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水处理技术领域。它包括进水槽和曝气单元,还包括生物滤池和循环管道,所述的生物滤池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空白区、填料层、承托层和配水区,空白区、填料层和承托层组成的区域中间设有一块隔板,所述的隔板左侧为滤池A,所述的隔板右侧为滤池B;所述的进水槽设置在生物滤池顶部的侧面,通过循环管道的进水管分别与滤池A和滤池B连通,循环管道的出水管也分别与滤池A和滤池B连通,出水管的出水口伸出到生物滤池外部;所述的曝气单元的曝气管一端与生物滤池的下部连通,另一端与风机连接。它能够实现低C/N比污水的高效脱氮,并能大幅度削减剩余污泥产量。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0-10

    授权

    授权

  • 2015-12-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2F3/30 申请日:201507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1-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 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AeratedFilter)简称BAF,其基本原理是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 以颗粒填料及附着在其上的生物膜为处理介质,充分发挥过滤作用、膜和填料的吸附作用、 生物代谢作用以及反应器内食物链多级捕食作用,实现污染物在同一单元反应器内去除。通 过曝气方式的调整,反应器内存在不同的好氧、缺氧区域,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节省 空间,简化设计,尤其适用于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的城镇污水处理,且不需要设置二沉 池,工艺简化、设备配套少,便于操作管理。然而,Chiu等试验发现控制COD/NH4+-N比为 11.1时,同步硝化反硝化进行完全,而当COD/NH4+-N比为6.3时,由于碳源不足,同步硝 化反硝化效果受阻。我国城镇污水普遍存在低C/N比现象,较低的C/N比无法满足生物反硝 化脱氮的需求。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微生物能够将大部分溶解性基质转化为内碳源储存于细胞中,在缺 氧条件且碳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储存的内碳源能作为电子供体,使反硝化过程顺利进行。 卢文建等人提出强化SBBR工艺,它由两格交替运行的SBBR组成,交替运行强化了碳源的 保存,可以利用内碳源实现硝态氮的反硝化,提高脱氮效率。但是强化SBBR工艺的操作包 括交替进水、交替曝气、出水等三道工序,本质上是生物膜法的间歇操作模式,因此系统的 控制较为复杂,另外工艺时间利用率低,当进水流量较大时,需要的调节池容积会很大。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0357194C,授权公告日:2007年12月26日,公开 了一种单级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包括滤池中心的内部导流筒、导流筒外部的生物填料区及 底部泥斗,生物填料区底部为均匀开孔的承托板,承托板的下部为进水空间,内部导流筒的 底部设置曝气装置,并设置开孔的配水墙连通进水空间,进水空间及内部导流筒采用开孔法 兰盘与底部泥斗连接在一起,底部泥斗中设置反冲洗曝气装置并安装排泥管。其不足之处是: 1)滤池内部好氧、缺氧部分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互相交替,因此无法利用微生物储存内碳 源强化反硝化,对于较低C/N比的污水难以实现氮的有效去除;2)滤池需要定期反冲洗, 增加了系统的运行管理复杂程度。

