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中压配电线路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一种中压配电线路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压配电线路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计算主干线路损耗;计算分支线路损耗;计算线路所含配变铜耗;计算线路所含配变铁损;上述步骤的计算结果之和,即为理论线损。通过本发明,可以做好基础理论线损计算工作,界定实际线损中不明损耗的范围和降损的空间,从而制定相应的降损措施,为电网规划、改造以及电容无功补偿、经济运行提供可靠的依据。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1-23

    授权

    授权

  • 2015-12-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7/50 申请日:201509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压配电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中压配电线路理论线损的 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配电系统是指直接为用户服务的那一部分电力系统,中压配电网一般是 指从110kV/10kV或35kV/10kV降压变电站的10kV线路出口至用户端。配电 网作为电力网的末端,其电压等级低、直接与用户连接、线路分布广、网上 设备多,因此系统存在着阻抗,导致电能在转换、输送、分配过程中不可避 免地伴随着大量的线路损耗。

基于目前的基础数据管理现状,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线 损统计工作,得到线路损耗是否合理的参考标准。一方面,工作量繁复,加 重了电力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数据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容易造成 误差且效率低下。因此,迫切需要针对10kV网络损耗理论计算及优化展开 深入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中压配电线路理论线损计算方法,为判断不 同类型的线路损耗是否合理提供参考依据,为超出线损范围的配电线路管理 线损的修正提供了数据支撑。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中压配电线路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计算主干线路损耗;

(2)计算分支线路损耗;

(3)计算线路所含配变铜耗;

(4)计算线路所含配变铁损;

(5)步骤(1)至(4)的计算结果之和,即为理论线损。

优选的,所述主干线路损耗的计算方法为:

P=αI2rl

其中,α为主干负荷分布系数,I为主干出口电流,r为主干单位长度 电阻,l为主干长度。

进一步的,主干负荷分布系数α的确定方法为:

A、负荷沿线均匀分布,主干负荷分布系数α值为1;

B、负荷沿线分布均匀减少,主干负荷分布系数α值为3/5;

C、负荷沿线分布均匀增加,主干负荷分布系数α值为8/5;

D、负荷沿线分布前半段均匀增加,后半段均匀减少,主干负荷分布 系数α值为23/20;

E、负荷沿线分布前半段均匀减少,后半段均匀增加,主干负荷分布 系数α值为9/10;

F、负荷沿线分布先均匀增加,后均匀减少,主干负荷分布系数α值 为:

3+6η-η25

其中,η为负荷增加与负荷减少的分界点;

G、负荷沿线分布先均匀减少,后均匀增加,主干负荷分布系数α值 为:

4η2-9η+85

其中,η为负荷减少与负荷增加的分界点;

优选的,所述分支线路损耗的计算方法为:

P=Ib2rblb

其中,Ib为分支线路平均电流,rb为分支单位长度电阻,lb为分支长度。

优选的,所述配变铜耗的计算方法为:

PCu=Σi=1mrΔPki×(IpiIei)2

其中,mT是线路配电变压器总台数;ΔPk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短路损耗 功率;Ipi是流过第i台配电变压器的电流;Ig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额定电 流。

优选的,所述配变铁损的计算方法为:

PFe=Σi=1mrΔP0i×(UaviUfi)2

其中,mT是线路配电变压器总台数;ΔPO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 功率;Uf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分接头电压(kV);Uav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 接入点电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压配电线路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具 有以下优势:

通过本发明,可以做好基础理论线损计算工作,界定实际线损中不明损 耗的范围和降损的空间,从而制定相应的降损措施,为电网规划、改造以及 电容无功补偿、经济运行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方面,为判断不同类型的线路损耗是否合理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减轻 基层单位的中压配电网络损耗统计工作量,避免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降 低了人力成本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便于准确掌握排除了运行管理 因素以外的中压配电网络损耗范围,为超出线损范围的配电线路管理线损的 修正提供了数据支撑,对增强电网抗灾变能力,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维护水平 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 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 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计算流程示意图。

图2为第一种负荷沿线分布示意图。

图3为第二种负荷沿线分布示意图。

图4为第三种负荷沿线分布示意图。

图5为第四种负荷沿线分布示意图。

图6为第五种负荷沿线分布示意图。

图7为第六种负荷沿线分布示意图。

图8为第七种负荷沿线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 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以10KV中压配电网络的损耗分析为例:

10kV网络损耗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按照各因素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分 别是电网设备因素、电网技术因素、负荷分布。

