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热感测器安装构造、热感测器抽出方法以及空调机

热感测器安装构造、热感测器抽出方法以及空调机

摘要

本发明涉及热感测器安装构造、热感测器抽出方法以及空调机,在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热感测器向感温筒的插入变得容易,热感测器难以从感温筒脱落。在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用于将热感测器按压于感温筒的内表面的固定部件具备:内侧折弯部和外侧折弯部,它们形成于长条部的一端部,其中,内侧折弯部作为从筒插入端插入到感温筒内的热感测器的止挡件而发挥功能,外侧折弯部与筒终止端对置;以及内侧折回部和外侧折回部,它们形成于长条部的另一端部,并对感温筒的筒顶面进行夹持,形成于内侧折回部的突出部的顶点、以及形成为与内侧折回部连接的按压部的末端这两点对热感测器的侧面进行按压,按压部与热感测器的插入侧的侧面所成的接触角为锐角。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8-24

    授权

    授权

  • 2015-09-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K1/14 申请日:201502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8-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感测器安装构造、热感测器抽出方法以及空调机,特 别是涉及将热感测器安装于感温筒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将安装于热感 测器安装构造的热感测器从感温筒抽出的热感测器抽出方法、以及具有 热感测器安装构造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例如公开有如下发明:将筒状的感 温筒钎焊于作为被检测温度部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检 测部位,将圆柱状的热感测器插入于上述感温筒,并且利用板簧将热感 测器按压固定于感温筒的内表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愿昭57-168819号(日本实开昭59-72523号 的microfilm)(第1页、第5图)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的板簧,在长方形的板材形成有两段相 连的圆弧状(末端平滑的近似w字形)的弯曲部,并且一端部大致折弯 为“コ”字形而形成卡止部,板簧的另一端部大致折弯为L字形而形成 抵接部。

因此,若将板簧的弯曲部插入到感温筒的内部,使板簧的卡止部从 感温筒的一方的端面侧卡止于该感温筒的外表面,使板簧的抵接部与感 温筒的另一方的端面抵接,则板簧变得不容易从感温筒脱落。另外,若 在上述状态下将热感测器插入于感温筒,则热感测器借助板簧的弹力 (相当于弯曲部的弹性恢复力)而被按压于感温筒的内表面。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在板簧形成的两处部位的弯 曲部的末端与热感测器接触,上述末端形成为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状。 因此,虽然容易克服板簧的弹力(准确而言,是基于弹力的摩擦力)而 将热感测器插入到感温筒的内部,但同时也容易将热感测器从感温筒向 外部抽出。

这样一来,例如,在组装时意外拉动与热感测器连接的引线、或者 引线卡挂于某处时,存在热感测器轻易便从感温筒脱离的问题。

另一方面,若通过增大弹力而使得热感测器无法轻易地从感温筒脱 离,则存在如下问题:将热感测器插入于感温筒的力增大,作业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第一目的在于获得 容易向感温筒插入热感测器,并且使得热感测器难以从感温筒脱离的热 感测器安装构造。

另外,其第二目的在于获得容易将安装于上述热感测器安装构造的 热感测器从感温筒抽出的热感测器抽出方法。

并且,其第三目的在于获得具有上述热感测器安装构造的空调机。

(1)本发明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筒状 的感温筒,其两端开口;热感测器,其插入到上述感温筒的内部;以及 固定部件,其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用于将上述热感测器按压于上述 感温筒的内表面,上述按压部的末端与插入到上述感温筒的内部的上述 热感测器的侧面抵接,上述热感测器的筒插入端侧的侧面与上述按压部 所成的角度为锐角。