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2001802A,公开日:2011.4.6,公开了一种环境工程污水 技术领域的硝化反硝化组合一体化生物滤池,包括位于上部的好氧处理单元、位于中部的厌 氧处理单元、位于底部的布水布气处理单元以及分割厌氧处理单元和布水布气处理单元的滤 板。此发明通过对传统两级脱氮曝气生物滤池结构形式的改进,在单级滤池中实现硝化反硝 化脱氮,简化处理工艺流程,不增加生物滤池构造的复杂性,降低基建费用和运行成本,提 高系统的生物脱氮性能。其不足之处是:虽然此专利在单一构筑物内同时存在好氧、厌氧环 境,从而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但是工艺原理仍然是传统的前置缺氧反硝化过程,对低C/N 比的污水处理效果不佳,并且也需要定期对滤池进行反冲洗,运行管理复杂。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077794Y,授权公告日:2008年6月25日,公 开了一种新型生化反应器,旨在提供一种不仅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而且能节省污水处理能 耗、降低处理成本的新型生化反应器,它含有外部缸体、蜂窝胞壁断面结构纤维滤料单元、 颗粒滤料单元、隔板、曝气器、曝气管、气泵。按水深要求设置1~2层的蜂窝胞壁断面结构 纤维滤料单元,通过两组曝气器交替对新型生化反应器不同部分进行曝气,在气体升的作用 下,形成循环流。其不足之处在于:1)、此专利进水槽和出水槽位置固定,当对装置左边进 行曝气时,会出现原污水从左边进入便立即被循环流带入右侧,从右侧出水槽直接流出的原 污水短流问题,会严重影响装置对污水的处理效果;2)、此专利只是为了防止滤料堵塞而简 单地进行交替运行,并不能实现强化反硝化作用,缩短交替周期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污水处理设备工艺复杂,不能够对低C/N比污水有效脱氮的问题,本发 明提供了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它能够实现低C/N比污水的 高效脱氮,并能大幅度削减剩余污泥产量。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槽和曝气单元,它还包括生物滤池和 循环管道,所述的生物滤池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空白区、填料层、承托层和配水区,空白区、 填料层和承托层组成的区域中间设有一块隔板,所述的隔板左侧为滤池A,所述的隔板右侧 为滤池B;

所述的进水槽设置在生物滤池顶部的侧面,通过循环管道的进水管分别与滤池A和滤池 B连通,循环管道的出水管也分别与滤池A和滤池B连通,出水管的出水口伸出到生物滤池 外部;

所述的曝气单元的曝气管一端与生物滤池的下部连通,另一端与风机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循环管道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的出水管所在平面高于所述的进水 管所在平面。

优选地,所述的进水管的俯视图外形为字母“F”形,共三个端口,分别为进水管端口I、 进水管端口II和进水管端口III,所述的进水管端口I位于进水槽内,所述的进水管端口II位 于滤池A内的空白区,所述的进水管端口III位于滤池B内的空白区,所述的进水管为底部 开孔的穿孔管。

优选地,所述的出水管的俯视图外形为字母“h”形,共三个端口,分别为出水管端口I、 出水管端口II和出水管端口III,所述的出水管端口I位于滤池A内的空白区,所述的出水管 端口II位于生物滤池外部,所述的出水管端口III位于滤池B内的空白区,所述的出水管为 侧面开孔的穿孔管。

优选地,所述的承托层和所述的配水区之间设有穿孔滤板,便于污水经过配水区在滤池 A和滤池B之间循环。

优选地,所述的填料层内为颗粒状填料,如陶粒、轻质塑料粒子。

优选地,所述的曝气单元包括曝气管、三通阀和风机;其中,所述的曝气管包括曝气管 I和曝气管II。

优选地,所述的隔板左侧的承托层内设有曝气管I,所述的隔板右侧的承托层内设有曝气 管II,所述的曝气管I和曝气管II位于承托层内的部分均设有孔,三通阀的两个出口分别与 曝气管I和曝气管II连通,所述的三通阀的入口与风机连接。

曝气边滤池内颗粒填料由于气流提升作用而处于微流态化,基质与微生物可以充分接触, 同时形成好氧环境,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非曝气边滤池内由于原污水的进入而处于缺氧状 态,利用曝气侧和未曝气侧流体密度差实现污水内循环;由于两格滤池交替曝气,因而交替 处于好氧和缺氧环境,可以强化微生物吸收原水有机物并储存为内碳源用于反硝化反应,因 此强化了反硝化过程,使得滤池具有优异的脱氮性能。

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的使用方法,其步骤为:

A、按照以上所述,构建所述的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

B、向进水槽内通入待处理的原污水,原污水经过进水管分别进入滤池A和滤池B内;

C、当污水高度到达填料层顶部时,打开风机,向生物滤池内曝气;

