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绳索及具备该绳索的安全带

绳索及具备该绳索的安全带

摘要

在绳索的卷绕器(24)中,凸轮(46)转动,能够使姿势变化为自由姿势、锁定姿势及待机姿势。自由姿势为凸轮(46)能够向任一方向转动的姿势。锁定姿势是锁定卡合部(82)与凸轮支撑件(52)的卡止部(96)卡合的姿势。待机姿势是待机卡合部(84)与板簧(48)卡合的姿势。当线架向一个方向旋转时,凸轮(46)从自由姿势变化为待机姿势。当线架向另一方向旋转时,处于待机姿势的凸轮(46)的顶端(82a)被导向面(100)引导,凸轮(46)从待机姿势变化为锁定姿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0207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藤井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17439.3

  • 发明设计人 上月章智;

    申请日2014-01-16

  • 分类号A62B35/00;

  • 代理机构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梅高强

  • 地址 日本兵库县加东市上泷野1573番地2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16: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9-21

    授权

    授权

  • 2016-04-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2B35/00 申请日:201401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1-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处作业所使用的绳索。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具备卷绕器的绳索及具备该 绳索的安全带。

背景技术

在高处作业现场,作业者佩戴有安全带。该安全带连结有绳索。该绳索的挂钩卡合于结 构物、主钢索等。由此,万一作业者脚踩空,也能够防止从高处的坠落。通过安全带能够防 止坠落事故。

高处作业是一边在某程度的宽度的作业范围内移动一边进行的。为了能够在该作业范围 移动,使绳索的挂带保持某程度的松弛。当该挂带的松弛较大时,有时会钩挂于建筑物。另 外,万一脚踩空时,下落距离与该松弛的量对应变大。因此,挂带的松弛优选保持最小限度。 另一方面,当挂带的松弛过小时,在作业中作业者被绳索拉住。有损作业性。

使用具备卷绕器的绳索。该卷绕器收纳绳索的挂带。该挂带能够陆续伸出及卷绕。进一 步,使用具备锁定机构的卷绕器。该锁定机构限制挂带的卷绕。通过该卷绕器卷绕挂带,从 而抑制挂带的多余的松弛。另外,通过操作锁定机构的操纵杆,从而限制挂带的卷绕。抑制 在作业中作业者被绳索牵拉。由此,抑制对作业性的损害。

在具备锁定机构的绳索中,在改变作业位置时,进行该锁定解除及锁定的操作。该操作 是对锁定机构的操纵杆进行操作。频繁进行该操纵杆的操作对作业者而言是很繁琐的。

在日本实公平7-45234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卷绕器,该卷绕器具备将圆周方向的一部 分切开的棘齿及与该棘齿啮合的凸轮。该卷绕器用于绳索。在该卷绕器中,该棘齿与凸轮啮 合来锁定挂带的卷绕。在切开棘齿的位置能够转换凸轮的啮合方向。在该位置,凸轮的啮合 方向被转换为与棘齿啮合的方向与不啮合方向。在该位置,通过将凸轮转换为与棘齿不啮合 的方向,能够进行挂带的卷绕。

在该卷绕器中,棘齿与凸轮接触,棘齿以能够锁定凸轮的姿势进行支撑。在该姿势下, 挂带能够陆续伸出。另一方面,挂带被卷绕时,棘齿与凸轮啮合来限制卷绕。在解除该卷绕 限制时,挂带陆续伸出直到凸轮到达棘齿被切开的位置为止。在该位置,转换凸轮的啮合方 向。从该位置卷绕挂带。