(2)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热感测器抽出方法是将安装于热感测 器安装构造的热感测器从上述感温筒抽出的方法,其中,该热感测器安 装构造具有:筒状的感温筒,其两端开口;热感测器,其插入到上述感 温筒的内部;以及固定部件,其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用于将上述热 感测器按压于上述感温筒的内表面,上述按压部的末端与插入到上述感 温筒的内部的上述热感测器的侧面抵接,上述热感测器的筒插入端侧的 侧面与上述按压部所成的角度为锐角,该热感测器抽出方法的特征在 于,包括:将长方形的分离用板材从上述筒插入端插入到上述感温筒的 内部的工序;使上述分离用板材侵入上述按压部的末端与上述热感测器 的侧面之间的抵接部的工序;将上述热感测器从上述感温筒抽出的工 序;以及将上述分离用板材从上述感温筒抽出的工序。

(3)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装配有:制冷剂 配管,其用于至少执行制冷循环;以及上述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热 感测器安装构造,其设置于上述制冷剂配管。

(i)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由于固定部件的按压部的末 端与上述热感测器的侧面抵接,热感测器的上述筒插入端侧的侧面与上 述按压部所成的角度为锐角,因此,当将热感测器从筒插入端朝向筒终 止端插入时,按压部的末端在热感测器的侧面滑动,按压部受到使其从 热感测器的侧面分离的方向的力,因此,热感测器的插入变得容易。另 一方面,若欲将热感测器从筒终止端朝向筒插入端抽出,则按压部受到 朝向热感测器的侧面的力,按压部的末端陷入热感测器的侧面,因此, 无法或者难以抽出热感测器。

因此,即便通过减小按压部对热感测器进行按压的按压力,以使热 感测器的插入变得容易,也无法或者难以抽出热感测器,因此,能够使 按压部即固定部件实现小型、轻量化。

(ii)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抽出方法中,在使分离用板材侵入按压 部的末端与热感测器的侧面之间的抵接部的状态下,将热感测器从感温 筒抽出,因此,按压部在分离用板材上滑动,按压部的末端不会陷入热 感测器的侧面,热感测器的抽出变得容易。

(iii)并且,在本发明的空调机中,由于装配有设置于制冷剂配管 的上述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因此,即便例如在 组装时意外地拉动与热感测器连接的引线、或者引线卡挂于某处,热感 测器也不会轻易便与感温筒分离。因此,组装时的作业性得以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件由板 材或者线材形成,并具备:长条部;折弯部,其形成为与所述长条部的长 边方向上的一侧连接;以及折回部,其形成为与所述长条部的长边方向上 的另一侧连接,并朝向所述折弯部的方向,所述按压部形成为与所述折回 部的末端连接,并以逐渐远离所述长条部的方式倾斜,所述长条部沿所述 感温筒的外表面配置,所述折弯部与筒终止端抵接或者对置,并且,在所 述折回部从所述筒插入端侧插入到所述感温筒的内部的状态下,当所述热 感测器插入到所述感温筒的内部时,所述按压部的末端与所述热感测器的 侧面抵接,所述热感测器被按压于所述感温筒的内表面。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优选地,在所述折回部形成 有向远离所述长条部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按压部的末端与所述 热感测器的侧面抵接时,所述突出部的顶点也与所述热感测器的侧面抵 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优选地,在所述按压部的末 端与所述热感测器的侧面抵接时,所述折回部的末端与所述感温筒的内 表面抵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优选地,所述热感测器的端 面与所述折弯部抵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件具备: 长条部;内侧折弯部以及外侧折弯部,它们形成为与所述长条部的长边 方向上的一侧连接;以及内侧折回部和外侧折回部,它们形成于所述长 条部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其中,所述内侧折回部朝向所述内侧折弯 部的方向,所述外侧折回部朝向所述外侧折弯部的方向,所述按压部形 成为与所述内侧折回部的末端连接,并以逐渐远离所述长条部的方式倾 斜,所述长条部沿所述感温筒的内表面配置,所述外侧折弯部与筒终止 端抵接或者对置,并且,在所述外侧折回部在所述感温筒的外表面配置 于所述筒插入端侧的状态下,当所述热感测器插入到所述感温筒的内部 时,所述按压部的末端与所述热感测器的侧面抵接,所述热感测器被按 压于所述感温筒的内表面。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优选地,在所述内侧折回部 形成有向远离所述长条部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按压部的末端与 所述热感测器的侧面抵接时,所述突出部的顶点也与所述热感测器的侧 面抵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优选地,在所述按压部的末 端与所述热感测器的侧面抵接时,所述内侧折回部的末端与所述长条部 抵接而将所述长条部按压于所述感温筒的内表面。

