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属于无线通信领域。由于实际丢包数中可能同时存在由于传输拥塞导致的丢包和传输错误导致的丢包,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通过根据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丢包数确定非传输拥塞时的第一线性关系以及传输拥塞时的第二线性关系后,根据实际丢包数和第一线性关系确定第一理论丢包数以及根据实际丢包数和第二线性关系确定第二丢包数,从而根据实际丢包数分别与第一理论丢包数及第二理论丢包数确定的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确定是否传输拥塞,使得确定的传输拥塞更加准确,从而可以控制分配合适的传输网络接口带宽,进而提高传输网络的吞吐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34031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35957.8

  • 发明设计人 倪锐;罗静;蓝海青;

    申请日2014-06-30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张耀光

  • 地址 518129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4:26: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2-19

    授权

    授权

  • 2016-03-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W28/02 申请日:201406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2-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id="p0001" num="0001"> 说 明 书 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传输拥塞是指数据包发送需求超过了传输网络传输数据包的能力,如果不 降低数据包发送需求, 将会导致传输系统丟弃无法发送的数据包, 从而导致系 统丟包增加。为了避免因传输速率过高而造成传输拥塞,从而加剧传输的时延、 增加丟包率, 通常控制数据发送主机与数据接收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保持 合适的值。 由于该种控制方式需要根据传输拥塞状况来调整传输网络接口宽 带, 因此, 需要实时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相关技术在确定传输拥塞时, 所釆用的方法为: 统计数据发送主机在预设 数值个传输周期内的发包数及数据接收主机在该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内的收 包数; 根据发包数和收包数确定数据传输的丟包率; 判断丟包率是否大于预设 阔值; 如果丟包率大于预设阔值, 则确定传输拥塞。>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相关技术在确定丟包率后, 如果丟包率大于预设阔值, 则确定传输拥 塞。 也就是说, 相关技术将丟包率全部认为是传输拥塞导致的。 然而, 在数据 传输过程中, 除传输拥塞能导致丟包外, 传输错误也会导致丟包。 如果系统因 存在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率, 则根据丟包率确定的传输拥塞不准确。 另外, 当 由于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率高于预设阔值时,会误将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率确 定为是由传输拥塞引起的, 因此会控制降低传输网络接口带宽, 导致降低传输 网络的吞吐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 方法及装置。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 提供了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传输拥塞时实际发 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 并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 实际丟包数确定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一理论 丟包数, 并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参数; 根据所述第二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二理论 丟包数, 并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与所述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结合第一方面,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根据每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非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为:>

Τ = Ξ χ θ>

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传输拥塞时实际发 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为:>

Τ' = Ξ - ( - θ) χ Α>

其中, Γ为非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Γ'为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5为发包 数, Α为拥塞阔值, 为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率。>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 定第一参数, 包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将所述 第一方差作为第一参数;>

所述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参数, 包 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将所述 第二方差作为第二参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三种可能的实现方 式中, 所述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包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 述第一方差:>

VNCMin - 所述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 包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 述第二方差:>

W x∑( - ?;·) ∑(H )>

VCMin:>

N 其中, WVCMVi为第一方差, VCM^为第二方差, 5;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三种可能的实现方 式中, 所述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包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 述第一方差: 所述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 包 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 述第二方差:>

式中, WVCMZ>Z>;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第二方面, 还提供了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 用于获取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第一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 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

第二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传 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

第三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对应的第一理论丟包数;>

第四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 定第一参数; 第五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对应的第二理论丟包数;>

第六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 定第二参数;>

第七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数与所述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确定是 否传输拥塞。>

结合第二方面,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根据每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非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为:>

T = S x 0>

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传输拥塞时实际发 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为:

其中, Γ为非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Γ'为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5为发包 数, Α为拥塞阔值, 为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率。>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四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 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将所述第一方差作为第一参数;>

所述第六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 数确定第二方差, 将所述第二方差作为第二参数。>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 方式中, 所述第四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 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方差:>

VNCMin

所述第六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 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方差:>

VCMin =

N ;>

其中, WVCMVi为第一方差, VCM^为第二方差, 5;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 方式中, 所述第四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 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方差:>

2

i-l ^.>

ail- a ^S^ x ail- a ^T- il- a) ^ 5->t

(=1>

VNCMin'- (l- a) 5>

所述第六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 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方差:>