电网设备因素主要包括变压器、线路、无功补偿设备等因素。

电网技术因素主要指对线损具有影响的不同装备技术,主要包括:调压 技术及无功补偿技术等。

负荷分布指负荷沿线路分布的类型。

一:电网设备因素

1.变压器对10kV网络损耗影响

变压器选择对线损影响主要表现在变压器容量、变压器数量及变压器型 号(S7系列、S9系列、S11系列等)上。

对相同的负荷,存在使变压器损耗最小的变压器容量,偏离这一容量时 变压器损耗将增大。对同一回10kV线路,变压器数量影响损耗。

变压器损耗占线损比重较大,应重点进行考虑变压器的总容量和数量, 比如10台SCB10-500的负载率30%变压器,计算如下:

计算最小损耗时,用目前SCB10型中最大容量型号SCB10-2500等效 代替,等效为负载率30%的SCB10-2500变压器10*500/2500=2台。然后 计算这2台负载率30%的SCB10-2500变压器损耗最为最小损耗。

计算最大损耗时,用目前SCB10型中最小容量型号SCB10-250等效 代替:等效为负载率是30%的SCB10-250台数是10*500/250=20台,然后 计算然后计算这2台负载率30%的SCB10-250变压器损耗最为最大损耗。

2.线路对10kV网络损耗影响

线路的导线型号、线路长度、敷设方式、导线排列方式甚至接地方式等 均对损耗有影响。

导线截面增大时,电阻减少,将导致损耗下降;反之,导线截面减小时, 电阻增大,将导致损耗上升。

线路长度增大时,电阻增加,将导致损耗上升;反之,线路长度减小时, 电阻减少,将导致损耗下降。

导线敷设方式、导线排列方式(水平排列、垂直排列、三角排列及线间 距离)影响了线路参数(导纳、电容、电抗),从而影响到线路损耗。

实际中,导线敷设方式、导线排列方式及接地方式对线损影响较小,应 重点考虑导线型号和线路长度对线损的影响。

3.无功补偿对10kV网络损耗的影响

无功补偿主要通过补偿容量、补偿方式及补偿装置分布影响线损。

无功装置容量配置不同时,电网电流将有所不同,从而影响线损;不同 的补偿方式也影响线损。目前无功补偿方式大致分为固定补偿和自动补偿。 固定补偿相当于改变电网电流的大小数值是稳定的,而自动补偿相当于对不 同的负荷所改变的电网电流大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线损。另外,无功补偿 装置的分布也对线损有影响。以低压补偿为例,当仅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安 装无功补偿装置时,并不影响低压线路的电流,仅对配电变压器以上系统产 生影响;而当在用户侧安装无功补偿装置时,则可降低低压线路的电流,对 配电变压器以上系统也同样产生影响,从而对线损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无功补偿通过影响无功在电网的传送,改变了电 网电流,而线损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从而无功补偿对线损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应从线路电流的角度考虑无功装置对线损的影响。

4.其他设备对10kV网络损耗的影响

线路广泛使用的铁制或铝制金属附件、开关、自动化设施以及计量设备 等由于其型号不同也会对线损产生影响,例如机械表损耗每月可达1kWh,电 子表损耗是机械表的一半甚至更小。但是,对用户用电电量较大的区域而言, 以上因素对线损的影响较小,可以不予考虑。

二:电网技术因素

1、调压技术对10kV网络损耗的影响

电网在运行中,电压并不是稳定不变,而是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调 压技术可在较小幅度内改变电网电压、使全网电压在允许范围内。电压的调 压技术主要有变压器调压(无激励调压、有载调压)和无功补偿。在负荷不 变时,采用电压技术使电压升高,可减小电流,使线路线损降低,而此时变 压器的不变损耗将升高;使电压降低时则产生相反变化。

因此,应从线路电流的角度考虑调压技术对10kV网络损耗的影响。

2、无功补偿技术对10kV网络损耗的影响

无功补偿是影响线损的重要因素,无功补偿技术对线损的影响体现在无 功补偿装置自动化水平上,如固定补偿、分组投切自动化补偿和动态自动补 偿技术,改善线路电流,对线损造成影响。因此,应从线路电流的角度考虑 无功补偿技术对10kV网络损耗的影响。

三:负荷分布因素

负荷大小和负荷分布均对线损有较大影响:在电压一定条件下,电网线 路损耗功率及变压器可变损耗功率与负荷平方成正比,负荷越大,损耗功率 越大,在不同负荷水平下有不同的功率损耗率;负荷分布不同,也对线损有 影响。当负荷集中在供电线路末端时线损最大,而集中在线路首端时线损最 小,其它分布式条件下线损介于这两者之间。

因此,应从线路电流的角度考虑负荷大小对线损的影响,并考虑七种负 荷分布系数(1、负荷均匀分布;2、负荷均匀递减分布;3、负荷均匀递增 分布;4、负荷前半段均匀递增、后半段均匀递减;5、负荷前半段均匀递减、 后半段均匀递增;6、负荷沿线先均匀递增、后均匀递减;7、负荷沿线先均 匀递减、后均匀递增)对线损的影响。