另外,在本发明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中,优选地,所述热感测器的端 面与所述内侧折弯部抵接。

附图说明

图1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

图1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

图2A是对图1A、图1B所示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2B是对图1A、图1B所示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对图1A、图1B所示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的图,且 是示出其整体的侧视时的剖视图。

图4A是对图1A、图1B所示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功能的侧视图。

图4B是对图1A、图1B所示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功能的侧视图。

图4C是对图1A、图1B所示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功能的侧视图。

图5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5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的图,且是示出其整体的侧视时的剖视图。

图7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

图7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

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的图,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9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

图9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

图10A是对图9A、图9B所示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0B是对图9A、图9B所示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且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对图9A、图9B所示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且是示出其整体的侧视时的剖视图。

图12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感测器抽出方法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

图12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感测器抽出方法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侧视时的剖视图。

图13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机进行说明的图,且 是示出其一部分(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13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机进行说明的图,且 是放大示出其一部分(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长条部;12…端部;13…端部;15…狭缝;16…狭缝;20…折 弯部(内侧折弯部);30…折回部(内侧折回部);31…插入侧倾斜部; 32…突出部;33…终止侧倾斜部;34…末端;40…按压部;41…末端; 50…外侧折弯部;60…外侧折回部;61…外侧垂直部;62…外侧圆弧部; 63…外侧插入侧倾斜部;64…外侧突出部;65…外侧终止侧倾斜部;70… 分离用板材;80…热感测器;81…引线;82…终止侧端面;83…插入侧 端面;90…感温筒;91…筒顶面;92…筒侧面;93…筒底面;94…筒终 止端;95…筒插入端;100…固定部件;200…固定部件;300…固定部 件;310…长条部;320…折弯部;330…折回部;332…突出部;340… 按压部;341…末端;390…感温筒;391…筒半圆筒面;392…筒侧面; 393…筒大圆筒面;394…筒终止端;395…筒插入端;400…固定部件; 1000…热感测器安装构造;2000…热感测器安装构造;3000…热感测器 安装构造;4000…热感测器安装构造;5000…空调机;510…热交换器; 511…散热板;512…导热管;520…制冷剂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A~图4C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 进行说明的图,图1A以及图1B分别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图2A以 及图2B分别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其整 体的侧视时的剖视图,图4A~图4C分别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 的功能的侧视图。此外,各图是示意性地绘制的图,本发明并不限定于 图示的方式。

(热感测器安装构造)

在图1A以及图1B中,热感测器安装构造1000具有:筒状的感温 筒90,其两端开口;热感测器80,其插入到感温筒90的内部;以及固 定部件100,其具备按压部40(参照图2A及图2B),该按压部40用于 将热感测器80按压于感温筒90的内表面。

(感温筒、热感测器)

感温筒90的截面大致为马蹄形,具备平面状的筒顶面91、一对筒 侧面92、以及圆弧状的筒底面93。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其一端称 为筒终止端94,将其另一端称为筒插入端95。

热感测器80是利用热敏电阻之类的半导体元件对测定对象物的温 度进行测定的温度计,由热传导率较高的铜或者铜合金形成为圆筒状。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其一方的端面称为终止侧端面82,将其另一方 的端面称为插入侧端面83。而且,在插入侧端面83连接有引线81。

(固定部件)

在图2A以及图2B中,固定部件100通过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 成,并具备:长条部10;折弯部20,其形成为与长条部10的长度方向 上的一侧的端部12连接;折回部30,其形成为与长条部10的长边方向 上的另一侧的端部13连接,并朝向折弯部20的方向;以及按压部40, 其形成为与折回部30的末端34连接,并以逐渐远离长条部10的方式 倾斜。

