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及轿厢冲顶复位方法

一种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及轿厢冲顶复位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缓冲罐体、缓冲活塞及电加热装置。缓冲罐体设置在升降机构上方,升降机构能驱动缓冲罐体升降移动。缓冲罐体顶部设置有通孔,缓冲活塞一部分通过通孔伸入到缓冲罐体内。缓冲活塞与通孔密封配合、并能沿着通孔移动。缓冲活塞的位于缓冲罐体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与缓冲罐体顶部相对设置。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缓冲罐体上,电加热装置能用于将所述缓冲罐体内的气体温度加热升高。上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能减缓轿厢冲顶速度或者制停轿厢,能通过升降机构将对重块升起,方便实现轿厢的复位操作。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千斤顶升起对重块方式,本发明电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25372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510689159.3

  • 发明设计人 霍俊超;卢晓民;

    申请日2015-10-21

  • 分类号B66B5/00;B66B5/28;

  • 代理机构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培培

  • 地址 51143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石北工业区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33: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2-22

    授权

    授权

  • 2016-02-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6B5/00 申请日:201510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1-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轿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及轿厢 冲顶复位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机房电梯,主机置于井道轿厢导轨架顶部,限速器置于对重导轨 顶部,轻载级轿厢一般都不带对重安全钳,重载级轿厢则需配备对重安全钳。 电梯在调试过程中,若轿厢内空载,对重与轿厢的平衡系数比会非常大。轿厢 空载时若启动松抱闸操作,且若对曳引主机设置的起动电压不足,将使得曳引 主机启动力矩不足,此时很容易造成对重块急速下降,进而导致轿厢飞速冲顶。

若此时轿厢内有人,轿厢冲顶后难以打开轿门,即使对于不含轿门锁的门 系统,轿内人员扳开轿门及打开厅门后,电梯内逃生空间较小,不方便逃生。 另外,轿厢冲顶速度一般较快,限速器甩块将压住钢丝绳,并触动提拉杆使安 全钳动作,导致厅外无法电动盘车。由于对重块已压紧对重缓冲器,常规的操 作方法是在井道底坑用千斤顶顶起对重块,然后才能电动盘车。再者,当轿厢 的安全钳已动作时,则只能在最顶层凿墙破水泥,操作人员在对重导轨顶部, 手动将限速器复位,限速器复位后才能电动盘车。更严重者,若轿厢冲顶动能 过大,使得导靴脱出导轨架,将会给电动盘车及救援带来非常大的麻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及 轿厢冲顶复位方法,它能方便轿厢冲顶后复位,使得电梯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缓冲罐体与缓冲活塞,所述缓 冲罐体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方,所述升降机构能驱动所述缓冲罐体升降移动, 所述缓冲罐体顶部设置有通孔,所述缓冲活塞一部分通过所述通孔伸入到所述 缓冲罐体内,所述缓冲活塞与所述通孔密封配合、并能沿着所述通孔移动,所 述缓冲活塞的位于所述缓冲罐体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 与所述缓冲罐体顶部相对设置;电加热装置,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缓冲 罐体上,所述电加热装置能用于将所述缓冲罐体内的气体温度加热升高。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轿厢冲顶复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缓冲活塞连接的 第一限位板被对重块压至与限位座上的缓冲垫相抵触时,缓冲活塞连接的第二 限位板与螺旋柱连接的第三限位板之间设有复位间隔,判断控制电机是否能正 向驱动螺旋柱转动使所述缓冲罐体向上升起,若能,则通过控制电机正向驱动 螺旋柱转动以将所述缓冲罐体向上升起,并对轿厢进行复位操作,若不能,所 述控制电机反向驱动螺旋柱转动使所述缓冲罐体向下降落一段距离,先使得安 全钳进行复位操作,然后再通过控制电机正向驱动螺旋柱转动以将所述缓冲罐 体向上升起,并对轿厢进行复位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测距传感器与电梯控制系统,所述测距传感 器、所述升降机构以及电加热装置均与所述电梯控制系统相连,所述测距传感 器用于获取对重块与所述缓冲罐体之间的距离信息、并用于将对重块与所述缓 冲罐体之间的距离信息发送给所述电梯控制系统,所述电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 所述电加热装置加热升温动作、还用于控制所述升降机构升降动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活塞外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 一限位板与所述缓冲罐体顶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罐体顶部连接有多个限位杆,多个所述限 位杆位于所述缓冲活塞的外围,所述限位杆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与所述 第一限位板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向部件、缓冲导轨及导轨安装架,所述导 向部件与所述缓冲罐体外侧壁刚性连接,所述导向部件与所述缓冲导轨滑动配 合,所述缓冲导轨安装在所述导轨安装架上,所述导轨安装架与对重导轨或井 道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位于所 述缓冲罐体下方,所述缓冲罐体底部设有螺纹孔,所述控制电机的转矩输出轴 传动连接有螺旋柱,所述螺旋柱通过所述螺纹孔伸入到所述缓冲罐体内部,所 述螺旋柱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活塞的位于所述缓冲罐体内的一端连接有 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所述螺旋柱位于所 述缓冲罐体内的一端连接有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板的外径大于所述螺纹 孔的内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所述缓 冲活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判断到测距传感器获取到对重块与所述缓冲罐体 之间的距离减小至预设阈值范围时,控制电加热装置启动工作以将所述缓冲罐 体内的气体温度升高。

