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装设有握持部件的笔具的轴筒以及使用该轴筒的笔具

装设有握持部件的笔具的轴筒以及使用该轴筒的笔具

摘要

本发明涉及装设有握持部件的笔具的轴筒,其特征在于,在该笔具的轴筒上形成有装设握持部件的握持部件装设部,在该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外周面上不足半周的区域形成有第一突起,在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后端设有外切圆直径与握持部件的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8913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派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17262.7

  • 发明设计人 横山昭人;

    申请日2014-03-13

  • 分类号B43K23/008;

  • 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崔幼平

  • 地址 日本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小网町7番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09: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8-08

    授权

    授权

  • 2016-0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3K23/008 申请日:201403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设有握持部件的笔具的轴筒以及使用该轴筒的笔具。

技术领域

以往以来,公知有在轴筒的握持部上装设有握持部件的笔具。

这种握持部件具有防滑效果或具有装饰或图案,使用者能够根据喜好选择装设有握持部件的笔具。

但是,握持部件在使用中容易外加负荷,存在若持续长期使用则发生位置偏离或扭转的情况。为了防止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构造的方案。

其构造的一例记载在日本国特开2003-26089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

在前述专利文献1中,在笔具的轴筒上的握持部件(夹环)的装设部外周面上,形成有需要数量的相对于装设部的圆圆周方向在一方具有大致垂直面、在另一方具有倾斜面的突起,突起的外周尺寸(外切圆直径)比握持部件的内径尺寸大。而且,通过将这些突起随机地以点状形成多个,或者沿着轴筒外周面长线状地形成多个,防止了夹环的扭转变形。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3-260892号公报。

在前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在握持部件装设部上随机地以点状或者沿着轴筒外周面长线状地形成有多个突起,突起的外周尺寸比握持部件的内径尺寸大。因此,在将握持部件装设在轴筒上之际,前述突起上表面与握持部件内周面接触而成为插入时的阻力,其结果,会导致生产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宗旨在于,在装设有握持部件的笔具的轴筒中,在该笔具的轴筒上形成有装设握持部件的握持部件装设部,在该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外周面上不足半周的区域形成有第一突起,并且在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后端设有外切圆直径与握持部件的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

本发明是装设有握持部件的笔具的轴筒,由于在该笔具的轴筒上形成有装设握持部件的握持部件装设部,在该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外周面上不足半周的区域形成有第一突起,并且在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后端设有外切圆直径与握持部件的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所以握持部件的装设容易,生产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产品整体的外观图,

图2是从图1的状态沿圆周方向旋转了180度之际的外观图;

图3是从图1的状态沿圆周方向旋转了90度之际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3中的握持部件26周边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B-B向剖视图;

图7是第1实施例的轴筒主体5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图7中的C-C向剖视图;

图9是第1实施例中的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装设中途的外观图;

图10是图9中的D-D向剖视图(虚线是用于表示第一突起27的基部51部分的直径的假想线);

图11是本发明的变形例1的轴筒主体5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变形例1的产品整体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握持部件26周边的放大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变形例2的轴筒主体5的外观立体图;

图15是变形例2的产品整体的纵向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握持部件26周边的放大图;

图17是第2实施例的产品整体的外观图;

图18是从图17的状态沿圆周方向旋转了180度之际的外观图;

图19是从图17的状态沿圆周方向旋转了90度之际的纵向剖视图;

图20是图19中的握持部件39周边的放大图;

图21是图17中的E-E向剖视图(虚线是用于表示第一突起32的基部53部分的直径的假想线);

图22是图17中的F-F向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轴筒主体5的外观立体图;

图24是第2实施例的外夹环33的外观图;

图25是图24中的G-G向剖视图;

图26是第2实施例的内夹环35的外观图;

图27是图26中的H-H向剖视图(虚线是用于表示椭圆突起34的基部59部分的直径的假想线);

图28是变形例3中的轴筒主体5的外观立体图;

图29是变形例3中的产品整体的纵向剖视图;

图30是图29中的I-I向剖视图;

图31是变形例4中的产品整体的外观图;

图32是从图31的状态沿圆周方向旋转了90度之际的纵向剖视图;

图33是图32中的握持部件39周边的放大图;

图34是图31中的J-J向剖视图;