此外,长条部10的端部12与折弯部20的端部相同,在侧视时是 指圆弧状(1/4圆)的范围,折弯部20相对于长条部10垂直。另外, 长条部10的端部13与折回部30的端部相同,在侧视时是指圆弧状(大 致1/2圆)的范围。

而且,对于形成固定部件100的板材的材质并不进行限定,只要是 能够对其实施弯曲加工,并使之以后述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而获得规定 的按压力的材质即可。并且,若具有防锈功能则更好。例如能够优选采 用不锈钢弹簧材料(SUS304CSP、SUS301CSP、SUS631)、磷青铜 (C5191P、C5210P)。

折回部30被略微实施弯曲加工而大致形成为V字形,并具备:插 入侧倾斜部31,其以越靠近末端34则越远离长条部10的方式倾斜;终 止侧倾斜部33,其以越靠近末端34则越靠近长条部10的方式倾斜;以 及突出部32,其夹设于插入侧倾斜部31与终止侧倾斜部33之间。

此外,可以使插入侧倾斜部31、突出部32以及终止侧倾斜部33分 别形成为不同曲率半径的圆弧、或者相同曲率半径的圆弧。另外,本发 明并不限定于折回部30具备突出部32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从折回部 30的端部(与长条部10的端部13相同)至末端34呈直线状的折回部 30。

(安装状况)

在图3中,固定部件100的长条部10沿感温筒90的筒顶面91的 外表面配置,折弯部20与筒终止端94抵接或者对置,并且,折回部30 从筒插入端95侧插入到感温筒90的内部。

而且,热感测器80插入到感温筒90的内部,按压部40的末端41 与热敏电阻的侧面抵接,热感测器80被按压于感温筒90的筒底面93 的内表面。另外,折回部30的末端34被按压于感温筒90的筒顶面91 的内表面。

此外,在图3中,热感测器80的终止侧端面82位于比感温筒90 的筒终止端94靠内侧的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比筒终 止端94更向外侧突出。

此时,若使热感测器80的终止侧端面82与固定部件100的折弯部 20抵接,则折弯部20作为定位件(止挡件)而发挥功能。

(作用效果)

在图4A中,在热感测器80插入到感温筒90的内部之前、或者刚 插入之后,由于热感测器80的终止侧端面82未与固定部件100的按压 部40接触,因此,按压部40相对于长条部10以倾斜角β倾斜。即, 由于长条部10与感温筒90的筒顶面91平行,因此,按压部40相对于 感温筒90的筒底面93以倾斜角β倾斜。

在图4B中,若热感测器80一边在感温筒90的筒底面93滑动一边 插入,则热感测器80的终止侧端面82不久便与按压部40接触,从而, 至少按压部40的末端41朝靠近长条部10的方向弯曲,末端41在热感 测器80的侧面滑动。此时,热感测器80的筒插入端95侧的侧面与按 压部40所成的角度(以下称为“接触角α”)为锐角(α<90°),并 小于最初的倾斜角β(α<β)。

即,至少按压部40发生弹性变形而形成为小于最初的倾斜角β的 接触角α,由此,获得将热感测器80按压于感温筒90的按压力。

另外,由于在插入热感测器80时作用于按压部40的摩擦力作用于 使按压部40从热感测器80的侧面分离的方向,因此,热感测器80的 插入变得容易。

在图4C中,若自热感测器80被按压于感温筒90的筒底面93的状 态起,使热感测器80朝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则按压部40受到 朝向热感测器80的侧面的摩擦力,使得按压部40的末端41陷入到热 感测器80的侧面。此时,由于按压部40的折回部30侧的端部(与末 端34相同)与感温筒90的筒顶面91抵接,因此,按压部40作为配置 于感温筒90的筒顶面91与热感测器80的侧面之间的“支承棒(阻挡 棒)”而发挥功能,从而无法或者难以抽出热感测器80。

