20分贝,而图3所示的进水阀难以满足ENISO3822要求。

所以目前市场上难以找到满足欧洲标准的进水阀,尤其是底进式进水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进水阀进气口与水面间有空气间隙、没有机械结构件堵住防虹吸进气口、进水时噪音低于20分贝的一种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以及一种实现防虹吸进水阀进水时静音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包括进水阀主体、进水管路,进水管路与进水阀主体连接,为进水阀主体供水,进水阀主体在高于进水阀最高水位的位置开设通大气口,进水阀体内的液面通过通大气口直通大气,用于实现防虹吸;进水阀主体的出水通道包括主水路、若干副水路,副水路与主水路连通,进水阀主体的进水通道同时将水注入主水路与副水路,副水路的出水流量小于副水路的进水流量,副水路蓄水,隔离主水路与通大气口,主水路与大气隔断连通。

作为优选,副水路的末端设置节流口,副水路与主水路的出水汇集后进行出水。

作为优选,进水阀主体包括入水管、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入水管设置在进水阀主体下部,进水通道竖直设置在进水阀主体上部,出水通道套装在进水通道外,隔水壁将出水通道的上部空间分隔成主水路与副水路,副水路位于主水路外围。

作为优选,隔水壁上开设有节流口,副水路的蓄水从节流口流入主水路;副水路与进水通道的连通口设置在隔水壁的上方,水流从隔水壁顶端的连通口流向副水路。

作为优选,隔水壁包括若干壁面,壁面错位设置,壁面之间设置节流口。

作为优选,节流口设置在隔水壁与副水路的底面间。

作为优选,上半壁比下半壁靠近进水通道,节流口的开口水流方向从副水路到主水路、自上而下。

作为优选,通大气口开设在进水阀主体的侧面,位于副水路的上方。

作为优选,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间设置有过渡通道,过渡通道包围进水通道,进水通道设置过渡入口与过渡通道相通,过渡通道设置过渡出口与出水通道相通。

作为优选,进水阀主体包括入水管、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出水通道设置在入水管上方,出水通道的主下端开口往入水管伸延,出水通道包括容纳腔、分水环,分水环安装在容纳腔内,分水环包括主水路、副水路,主水路与副水路通过分水孔连通;进水通道的进水口与容纳腔相通,并对准主水路。

作为优选,分水环包括中轴、沿中轴螺旋设置的至少两个分水片,底层的分水片将分水环的垂直空间分隔成主水路、副水路,分水孔设置在分水片上。

作为优选,容纳腔的底为绕入水管螺旋设置的导水片,导水片与底层的分水片围成主水路,导水片与分水片为螺旋向下延伸,出水口与主水路连通,并且设置在分水孔之前;导水片、分水片的首尾不相连,在导水片的末端处形成过水孔,在分水片的末端处形成节流口,副水路的水流经节流口与主水路的水流汇合后,从过水孔流出。

作为优选,分水环上表面为带通孔的挡水面,通大气口设置在进水阀主体的顶面,通大气口与通孔相通。

一种实现防虹吸进水阀进水时静音的方法,进水阀体内的液面通过通大气口直通大气,用于实现防虹吸;将进入进水阀主体的出水通道的水流分成多路水路,其中主水路与若干副水路依次相通,副水路的出水流量小于副水路的进水流量,副水路蓄水,隔离主水路与通大气口,主水路与大气隔断连通,实现减小噪声。

作为优选,副水路的副下端开口小于副水路的副上端开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的进水阀体与方法,运用了双出水水路结构,使水流更缓慢,吸气声更小。实现了进水阀在进水过程中,吸气声更小,使进水阀的进水没有噪音,能满足ENISO3822要求对进水阀在进水时噪音低于20分贝的要求。同时进水阀进气口与水面间有空气间隙、没有机械结构件堵住防虹吸进气口,使进水阀防虹吸能满足EN1717对进水阀的防虹吸要求。

本发明所述的进水阀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进水阀一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进水阀二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进水阀三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进水阀体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例1的进水阀主体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实施例2的进水阀体的立体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2的进水阀体的主视图;

图9是图8的I-I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进水阀主体的主视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进水阀主体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J-J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2的分水环的主视图;