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对本发明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1、上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装设于对重导轨下方,以在轿厢冲顶时,能 减缓轿厢冲顶速度或者制停轿厢,且在制停轿厢后,能通过升降机构将对重块 升起,方便快速实现轿厢的复位操作。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千斤顶升起对重块 方式,本发明电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2、弹簧位于缓冲罐体与第一限位板之间,第一限位板上设置缓冲垫。对重 块急速下降压迫到传动件上时,弹簧与缓冲垫阻止对重块向下运动,能起到较 好的缓冲作用,并能减小碰撞损坏,且减小碰撞产生的噪音。

3、缓冲罐体在井道中上下移动时,由导向部件带动缓冲罐体沿着缓冲导轨 移动,由缓冲导轨进行导向,使得轿厢冲顶复位装置结构稳定性好,能提高电 梯的安全性能。

4、控制电机使得螺旋柱转动后,由于螺旋柱与缓冲罐体的螺纹孔螺纹配合, 缓冲罐体便在螺旋柱上移动,如此即实现升降机构升降缓冲罐体的升降动作。 而控制电机没有工作时,由于螺旋柱与缓冲罐体的螺纹孔螺纹配合,即实现支 撑缓冲罐体的作用。

5、根据测距传感器获取对重块与缓冲罐体之间的距离,能够判断轿厢是否 将要发生冲顶故障,并在对重块将要接近缓冲罐体时,控制电加热装置对缓冲 罐体内的气体进行加热升温,使得增大缓冲罐体内的气体压强,以起到增强对 对重块的缓冲作用,能较好的减缓轿厢的冲顶速度,甚至能制停轿厢,如此提 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轿厢冲顶复位装置装设在对重导轨下方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轿厢冲顶后对重块被所述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制停 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将所述对重块升起后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将对重块下降一段距离使安全 钳复位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控制电机,12、螺旋柱,13、第三限位板,20、缓冲罐体,21、通孔, 22、螺纹孔,23、密封圈,24、限位杆,25、缓冲垫,30、缓冲活塞,31、第 一限位板,32、第二限位板,33、弹簧,40、电加热装置,50、测距传感器, 70、导向部件,80、缓冲导轨,81、导轨安装架,90、对重块,91、对重架, 92、对重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其示意出了本发明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装设在对重导轨 92下方的示意图。本发明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缓冲罐体 20、缓冲活塞30及电加热装置40。所述缓冲罐体20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方, 所述升降机构能驱动所述缓冲罐体20升降移动。如此,轿厢冲顶时,对重块90 急速下降并落在缓冲罐体20上,缓冲罐体20能起到缓冲作用。升降机构驱动 缓冲罐体20升起,带动对重块90向上移动,轿厢相应向下降落,并能快速实 现轿厢复位操作。轿厢复位后,打开轿厢轿门,救出轿厢内乘客,并将重物推 进轿厢内改善轿厢与对重的平衡系数,然后对电梯进行检修。

所述缓冲罐体20顶部设置有通孔21,所述缓冲活塞30一部分通过所述通 孔21伸入到所述缓冲罐体20内。所述缓冲活塞30与所述通孔21密封配合。 其中,所述通孔21内设置有密封圈23,所述密封圈23套接所述缓冲活塞30。 所述缓冲活塞30能沿着所述通孔21移动。所述缓冲活塞30的位于所述缓冲罐 体20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板31。所述第一限位板31与所述缓冲罐体20顶 部相对设置。所述电加热装置40设置在所述缓冲罐体20上,所述电加热装置 40能用于将所述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温度加热升高。如此对重块90降落至缓 冲罐体20上时,对重块90与缓冲活塞30端部的第一限位板31抵触,使得缓 冲活塞30向缓冲罐体20内运动,缓冲活塞30起到缓冲作用。缓冲活塞30向 下移动过程中,缓冲罐体20内部气体被压缩,同时电加热装置40对缓冲罐体 20内部气体进行加热升温,使得缓冲罐体20内压强逐渐增大,即缓冲活塞30 对对重块90的支撑力逐渐变大,如此以减缓轿厢冲顶速度或者制停轿厢。

上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装设于对重导轨92下方,以在轿厢冲顶时,能 减缓轿厢冲顶速度或者制停轿厢,且在制停轿厢后,通过升降机构将对重块90 升起,方便实现轿厢的复位操作。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千斤顶升起对重块90方 式,本发明电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且操作较为方便简单。

