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控制系统和具有该系统的履带式农业机械

一种控制系统和具有该系统的履带式农业机械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履带式农业机械,包括一操纵机构,操纵机构连接有一液压阀(331a),液压阀(331a)的第一出油口通过第一油管(334a)与转向油缸(336)的进油口A连接,液压阀(331a)的第二出油口通过第二油管(334b)与转向油缸(336)的进油口B连接,液压阀(331a)的第三出油口通过第三油管(334c)与举升油缸(335)连接,液压阀(331a)的进油口与液压泵(337)连通,液压阀的泄油口与液压油箱(338)连通,本发明的控制系统和履带式农业机械,只设置一个操纵机构,即只设置一个操纵杆,通过操纵杆的四个位置,不仅可以控制转向系统,还可以控制举升系统,大大优化了结构,简化了操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95680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0-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510052998.4

  • 发明设计人 张奋飞;朱云飞;朱森荣;

    申请日2015-02-02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星光大街168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1:19:0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01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B69/00 专利号:ZL2015100529984 登记号:Y2022330002596 登记生效日:20221016 出质人: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质权人:浙江南浔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孚支行 发明名称:一种控制系统和具有该系统的履带式农业机械 申请日:20150202 授权公告日:20170322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17-03-22

    授权

    授权

  • 2015-11-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B69/00 申请日:201502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0-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履带式旋耕机的控制系统;本发明 还涉及一种具有该系统的履带式农业机械。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履带式农业机械,特别是履带式旋耕机、收割机或灭茬机,其 转向系统与农机具升降系统需要两套独立的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左右转向需两个 手柄,控制农机具升降系统需一个手柄,控制换挡还需要一个手柄,并且,现有 的履带式旋耕机,配套的机械行走变速箱基本都借用手扶拖拉机或履带自走式联 合收割机的行走变速箱,其行走速度不一定适合履带旋耕机的行走速度,特别在 作业状况发生变化或一味追求高效益时,会因选择不到合适的行走速度(如行驶 速度与旋耕刀轴转速必须匹配)而影响旋耕作业质量,甚至发生故障。在作业时, 驾驶员不仅需要操纵四个手柄,换挡还需踩离合器,操纵难度很大。

即使如公告号为:CN204037642U的专利文件公开的转向控制机构,将左、右 转向控制集中在一个控制手柄上,其操作手柄仍然过多,极易造成操作失误,产 生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系统和具有该系统的 履带式农业机械,以简化控制系统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操纵机构, 操纵机构连接有一液压阀,液压阀的第一出油口通过第一油管与转向油缸的进油 口A连接,液压阀的第二出油口通过第二油管与转向油缸的进油口B连接,液压 阀的第三出油口通过第三油管与举升油缸连接,液压阀的进油口与液压泵连通, 液压阀的泄油口与液压油箱连通;

进一步的,操纵机构具有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第三工作位置、第 四工作位置和一个复位位置,所述液压阀的进油口可与第一出油口连通形成油路 A,所述液压阀的进油口可与第二出油口连通形成油路B,所述液压阀的进油口 可与第三出油口连通形成油路C,所述液压阀的泄油口可与第一出油口连通形成 油路D,所述液压阀的泄油口可与第二出油口连通形成油路E,所述液压阀的泄 油口可与第三出油口连通形成油路F;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机构处于复位位置时,所述液压阀的油路D、E连通, 所述油路A、B、C、F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液压阀的油路A、E连 通,所述油路B、C、D、F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液压阀的油路B、D连 通,所述油路A、C、E、F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所述液压阀的油路D、E、F 连通,所述油路A、B、C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机构处于第四工作位置时,所述液压阀的油路C、D、E 连通,所述油路A、B、F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机构为一操纵杆;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杆位于中心位置对应复位位置,向左摆动对应第一工作 位置,向右摆动对应第二工作位置,向前摆动对应第三工作位置,向后摆动对应 第四工作位置;

进一步的,上述控制系统用于履带式农业机械;

