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一种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换热盘管在空调工况下关闭,降低新风温度,从而降低地铁通风系统的新风负荷,实现高效节能;其换热盘管在通风工况下开启,降低通风系统阻力;其换热盘管在排烟模式下开启,不堵塞排烟通道;整个热回收系统结构合理紧凑,通过换热盘管回收地铁排风道内排风的冷量,降低地铁空调系统的能耗,实现高效节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80715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510177166.5

  • 申请日2015-04-15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王永文

  • 地址 528313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机械装备园兴隆十路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0:07:1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2-06

    授权

    授权

  • 2015-11-11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F24F12/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50415

    著录事项变更

  • 2015-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4F12/00 申请日:201504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7-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回收系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地铁空调系统的能耗已经占到了城市轨道交通总能耗的50%左右,地铁站内的排风一般未经回收处理直接排到室外,这部分排风所蕴含的能量未得到充分利用而白白浪费,不符合现今节能环保的理念。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地铁站内排风未经回收处理直接排到室外,排风所蕴含的能量未得到利用而浪费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其中,包括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溶液循环泵、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控制系统,所述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呈人字形布置在地铁新风通道中,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呈人字形布置在地铁排风通道中,所述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溶液循环泵、溶液循环泵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溶液环路;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溶液循环泵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都与控制系统连接,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在不同工况下的启闭,同时控制溶液循环泵使溶液按照压力要求在环路中实现换热节能。

所述的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其中,在溶液循环泵的入口设置Y型过滤器。

所述的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其中,在溶液循环泵的出口设置压力表,所述压力表与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的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其中,在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膨胀罐。

所述的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其中,所述溶液环路中设置有溶液充注口。

所述的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其中,所述热回收系统还包括基座,溶液循环泵、Y型过滤器、压力表和膨胀罐都设置在基座上。

所述的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其中,所述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溶液循环泵、溶液循环泵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之间通过无缝钢管连接。

所述的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其中,所述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的进出口都设置有球阀。

一种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00:控制系统根据指令判断工况模式,若为空调工况,执行步骤B00,若为通风工况,执行步骤C00,若为排烟模式,执行步骤D00;

步骤B00:控制系统控制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关闭,以降低新风温度,从而降低地铁通风系统的新风负荷;

步骤C00:控制系统控制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开启,降低地铁通风系统的通风阻力;

步骤D00:控制系统控制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开启,保证排烟通道的通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换热盘管在空调工况下关闭,降低新风温度,从而降低地铁通风系统的新风负荷,实现高效节能;其换热盘管在通风工况下开启,降低通风系统阻力;其换热盘管在排烟模式下开启,不堵塞排烟通道;整个热回收系统结构合理紧凑,通过换热盘管回收地铁排风道内排风的冷量,降低地铁空调系统的能耗,实现高效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在空调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在通风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在排烟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热回收系统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包括基座、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溶液循环泵200、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和控制系统700,所述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呈人字形布置在地铁新风通道中,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呈人字形布置在地铁排风通道中,所述溶液循环泵200设置在基座上,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和溶液循环泵200、溶液循环泵200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溶液环路;所述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溶液循环泵200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都与控制系统700连接,通过控制系统700控制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在不同工况下的启闭,同时控制溶液循环泵200使溶液按照要求在环路中实现换热节能。

为了防止溶液中的杂质堵塞溶液循环泵200,在溶液循环泵200的入口设置Y型过滤器400,对进入溶液循环泵200的溶液先进行过滤,保证溶液循环泵200的正常运行。

为了实时监控环路中溶液的流速,以控制整个环路的换热效率,在溶液循环泵200的出口设置压力表500,所述压力表500与控制系统700连接,压力表500实时把环路中溶液的压力反馈到控制系统700,以便控制系统700按要求控制环路的溶液的流速。

为了避免因溶液流失使环路中的压力减低导致系统的换热效果达不到要求,在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之间的管路中设置有膨胀罐600。优选地,所述溶液环路中设置有溶液充注口,方便对环路中溶液的补充。

优选地,所述Y型过滤器400、压力表500和膨胀罐600都设置在基座上,使整个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紧凑,节省现场的安装空间。

优选地,所述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和溶液循环泵200、溶液循环泵200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之间通过无缝钢管连接。

为了实现对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更换地控制,所述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和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的进出口都设置有球阀。

优选地,所述溶液采用乙二醇溶液,增加换热效果。

如图5所示,一种如上述所述的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00:控制系统700根据指令判断工况模式,若为空调工况,执行步骤B00,若为通风工况,执行步骤C00,若为排烟模式,执行步骤D00;

步骤B00:控制系统700控制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关闭,以降低新风温度,从而降低地铁通风系统的新风负荷;

步骤C00:控制系统700控制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开启,降低地铁通风系统的通风阻力;

步骤D00:控制系统700控制排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300和新风旋转启闭式换热盘管100开启,保证排烟通道的通畅。

    在空调工况下关闭,降低新风温度,从而降低地铁通风系统的新风负荷,实现高效节能;其换热盘管在通风工况下开启,降低通风系统阻力;其换热盘管在排烟模式下开启,不堵塞排烟通道;整个热回收系统结构合理紧凑,通过换热盘管回收地铁排风道内排风的冷量,降低地铁空调系统的能耗,实现高效节能。

本地铁通风系统的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的换热盘管在空调工况下关闭,降低新风温度,从而降低地铁通风系统的新风负荷,实现高效节能;其换热盘管在通风工况下开启,降低通风系统阻力;其换热盘管在排烟模式下开启,不堵塞排烟通道;整个热回收系统结构合理紧凑,通过换热盘管回收地铁排风道内排风的冷量,降低地铁空调系统的能耗,实现高效节能。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