在该锁定机构中,无需为了进行锁定机构的操作而进行杆操作。作业者通过陆续伸出挂 带来进行锁定机构的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操作。该卷绕器使锁定机构的操作容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7-452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该卷绕器中,为了卷回挂带,需要使凸轮与棘齿被切开的位置对齐。当超过该位置时, 凸轮再次支撑于棘齿,而维持能够锁定的姿势。在该卷绕器中,在卷绕挂带时,要使凸轮与 棘齿被切开的位置对齐,有时比较耗费工时。另一方面,当使该圆周方向上棘齿的缺口变大 时,要使棘齿与支撑凸轮的位置对齐,是比较耗费工时的。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具备容易进行挂带卷绕的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操作的卷绕器的绳索 与具备该绳索的安全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绳索具备:挂钩;连结于该挂钩的挂带;及卷绕该挂带的卷绕器。该卷绕器具 备:线架、框架、凸轮、凸轮弹性体及凸轮支撑件。该线架能够相对于框架在该线架的圆周 方向上旋转,该线架向一方向旋转使挂带陆续伸出,向另一方向旋转来卷绕挂带。该凸轮与 凸轮支撑件的某一方能够与线架一起旋转。另一方与框架形成为一体。该凸轮具备锁定卡合 部与待机卡合部。该凸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该凸轮的转动轴与线架的旋转轴平行。 该凸轮支撑件具备卡止部、突起部及导向面。该凸轮支撑件的卡止部在半径方向上比突起部 远离凸轮的转动轴。该导向面在半径方向上位于突起部与卡止部之间。该导向面在圆周方向 上朝向当线架向另一方向旋转时凸轮靠近的方向。该凸轮能够转动而使姿势变化为自由姿势、 锁定姿势及待机姿势。该自由姿势为凸轮能够向任一方向转动的姿势。该锁定姿势为如下姿 势:使锁定卡合部的顶端朝向当线架向其他方向旋转时靠近凸轮支撑件的方向,且锁定卡合 部与凸轮支撑件的卡止部卡合。该待机姿势为如下姿势:使锁定卡合部的顶端朝向当线架向 另一方向旋转时靠近凸轮支撑件的方向,且待机卡合部与凸轮弹性体卡合。当该线架向圆周 方向的一方向旋转时,突起部使凸轮转动并从自由姿势变化为待机姿势。当线架向圆周方向 的另一方向旋转时,处于该待机姿势的凸轮的锁定卡合部的顶端被导向面引导,从待机姿势 变化为锁定姿势。在该锁定姿势中,解除凸轮的待机卡合部与凸轮弹性体的卡合,凸轮弹性 体在从锁定姿势转动到自由姿势的方向上对凸轮施力。从凸轮的转动轴的轴心到锁定卡合部 的顶端为止的距离比从凸轮的转动轴的轴心到卡止部为止的半径方向最小距离大。

优选的是,上述凸轮支撑件具备支撑面。该支撑面在卡止部连续形成。在卡合于凸轮支 撑件的卡止部的凸轮的锁定卡合部的顶端从圆周方向的一方向离开卡止部时,该支撑面朝向 靠近卡止部的方向支撑该锁定卡合部的顶端。