图35是变形例4中的轴筒主体5的外观立体图;

图36是变形例4中的外夹环33的外观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轴筒,2:笔尖管,3:笔芯保持部件,4:笔头,5:轴筒主体,6:送芯单元(送芯机构),7:储芯管,8:中间部件,9:夹紧体,10:夹紧环,11:中螺纹部件,12、14、22:台阶部,13:大直径部,15:弹性部件(螺旋弹簧),16:橡皮承接部件,17:橡皮,18:按击部件,19:凹螺纹部,20:凸螺纹部,21:小直径部,23:笔夹,24:凹部,25:握持部件装设部,26、39:握持部件,27、31、32、56、57:第一突起,28、55、56:倾斜面,29、52:第二突起,30:扩径部,33:外夹环,34:椭圆突起,35:内夹环,36、45、46:D型切割部,37:浇口部槽,38:级差,40:狭缝部,41:椭圆贯通孔,42:椭圆贯通孔组,43:抵接部,44:整周突部,47:凸部,48:凹部,49:侧面,50:顶部,51、53、59:基部,53:基部,58:台阶部,59:基部,L:笔芯。

具体实施方式

对作用进行说明。本发明在装设有握持部件的笔具的轴筒中,在其笔具的轴筒上形成有装设握持部件的握持部件装设部,在其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外周面上不足半周的区域形成有第一突起,并且在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后端设有外切圆直径与握持部件的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因此,在装设握持部件之际,通过将握持部件内周面移到形成第一突起的面的对面,能够一边在轴筒的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外周面与握持部件内周面之间保持充分的余隙一边将握持部件容易地插入轴筒。而且,在其装设的最后的阶段,通过握持部件被前述第一突起向外切圆直径与前述握持部件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引导而被插入,握持部件与轴筒的中心合在一起,能够完成握持部件向轴筒上的装设。其结果,握持部件向轴筒上的装设的生产率提高。

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示于图1~图1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后述的笔头4一侧称为前方,将按击部件18一侧称为后方。本实施例是将本发明展现成自动铅笔的例子。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自动铅笔,也能够适用于圆珠笔或记号笔、钢笔、书法笔等装设有握持部件的各种笔具。

轴筒1由笔头4和轴筒主体5构成,笔头4的前方压入固定有不锈钢制的笔尖管2,笔头4的内部压入固定有笔芯保持部件3,轴筒主体5通过旋装配置在该笔头4的后端,在该轴筒1的内部配置有送芯单元(送芯机构)6。在前述轴筒主体5的前方外周部设有装设握持部件26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握持部件26被比握持部件26的外径稍大地形成在该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后端的台阶部58和前述笔头4的后端夹入。通过将前述台阶部58的外径形成为比握持部件26的外径稍大,防止了在握持部件26上外加了轴线方向的力之际的握持部件26骑上台阶部58。此外,前述轴筒主体5被前述笔头4和前述送芯单元6夹入,如后所述,通过使前述笔头4与前述送芯单元6旋装而固定了轴筒主体5。

送芯单元(送芯机构)6具有收纳笔芯的储芯管7,在该储芯管7的顶端通过压入固定有中间部件8。而且,在该中间部件8的前方固定有用于握持、释放笔芯L的夹紧体9,在该夹紧体9上,以环绕的状态配置有进行夹紧体9的开闭的夹紧环10。夹紧体9通过形成在其前方的大直径部进行笔芯L的握持、释放。进而,内包前述中间部件8、夹紧体9、夹紧环10地配置有中螺纹部件11。该中螺纹部件11的定位通过形成在中螺纹部件11的前方内部的台阶部12与夹紧环10的后端面的抵接、以及拉设在形成在中螺纹部件11的后方部的大直径部13的后端与由前述储芯管7前方的两种缩径部形成的台阶部14的顶端之间的弹性部件(螺旋弹簧)15进行。该弹性部件15在送芯单元6配置在了轴筒1内之际对夹紧体9、中间部件8以及储芯管7向轴筒1的后方施力。此外,在储芯管7的后端装卸自如地安装有橡皮承接部件16,通过压入而由橡皮承接部件16保持的橡皮17,以及按击部件18。