图14是实施例2的分水环的侧视图;

图15是实施例2的分水环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例2的上罩的立体图;

图中:100是进水阀主体,200是进水管路,400是通大气口,500是水流控制机构,101是主水路,102是副水路,103是进水通道,104是入水管,105是出水通道,106是进水口,107是上罩,108是主下端开口,109是主上端开口,110是连通口,111是容纳腔,112是分水环,113是中轴,114是分水片,115是分水孔,116是导水片,117是过水孔,118是挡水面,119是通孔,120是上半壁,121是下半壁,122是节流口,123过渡通道,124是过渡入口,125是过渡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包括进水阀主体、进水管路,进水管路与进水阀主体连接,为进水阀主体供水。进水阀主体在高于进水阀最高水位的位置开设通大气口,进水阀体内的液面通过通大气口直通大气,用于实现防虹吸;进水阀主体的出水通道包括主水路、若干副水路,副水路与主水路连通,进水阀主体的进水通道同时将水注入主水路与副水路,主水路的出水流量小于主水路的进水流量,副水路的出水流量小于副水路的进水流量,副水路蓄水,隔离主水路与通大气口,主水路与大气隔断连通。

所述的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基于如下的一种实现防虹吸进水阀进水时静音的方法进行实现,所述的方法将进入进水阀主体的出水通道的水流分成多路水路,其中主水路与若干副水路依次相通,进水阀主体的进水通道同时将水注入主水路与副水路,主水路的出水流量小于进水通道的进水流量,通过截面变化减小水流流量,使水流流量变缓;副水路的出水流量小于副水路的进水流量,副水路蓄水,隔离主水路与通大气口,主水路与大气隔断连通,以实现静音效果。进水阀体内的液面通过通大气口直通大气,用于实现防虹吸,同时采用水来封堵大气,避免气泡噪音。为了实现出水流量的减缓,副水路的副下端开口小于副水路的副上端开口。主上端开口面积一般会小于或等于主下端开口面积,本发明中,主水路的主下端开口小于主水路的主上端开口。

实施例1

如图4、图5、图6所示的一种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包括进水阀主体100、进水管路200,进水管路200与进水阀主体100连接,为进水阀主体100供水。进水阀主体100在高于进水阀最高水位的位置开设通大气口400,进水阀内的液面通过通大气口400直通大气,用于实现防虹吸;进水阀的出水通道105包括主水路101、若干副水路102,副水路102与主水路101连通,进水阀主体100的进水通道103同时将水注入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主水路101的出水流量小于主水路101的进水流量,副水路102的出水流量小于副水路102的进水流量,副水路102蓄水,隔离主水路101与通大气口400,主水路101与大气隔断连通,实现减小噪声。

本实施例中,进水通道103与出水通道105间设置有过渡通道123,过渡通道123包围进水通道103,进水通道103设置过渡入口124与过渡通道123相通,过渡通道123设置过渡出口125与出水通道105相通。

本实施例中,进水阀主体100包括入水管104、进水通道103、出水通道105,本实施例的进水阀为底进式的进水阀,入水管104设置在进水阀主体100下部,进水通道103竖直设置在进水阀主体100上部,水流从入水管104流出后,经水流控制机构500,流入进水通道103。出水通道105套装在进水通道103外,隔水壁将出水通道105的上部空间分隔成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副水路102位于主水路101外围。为了便于实现,并且使结构更加简单,本实施例中,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是在一个上部空间较大的腔体中,在上部空间设置一个开有节流口122的隔水壁,将上部空间分隔为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即节流口122设置在副水路102的末端,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通过节流口122(也是副下端开口)实现合流出水。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的出水汇集成一路进行出水,在结构设计上,整个阀体的结构更加紧凑。

具体的,隔水壁可以由若干壁面构成,若干壁面错位设置,壁面之间设置节流口。本实施例中,隔水壁包括上半壁120、下半壁121,上半壁120与下半壁121错位设置,上半壁120与下半壁121间的空间设置有节流口122,副水路102的蓄水从节流口122流入主水路101;副水路102与主水路101的连通口110(也就是副上端开口)设置在上半壁120的上方,水流注入主水路101的同时,也从副上端开口注入副水路102。并且,通大气口400开设在进水阀主体100的侧面,位于副水路102的上方。