此外,虽然本发明中并未对接触角α的大小进行限定,但例如若预 先设为20°~50°,则能够适当地实现如下功能:使上述插入变得容易, 并且使上述抽出变得无法或者难以实施。

如以上那样,由于热感测器安装构造1000利用固定部件100将热 感测器80按压于感温筒90的内表面,因此,能够进行精准的温度测定。

另外,热感测器80朝向感温筒90的插入变得容易,并且热感测器 80从感温筒90的抽出却变得无法或者难以实施。另外,能够使按压部 40即固定部件100实现小型、轻量化。另外,由于固定部件100通过对 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因此,制造变得容易,且成本低廉。

并且,由于固定部件100配置成折弯部20与筒终止端94抵接或者 对置,长条部10与折回部30对感温筒90的筒插入端95侧进行夹持, 且该固定部件100以上述方式卡止于感温筒90(准确而言,长条部10 以及折回部30以在与感温筒90的筒顶面91之间空出间隙的方式对置, 或者长条部10或折回部30的一方的一部分与筒顶面91抵接),因此, 即便在热感测器80未被插入的状态下,固定部件100也不会容易地从 感温筒90脱落。

[实施方式2]

图5A~图6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 行说明的图,图5A以及图5B分别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 体图,图6是示出其整体的侧视时的剖视图。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 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一部分的说 明。另外,各图是示意性地绘制的图,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方式。

在图5A~图6中,热感测器安装构造2000具有:感温筒90;热感 测器80;以及固定部件200,其具备按压部40和突出部32,其中,所 述按压部40和突出部32用于将热感测器80按压于感温筒90的内表面。

固定部件200通过对实施方式1中的固定部件100实施变形而成, 折回部30被实施弯曲加工而大致形成为V字形,并具备:插入侧倾斜 部31,其以越靠近末端34则越远离长条部10的方式倾斜;终止侧倾斜 部33,其以越靠近末端34则越靠近长条部10的方式倾斜;以及突出部 32,其夹设于插入侧倾斜部31与终止侧倾斜部33之间,与固定部件100 相比,插入侧倾斜部31以及终止侧倾斜部33的倾斜程度更大,因此, 突出部32的顶点与长条部10之间的距离、与按压部40的末端41与长 条部10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因此,由于突出部32的顶点与按压部40的末端41的双方与插入 到感温筒90内的热感测器80的侧面抵接(参照图6),因此,热感测器 80借助作用于上述两处位置的按压力而被按压于感温筒90的筒底面 93。因此,通过稳定地按压热感测器80,使得该热感测器80与感温筒 90的筒底面93可靠地接触,因此,温度检测的精度得以提高。

另外,热感测器安装构造2000与热感测器安装构造1000(实施方 式1)相同,热感测器80的插入变得容易,并且热感测器80的抽出变 得无法或者难以实施,能够使固定部件200实现小型、轻量化,制造变 得容易,且成本低廉。另外,即便在热感测器80未被插入的状态下, 固定部件200也不会容易地从感温筒90脱落。

此外,如上所述,虽然突出部32设置于一处位置,但也可以设置 于多处位置。

[实施方式3]

图7A~图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 行说明的图,图7A以及图7B分别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图8是示 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 分或者相当的部分,使它们的附图标记的后两位相同,并省略一部分的 说明。另外,各图是示意性地绘制的图,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方式。

在图7A~图8中,热感测器安装构造3000具有:感温筒390;热感 测器80;以及固定部件300,其具备按压部340和突出部332,其中, 所述按压部340和突出部332用于将热感测器80按压于感温筒390的 内表面。

固定部件300取代了通过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实施方式2 中的固定部件200,其通过对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参照图8)。

即,固定部件300具备长条部310、弯曲部320、折回部330以及 按压部340。

感温筒390具备:截面呈半圆形的筒半圆筒面391;一对筒侧面392; 以及截面近似呈C字形(一部分未连结的圆形)的筒大圆筒面393。此 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其一端称为筒终止端394,将其另一端称为筒插 入端395。