进一步的,上述控制系统用于履带式旋耕机、履带式收割机或履带式灭茬机。

一种履带式农业机械,具有如上所述的控制系统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该履带式农业机械还具有一液压无极变速器,所述液压无极变速 器的输入轴与发动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液压无极变速器的输出轴与行走变速箱 的输入轴连接;

进一步的,该履带式农业机械,所述液压无极变速器的输入轴上设置有一个 输入带轮,所述输入带轮(通过皮带与设置在发动机输出轴上的发动机输出带轮 连接;

进一步的,该履带式农业机械为履带式旋耕机、履带式收割机或履带式灭茬 机。

本发明的控制系统和履带式农业机械,只设置一个操纵机构,即只设置一个 操纵杆,通过操纵杆的四个位置,不仅可以控制转向系统,还可以控制举升系统, 大大优化了结构,简化了操作。本发明的履带式农业机械,即采用机械变速箱与 液压无级变速器的组合替代传统的单独设置机械变速箱,可选择的速比大大提 升,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农业机械及控制系统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农业机械及控制系统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 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2、3所示:

一种控制系统,用于履带式旋耕机,包括一根操纵杆446,操纵杆446可置 于中心位置、向左摆动位置、向右摆动位置、向前摆动位置和向后摆动位置,操 纵杆的底端连接有一五通的液压阀331a,所述液压阀331a的第一出油口通过第 一油管334a与转向油缸336的进油口A连接,液压阀331a的第二出油口通过第 二油管334b与转向油缸336的进油口B连接,液压阀331a的第三出油口通过第 三油管334c与举升油缸335连接,液压阀331a的进油口与液压泵337连通,液 压阀的泄油口与液压油箱338连通,所述液压阀331a的进油口可与第一出油口 连通形成油路A,所述液压阀331a的进油口可与第二出油口连通形成油路B,所 述液压阀331a的进油口可与第三出油口连通形成油路C,所述液压阀331a的泄 油口可与第一出油口连通形成油路D,所述液压阀331a的泄油口可与第二出油 口连通形成油路E,所述液压阀331a的泄油口可与第三出油口连通形成油路F, 操纵杆处于中心位置时,所述液压阀331a的油路D、E连通,所述油路A、B、C、 F封闭,旋耕机直行,机具挂载悬架保持其原有位置;操纵杆处于向左摆动位置 时,所述液压阀331a的油路A、E连通,所述油路B、C、D、F封闭,转向油缸 336的左转向顶杆顶出推动左转向臂使其向左转动,来实现机器向左转向;操纵 杆处于向右摆动位置时,所述液压阀331a的油路B、D连通,所述油路A、C、E、 F封闭,转向油缸336的右转向顶杆顶出推动右转向臂使其向右转动,来实现机 器向右转向;操纵杆处于向前摆动位置时,所述液压阀331a的油路D、E、F连 通,所述油路A、B、C封闭,液压油从举升油缸335缸先后经过液压阀336的第 三出油口、泄油口流回液压油箱338,举升油缸335行程缩短,机具挂载悬架降 下;操纵杆处于向后摆动位置时,所述液压阀331a的油路C、D、E连通,所述 油路A、B、F封闭;液压油先后经过液压阀336的进油口、第三出油口推入举升 油缸335,举升油缸335行程增长,机具挂载悬架升起。

一种履带式旋耕机,包括上述控制系统,还具有一液压无极变速器37,所 述液压无极变速器37的输入轴上设置有一个输入带轮371,所述输入带轮371 通过皮带与设置在发动机输出轴上的发动机输出带轮212连接,所述液压无极变 速器37的输出轴与行走变速箱27的输入轴连接。

以上的控制系统和履带式旋耕机,只设置了一个操纵杆,通过操纵杆的五个 位置,不仅可以控制左右转向,还可以控制旋耕机后悬架的升降,大大优化了结 构,简化了操作,本发明的履带式旋耕机,即采用机械变速箱与液压无级变速器 的组合替代传统的单独设置机械变速箱,可选择的速比大大提升,提高了生产效 率。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 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 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 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 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