式中, WVCMZ>Z>;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实际丟包数中可能同时存在由于传输拥塞导致的丟包和传输错误导 致的丟包, 通过根据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传 输拥塞时的第一线性关系以及传输拥塞时的第二线性关系后,根据实际丟包数 与根据第一线性关系和第二线性关系得到的理论丟包数确定的第一参数与第 二参数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使得确定的传输拥塞更加准确, 进而 可以控制分配合适的传输网络接口带宽, 从而提高传输网络的吞吐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 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 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所涉及的实施环境 示意图;>

图 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包数与丟包数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 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 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 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示第一线性关系的非拥塞拟合直线 以及表示第二线性关系的拥塞拟合直线;>

图 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 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 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 1所示, 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所涉 及的实施环境示意图。 如图 1所示, 该实施环境为一数据传输系统, 该数据传 输系统包括数据发送主机 101和数据接收主机 102。 其中, 数据发送主机 101 和数据接收主机 102通过传输网络连接, 该传输网络可以为有线网络, 也可以 为无线网络。 该数据传输系统需要控制数据发送主机 101和数据接收主机 102 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保持合适的值, 以根据数据传输速率来调整传输网络接口 宽带。 为了保证数据发送主机 101和数据接收主机 102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保 持在合适的值, 以避免因传输拥塞而导致数据包丟失的情况发生, 需要实时检 测数据发送主机 101和数据接收主机 102之间是否传输拥塞。>

关于数据发送主机 101和数据接收主机 102的具体类型, 本发明实施例不 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数据发送主机 101包括但不限于可以为 RNC (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无线网络控制器), 数据接收主机 102包括但不限于可以 为 Node B。>

通常, 造成传输网络丟包的原因除有传输拥塞外, 还有传输错误。 为了解 决相关技术中根据丟包率确定是否传输拥塞时将所有的丟包均确定为由传输 拥塞造成的, 从而导致确定的传输拥塞不准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 输拥塞的确定方法综合考虑传输拥塞和传输错误导致的传输丟包,提出一种新 的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

一般地, 传输拥塞导致的丟包与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 其发包数与丟包数 的规律不同。 如图 2所示, 其示出了一种发包数与丟包数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由图 2可知, 当系统不存在传输拥塞导致的丟包, 仅存在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 时, 亦即非传输拥塞时, 发包数与丟包数的函数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当系统 同时存在传输拥塞导致的丟包和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时, 亦即传输拥塞时, 发 包数与丟包数的函数是一条斜率固定为 1的直线。 在图 2所示的直线中, 表示 非传输拥塞与传输拥塞之间的虚线与横轴的交点为拥塞阔值, 当一个传输周期 内的发包数小于拥塞阔值时, 不会导致传输拥塞; 当一个传输周期内的发包数 大于拥塞阔值时, 可能会导致传输拥塞。>

综上, 根据非传输拥塞和传输拥塞时发包数与丟包数的关系, 本发明实施 例提供的方法, 通过获取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并 根据获取到的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传输拥塞时实 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根据获取到的每个传输周期的实 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 线性关系,从而根据实际丟包数与根据第一线性关系和第二线性关系得到的理 论丟包数之间的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具体的 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详见下述各个实施例。 结合图 1所示的实施环境示意图和图 2所示的发包数与丟包数之间的关系 示意图以及对应的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 参见 图 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包括:>

301: 获取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302: 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传输拥塞时实 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 并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 系。>

其中,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非传输拥塞时 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为:>

T = S x 0>

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传输拥塞时实际发 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为:>

Τ' = Ξ - ( - θ) χ Α>

其中, Γ为非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Γ'为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5为发包 数, Α为拥塞阔值, 为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率。>

303: 根据第一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一理论 丟包数, 并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参数。>

304:根据第二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二理论 丟包数, 并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参数。 305:根据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可选地,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参 数, 包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将第一 方差作为第一参数;>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参数, 包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将第二 方差作为第二参数。>

可选地,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 差, 包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 一方差:>

VNCMin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 包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

;>

其中, WVCM 为第一方差, VCM^为第二方差, 5;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可选地,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 差, 包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

I N>

ail- a>

ί二 1>

VNCMin' - all - a) S-'>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 包括: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 二方差:>

VCMin' =

式中, WVCMZ>Z>;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由于实际丟包数中可能同时存在由于传输拥塞 导致的丟包和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通过根据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传输拥塞时的第一线性关系以及传输拥塞时的第二线 性关系后,根据实际丟包数与根据第一线性关系和第二线性关系得到的理论丟 包数确定的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传输拥塞,使得确定的 传输拥塞更加准确, 从而可以控制分配合适的传输网络接口带宽, 进而提高传 输网络的吞吐率。 参见图 4, 结合上述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方 法。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以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 确定的第一方差和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的 第二方差分别为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从而根据第一方差与第二方差的比较结 果确定是否传输拥塞来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进行举例 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包括:>