此时,筒半圆筒面391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比形成固定部件300的 线材的半径略大,一对筒侧面392的内表面彼此间的距离比形成固定部 件300的线材的直径略大,筒大圆筒面393的内表面的直径比热感测器 80的侧面的外径略大。

因此,由于突出部332的顶点与按压部340的末端341的双方与插 入到感温筒390内的热感测器80的侧面抵接,因此,热感测器80借助 作用于上述两处位置的按压力而被按压于感温筒390的筒大圆筒面393 (未图示)。

此时,由于一对筒侧面392以夹持的方式对折回部330以及按压部 340进行支承(有时仅抵接并支承于筒侧面392的一方),因此,突出部 332的顶点以及按压部340的末端341与热感测器80的侧面抵接的位置 不会错动。

因此,热感测器安装构造3000能够获得与热感测器安装构造2000 (实施方式2)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由于具有由线材形成的固定部 件300、以及具备筒半圆筒面391的感温筒390,因此,小型化得以促 进。

此外,如上所述,虽然具备取代实施方式2中的固定部件200的板 材而通过对线材进行弯曲加工所形成的固定部件300,但本发明并不限 定于此,可以具备取代实施方式1中的固定部件100的板材而通过对线 材进行弯曲加工所形成的固定部件(未图示)。

[实施方式4]

图9A~图11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热感测器安装构造进 行说明的图,图9A以及图9B分别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图10A以 及图10B分别是示出其一部分(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其 整体的侧视时的剖视图。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 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一部分的说明。另外,各图是示意 性地绘制的图,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方式。

在图9A~图11中,热感测器安装构造4000具有:感温筒90;热感 测器80;以及固定部件400,其具备按压部40和突出部32,其中,所 述按压部40和突出部32用于将热感测器80按压于感温筒90的内表面。

固定部件400通过对实施方式2中的固定部件200实施变形而成, 在长条部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12加工出狭缝15,借助狭缝 15而从长条部10分离的部分成为外侧折弯部50,该外侧折弯部50与 折弯部20连结,且与折弯部20形成相同的表面。此外,为了便于说明, 将折弯部20称为“内侧折弯部20”。

另外,在长条部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13加工出狭缝16, 借助狭缝16而从长条部10分离的部分成为外侧折回部60,该外侧折回 部60与长条部10连结,且以朝向外侧折弯部50的方式折回。此外, 为了便于说明,将折回部30称为“内侧折回部30”。

而且,外侧折回部60具有:外侧垂直部61,其与长条部10的长度 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13连结;外侧圆弧部62,其与外侧垂直部61 连结;外侧插入侧倾斜部63,其与外侧圆弧部62连结,且以越靠近外 侧折弯部50则越靠近长条部10的方式倾斜;圆弧状的外侧突出部64, 其与外侧插入侧倾斜部63连结;以及外侧终止侧倾斜部65,其与外侧 突出部64连结,且以越靠近外侧折弯部50则越远离长条部10的方式 倾斜。

这样一来,若使外侧折回部60处于感温筒90的筒顶面91的外侧, 并将长条部10以及内侧折回部30从筒插入端95插入于感温筒90,则 形成为感温筒90的筒顶面91被长条部10与外侧折回部60夹持的状态 (准确而言,有时一方并未抵接)。而且,外侧折弯部50即便从感温筒 90突出,也与筒终止端94对置或者抵接(参照图11)。因此,即便在 热感测器80未被插入的状态下,固定部件400也不会容易地从感温筒 90脱落。此外,可以预先使外侧突出部64的顶点与长条部10抵接。

另外,与热感测器安装构造2000(实施方式2)相同,由于内侧折 回部30的突出部32的顶点以及按压部40的末端41的双方与插入到感 温筒90内的热感测器80的侧面抵接,因此,热感测器80借助作用于 上述两处位置的按压力而被按压于感温筒90的筒底面93。因此,通过 稳定地按压热感测器80,使得该热感测器80与感温筒90的筒底面93 可靠地接触,因此,温度检测的精度得以提高。