优选的是,上述导向面在半径方向上延伸。

优选的是,在半径方向上离开转动轴的方向上,上述导向面从线架的旋转方向一方侧向 另一方侧的方向倾斜并延伸。

优选的是,上述支撑面的旋转方向的宽度的角度θ为5°以上30°以下。

优选的是,上述卷绕器具备固定板。在该固定板上固定凸轮的转动轴与凸轮弹性体。该 固定板与凸轮支撑件的某一方能够与线架一体地旋转,另一方与框架形成为一体。

优选的是,上述固定板具备止动件。该止动件限制凸轮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

优选的是,上述凸轮弹性体的两端被固定。在该凸轮弹性体中,在上述凸轮弹性体的两 端之间形成有在半径方向上朝向凸轮突出的弯曲部,在该弯曲部形成有与凸轮卡合的卡合部。

优选的是,上述凸轮弹性体为是上述凸轮弹性体两端之间延伸的板簧。上述止动件为形 成于固定板的槽。该槽的一对壁面沿板簧的一端至另一端延伸。该板簧位于一对壁面之间。

优选的是,上述卷绕器具备与框架一体固定的外壳。上述凸轮支撑件与外壳一体地形成。

优选的是,上述凸轮支撑件在旋转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形成有两个以上。

本发明的背带式安全带具备:绳索与背带。该绳索具备:挂钩、连结于该挂钩的挂带及 卷绕该挂带的卷绕器。该卷绕器具备:线架、框架、凸轮、凸轮弹性体及凸轮支撑件。该线 架能够相对于框架在该线架的圆周方向上旋转,该线架向一方向旋转使挂带陆续伸出,向另 一方向旋转来卷绕挂带。该凸轮与凸轮支撑件的某一方能够与线架一起旋转,另一方与框架 形成为一体。该凸轮具备锁定卡合部与待机卡合部。该凸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该凸 轮的转动轴与线架的旋转轴平行。该凸轮支撑件具备卡止部、突起部及导向面。该凸轮支撑 件的卡止部在半径方向上比突起部远离从凸轮的转动轴。该导向面在半径方向上位于突起部 与卡止部之间,该导向面圆周方向上朝向当线架向另一方向旋转时凸轮靠近的方向。该凸轮 转动,能够使姿势变化为自由姿势、锁定姿势及待机姿势。该自由姿势为凸轮能够向任一方 向转动的姿势。该锁定姿势为如下姿势:使锁定卡合部的顶端朝向当线架向另一方向旋转时 靠近凸轮支撑件的方向,且锁定卡合部与凸轮支撑件的卡止部卡合。该待机姿势为如下姿势: 使锁定卡合部的顶端朝向当线架向另一方向旋转时靠近凸轮支撑件的方向,待机卡合部与凸 轮弹性体卡合。当该线架向圆周方向的一方向旋转时,突起部使凸轮转动并从自由姿势姿势 变化为待机姿势。当线架向圆周方向的另一方向旋转时,处于该待机姿势的凸轮的锁定卡合 部的顶端被导向面引导,从待机姿势变化为锁定姿势。在该锁定姿势中,解除凸轮的待机卡 合部与凸轮弹性体的卡合,凸轮弹性体在从锁定姿势转动到自由姿势的方向上对凸轮施力。 从凸轮的转动轴的轴心到锁定卡合部的顶端为止的距离比从凸轮的转动轴的轴心到卡止部为 止的半径方向最小距离大。该背带由肩带部与腿带部构成,肩带部在背部交叉重合而形成交 叉部。该绳索连结于背带的交叉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绳索中,挂带陆续伸出来使凸轮与突起部抵接时,凸轮被保持为待机姿势。 卷绕挂带时,保持为待机姿势的凸轮被导向面引导,与凸轮支撑件卡合成为锁定姿势,限制 挂带的卷绕。进一步,通过陆续伸出挂带,使凸轮变为自由姿势,从而进行挂带的卷绕。在 该绳索的卷绕器中,容易进行挂带卷绕的锁定与锁定解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背带式安全带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安全带的卷绕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安全带的卷绕器的局部分解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2的卷绕器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2的卷绕器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图5的VI-VI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2的卷绕器的其他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1的安全带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2的卷绕器的另一其他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图2的卷绕器的另一其他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图2的卷绕器的另一其他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绳索的正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安全带的卷绕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安全带的卷绕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合适的附图,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所示的背带式安全带2具备背带4及绳索6。该背带4具备肩带部10与腿带部14。 肩带部10由一对肩带8构成。腿带部14由一对腿带12构成。一对肩带8在作业者佩戴时在 背部交叉重合。通过交叉重合形成交叉部16。在该交叉部16安装D环18。

绳索6具备挂钩20、挂带22及卷绕器24。挂带22安装于卷绕器24。从卷绕器24陆续 伸出的挂带22的顶端连结于挂钩20。该卷绕器24连结于背带式安全带2的D环18。

如图2及图3所示,该卷绕器24具备框架26、轴承28、主轴30、线架32、涡旋弹簧 34、弹簧盒36、爪轴38、爪40、爪支撑齿轮42、阶梯式铆钉44、凸轮46、板簧48及固定 板50。另外,如图2所示,卷绕器24具备凸轮支撑件52及外壳54。

如图2所示,凸轮支撑件52固定于外壳54。外壳54与框架26一体地固定。外壳54覆 盖框架26、轴承28、主轴30、线架32、涡旋弹簧34、弹簧盒36等其他部件。凸轮支撑件 52及外壳54由树脂构成。凸轮支撑件52与外壳54一体地形成。

如图3所示,框架26具备一对板56与连结该一对板56的连结部58。一对板56的平面 相互平行地相对。在一对板56上形成主轴孔60。连结部58弯曲为大致U型。框架26由金 属构成。轴承28通过框架26的主轴孔60被固定。轴承28由树脂构成。

主轴30具备轴主体62及阶梯式轴瓦64。轴主体62及阶梯式轴瓦64由金属构成。轴主 体62的顶端通过一方的轴承28。在轴主体62的后端形成有与轴线方向平行的槽66。阶梯式 轴瓦64具备小径部64a与位于小径部64a的其他端的大径部64b。该大径部64b为阶梯式轴 瓦64的头部。在该大径部64b的外周面形成有倒角64c。在该阶梯式轴瓦64形成通有过其 轴线的孔64d。轴主体62的顶端通过该孔64d。阶梯式轴瓦64的小径部64a通过另一方的轴 承28。由此,主轴30经由轴承28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框架26。

线架32具备线架主体68及一对凸缘70。线架主体68及凸缘70由金属构成。线架主体 68的形状为将筒状的侧面沿轴方向切开的形状。凸缘70的形状为圆板状。线架主体68位于 一对凸缘70之间。在凸缘70形成止转孔72。主轴30通过该止转孔72而被阻止转动。由此, 线架32与主轴30能够一体地旋转。该线架主体68安装有缓冲橡胶74。在线架主体68上覆 盖有缓冲橡胶74。主轴30通过线架主体68。线架32位于框架26的一对板56之间。

爪轴38为架设于一对凸缘70的销。爪轴38固定于一对凸缘70。该爪轴38由金属构成。 爪40位于框架26的另一方的板56与线架32之间。爪40的一端部安装于爪轴38。爪40能 够相对于爪轴38转动。在爪40的另一端部安装盘簧76的一端。盘簧76的另一端安装于凸 缘70。由此,通过使主轴30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离心力,使爪40的另一端部向外径方向转 动。在转动的另一端部作用有由盘簧76产生的拉向内径的力。