401: 获取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为了根据数据发送主机与数据接收主机之间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对数据发送主机和数据接收主机组成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发包数和丟包数之间 的规律进行分析, 需要获取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关于获取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的方式, 本发明 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实施时, 为了便于分析系统的实际发包数与实际丟 包数之间的关系,数据发送主机在到达一个传输周期时统计发送的数据包的个 数。 同理, 数据接收主机在到达一个传输周期时统计接收的数据包的个数。 因 此,数据传输系统根据数据发送主机在一个传输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的个数确 定并存储实际发包数, 并根据数据发送主机在一个传输周期内发送的数据包的 个数以及数据接收主机在一个传输周期内接收的数据包的个数确定实际丟包 数。 此时, 便可以获得一个传输周期内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同理, 釆 用同样的方式, 可以获得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其中, 本发明实施例不对预设数值的具体数量进行限定。 具体实施时, 可 以根据需要确定。 然而, 为了保证根据获取到的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 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发包数和丟包数之间的规律比较准确, 该预设数值的 数量越大越好。>

402: 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传输拥塞时实 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 并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 系。>

仍然如图 2所示, 由于当传输拥塞和非传输拥塞时, 发包数与丟包数之间 的函数关系通常为直线, 也就是说发包数与丟包数之间为线性关系, 且在传输 拥塞和非传输拥塞时发包数与丟包数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同。 为了确定数据传输 系统是否传输拥塞, 可以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 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 并根据每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 的第二线性关系。 其中, 第一线性关系和第二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如图 2所示的 直线形式表示出来。>

如图 5所示, 其示出了一种表示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 包数确定的非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的非 拥塞拟合直线以及表示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 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的拥塞拟合直线。 其 中, 椭圓虚线中的点则表示获取到的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 丟包数。 实线所示的过原点的直线即表示当非传输拥塞时, 根据每个传输周期 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第一线性关系; 虚线所示的斜率为 1的直线 即表示当传输拥塞时,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第 二线性关系。>

其中, 结合图 5所示的第一线性关系和第二线性关系, 可以得到非传输拥 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为:>

Τ = Ξ χ θ ( 1 )>

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为:>

Τ' = Ξ - ( - θ) χ Α ( 2 )>

其中, 公式(1 )和公式(2 ) 中, r为非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r'为传输 拥塞时的丟包数, 5为发包数, Α为拥塞阔值, 为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率。>

需要说明的是, 该步骤仅以先确定非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后确定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 线性关系为例进行了举例说明。 具体实施时, 也可以先确定传输拥塞时实际发 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后确定非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 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 也就是说, 本发明实施例不对确定第一线性关 系和第二线性关系的顺序进行限定。>

403: 根据第一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一理论 丟包数, 并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在确定非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后,便 可以根据该第一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一理论丟 包数。 关于根据该第一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一理 论丟包数的方式, 包括但不限于将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代入该第一线性 关系中, 从而得到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一理论丟包数。 例如, 如果用公式(1 )表示第一线性关系, 则可以将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代 入公式( 1 )中的 5中, 从而得到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一理论丟 包数 Γ。 其中, 由于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均对应一个第一理论丟包数, 因此, 第一理论丟包数的个数与传输周期的个数一致。>

另外, 由于方差能够表征数据之间的离散程度, 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以第一方差为第一参数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举例说明。 为了确定各 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与第一理论丟包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根据各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当然, 在该实施例中, 仅以第一方差为第一参数进行了举例说明。 在具体 实施时, 第一参数还可以为别的参数, 例如, 第一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为第一标 准差, 等等, 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 在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时, 可以不考虑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 时的权重, 也可以赋予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 一方差时具有权重。 因此, 在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 数确定第一方差之前,还需要确定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与第一理论丟包 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是否具有一定的权重。 关于确定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 时是否具有一定的权重的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 关于确定 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的权重的方 式, 本发明实施例同样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实施时, 需要结合赋予每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的权重时所釆用的算法 而定。>

综上, 在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时, 包括但不限于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不考虑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 第一方差时的权重,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 - -理论丟包数确定第 一方差。 具体地, 在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 -理论丟包数确定第 一方差时, 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如下公式来实现:>