D、切换三通阀,通过曝气管I向滤池A内曝气,滤池A的液面由于气水混合作用高于 滤池B,因此原污水由进水槽通过进水管流入时,会自然流入滤池B,并向下依次流过滤池B 的填料层、承托层,通过底部连通的配水区流入滤池A,再依次向上流过滤池A的承托层和 填料层,同时滤池A内污水由于液面升高,达到出水管的高度,一部分污水从出水管流出生 物滤池,一部分污水从连通的进水管流回滤池B,形成内循环,滤池A处于好氧环境,滤池 B处于缺氧环境,因此使得污水在生物滤池内先经过缺氧的填料层,再经过好氧的填料层, 并有部分回流,有利于反硝化过程的进行,进出水流和内循环流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曝气气流扰动填料层内的颗粒填料,使其轻微流态化,防止填料层堵塞,并使得颗粒填 料表面的老化生物膜剥落随出水流出,颗粒填料表面经过更新提高生物膜活性;

根据水力学原理设计进、出水管,通过交替曝气,利用曝气侧和未曝气侧流体密度差实 现污水内循环、进出水方向和两格滤池内好氧/缺氧环境三者的同步交替变化,无需采用电动 阀自控控制进水方向,使得系统的运行管理大为简化。

颗粒填料上的微生物频繁地交替处于好氧和缺氧的环境中,需要将内碳源大量用于缺氧 环境中的反硝化过程,因而自身生长过程受到限制,系统的剩余污泥产率很低,实验室条件 下测得表观产率系数Yobs为0.02kgMLVSS/kgBOD5

本发明充分利用微生物储存内碳源强化反硝化的理论原理,并结合曝气生物滤池的各项 优点,目的在于既能连续进水,又能够实现低C/N比污水的高效脱氮,并能大幅度削减剩余 污泥产量。

E、经过0.5-2d后,切换三通阀,通过穿孔曝气管II向滤池B内曝气,会形成原污水从 滤池A进入,从滤池B一侧的出水管流出,同时有部分污水由滤池B从连通的进水管流入滤 池A的内循环形成,其余过程与通过曝气管I进行曝气时类似,切换之后,由于之前滤池A 的填料层上的微生物处于好氧环境中,储存了大量的内碳源,此时处于缺氧环境,微生物在 此进行反硝化,由于供反硝化过程所利用的碳源相对不足,微生物便分解利用所储存的内碳 源,充当反硝化的优质碳源,从而能够顺利地实现反硝化过程,明显地提高了脱氮效率;

F、经过0.5-2d后,再次切换三通阀(10),重新通过穿孔曝气管I(8)向滤池A内曝气, 重复步骤D和E,如此循环交替曝气,生物滤池持续运行;交替曝气周期越长,微生物的储 碳反硝化效果相对越小,但工艺稳定性越高。

当向滤池A内曝气,其中溶解氧浓度(DO)在6mg/L以上,是好氧环境,同时滤池A 内污水一部分通过进水管与进水混合回流至滤池B,一部分通过出水管流出滤池,滤池B内 污水消耗溶解氧,其中溶解氧浓度在1.2mg/L以下,是缺氧环境,因此使得污水在池体内先 经过缺氧的填料层,再经过好氧的填料层,并有部分回流,有利于反硝化过程的进行。同样 地,当向滤池B内曝气,情况类似。

本发明的滤池A和滤池B交替曝气,因而交替处于好氧和缺氧环境,能够同步硝化反硝 化作用,并去除有机物,实现COD和TN在同一单元反应器内去除,节省空间,简化设计, 尤其适用于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的城镇污水处理。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曝气边滤池内颗粒填料由于气流提升作用而处于微流态化,基质与微生物可 以充分接触,同时形成好氧环境,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非曝气边滤池内由于原污水的进入 而处于缺氧状态,利用曝气侧和未曝气侧流体密度差实现污水内循环;由于两格滤池交替曝 气,因而交替处于好氧和缺氧环境,可以强化微生物吸收原水有机物并储存为内碳源用于反 硝化反应,因此强化了反硝化过程,使得滤池具有低C/N比污水的高效脱氮性能;

(2)本发明根据水力学原理设计进、出水管,能够连续进水,通过交替曝气,利用曝气 侧和未曝气侧流体密度差实现污水内循环、进出水方向和两格滤池内好氧/缺氧环境三者的同 步交替变化,无需采用电动阀自控控制进水方向,使得系统的运行管理大为简化,并且不存 在原污水短流的问题;