爪支撑齿轮42位于框架26的另一方的板56与线架32之间。爪支撑齿轮42固定于另一 方的板56的与线架32相对的侧面。爪支撑齿轮42平行地固定于另一方的板56的平面。爪 支撑齿轮42由金属制的板构成。爪支撑齿轮42在中央具备孔78。爪40位于该孔78的半径 方向内侧。在该孔78具备多个能够与爪40卡合的卡合部80。

涡旋弹簧34收纳于弹簧盒36。涡旋弹簧34的外径端固定于该弹簧盒36。涡旋弹簧34 的内径端卡定于主轴30的后端的槽66。该弹簧盒36可拆卸地安装于一方的板56。涡旋弹簧 34由金属构成。弹簧盒36由树脂构成。

阶梯式铆钉44是架设于一对凸缘70的另外的销。阶梯式铆钉44架设并固定于一对凸缘 70。阶梯式铆钉44的一端固定于一方的凸缘70。阶梯式铆钉44的另一端固定于另一方的凸 缘70。该阶梯式铆钉44由金属构成。

参照图4及图5对凸轮46、固定板50及板簧48进行说明。转动轴86固定于固定板50。 该凸轮46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转动轴86。如图5所示,凸轮46具备锁定卡合部82及待机卡 合部84。锁定卡合部82具备顶端82a。该顶端82a朝向转动半径方向外突出。待机卡合部84 具备顶端84a。该顶端84a朝向转动半径方向外突出。通过顶端82a与转动轴86的轴心的直 线L1和通过顶端84a与转动轴86的轴心的直线L2交叉。换言之,锁定卡合部82与待机卡 合部84在转动方向上改变位置而形成。图5的两个箭头Dc表示从转动轴86的轴心至锁定 卡合部82的顶端82a为止的距离。该凸轮46及转动轴86例如由树脂构成。

如图4所示,固定板50形成轴孔88及槽90。该槽90形成于转动轴86与轴孔88之间。 该槽90细长弯曲地延伸为大致コ型。该槽90从轴孔88朝向转动轴86突出并弯曲。该固定 板50例如由树脂构成。在轴孔88嵌入主轴30的大径部64b,固定板50固定于主轴30。

如图5所示,板簧48具备在其两端之间向凸轮46突出的弯曲部92。在该板簧48的弯 曲部92形成卡合凹部94。该卡合凹部94作为与凸轮46的待机卡合部84卡合的卡合部发挥 功能。板簧48的两端固定于固定板50。

图6是图5的VI-VI所示的剖面。板簧48的弯曲部92位于槽90的一对壁面90a及90b 之间。这样一来,该板簧48从其一端至另一端为止沿槽90延伸。换言之,该槽90的一对壁 面90a及90b从板簧48的一端至另一端为止沿板簧48延伸。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使弯曲部 92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部分位于壁面90a与壁面90b之间。

图5的双点划线Rc表示在转动轴86与线架32(主轴30)一起旋转时转动轴86的轴心 所描绘的轨迹。凸轮支撑件52具备卡止部96、突起部98、导向面100及支撑面102。在该 凸轮支撑件52的卡止部96为导向面100与支撑面102交叉所形成的凹部。突起部98是在半 径方向上向主轴30侧,即转动轴86侧突出的部分。在凸轮支撑件52中,突起部98是与轨 迹Rc的距离为最小的部分。在该凸轮支撑件52中,突起部98形成为与转动轴86相对的面。

图5的两箭头Dp表示该轨迹Rc与突起部98的距离。该距离Dp为从突起部98至转动 轴86的轴心为止的半径方向上的最小距离。该距离Dp是主轴30的轴心、转动轴86的轴心 与突起部98在一直线上排列时的从突起部98至转动轴86的轴心为止的距离。两个箭头Dr 表示轨迹Rc与卡止部96的最小距离。该距离Dr表示从卡止部96至转动轴86的轴心为止 的半径方向上的最小距离。该距离Dr比距离Dp大。该卡止部96在半径方向上比突起部98 更远离转动轴86。

图5的箭头NR及箭头RR表示线架32的旋转方向。箭头NR表示挂带22陆续伸出的一 方向。箭头RR表示卷绕挂带22的另一方向。导向面100在半径方向上位于突起部98与卡 止部96之间。导向面100是从卡止部96连续延伸的面。该导向面100在线架32向箭头RR 方向旋转时朝向凸轮46靠近的方向。