在此,对笔头4和送芯单元6在轴筒主体5上的固定方法进行详述。在前述笔头4的后方内表面上形成有凹螺纹部19,另一方面,在前述送芯单元6中的中螺纹部件11的缩径部14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凸螺纹部20。此外,前述轴筒主体5在其前方内表面上具有小直径部21,通过该小直径部21而在该小直径部21的后端形成有台阶部22。通过该轴筒主体5的台阶部22与前述中螺纹部件11的大直径部13的顶端进行抵接,进行前述送芯单元6在轴筒主体5内的定位,通过使从该轴筒主体5突出的前述中螺纹部件11的凸螺纹部20与笔头4的凹螺纹部19旋装到笔头4与轴筒主体5抵接,轴筒主体5被固定。

附图标记23是安装在前述轴筒主体5的上部的金属制的笔夹。该笔夹23嵌入形成在前述轴筒主体5的后方的凹部24中。

在前述轴筒主体5的前方部形成有缩径的握持部件(夹环)装设部25,在该握持部件装设部25上装设有圆筒状的握持部件26。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轴筒主体5是由聚碳酸酯树脂(PC)形成的,前述握持部件26是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的,但并不仅限于此,也能够由任意的材料形成轴筒主体5、握持部件26。

对该轴筒主体5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进行详述。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上,沿着轴筒1的轴线方向形成有纵长、具有宽度的长方形状的第一突起27(图7)。更详细地说,该第一突起27是在以笔夹23为正面之际的背面一侧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上沿着轴筒1的轴线形成的。该第一突起27的侧面49带有从第一突起27的顶部50朝向基部51扩大的锥体(图8)。因此,在轴筒主体5的成形之际容易脱模。进而,第一突起27前方部距握持部件装设部25顶端设有间隔地形成,形成有与第一突起27的顶部50相连续的平缓的倾斜面28。因此,在将握持部件26向后述的轴筒主体5插入之际,握持部件26被前述倾斜面28引导,容易将握持部件26的内周面移到形成第一突起27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面的背面。在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突起27的宽度方向(形成有第一突起27的圆周方向)的端面位置作为距前述第一突起27的中心轴线在圆周方向上±40°的位置。此外,在使握持部件26的内径为X,使第一突起27的基部51部分上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外径为Y之际,使第一突起27的高度为(X―Y)的70%的大小(图10),但并不仅限于此,只要是第一突起27的外切圆直径比握持部件26的内径稍大即可。接着,对第二突起29进行详述。该第二突起29是其外径与握持部件26内径为大致同径,遍及整周地形成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后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遍及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圆周方向整周地形成了第二突起29,但如果其外径是握持部件26内径与外切圆直径大致同径则也可以分割成3点等,在这种情况下,握持部件26向第二突起29的插入更容易。此外,也可以与前述第一突起连续地形成,该第一突起的后方部作为形成多个的第二突起的一个。即、第二突起29只要是其外切圆直径与握持部件26的内径为大致同径,能够使轴筒主体5与握持部件26的中心合在一起即可。

最后,对握持部件26进行详述。该握持部件26形成为圆筒状,其内表面形状成为了朝向后方扩径的锥体形状。握持部件26的外表面既可以设置凹凸的级差,成为握持时防滑的形状,也可以实施装饰或图案。握持部件26的后端内径部成为扩径部30,形成为与轴筒主体5的第二突起29基本相同的尺寸。另外,如果握持部件26内径与第二突起29外切圆直径为基本相同的尺寸,则握持部件26的内径部也可以是一定的。

前述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的装设按照以下进行。将握持部件26从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前方插入,将握持部件26内周面移到形成前述第一突起27的面的背面。而且,在以保持在第一突起27上表面与握持部件26内周面之间保持充分的余隙、轴筒主体5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外周面与握持部件26内周面不接触的方式移动的状态下,进行插入到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后端。在装设的最后的阶段,握持部件26被前述第一突起27向外切圆直径与前述握持部件26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29引导而被插入,握持部件26与轴筒主体5的中心合在一起,完成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的装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轴筒1中,在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的装设过程中,通过将握持部件26内周面移到形成第一突起27的面的背面,能够一边在轴筒主体5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外周面与握持部件26内周面之间保持充分的余隙,一边容易地将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中插入。而且,在其装设的最后的阶段,握持部件26被前述第一突起27向外切圆直径与前述握持部件26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29引导而被插入,握持部件26与轴筒主体5的中心合在一起,能够完成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的装设。其结果,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的装设的生产率提高。