(3)本发明颗粒填料上的微生物频繁地交替处于好氧和缺氧的环境中,需要将内碳源大 量用于缺氧环境中的反硝化过程,因而自身生长过程受到限制,系统的剩余污泥产率很低, 实验室条件下测得表观产率系数Yobs为0.02kgMLVSS/kgBOD5,降低了剩余污泥产量;

(4)本发明的曝气气流扰动填料层内的颗粒填料,使其轻微流态化,起到反冲洗效果, 气液混合流持续对填料上微生物进行冲刷,因此省掉了定期的反冲洗工序,工艺运行控制过 程大为简化;防止填料层内的颗粒填料板结、堵塞,并使得颗粒填料表面的老化生物膜剥落 随出水流出,颗粒填料表面经过更新,提高生物膜活性;

(5)本发明交替内循环颗粒填料生物滤池可以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并去除有机物,实 现COD和TN在同一单元反应器内去除,节省空间,简化设计,尤其适用于人口密集、土地 资源紧张的城镇污水处理;

(6)本发明根据微生物储存内碳源强化反硝化理论,通过实验室研究确定了交替周期的 时间长度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程度,相比于普通工艺基于反冲洗目的的交替曝气,大大缩短 了交替周期的时间,有目的地进行工艺交替周期控制,对低C/N比的污水具有优异的脱氮效 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对滤池A曝气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对滤池B曝气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进水槽,2、进水管,21、进水管端口I,22、进水管端口II,23、进水管端口III,3、 出水管,31、出水管端口I,32、出水管端口II,33、出水管端口III,4、填料层,5、隔板, 6、承托层,7、穿孔滤板,8、曝气管I,9、曝气管II,10、三通阀,11、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4,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槽1和曝气单元,它还包 括生物滤池和循环管道,所述的生物滤池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空白区、填料层4、承托层6 和配水区,空白区、填料层4和承托层6组成的区域中间设有一块隔板5,所述的隔板5左 侧为滤池A,所述的隔板5右侧为滤池B;所述的承托层6和所述的配水区之间设有穿孔滤 板7,便于污水经过配水区在滤池A和滤池B之间循环;所述的填料层4内为颗粒状填料, 如陶粒、轻质塑料粒子。

所述的进水槽1设置在生物滤池顶部的侧面,通过循环管道的进水管2分别与滤池A和 滤池B连通,循环管道的出水管3也分别与滤池A和滤池B连通,出水管3的出水口伸出到 生物滤池外部;

所述的循环管道包括进水管2和出水管3,所述的出水管3所在平面高于所述的进水管2 所在平面。

所述的进水管2的俯视图外形为字母“F”形,共三个端口,分别为进水管端口I21、进 水管端口II22和进水管端口III23,所述的进水管端口I21位于进水槽1内,所述的进水管端 口II22位于滤池A内的空白区,所述的进水管端口III23位于滤池B内的空白区,所述的进 水管2为底部开孔的穿孔管,底部开孔有利于管道内的沉积物被水流冲出来,有效防止管道 堵塞。

所述的出水管3的俯视图外形为字母“h”形,共三个端口,分别为出水管端口I31、出 水管端口II32和出水管端口III33,所述的出水管端口I31位于滤池A内的空白区,所述的出 水管端口II32位于生物滤池外部,所述的出水管端口III33位于滤池B内的空白区,所述的 出水管3为侧面开孔的穿孔管,侧面开孔有利于控制出水液面在同一高度上。

所述的曝气单元的曝气管一端与生物滤池的下部连通,另一端与风机11连接。

所述的曝气单元包括曝气管、三通阀10和风机11;其中,所述的曝气管包括曝气管I8 和曝气管II9。

所述的隔板5左侧的承托层6内设有曝气管I8,所述的隔板5右侧的承托层6内设有曝 气管II9,所述的曝气管I8和曝气管II9位于承托层6内的部分均设有孔,采用穿孔曝气管形 式进行曝气,三通阀10的两个出口分别与曝气管I8和曝气管II9连通,所述的三通阀10的 入口与风机11连接。