( 3 ) 其中,>

τ· = 5;>

在公式(3 )和公式(4 )中, 为第一方差, 7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 丟包数, 5;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

具体计算时, 由于 W为常数, 为了简化计算, 可以不考虑 N。 也就是说, 可以舍去 N, 而将公式(3 ) 中的第一方差公式简化为:>

(5 )>

二 1 二 1 _j '—二 i '—二 1>

在计算公式(5 ) 中的 VNC的过程中, 如果将 视为变量, 则公式(5 )是 关于 的二次函数, 且公式(5 )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 因此, WVC存在最小 值。 为了在后续通过将第一方差和第二方差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传输拥塞时能 够选择一个合适的值, 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最小值公式(4ac-b2>2>

第二种情况: 考虑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 一方差时的权重。 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 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确定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 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具有不同的权重,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 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的权重、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 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另外,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在赋予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 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的权重时釆用 "滤波的方法, 即确定最近一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的权重为 最近一个传 输周期的上一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 的权重为 * (1- a ); 最近一个传输周期的上 n-1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 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的权重为 " * ( 7- " ) 。 其中, 本发明实施 例不对 "的具体数值进行限定。 例如, "可取 0.3。>

此时,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 第一理论丟包数以及每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一方差时的权重确定第一方差包 括但不限于通过如下公式实现:>

在公式(7) 中, VNCF'为第一方差, Γ,·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 Si 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 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N为预设数 值个传输周期的个数。>

具体计算时, 由于 N为常数, 为了简化计算, 可以不考虑 N。 也就是说, 可以舍去 而将公式(7) 中的第一方差公式简化为:>

在计算公式(8)中的 VNC'的过程中, 如果将 视为变量, 则公式(8)是 关于 的二次函数, 且公式(8) 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 因此, VNC'存在最 小值。 同上述第一种情况中求解第一方差的过程的原理一致, 也可以利用二次 函数最小值公式(4ac-bA2)>

VNCMin,:>

其中, 在计算 VNCMz 的过程中, 为了简化计算过程, 可令 i=l ( 11)>

VNCMin' =sq'xLq>SLM'>

则 Sq, (13)>

t-l i-l>

又 (14) ί-1>

Lq!_1 =^^(ΐ~>a)>t

(15)>

t- i _-1>

i=l (16)>

Sqt>t xa>

( 17)>

Lqt>l_l x(l-a) xa>

(18)>

SLM, = SLM,_, x(l-cf)+5,x Τ,χα>

( 19) 将公式( 17 )至公式( 19 )代入公式( 13 )并通过迭代计算的方法便可以 计算出 VNCM«'。>

404: 根据第二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应的第二理论 丟包数, 并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

该步骤的原理同上述步骤 403中确定第一方差的原理一致。 具体内容可以 参数上述步骤 403中的内容。>

因此, 同上述确定第一方差的原理一致, 在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 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时, 可以考虑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 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的权重,也可以不考虑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 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具有不同的权重。 因此, 在根据各 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之前,还需要确定各 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是否具有一定 的权重。>

关于确定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 时是否具有一定的权重的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 关于确定 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的权重的方 式, 本发明实施例同样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实施时, 需要结合赋予每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的权重时所釆用的算法 而定。>

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便于后续可以根据第一方差和第二方差确定是否传输 拥塞,赋予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的 权重的方式应该与赋予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在计算 第一方差时的权重的方式一致。>

综上, 在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 时, 包括但不限于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不考虑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 第二方差时的权重,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 二方差。 具体地, 在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 二方差时, 可以通过与公式(3 )对应的公式来实现。 具体地, 在确定第二方 差时, 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如下公式实现:>

在公式(20 ) 中, 为第二方差。>

具体计算时, 由于 w为常数, 为了简化计算, 同时也为了与确定第一方差 时的公式(5 )对应, 可以不考虑 N。 也就是说, 可以舍去 N, 而将公式(20 ) 为简化为:>

在计算公式(21 ) 中的 VC的过程中, 如果将( 1- ) *A视为变量, 则公式 ( 21 )是关于 (1- ) *A的二次函数, 且公式(21 ) 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 因此, VC存在最小值。 为了在后续可以通过将第一方差和第二方差进行比较来 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同样需要选择一个 VC的合适的值。 为了与第一方差对应, 仍然选择 VC的最小值 VCM «。 因此, 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最小值公式(4ac-b2 ) /4a, 求出 VC的最小值^¾^«为:>

∑(H)