支撑面102是从卡止部96连续且从卡止部96在箭头NR的方向上延伸的面。图5的两 个箭头θ表示支撑面102的宽度。该宽度表示线架32的旋转方向上的角度。在该凸轮支撑件 52中,该支撑面102沿线架32的旋转方向延伸。

图5所示凸轮46能够向转动方向的任意方向转动。图5所示凸轮46的姿势为自由姿势。 该凸轮46能够向线架32的旋转方向的任意方向转动。

图7(a)表示待机姿势的凸轮46。在该姿势中,待机卡合部84的顶端84a与板簧48的 卡合凹部94卡合。待机卡合部84与板簧48卡合。由此,凸轮46在其转动方向上姿势被保 持恒定。在该姿势下,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向箭头RR的方向旋转时朝向靠近凸轮支撑 件52的方向。在该姿势下,在半径方向上,顶端82a位于突起部98与卡止部96之间。

图7(b)表示锁定姿势的凸轮46。在该姿势下,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与卡止部96 卡合。锁定卡合部82与凸轮支撑件52卡合。在该姿势下,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向箭头 RR的方向旋转时朝向靠近凸轮支撑件52。在该锁定姿势下,解除凸轮46与板簧48的卡合。 板簧48在使凸轮46从锁定姿势变化为自由姿势的转动方向上施力。

图8表示作业者P佩戴有背带式安全带2的状态。一对肩带8搭挂于作业者的肩。一对 腿带12通过腿。虽未图示,但连结于挂带22的挂钩20卡定于结构物、主钢索。

在该背带式安全带2中,万一从高处落下,由于分散了从肩到腿的冲击,因此减轻作业 者的负荷。卷绕器24位于作业者的背部,因此抑制悬挂的作业者变成不自然的姿势。另外, 卷绕器24位于作业者的背部,因此,挂带22、卷绕器24不会妨碍作业。

参照图9至图11对该卷绕器24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作业者从凸轮46处于自由姿势状 态(图5的状态)下的卷绕器24陆续伸出挂带22。通过该陆续伸出,线架32在一方向(箭 头NR的方向)上旋转。如图9(a)所示,凸轮46的锁定卡合部82与突起部98抵接,使凸 轮46转动。待机卡合部84与板簧48抵接,使板簧48弹性变形。该凸轮46越过突起部98。 在弹性变形后的板簧48回到原来的形状的方向上对凸轮46施力。

如图9(b)所示,通过板簧48的作用力从而凸轮46转动,待机卡合部84的顶端84a 卡合于板簧48的卡合凹部94。这样一来,当挂带22陆续伸出时,凸轮46的姿势从自由姿 势变化为待机姿势。

进一步,当挂带22陆续伸出时,处于待机姿势的凸轮46在凸轮46的锁定卡合部82与 突起部98抵接并转动的姿势(参照图9(a))和待机姿势(参照图9(b))之间反复进行姿 势变化。这样一来,挂带22能够陆续伸出直到规定的长度为止。

作业者停止挂带22的陆续伸出。通过涡旋弹簧34(参照图3)的作用力,使线架32在 另一方向(箭头RR的方向)上旋转。凸轮46的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与导向面100抵 接。伴随线架32的另一方向的旋转,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被引导向卡止部96。通过该 引导,该顶端82a卡合于卡止部96。如图10(a)所示,凸轮46的姿势从待机姿势变化为锁 定姿势。

在该卷绕器24中,从转动轴86的轴心至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为止的距离Dc比从 转动轴86的轴心至卡止部96为止的半径方向距离Dr大。由此,在图10(a)的锁定姿势下 阻止凸轮46的转动。通过阻止该凸轮46的转动,从而阻止线架32的另一方向(箭头RR的 方向)的旋转。这样一来,限制线架32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在该锁定姿势下,克服涡旋弹簧 34的作用力来限制挂带22的卷绕。

在图10(a)的状态中,作业者能够在陆续伸出适于该作业范围的长度的挂带22的状态 下进行作业。在作业中,通过涡旋弹簧34的作用力,挂带22不会被拉动。通过拉动挂带22, 从而抑制作业被妨碍。

作业者改变作业范围时,从图10(a)的状态经图10(b)的状态至图10(c)的状态为 止,从卷绕器24陆续伸出挂带22。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解除支撑面102的支撑,来陆 续伸出挂带22。通过解除支撑面102的支撑,板簧48使凸轮46转动为自由姿势。由此,如 图10(c)所示,凸轮46的姿势回到自由姿势。