曝气边滤池内颗粒填料由于气流提升作用而处于微流态化,基质与微生物可以充分接触, 同时形成好氧环境,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非曝气边滤池内由于原污水的进入而处于缺氧状 态,利用曝气侧和未曝气侧流体密度差实现污水内循环;由于两格滤池交替曝气,因而交替 处于好氧和缺氧环境,可以强化微生物吸收原水有机物并储存为内碳源用于反硝化反应,因 此强化了反硝化过程,使得滤池具有优异的脱氮性能。

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的使用方法,其步骤为:

A、按照以上所述,构建所述的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

B、向进水槽1内通入待处理的原污水,原污水经过进水管2分别进入滤池A和滤池B 内;

C、当污水高度到达填料层4顶部时,打开风机11,向生物滤池内曝气;

D、切换三通阀10,通过曝气管I8向滤池A内曝气,原污水由进水槽1通过进水管2流 入滤池B,向下依次流过滤池B的填料层4、承托层6,通过底部连通的配水区流入滤池A, 再依次向上流过滤池A的承托层6和填料层4,同时滤池A内污水由于液面升高,达到出水 管3的高度,一部分污水从出水管3的出水管端口II32流到生物滤池外部,和滤池B内,一 部分污水从连通的进水管2流回滤池B,形成内循环,有利于反硝化过程的进行,进出水流 和内循环流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滤池A处于好氧环境,滤池B处于缺氧环境,曝气气流扰动填料层4内的颗粒填料,使 其轻微流态化,起到反冲洗效果,气液混合流持续对填料上微生物进行冲刷,因此省掉了定 期的反冲洗工序,工艺运行控制过程大为简化;防止填料层4内的颗粒填料板结、堵塞,并 使得颗粒填料表面的老化生物膜剥落随出水流出,颗粒填料表面经过更新,提高生物膜活性;

根据水力学原理设计进、出水管,通过交替曝气,利用曝气侧和未曝气侧流体密度差实 现污水内循环、进出水方向和两格滤池内好氧/缺氧环境三者的同步交替变化,无需采用电动 阀自控控制进水方向,使得系统的运行管理大为简化,并且不存在原污水短流的问题。

颗粒填料上的微生物频繁地交替处于好氧和缺氧的环境中,需要将内碳源大量用于缺氧 环境中的反硝化过程,因而自身生长过程受到限制,系统的剩余污泥产率很低,实验室条件 下测得表观产率系数Yobs为0.02kgMLVSS/kgBOD5

本发明充分利用微生物储存内碳源强化反硝化的理论原理,并结合曝气生物滤池的各项 优点,目的在于既能连续进水,又能够实现低C/N比污水的高效脱氮,并能大幅度削减剩余 污泥产量。

E、经过0.5-2d后,切换三通阀10,通过穿孔曝气管II9向滤池B内曝气;会形成原污 水从滤池A进入,从滤池B一侧的出水管3的出水管端口II32流出,同时有部分污水由滤池 B从连通的进水管2流入滤池A的内循环形成,其余过程与通过曝气管I8进行曝气时类似, 切换之后,由于之前滤池A的填料层4上的微生物处于好氧环境中,储存了大量的内碳源, 此时处于缺氧环境,微生物在此进行反硝化,由于供反硝化过程所利用的碳源相对不足,微 生物便分解利用所储存的内碳源,充当反硝化的优质碳源,从而能够顺利地实现反硝化过程, 明显地提高了脱氮效率;

F、经过0.5-2d后,再次切换三通阀(10),重新通过穿孔曝气管I(8)向滤池A内曝气, 重复步骤D和E,如此循环交替曝气,生物滤池持续运行。交替曝气周期越长,微生物的储 碳反硝化效果相对越小,但工艺稳定性越高。根据微生物储存内碳源强化反硝化理论,通过 实验室研究确定了交替周期的时间长度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程度,相比于普通工艺基于反冲 洗目的的交替曝气,大大缩短了交替周期的时间,有目的地进行工艺交替周期控制,对低C/N 比的污水具有优异的脱氮效果。