=l>

VCMin = 第二种情况: 考虑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 二方差时的权重。 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 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确定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即 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具有不同的权重,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 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的权重、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 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二方差。>

另外,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为了与确定第一方差的过程一致, 在赋予各个 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的权重时, 也釆用 a滤波的方法, 即确定最近一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 算第二方差时的权重为 ff ; 最近一个传输周期的上一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 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的权重为 ff * ( l- a ) ; 最近一个传输周 期的上 n-1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的权 重为 ( l- a )>n- 此时, 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 第二理论丟包数以及每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在计算第二方差时的权重确定第二方差, 包 括但不限于通过如下公式实现:>

在公式(23 ) 中, 为第二方差。>

具体计算时, 由于 w为常数, 为了简化计算, 也为了与步骤 403中确定第 一方差时的第二种情况一致, 可以不考虑 N, 而将公式(23) 简化为:>

i-l

=∑ ail- a) 7.- 5,.- 1-^ xA>

=

在计算公式(24) 中的 VC'的过程中, 如果将(1- ) *A视为变量, 则 公式(24)是关于 (1- ) *A 的二次函数, 因此, VC'存在最小值。 为了与上 述求解第一方差的过程一致, 也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最小值公式(4ac-b2) /4a求 出 VC'的最小值 VCM«,为:>

VCMin' = ^α(- -7.)2>t

i=l i=l ' (25) 其中, 在计算 VCM^,的过程中, 为了简化计算过程, 可令>

SLqt =^^(ΐ~>α>2 (26)>

i=l>

t 、i— 1>

SDqt>t-Ttj (27)>

i=l>

(28)>

t-l i_x>

SDqt = Voril- a) (5, -ΤΛ>

H , ^ (30)>

SLqt>l_l>()xa>

(31)>

SDqt>tx l a) + (Ξ「7 )χα>

(32)>

将公式(31)和(32)代入公式 (28) 并通过迭代计算的方法便可以计算 出 VCMin'。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仅以步骤 403和步骤 404分别先计算第 一方差后计算第二方差为例进行了举例说明。 具体实施时, 也可以先计算第二 方差, 后计算第一方差。 也就是说, 本发明实施例不对计算第一方差和第二方 差的顺序进行限定。>

405: 根据第一方差与第二方差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由于通过步骤 403和步骤 404求得了第一方差和第二方差, 因此, 可以根据 第一方差与第二方差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关于根据第一方差与第二 方差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传输拥塞的方式, 包括但不限于: 如果第一方差小于 第二方差, 则确定非传输拥塞; 如果第一方差不小于第二方差, 则确定为传输 拥塞。其中,在将第一方差和第二方差进行比较时, 包括但不限于选择步骤 403 和步骤 404中获得的第一方差的最小值 和第二方差的最小值 VCMiVi或者 第一方差的最小值 WVCMz 和第二方差的最小值 VCMin '来实现。>

具 ϋ也, 可令 BR = VNCMin - VCMin , 若 SR <0, 贝1>1 J 确定传输拥塞。 者令 = VNCMin'-VCMin' ,若 SR <0,则确定非传输拥塞; BR≥0 , 则确定传输拥塞。>

综上, 在将第一方差与第二方差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传输拥塞时, 如果由 于在步骤 403和步骤 404中确定第一方差和第二方差时有两种情况。 因此, 如果 确定第一方差时釆用第一种情况所述的方法, 则在将第一方差和第二方差进行 比较时, 第二方差也釆用通过第一种情况确定的值; 如果确定第一方差时釆用 第二种情况所述的方法, 则在将第一方差和第二方差进行比较时, 第二方差也 釆用通过第二种情况确定的值。>

另外, 通过实验结果得到,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情况求得的第 一方差和第二方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的传输拥塞比相关技术确定的传输拥塞 的准确率高 8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情况求得的第一方差和第二方差 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的传输拥塞比相关技术确定的传输拥塞的准确率高 85 %。 因 此,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的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过程仅以 VNC和 的最小值 VNCMin和 VCMin之间的关 系或者 WVC'和 W的最小值 WVCMz 和 VCM n'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传输拥塞。 在具体实施时, 也可以釆用 WVC和 或者 WVC'和 W的其它相对应的值来确定 是否传输拥塞, 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由于实际丟包数中可能同时存在由于传输拥塞 导致的丟包和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通过根据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传输拥塞时的第一线性关系以及传输拥塞时的第二线 性关系后,根据实际丟包数与根据第一线性关系和第二线性关系得到的理论丟 包数确定的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传输拥塞,使得确定的 传输拥塞更加准确, 从而可以控制分配合适的传输网络接口带宽, 进而提高传 输网络的吞吐率。 参见图 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装置, 该装置可用于 执行上述图 3或图 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 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 601,用于获取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第一确定模块 602, 用于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 定非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