在此,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使形成第一突起27的圆周方向的端面位置为距第一突起27的中心轴线±40°的位置,形成了第一突起27,但第一突起27的形成区域并不仅限于此,只要是形成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外周面上不足半周的区域即可。即、根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起只要是形成在距第一突起27的中心轴线沿圆周方向不足±90°的区域即可。通过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外周面上不足半周的区域形成第一突起27,在将握持部件26的内周面移到形成第一突起27的面的背面之际,能够可靠地保持握持部件装设部25外周面与握持部件26内周面的余隙。此外,如果第一突起形成在上述区域内,则并不仅限于长方形状,也能够以椭圆形状、多边形形状、圆锥形状等任意的形状、个数形成。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前述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装设的最后的阶段,通过将握持部件29插入第二突起29,第一突起27密接以及/或者咬入握持部件26内周面。因此,能够将握持部件26固定在轴筒主体5上,防止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装设后的握持部件26的旋转或扭转。

在此,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起的高度为(X-Y)的70%,但为了防止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装设后的握持部件26的旋转或扭转,优选第一突起27的高度为(X-Y)的60%以上、不足90%。在第一突起27的高度不足(X-Y)的60%的情况下,装设后的第一突起27与握持部件26内周面的密接以及/或者咬入量小,存在握持部件26装设后容易旋转或扭转的可能性。此外,在为(X-Y)的90%以上的情况下,除了因握持部件26的内径或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外径等的离散而在插入时不能够保持充分的余隙的可能性之外,还存在装设后第一突起27形成部的握持部件26外表面隆起,存在“坚硬”、“咯手”等使握持感觉降低的可能性。如果在上述的范围内,自然也可以形成多个高度不同的第一突起27。

进而,作为第一突起27的变形例1,可如图11~图13所示,第一突起的形状为拱顶状并形成多个(第一突起31)。通过这样构成,第一突起31上表面与握持部件26内周面为点接触,握持部件26向第二突起29上的插入更顺利。进而,由于装设后第一突起31容易咬入握持部件26内周面,所以握持部件26的旋转、扭转的防止也可靠。

此外,作为第一突起27的变形例2,可如图14~图16所示,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两个第一突起(第一突起56、57),使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前方的第一突起56的宽度比后方的第一突起57的宽度宽。通过这样,能够增加与前方的握持部件内周面的接触面,在用笔头4和轴筒主体5夹持着握持部件26的情况下等,能够有效地防止笔头4的旋合完成时因握持部件26顶端面与笔头4后端面的接触形成的阻力而发生的握持部件的旋转、扭转。在握持部件26的外周面上实施了图案或装饰的情况下,握持部件26装设后的外周面的图案或装饰的位置偏离被消除。

接着,将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示于图17~图27进行说明。第2实施例是装设了由圆筒状的外夹环和圆筒状的内夹环构成的握持部件的轴筒的例子。另外,以下省略了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结构相关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在轴筒主体5的前方部也形成有缩径部(握持部件装设部25)。而且,在该握持部件装设部25上装设有由具有贯通孔的圆筒状的外夹环33,和具有突起的圆筒状的内夹环35构成的双层构造的握持部件39。

在本实施例中,在以笔夹23为正面之际的前述轴筒主体5的背面侧握持部件装设部25上,沿着轴筒1的轴线方向以纵长的长方形状形成有第一突起32,更详细地说,从后述的第二突起52的顶端部连续地形成到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前方。而且,前述第一突起32的侧面带有从其顶部朝向基部53扩大的锥体(图21)。因此,轴筒主体5成形之际的脱模容易。进而,第一突起32前方部距握持部件装设部25顶端隔开间隔地形成而成为了倾斜面54。在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使内夹环35内径为X,第一突起32的基部53部分上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外径为Y,外夹环33内径为X’,内夹环35的椭圆突起34的基部59部分上的内夹环35外径为Y’之际,使第一突起32的高度为{(X-Y)+(X’-Y’)}的75%的大小(图21、图24~图27)。该第一突起32的高度并不仅限于此,只要是第一突起32的外切圆直径比内夹环35的内径稍大即可。接着,对第二突起52进行详述。前述第二突起52的外径与外夹环33内径大致相同,遍及整周地形成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后端上。此外,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侧面设置D型切割部36或浇口部槽37,在前方设有级差38。均成为了防止在轴筒主体5的成型时发生的毛刺、因浇口残留而发生握持部件39插入时的阻力的形状。