当向滤池A内曝气,其中溶解氧浓度(DO)在6mg/L以上,是好氧环境,同时滤池A 内污水一部分通过进水管2与进水混合回流至滤池B,一部分通过出水管3流出滤池,滤池 B内污水消耗溶解氧,其中溶解氧浓度在1.2mg/L以下,是缺氧环境,因此使得污水在池体 内先经过缺氧的填料层4,再经过好氧的填料层4,并有部分回流,有利于反硝化过程的进行。 同样地,当向滤池B内曝气,情况类似。

G、从进水槽1采取处理前的污水,在出水管端口II32采取处理后的水,检测水指标; 即,CODcr、TN、NH3-N和TP;

H、根据步骤G检测所得的数据计算进出水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即,CODcr、TN、NH3-N 和TP的平均去除率;

I、当污水处理完毕,装置需要维护或填料需要更换时,关闭风机(11),将与三通阀(10) 连接的曝气管I(8)和曝气管II(9)打开,即可排出生物滤池内的污水,打开生物滤池的盖 子,对装置进行维护或更换填料。

本发明的滤池A和滤池B交替曝气,因而交替处于好氧和缺氧环境,能够同步硝化反硝 化作用,并去除有机物,实现COD和TN在同一单元反应器内去除,节省空间,简化设计, 吨水占地面积0.7m2,尤其适用于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的城镇污水处理。

实施例2

将本发明所述装置用于处理某校园生活污水,污水流量为50L/d。结合图1-4,生物滤池 总高度为1.5m,总长度为0.5m,总宽度为0.2m;其中,进水槽1高0.3m,长0.1m,宽0.1m, 滤池部分高1.5m,实验室条件下,取污水表面负荷为0.6m3/m2·d,因而设置两格滤池横截面 均为0.2m×0.2m;两个滤池内承托层6均采用碎砖石和石英砂构成,下层碎砖石粒径在 5-8mm,厚度为0.05m;上层石英砂粒径在3-5mm,厚度为0.05m;承托层6之上的填料层4 能够采用塑料粒子及生物陶粒等颗粒填料,其中塑料粒子质轻,达到流态化所需的曝气量小, 而生物陶粒比表面积较大,同样体积的填料,生物陶粒表面上的微生物量更多,本实施例中 采用生物陶粒,粒径在1-2mm。工程上,曝气生物滤池的填料厚度一般在1.5m-2.5m之间, 本装置由于所取的污水表面负荷较小,所以填料厚度适当取小,填料层4的厚度为0.8m;运 行时,曝气侧的填料初步流态化,回流比为200%,测得曝气侧滤池上部污水溶解氧浓度为 8.50mg/L,非曝气侧滤池内上部污水溶解氧浓度为0.85mg/L,符合工艺对环境中的溶解氧浓 度要求;工艺运行的交替周期为0.5-2d,交替周期越长,微生物的储碳反硝化效果相对越小, 但工艺稳定性越高,本实施例的运行过程中,采用交替周期为0.5d。其他部分同实施例1。

对本实施例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处理周期内的进水和出水进行取样测定,其中出水 是从出水管端口II32处前后分别取两次,分别为出水1和出水2,所得的进出水指标及平均 去除率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2进出水指标单位:mg/L

实施例3

处理取自安徽某校园污水管道中的生活污水,污水流量为50L/d。为处理该校园生活污水, 提出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如图1-4所示,它的组成结构和使用方法步骤 同实施例1,其中,本实施例运行过程中,交替周期为2d,填料层4采用轻质塑料粒子。

对本实施例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处理周期内的进出水进行取样测定,所得的进出水 指标及平均去除率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3进出水指标单位:mg/L

实施例4

应用本发明处理取自某校园污水管道中的生活污水,污水流量为100L/d。其中为处理该 校园生活污水,提出一种交替内循环颗粒填料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方法及装备,结合图1-4,设 备总高度为2.0m,生物滤池高2.0m,填料层4厚度为1.5m,填料层4采用生物陶粒,交替 曝气周期为1d,其余部分的组成结构和使用方法步骤同实施例1。

对本实施例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处理周期内的进出水进行取样测定,所得的进出水 指标及平均去除率如表3所示:

表3实施例4进出水指标单位:mg/L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 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 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