作业者停止挂带22的陆续伸出。通过涡旋弹簧34的作用力,使线架32向另一方向旋转。 挂带22被卷绕。如图11(a)所示,向箭头RR的方向旋转时,凸轮46与凸轮支撑件52抵 接。处于自由姿势的凸轮46通过凸轮支撑件52而转动。如图11(b)所示,锁定卡合部82 与凸轮支撑件52的突起部98抵接,进一步使凸轮46转动。转动的凸轮46与弯曲部92抵接。 板簧48限制凸轮46的转动,且在使凸轮46回到自由姿势的转动方向上施力。当线架32向 箭头RR的方向旋转时,凸轮46在图11(a)到图11(c)的姿势之间变化姿势,锁定卡合部 82越过突起部98。

进一步,当线架32向箭头RR的方向旋转时,凸轮46从图11(c)所示状态,经过图5 所示状态,进一步经过图11(a)及图11(b)的状态,回到图11(c)的状态。处于自由姿 势的凸轮46反复图5、图11(a)至图11(c)的姿势,通过涡旋弹簧34的作用力,线架32 向另一方向旋转。挂带22被卷绕。挂带22的松弛消失。

当作业者到达下一作业范围时,从卷绕器24陆续伸出挂带22。通过该陆续伸出,线架 32向一方向(箭头NR的方向)旋转。如图9(a)所示,凸轮46的锁定卡合部82与突起部 98抵接并转动。待机卡合部84与板簧48抵接,使板簧48弹性变形。该凸轮46越过突起部 98。在弹性变形后的板簧48回到原来的形状的方向上对凸轮46施力。

如图9(b)所示,通过板簧48的作用力,使凸轮46转动,待机卡合部84的顶端84a 卡合于板簧48的卡合凹部94。这样一来,当挂带22陆续伸出时,凸轮46的姿势从自由姿 势变化为待机姿势。

挂带22进一步陆续伸出时,处于待机姿势的凸轮46在凸轮46的锁定卡合部82与突起 部98抵接并转动的姿势(参照图9(a))与待机姿势(参照图9(b))之间反复进行姿势变 化。这样一来,挂带22能够陆续伸出直到规定的长度为止。

作业者停止挂带22的陆续伸出。通过涡旋弹簧34的作用力,使线架32在另一方向(箭 头RR的方向)旋转。凸轮46的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与导向面100抵接。伴随线架32 的另一方向的旋转,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被引导向卡止部96。通过该引导,该顶端82a 卡合于卡止部96。这样一来,如图10(a)所示,凸轮46的姿势从待机姿势变化为锁定姿势。

在该卷绕器24中,挂带22的卷绕的锁定与锁定解除是通过挂带22的陆续伸出来操作的。 能够不触碰卷绕器24而切换挂带22的卷绕的锁定与锁定解除。无需为了该切换而如以往的 卷绕器那样来对操纵杆进行操作。在背带式安全带2中,卷绕器24位于作业者的背部,但手 无需伸到背部。在该卷绕器24中,使挂带22的卷绕的锁定与锁定解除变容易。该卷绕器24 能够容易变更挂带22的陆续伸出的长度。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以往的卷绕器中,为了解除卷绕限制,需要转换凸轮的啮合方向。 为了转换该啮合方向,需要使凸轮与切开棘齿的位置对齐。相对于此,在该卷绕器24中,拉 出挂带22而变化为待机姿势的凸轮46保持待机姿势直到变成挂带22卷回而成为锁定姿势为 止。由此,无需为了凸轮46的姿势变化而使凸轮46与特定的位置对齐。使挂带22的卷绕的 锁定与锁定解除更容易。

在该卷绕器24中,挂带22稍微陆续伸出时,线架32从图10(a)的锁定姿势向一方向 (箭头NR的方向)旋转。如图10(b)所示,凸轮46的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从卡止部96 向箭头NR的方向离开。板簧48在使凸轮46变为自由姿势的转动方向上施力。支撑面102 克服该板簧48的作用力,朝向靠近卡止部96的方向支撑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

在作业中,即使错误地从该图10(a)的状态陆续伸出挂带22,只要在图10(b)的状 态下,卷绕挂带22时,也能够回到图10(a)的状态。在该卷绕器24中,即使错误地稍微 陆续伸出挂带22,凸轮46也能够回到锁定姿势。挂带22回到限制卷绕的状态。

通过形成该支撑面102,即使错误地稍微陆续伸出挂带22,也能够阻止挂带22的卷绕。 从该观点看,该支撑面102的线架32的旋转方向的宽度的角度θ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 10°以上。

另一方面,在支撑面102的宽度的角度θ较小的卷绕器24中,通过稍微陆续伸出挂带 22,从而解除挂带22的卷绕的限制。能够容易从挂带22的卷绕的锁定状态向卷绕状态切换。 从该观点看,该角度θ优选的是30°以下,更优选的是20°以下。