四:环境因素

气象条件的变化,一方面将导致电网参数的变化,从而引起线损变化。 如温度升高,将导致电阻增加;湿度增大,将导致漏抗变小;阴雨天气将使 土壤电阻率减少,使接地电阻减少。另一方面会加速设备老化,对线路走廊 等供电设施维护及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如多芯低压绝缘老化,泄露电流增大, 一定程度上增大设备损耗;线路走廊下的树木清理不及时,可能造成对树放 电,增大设备损耗。但以上这些对线损产生的影响较小,所以基本不予考虑。

因此,影响10kV网络损耗的因素主要包括配变容量组合、配变接入位 置、主干电阻组合、主干线路长度、分支电阻组合、分支线路长度、主干电 流、分支电流和负荷分布系数9个因素。其中,配变容量组合和配变接入位 置决定了变压器的损耗;主干电阻组合、主干线路长度、分支电阻组合、分 支线路长度、主干电流、分支电流和负荷分布系数决定了线路的损耗。

因此,以线路和变压器两个基本网络元件为着眼点,根据主干电阻组合、 主干线路长度、分支电阻组合、分支线路长度、主干电流和分支电流搭建了 不同负荷分布类型的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损耗模型;根据配变容量组合和配 变接入位置搭建变压器铜损和铁损等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10kV网络 损耗计算模型。

下面的推导是建立在各种负荷分布情况下,架空线路出口电流相同、沿 线额定电压相等、导体电阻率相同的基础上的。其中L是架空线路长度(km); p是负荷沿线均匀分布情况下,各负荷点三相功率(即三相负荷密度) (kW*km-1);p’是负荷沿线非均匀分布情况下,各负荷点功率(即负荷密 度)(kW*km-1);Pi(i=1,2,…,7)是7种负荷分布对应的线路始端传输 三相有功功率(kW);Ii(i=1,2,…,7)是7种负荷分布对应的是沿线电流 (A);U是沿线额定电压(kV);cos是功率因数;Psi(i=1,2,…,7) 是7种负荷分布对应的线路功率损失(kW);R是导线的电阻(Ω);r是 单位长度电阻(Ω/km);Ksi(i=1,2,…,7)是7种负荷分布系数;I是 线路出口单相电流有效值(A)。

一:线路损耗计算(负荷分布系数计算)

(1)负荷沿线均匀分布

如图2所示,当0<=Lx<L时,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以及线路损耗表达式 如方程式如下所示:

在Lx处,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是:

P1=LxLpdLx=p(L-Lx)

线路全长有功损耗是:

通过以上的分析,负荷沿线均匀分布情况下,负荷分布系数的值取1。

(2)负荷沿线分布均匀减少

如图3所示,当0<=Lx<L时,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以及线路损耗表达式 如方程式如下所示:

P2=LxL-p(Lx-L)LdLx=p(L-Lx)22L

当Lx=0时,要有P2=P1,则需:p'=2p

通过以上的分析,负荷沿线分布均匀减少情况下,负荷分布系数的值取 3/5。

(3)负荷沿线分布均匀增加

如图4所示,当0<=Lx<L时,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以及线路损耗表达式 如方程式如下所示:

P3=LxLpLxLdLx=p(L2-Lx2)2L

当Lx=0时,要有P3=P1(出口功率相同),则需:p'=2p

通过以上的分析,负荷沿线分布均匀减少情况下,负荷分布系数的值取 8/5。

(4)负荷沿线分布前半段均匀增加,后半段均匀减少

如图5所示,当0<=Lx<L/2时,不计后半段负荷的有功功率时,在Lx 处线路传输有功功率是:

P(4)=LxL/22pLxLdLx=p(L2/4-Lx2)L

当L/2<=Lx<L时,在Lx处线路传输有功功率是:

P(4)=LxL-2p(Lx-L)LdLx=p(L-Lx)2L

当0<=Lx<L/2时,考虑线路后半段有功负荷时,在Lx处线路传输有功 功率是:

P4=P(4)+P(4)|Lx=L/2=p(L2/2-Lx2)L

当Lx=0时,要有P4’=P1,则需:p'=2p

前半段的线路有功损耗是:

当L/2<=Lx<L时:

P4=P(4)=p(L-Lx)2L=2p(L-Lx)2L

通过以上的分析,负荷沿线分布前半段均匀增加而后半段均匀减少情况 下,负荷分布系数取23/20。

(5)负荷沿线分布前半段均匀减少,后半段均匀增加

如图6所示,当0<=Lx<L/2时,不计后半段负荷的有功功率时,在Lx 处线路传输有功功率是:

P(5)=LxL/2-2p(Lx-L/2)LdLx=p(L-2Lx)24L

当L/2<=Lx<L时,在Lx处线路传输有功功率是:

P(5)=LxL2p(Lx-L/2)LdLx=pLx(L-Lx)L

当0<=Lx<L/2时,考虑线路后半段有功负荷时,在Lx处线路传输有功 功率是:

P5=P(5)+P(5)|Lx=L/2=p(L2/2+Lx2-LxL)L

当Lx=0时,要有P5’=P1,则需:p'=2p

前半段的线路有功损耗是:

当L/2<=Lx<L时:

P5=P(5)=2pLx(L-Lx)L

通过以上的分析,负荷沿线分布前半段均匀减少,后半段均匀增加情况 下,负荷分布系数取9/10。

(6)负荷沿线分布先均匀增加,后均匀减少

如图7所示,当0<=Lx<ηL时,不考虑ηL到L这一段线路的负荷,在 Lx处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是:

P(6)=LxηLpLxηLdLx=p(η2L2-Lx2)2ηL

当ηL<=Lx<=L时,在Lx处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是:

P(6)=LxL-p(Lx-L)L-ηLdLx=p(L-Lx)22(1-η)L

当0<=Lx<ηL时,考虑ηL到L这一段线路的负荷,在Lx处线路传输的 有功功率是:

P6=P(6)+P(6)|Lx=ηL=p(η2L2-Lx2)2ηL+p(L-ηL)2=p2(L-Lx2ηL)

当Lx=0时,要有P6’=P1,则需:p'=2p

线路前段(0到ηL)消耗的有功功率是:

当ηL<=Lx<=L时,

P6=P(6)=p(L-Lx)2(1-η)L

线路后段(ηL到L)消耗的有功功率是:

线路全长消耗的有功功率是:

Ps6=Ps6+Ps6=3(η-2η23+η35)I2R+3(1-η)35I2R3+6η-η25I2R=Ks6×I2R

通过以上的分析,负荷沿线分布先均匀增加后均匀减少情况下,负荷分 布系数取

(7)负荷沿线分布先均匀减少,后均匀增加

如图8所示,当0<=Lx<ηL时,不考虑ηL到L这一段线路的负荷,在 Lx处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是:

P(7)=LxηL-p(Lx-ηL)ηLdLx=p(ηL-Lx)22ηL

当ηL<=Lx<=L时,在Lx处线路传输的有功功率是:

P(7)=LxLp(Lx-ηL)(1-η)LdLx=p[(1-2η)L2-Lx2+2ηLLx]2(1-η)L

当0<=Lx<ηL时,考虑ηL到L这一段线路的负荷,在Lx处线路传输的 有功功率是:

P7=P(7)+P(7)|Lx=ηL=p(ηL-Lx)22ηL+p(1-η)L2=p(Lx2-2ηLLx+ηL2)2ηL

当Lx=0时,要有P7’=P1,则需:p'=2p

线路前段(0到ηL)消耗的有功功率是:

当ηL<=Lx<=L时,

P7=P(7)=p[(1-2η)L2-Lx2+2ηLLx]2(1-η)L=p[(1-2η)L2-Lx2+2ηLLx](1-η)L

线路后段(ηL到L)消耗的有功功率是:

线路全长消耗的有功功率是:

Ps7=Ps7+Ps7=3(η-4η23+8η315)I2R+85(1-η)3I2R=4η2-9η+85I2R=Ks7×I2R

通过以上的分析,负荷沿线分布先均匀减少后均匀增加情况下,负荷分 布系数取

二:配电变压器绕组损耗计算(变压器铜损)

变压器铜损分为基本铜耗和附加铜耗两部分,前者指一次绕组和二次绕 组电流在绕组中引起的电阻损耗,后者是由于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而额外增 加的一部分铜耗,数值较小,可以忽略不计。铜耗可以表示为原副边线圈的 电阻引起的损耗值之和。则铜损PCu表达式如下所示:

PCu=Σi=1mrΔPki×(IpiIei)2

其中,mT是线路配电变压器总台数;ΔPk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短路损耗 功率;Ipi是流过第i台配电变压器的电流;Ig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额定电 流。

三:配电变压器铁芯损耗计算(变压器铁损)

变压器铁损可分为基本铁损和附加铁损,前者指正常情况下主磁通在铁 芯中引起的磁滞和祸流损耗;后者包括因为硅钢片绝缘损伤在铁芯中引起的 局部涡流损耗和在结构部件中引起的涡流损耗等,可以忽略不计。则,铁损 PFe表达式如下所示:

PFe=Σi=1mrΔP0i×(UaviUfi)2

其中,mT是线路配电变压器总台数;ΔPO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 功率;Uf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分接头电压(kV);Uavi是第i台配电变压器 接入点电压。

综上所述,理论线损计算流程如图1所示,计算主干线路损耗;计算分 支线路损耗;计算线路所含配变铜耗;计算线路所含配变铁损;上述步骤的 计算结果之和,即为理论线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