此外,如上所述,虽然在两处位置对热感测器80进行按压,但本 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形成为,以热感测器安装构造1000(实施方式 1)为准,减小内侧折回部30的突出部32的突出量、或者使内侧折回 部30变得平坦,从而在一处位置对热感测器80进行按压。

[实施方式5]

图12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热感测器抽出方法进行说 明的图,且是示出其整体的立体图,图12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 所涉及的热感测器抽出方法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侧视时的剖视图。此外, 对于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一部分的说 明。另外,各图是示意性地绘制的图,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方式。

该热感测器抽出方法是将安装于热感测器安装构造4000(实施方式 4)的热感测器80从感温筒90抽出的方法,使用长方形的分离用板材 70,该分离用板材70至少与热感测器80的侧面相比更加难以产生压痕 (高度更高),且例如由不锈钢材料、钢板形成。

在图12A中,将分离用板材70从筒插入端95插入到感温筒90的 内部。此时,分离用板材70沿热感测器80的侧面插入到由热感测器80 的侧面与内侧折回部30的插入侧倾斜部31形成的楔形部分(参照图 12B)。

在图12B中,将分离用板材70进一步插入,使分离用板材70侵入 内侧折回部30的按压部40的末端41与热感测器80的侧面的抵接部。

因而,由于按压部40的末端41与热感测器80的侧面分离,因此, 在该状态下,若朝向筒插入端95拉动热感测器80,则按压部40的末端 41不会以陷入分离用板材70的方式滑动,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热感测 器80从感温筒90抽出。

即,在热感测器安装构造4000保持原样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 在固定部件400设置于感温筒90的状态下,无法或者难以将热感测器 80从感温筒90抽出,并且,在固定部件400与热感测器80形成为一体 的状态下,无法将固定部件400从感温筒90拆下,因此,采用了分离 用板材70的该热感测器抽出方法起到如下显著的效果:能够容易地将 热感测器80从感温筒90抽出。

[实施方式6]

图13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机进行说明的图,且 是示出其一部分(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13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6所涉及的空调机进行说明的图,且是放大示出其一部分(热交换器) 的侧视图。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与之相同的附图标 记,并省略一部分的说明。另外,各图是示意性地绘制的图,本发明不 限定于图示的方式。

在图13A中,空调机5000执行制冷循环,且至少具有在制冷剂与 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510。

热交换器510具备:多个散热板511;以及导热管512,其固定于散 热板511,且交错地将散热板511贯通,在导热管512连接有制冷剂配 管520。

而且,在制冷剂配管520的一部分设置有热感测器安装构造1000 (实施方式1)。即,通过钎焊的方式将感温筒90固定于制冷剂配管520, 利用固定部件100(未图示)将插入到感温筒90内的热感测器80按压 于感温筒90的内表面。

因此,如上述那样,热感测器安装构造1000能够进行精准的温度 测定,并且,热感测器80朝向感温筒90的插入变得容易,热感测器80 从感温筒90的抽出变得无法或者难以实施,进而,即便在热感测器80 未被插入的状态下,固定部件100也不会容易地从感温筒90脱落,从 而,空调机5000中的制冷剂温度的测定精度得以提高,并且,空调机 5000制造工序中的热感测器80的安装作业、安装后的热感测器80的周 围的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热感测器安装构造1000朝向感温筒90设置的要点并不限定 于钎焊,例如也可以利用束带(band)进行捆缚,或者利用夹具进行按 压。

另外,如上所述,虽然在制冷剂配管520的一部分设置热感测器安 装构造100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空调机5000所具备的其 他设备(例如制冷剂压缩机)设置热感测器安装构造1000,并且,也可 以取代热感测器安装构造1000而设置热感测器安装构造2000~4000(实 施方式2~4)。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