在作业者的作业中,保持挂带22处于某程度的松弛来使用该背带式安全带2。从抑制错 误地解除挂带22的卷绕的限制的观点看,从挂带22被拉伸的状态拉出的长度在2mm以上, 更优选的是3mm以上。另一方面,从容易从挂带22的卷绕的锁定状态向卷绕状态切换的观 点看,从挂带22被拉伸的状态拉出的长度在18mm以下,更优选的是11mm以下。

在该卷绕器24中,当使线架32向另一方向(箭头RR的方向)旋转时,处于待机姿势 的凸轮46的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被引导向卡止部96(参照图7(a)及图7(b))。从容 易将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引导到卡止部96的观点看,优选的是导向面100向线架32的 半径方向延伸(参照图5)。从可靠地维持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与卡止部96的卡合的观 点看,也是优选导向面100向线架32的半径方向延伸。

这样一来,从引导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来可靠地维持与卡止部96的卡合的观点看, 更优选的是,在从半径方向离开转动轴86的方向上,导向面100从线架32的旋转方向一方 侧向另一方侧的方向倾斜并延伸。

在该卷绕器24中,由于在固定板50一体地形成有凸轮46的转动轴86与板簧48,因此 容易确定凸轮46与板簧48的相对位置。

在该板簧48中,被固定的两端之间的弯曲部92由于与凸轮46抵接而弹性变形。由于该 板簧48在弯曲部92的整体上弹性变形,因此恢复性优异。该板簧48的耐久性优异。

板簧48位于槽90的一对壁面90a及90b之间,因此板簧48的弹性变形量变大时,板簧 48与壁面90a或壁面90b抵接。板簧48的弹性变形量被一对壁面90a及90b限制。换言之, 板簧48的变形量被槽90限制。该槽90作为止动件发挥功能。在此,对以槽90作为止动件 的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槽90。止动件发挥限制板簧48的变形量的功能即可,例如也 可以是立设于固定板50的销等。由于该弹性变形量被限制,因此该板簧48的耐久性更优异。 另外,由于限制了板簧48的弹性变形量,因此限制凸轮46的转动范围。通过限制该凸轮46 的转动范围,容易在自由姿势、待机姿势及锁定姿势之间变化凸轮46的姿势。

该槽90的一对壁面90a及90b沿板簧48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因此在板簧48的一端至 另一端的范围限制弹性变形量。由于在长度方向的宽大范围内限制弹性变形量,因此在该卷 绕器24中,板簧48的耐久性特别优异。

进一步,由于该板簧48与固定板50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将板簧48与一对壁面 90a及90b的距离管理为恒定。通过将该距离管理为恒定,能够将板簧48的弹性变形量管理 为恒定。该板簧48与固定板50一体地形成能够有助于板簧48的耐久性的提高。

在该卷绕器24中,通过涡旋弹簧34的作用力使线架32向另一方向旋转,卷回挂带22 的多余的松弛。使挂带22形成为保持适于作业的松弛的长度,卡合凸轮46与凸轮支撑件52 卡合。万一作业者从高处落下时,挂带22迅速地陆续伸出。由此,使线架32迅速旋转。通 过线架32的迅速旋转,从而在图3所示爪40作用离心力。爪40的另一端部克服盘簧76的 作用力,向直径方向外侧转动。该爪40卡合于爪支撑齿轮42的卡合部80。阻止线架32的 旋转。阻止挂带22的陆续伸出。在该卷绕器24中,通过涡旋弹簧34、爪40及爪支撑齿轮 42的卡合、凸轮46及凸轮支撑件52的卡合的组合,从而使作业者的下落距离为最小限度。 进一步,通过该组合,抑制挂带22阻碍作业性。

该绳索6安装于背带4,但也可以用于躯干带式安全带。即使是躯干带式安全带,也能 够容易进行挂带22的卷绕的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操作。

在该卷绕器24中,凸轮支撑件52固定于外壳54,但也可以固定于框架26。凸轮支撑件 52与框架26一起固定于与线架32一起旋转的凸轮46即可。在该卷绕器24中,由于凸轮支 撑件52与外壳54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制作凸轮支撑件52。进一步,在该卷绕器24 中,该外壳54由树脂构成,因此凸轮支撑件52能够与外壳54一起一体形成。

在该卷绕器24中,该外壳54成形为在该外壳54与框架26之间能够配置凸轮46与凸轮 支撑件52的形状。因此,由外壳54代替以往的卷绕器的外壳,能够随后安装以往的卷绕器 安装凸轮46与凸轮支撑件52。通过部件的替换,能够容易将以往的卷绕器变更为本发明的 卷绕器。