为了尽快隔断大气与主水路101的液面相通,上半壁120比下半壁121靠近进水通道103,节流口122的开口水流方向从副水路102到主水路101、自上而下。当副水路102进行蓄水到节流口122的高度时,立即往主水路101合流,填满节流口122,减少主水路101与大气的相通。

另一种实施方式,隔水壁也可以是完整的一面壁,节流口122设置在隔水壁与副水路102的底面间。

为了进一步降低主水路101的水流流量,主水路101的主下端开口108小于主水路101的主上端开口109。本实施例中,主水路101的主下端开口108为向内收缩的缩口结构。

实施例2

如图7、图8、图9所示的一种蓄水式低噪音的进水阀体,包括进水阀主体100、进水管路200,进水管路200与进水阀主体100连接,为进水阀主体100供水。进水阀主体100在高于进水阀最高水位的位置开设通大气口400,进水阀内的液面通过通大气口400直通大气,用于实现防虹吸;进水阀的出水通道105包括主水路101、若干副水路102,副水路102与主水路101连通,进水阀主体100的进水通道103同时将水注入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主水路101的出水流量小于主水路101的进水流量,副水路102的出水流量小于副水路102的进水流量,副水路102蓄水,隔离主水路101与通大气口400,主水路101与大气隔断连通,实现减小噪声。

本实施例中,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的出水汇集成一路进行出水,在结构设计上,整个阀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为了进一步达到静音效果,则设置主水路101的出水流量小于主水路101的进水流量,副水路102的出水流量小于副水路102的进水流量,副水路102蓄水,隔离主水路101与通大气口400,主水路101与大气隔断连通。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图12所示,进水阀主体100包括入水管104、出水通道105、进水通道103,出水通道105设置在入水管104上方,出水通道105的主下端开口往入水管104伸延,出水通道105包括容纳腔111、分水环112,分水环112安装在容纳腔111内,如图13、图14、图15所示,分水环112包括主水路101、副水路102,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通过分水孔115连通;进水通道103的进水口106与容纳腔111相通,并对准主水路101。分水环112包括中轴113、沿中轴113螺旋设置的至少两个分水片114,底层的分水片114将分水环112的垂直空间分隔成主水路101、副水路102,分水孔115设置在分水片114上;分水片114的首尾不相连。如图13、图15所示,容纳腔111的底为绕入水管104螺旋设置的导水片116,导水片116与底层的分水片114围成主水路101,导水片116与分水片114为螺旋向下延伸,出水口与主水路101连通,并且设置在分水孔115之前;导水片116、分水片114的首尾不相连,在导水片116的末端处形成过水孔117,在分水片114的末端处形成节流口122,副水路102的水流经节流口122与主水路101的水流汇合后,从过水孔117流出。主水路101与副水路102的出水汇集成一路进行出水,在结构设计上,整个阀体的结构更加紧凑。

为了进一步降低主水路101的水流流量,主水路101的主下端开口小于主水路101的主上端开口,副水路102的副下端开口小于副水路102的副上端开口。本实施例中,导水片116的末端向上稍微抬起,主水路101的出水口,即主下端开口变小;分水孔115(即副上端开口)大于过水孔117(即副下端开口),达到限制水流流量的目的。

分水环112上表面为带通孔119的挡水面118,通大气口400设置在进水阀主体100的顶面,通大气口400与通孔119相通。如果直接将进水阀主体100的顶面敞开,作为通大气口400,虽然可以方便生产装配,但通大气口400过大,容易发生水流喷溅的情况,而如果通大气口400太小,将进水阀主体100做成一体式结构,又影响生产装配。过为了防止通大气口400过大,或者装配生产难度大等问题,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将通大气口400设置在上罩107上,进水阀主体100顶面敞开,上罩107扣在进水阀主体100顶面。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阀体的出水通道105设置分水环112,在分水环112的分水片114上设置分水孔115,使水路分为主水路101、副水路102,大部分水沿着主水路101旋转而下,一小部分水进入副水路102,堵住外界到水面的绝对空气间隙,避免进水时出水通道105吸气,从而使进水时达到静音效果。

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变型等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