对本实施例中的握持部件39进行详述。

本实施例的握持部件39由具有多个贯通孔的圆筒状的外夹环33,和内包在该外夹环33中并具有从前述外夹环33的贯通孔突出的突起的圆筒状的内夹环35构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外夹环33由不锈钢形成,内夹环35由硅形成,但并不仅限于此,能够由任意的材料形成外夹环和内夹环。

在前述外夹环33上,形成有从其顶端部连续到后端部的狭缝部40,在外夹环33的侧面上形成有多个椭圆形状的贯通孔(椭圆贯通孔41)。更详细地说,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三处椭圆贯通孔组42,该椭圆贯通孔组42由沿轴线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四处的该椭圆贯通孔41的列,和位于该列的旁边并沿轴线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在三处的该椭圆贯通孔41的列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将前述狭缝部40形成在外夹环33背面,形成为该狭缝部40的端面所抵接(抵接部43)。在本实施例中使狭缝部40的端面抵接,但并不仅限于此,狭缝部40也可以是扩开的。通过形成具有狭缝部40的外夹环33,该狭缝部40扩开,自然能够与各种各样的外径的内夹环相对应。此外,本外夹环33是通过压力加工形成的,但即使通过切削加工等形成没有接缝的圆筒状,只要是能够插入内夹环的形状也没有问题。

前述内夹环35形成为圆筒状,在外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大小以及位置与形成在外夹环33上的前述椭圆贯通孔41卡合的椭圆突起34。前述椭圆突起34的高度为了发挥书写中的防滑的效果而形成为在插入到外夹环33上后从前述椭圆贯通孔41突出0.4mm左右。此外,内夹环35的全长形成为比外夹环33短,以便在外夹环33插入后在前后端设置空位。

本实施例中的前述握持部件39向轴筒主体5上的装设按照以下进行。首先,嵌装外夹环33与内夹环35,组装成握持部件39。在本实施例中,外夹环33、内夹环35为不同的部件,但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形或双色成形等而作为一体形成。之后,将前述握持部件39从轴筒主体5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前方插入,将握持部件39内周面移到形成前述第一突起32的面的背面。而且,在以保持在第一突起32上表面与内夹环35内周面之间保持充分的余隙,轴筒主体5的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外周面与握持部件39内周面不接触的方式移动的状态下,进行插入到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后端。在装设的最后的阶段,握持部件39被前述第一突起32向外切圆直径与前述外夹环33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52引导而被插入,握持部件39与轴筒主体5的中心合在一起,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的装设完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轴筒1中,在轴筒主体5向握持部件39上的装设过程中,通过将握持部件39的内周面移到形成第一突起32的面的对面进行插入,能够容易地将握持部件39插入轴筒主体5,在装设的最后的阶段,第一突起32向第二突起52被引导,通过将握持部件53插入外切圆直径与前述外夹环33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52而完成装设。而且,其结果,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的装设容易进行,生产率提高。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突起32沿着轴线方向从第二突起52连续地形成到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前方,但第一突起32的形成区域并不仅限于此,只要是形成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外周面上不足半周的区域即可。通过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外周面上不足半周的区域形成第一突起32,在将握持部件39的内周面移到形成第一突起32的面的背面之际,能够可靠地保持握持部件装设部25外周面与握持部件39内周面的余隙。此外,如果第一突起形成在上述区域内,则并不仅限于长方形状,能够以椭圆形状、多边形形状、圆锥形状等任意的形状、个数形成。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使前述外夹环33的抵接部43位于前述第一突起32的上方,填补了前述第一突起32的上方的握持部件39与轴筒主体5的空位。这样一来,能够提供在书写中握持着前述抵接部43之际抵接部43的端面也不会偏离或凹陷,书写时的握持感觉均匀的产品。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使狭缝部40的端面抵接,但即使在狭缝部扩开的情况下,只要将第一突起的宽度形成为比该狭缝部的宽度大,使狭缝部位于该第一突起的上方即可。这样一来,能够提供在书写中握持着狭缝部附近之际狭缝部的端面也不会偏离或凹陷,书写时的握持感觉均匀的产品。