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还包括测距传感器50与电梯控制系统。所述测距 传感器50、所述升降机构以及电加热装置40均与所述电梯控制系统相连。所述 测距传感器50用于获取对重块90与所述缓冲罐体20之间的距离信息、并用于 将对重块90与所述缓冲罐体20之间的距离信息发送给所述电梯控制系统。所 述电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40加热升温动作、还用于控制所述升 降机构升降动作。如此,电梯控制系统根据测距传感器50获取对重块90与缓 冲罐体20之间的距离,能够判断轿厢是否将要发生冲顶故障。并在对重块90 将要接近缓冲罐体20时,控制电加热装置40对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进行加热 升温,使得增大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压强,以起到增强对对重块90的缓冲作 用,能较好的减缓轿厢的冲顶速度,甚至能制停轿厢,如此提高电梯的安全性 能。

所述缓冲活塞30外套设有弹簧33。所述弹簧33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31与 所述缓冲罐体20顶部之间。所述缓冲罐体20顶部连接有多个限位杆24。多个 所述限位杆24位于所述缓冲活塞30的外围,所述限位杆24连接有缓冲垫25, 所述缓冲垫25与所述第一限位板31相对设置。弹簧33位于缓冲罐体20与第 一限位板31之间,第一限位板31上设置缓冲垫25。对重块90急速下降压迫到 传动件上时,弹簧33与缓冲垫25阻止对重块90向下运动,能起到较好的缓冲 作用,并能减小碰撞损坏,且减小碰撞产生的噪音。

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还包括导向部件70、缓冲导轨80及导轨安装架 81。所述导向部件70与所述缓冲罐体20外侧壁刚性连接,所述导向部件70与 所述缓冲导轨80滑动配合,所述缓冲导轨80安装在所述导轨安装架81上,所 述导轨安装架81与对重导轨92或井道连接。其中,对重块90外装设有对重架 91,对重架91沿着对重导轨92上下移动。缓冲罐体20在井道中上下移动时, 由导向部件70带动缓冲罐体20沿着缓冲导轨80移动,由缓冲导轨80进行导 向,使得轿厢冲顶复位装置结构稳定性好,能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控制电机10。所述控制电机10位于所述缓冲罐体20下 方。所述缓冲罐体20底部设有螺纹孔22,所述控制电机10的转矩输出轴传动 连接有螺旋柱12。所述螺旋柱12通过所述螺纹孔22伸入到所述缓冲罐体20内 部,所述螺旋柱12与所述螺纹孔22螺纹配合。控制电机10使得螺旋柱12转 动后,由于螺旋柱12与缓冲罐体20的螺纹孔22螺纹配合,缓冲罐体20便在 螺旋柱12上移动,如此即实现升降机构升降缓冲罐体20的升降动作。而控制 电机10没有工作时,由于螺旋柱12与缓冲罐体20的螺纹孔22螺纹配合,即 实现支撑缓冲罐体20的作用。

所述缓冲活塞30的位于所述缓冲罐体20内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限位板32。 所述第二限位板32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21的内径。所述螺旋柱12位于所述缓 冲罐体20内的一端连接有第三限位板13。所述第三限位板13的外径大于所述 螺纹孔22的内径。

请参阅图2-4,图2示意出了所述轿厢冲顶后对重块90被所述轿厢冲顶复 位装置制停时的示意图,图3则示意出了所述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将所述对重块 90升起后的示意图,图4示意出了所述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将对重块90下降一段 距离使安全钳复位时的示意图。本发明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当缓冲活塞30连接的第一限位板31被对重块90压至与限位座上的缓冲垫 25相抵触时,缓冲活塞30连接的第二限位板32与螺旋柱12连接的第三限位板 13之间设有复位间隔,判断控制电机10是否能正向驱动螺旋柱12转动使所述 缓冲罐体20向上升起,若能,则通过控制电机10正向驱动螺旋柱12转动以将 所述缓冲罐体20向上升起,即由图2中的状态变化至图3中的状态,使得轿厢 完成复位操作;若不能,所述控制电机10反向驱动螺旋柱12转动使所述缓冲 罐体20向下降落一段距离,先使得安全钳进行复位操作,然后再通过控制电机 10正向驱动螺旋柱12转动以将所述缓冲罐体20向上升起,即由图2中的状态 变化至图4中的状态,待安全钳复位操作后,再由图4中的状态变化至图3中 的状态,使得轿厢完成复位操作。

其中,当判断到测距传感器50获取到对重块90与所述缓冲罐体20之间的 距离减小到预设阈值范围时,控制电加热装置40启动工作以将所述缓冲罐体20 内的气体温度升高。根据测距传感器50获取对重块90与缓冲罐体20之间的距 离信息,能够判断出轿厢是否将要发生冲顶故障。并在对重块90将要接近缓冲 罐体20时,控制电加热装置40对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进行加热升温,使得增 大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压强,以起到增强缓冲罐体20对对重块90的缓冲作用, 能较好的减缓轿厢的冲顶速度,甚至能制停轿厢,如此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 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 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 利要求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