第二确定模块 603, 用于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 定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

第三确定模块 604, 用于根据第一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对应的第一理论丟包数;>

第四确定模块 605,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 数确定第一参数;>

第五确定模块 606, 用于根据第二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对应的第二理论丟包数;>

第六确定模块 607,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 数确定第二参数;>

第七确定模块 608, 用于根据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传 输拥塞。 可选地,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非传输拥塞 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为:

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传输拥塞时实际发 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为:>

T' = S - (l - 0) x A>

其中, Γ为非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Γ'为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5为发包 数, Α为拥塞阔值, 为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率。>

可选地, 第四确定模块 605,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 理论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将第一方差作为第一参数;>

第六确定模块 607,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 数确定第二方差, 将第二方差作为第二参数。>

可选地, 第四确定模块 605,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 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一方差:>

N 、2

£5,.^ ¾2 - | ^5^ 7.>

i=l>

VNCMin =>i=1> N>

i=l>

7 = 5; - ;>

第六确定模块 607,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 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二方差:>

∑(H)>

VCMin =>1=1

N ;>

其中, WVCMVi为第一方差, VCM^为第二方差, 5;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7;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 N 为预设数值。>

可选地, 第四确定模块 605,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 理论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一方差:>

I N>

∑Τ · a[ - a>

i=l>

VNCMin' - ail - a) S;'>

第六确定模块 607, 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 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二方差:>

式中, WVCMZ>Z>;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 由于实际丟包数中可能同时存在由于传输拥塞 导致的丟包和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通过根据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传输拥塞时的第一线性关系以及传输拥塞时的第二线 性关系后,根据实际丟包数与根据第一线性关系和第二线性关系得到的理论丟 包数确定的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传输拥塞,使得确定的 传输拥塞更加准确, 从而可以控制分配合适的传输网络接口带宽, 进而提高传 输网络的吞吐率。 参见图 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拥塞的确定装置, 该装置可用于 执行图 3或图 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 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 处理器 701和存储处理器 701可执行的指令的存储器 702。 其中:>

处理器 701, 用于获取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 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 并根据每个传输周 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传输拥塞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 的第二线性关系;>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第一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 应的第一理论丟包数, 并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丟包数确 定第一参数;>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第二线性关系确定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对 应的第二理论丟包数, 并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 定第二参数;>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传输拥 塞。>

可选地,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非传输拥塞 时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一线性关系为:>

Τ = Ξ χ θ>

根据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的传输拥塞时实际发 包数和实际丟包数之间的第二线性关系为:>

T' = S - (l - 0) x A>

其中, Γ为非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Γ'为传输拥塞时的丟包数, 5为发包 数, Α为拥塞阔值, 为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率。>

可选地,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 丟包数确定第一方差, 将第一方差作为第一参数;>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确 定第二方差, 将第二方差作为第二参数。>

可选地,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 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一方差: i=l i=l>

VNCMin -

∑s,2

i=l>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通 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二方差:>

VCMin:>

N 其中, WVCMVi为第一方差, VCM^为第二方差, 5;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可选地,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一理论 丟包数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一方差:>

[ N>

ail - a>

VNCMin' - ail - a) S->

处理器 701, 还用于根据各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丟包数及第二理论丟包数通 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二方差:>

VCMin' =

式中, WVCMZ>Z>;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为每个传输周期的实际收包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 由于实际丟包数中可能同时存在由于传输拥塞 导致的丟包和传输错误导致的丟包,通过根据预设数值个传输周期的实际发包 数和实际丟包数确定非传输拥塞时的第一线性关系以及传输拥塞时的第二线 性关系后,根据实际丟包数与根据第一线性关系和第二线性关系得到的理论丟 包数确定的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传输拥塞,使得确定的 传输拥塞更加准确, 从而可以控制分配合适的传输网络接口带宽, 进而提高传 输网络的吞吐率。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拥塞的确定装置在确定传输拥塞 时, 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 实际应用中, 可以根据需要而 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 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 能模块, 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另外,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传输 拥塞的确定装置与传输拥塞的确定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 其具体实现过程 详见方法实施例, 这里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 过硬件来完成, 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 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 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 磁盘 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 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