此外,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如第一突起的高度为{(X-Y)+(X’-Y’)}的75%那样,在本实施例中,在前述握持部件39向轴筒主体5上的装设的最后的阶段,通过将握持部件39插入第二突起52,第一突起32密接以及/或者咬入握持部件39(内夹环35)内周面。因此,能够将握持部件39固定在轴筒主体5上,防止将握持部件39装设在了轴筒主体5上后的握持部件39的旋转或扭转。在此,为了防止将握持部件39装设在了轴筒主体5上后的握持部件39的旋转或扭转,优选第一突起32的高度为{(X-Y)+(X’-Y’)}的60%以上、不足90%。在第一突起32的高度不足60%的情况下,装设后的第一突起32与握持部件39(内夹环35)内周面的密接以及/或者咬入量小,存在握持部件39容易旋转或者扭转的可能性。此外,在为90%以上的情况下,除了存在因握持部件39的内径或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外径等的离散而在插入时不能够保持充分的余隙的可能性之外,装设后第一突起32形成部的握持部件39外表面隆起,存在“坚硬”、“咯手”等使握持感觉降低的可能性。如果在上述的范围内,则即使形成多个高度不同的第一突起39自然也没有问题。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在笔头4的后端形成有外径比外夹环33内径稍小、内径比轴筒主体5前方的外径稍大的整周突部44。该整周突部44在笔头4向轴筒主体5上旋装完成之际插入前述外夹环33与轴筒主体5之间。这样一来,能够提供容易使轴筒主体5与握持部件39的中心合在一起、外观优良的产品。

进而,作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可如图28~图30所示,分别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外周面和内夹环35内周面上设置相互卡合的D型切割部45、46(变形例3)。通过这样构成,握持部件39相对于轴筒主体5的定位容易,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装设的生产率提高。在本变形例中,将前述D型切割部45、46的卡合设在了第一突起32的背面,这样,能够可靠地使第一突起32与外夹环33的抵接部43的位置合在一起。此外,进而由于在握持部件39向轴筒主体5上装设后,第一突起32背面的内夹环35的D型切割部46与握持部件装设部25密接,所以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在书写时或携带时不经意地外加了朝向圆周方向的力之际的握持部件的旋转、扭转变形。此外,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25外周面与内夹环35内周面的卡合部的形状并不仅限于D型切割,即使为半圆状或多边形状的凹凸卡合等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最后,作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可如图31~图36所示,在轴筒主体5和外夹环33外表面上设置相互卡合的凸部47和凹部48(变形例4)。在本变形例的轴筒主体5中,从形成在握持部件装设部25的后端、即本实施例中为第二突起52的后端的台阶部58朝向轴线方向前方形成有半椭圆状的凸部47。前述半椭圆状的凸部47的外切圆直径比外夹环33外径稍大,与前述台阶部58的外径为同径。这样,通过形成台阶部58和凸部47,防止了在握持部件39上外加了轴线方向或圆周方向的力之际的台阶部58和凸部47骑上握持部件39。此外,在本变形例中的外夹环33后端,在狭缝部40背面形成有椭圆状的凹部48。若进行详述,则前述椭圆状的凹部48的大小以及位置形成为与轴筒主体5上的前述椭圆状的凸部47卡合。握持部件39装设后前述凸部47与前述凹部48互相卡合。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可靠地使第一突起32与外夹环33的抵接部43的位置合在一起。此外,由于容易通过目视看到凸部47与凹部48形成的卡合部,所以握持部件39相对于轴筒主体5的定位容易,握持部件26向轴筒主体5上装设的生产率提高。进而,即使在使用者卸下握持部件39之际,也能够将握持部件39正确地重新装设在原来的位置。

通过制成在笔具的轴筒上形成装设握持部件的握持部件装设部,在该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外周面上不足半周的区域形成第一突起,并且在前述握持部件装设部的后端设置外切圆直径与握持部件的内径为大致同径的第二突起的结构,握持部件的装设容易,实现了生产率的提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