在此,在与线架32一体旋转的主轴30能够转动地固定有凸轮46,但该凸轮46也可以 能够转动地固定于线架32。也可以在线架32固定固定板50。

对凸轮46及板簧48与线架32一起旋转的卷绕器24的例进行了说明,但凸轮支撑件52 也可以与线架32一起旋转。凸轮支撑件52也可以固定于线架32或与线架32一起旋转的主 轴30。凸轮46及板簧48也可以安装于框架26、外壳54。

图12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绳索104。该绳索104具备减震器106。其他的结构与绳索6 相同。在此,对与绳索6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于与 绳索6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该绳索104具备挂钩20、挂带22、卷绕器24及减震器106。该绳索104经由该减震器 106连结于安全带。在具备该绳索104的安全带中,在万一落下的情况下,减震器106缓和 落下的冲击。在该安全带中,下落距离与减震器106对应地变长。然而,缓和了作业者受到 的落下的冲击。

图13的卷绕器108与卷绕器24同样,用于本发明的绳索及安全带。该卷绕器108具备 框架110、外壳112及一对凸轮支撑件52。该框架110、外壳112及一对凸轮支撑件52与卷 绕器24不同。其他的结构与卷绕器24相同。在该图13中,为了示出其内部结构,切开外壳 112的一部分。在此,对与卷绕器24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卷绕器24相同的结构,省 略其说明。另外,对与卷绕器24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图13的箭头NR表示挂带22陆续伸出的一方的旋转方向。箭头RR表示挂带22卷绕的 另一方的旋转方向。在图13中,省略了符号的记载,但一对凸轮支撑件52分别与卷绕器24 的凸轮支撑件52相同,具备卡止部96、突起部98、导向面100及支撑面102。在该卷绕器 108中,一对凸轮支撑件52固定于外壳112。一对凸轮支撑件52相对于线架32的旋转中心 配置为点对称。一对凸轮支撑件52相对地位于线架32的直径方向上。一对凸轮支撑件52在 线架32的旋转方向上相互等间隔地形成。

在卷绕器108中,设置一对凸轮支撑件52,从而与卷绕器24相比能够更细微地调整挂 带22的陆续伸出的长度。该凸轮支撑件52也可以为三个以上。三个以上的凸轮支撑件52也 可以在线架32的旋转方向上相互等间隔地形成。凸轮支撑件52在旋转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 形成多个,从而能够细微地调整挂带22的陆续伸出长度。

图14的卷绕器114与卷绕器24相同,用于本发明的绳索及安全带。该卷绕器114具备 框架116、主轴118、线架120、固定板122、凸轮支撑件124及外壳126。这些结构与卷绕 器24不同。其他的结构与卷绕器24相同。在该图14中,为了示出其内部结构,省略了外壳 126的一部分。在此,对与卷绕器24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卷绕器24相同的结构,省 略其说明。另外,对与卷绕器24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主轴118固定于框架116。主轴118与框架116形成为一体。将该主轴118作为旋转轴, 能够旋转地安装有线架120。线架120能够相对于框架116旋转。图14的箭头NR表示挂带 22陆续伸出的一旋转方向。箭头RR表示挂带22卷绕的另一旋转方向。

固定板122固定于主轴118。固定板122与主轴118一起与框架116形成为一体。在该固 定板122固定有转动轴86。凸轮46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转动轴86。虽未图示,但在该固定板 122形成槽90,并固定有板簧48。

在图14中,省略了符号的记载,但凸轮支撑件124与凸轮支撑件52相同,具备卡止部 96、突起部98、导向面100及支撑面102。该凸轮支撑件124固定于线架120。在该卷绕器 114中,该凸轮支撑件124固定于线架120的凸缘128。通过线架120旋转,与卷绕器24相 同地,凸轮支撑件124能够与凸轮46卡合。外壳126与框架116一体地固定。

当该线架120向一方向旋转时,突起部98使凸轮46转动并从自由姿势变化到待机姿势。 当线架120向另一方向旋转时,处于该待机姿势的凸轮46的锁定卡合部82的顶端82a被导 向面100引导,从待机姿势变化到锁定姿势。在该锁定姿势下,解除凸轮46与未图示的板簧 48的卡合。板簧48在从锁定姿势转动到自由姿势的方向上对凸轮46施力。

符号说明

2背带式安全带

4背带

6,104绳索

10肩带部

14腿带部

16交叉部

20挂钩

22挂带

24,108,114卷绕器

26,110,116框架

30,118主轴

32,120线架

34涡旋弹簧

36弹簧盒

40爪

42爪支撑齿轮

46凸轮

48板簧

50,122固定板

52,124凸轮支撑件

54,112,126外壳

66槽

70,128凸缘

80卡合部

82锁定卡合部

84待机卡合部

86转动轴

88轴孔

90槽

92弯曲部

94卡合凹部

96卡止部

98突起部

100导向面

102支撑面

106减震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