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

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所述瘤颈重建装置包括重建装置本体、导丝、外鞘管;所述重建装置本体近端向重建装置本体远端逐渐向外扩张;所述重建装置本体远端设有头端显影块,所述重建装置本体中端设有中端显影块;所述重建装置本体的近端向下收拢固定在导丝上;所述导丝位于外鞘管内;所述导丝与重建装置本体连接处设有解脱点;所述导丝的另一端连接解脱器。其优点表现在:通过植入重建装置本体,减缓血液在动脉瘤内流速,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以减少局部血流对瘤壁的冲击,同时,通过载瘤动脉重建装置本体植入,加强、修复局部载瘤动脉,促使恢复载瘤动脉正常部位的生理结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77120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179045.4

  • 发明设计人 黄清海;刘建民;沈洁;王驰;吕楠;

    申请日2015-04-15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巫蓓丽

  • 地址 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800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9:52:5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4-0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B17/12 专利号:ZL2015101790454 申请日:20150415 授权公告日:2017052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05-24

    授权

    授权

  • 2015-08-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B17/12 申请日:201504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7-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 置。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它是一种高 致病率和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破裂的 颅内动脉瘤死亡率高达51%,生存者的致残率接近50%。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 内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两种主要方式。随着介入器械迅猛的发展,颅 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很多医院首 选的临床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机械性填塞,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继发血栓 形成,目前世界上已经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栓塞器械用于治疗动脉瘤,如弹簧圈, 通过导管介入引导到动脉瘤内,填充动脉瘤的空间,在短时间内形成血栓,减 少血液直接对动脉瘤的臂的冲击,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

然而动脉瘤的形态各异,使用弹簧圈填塞不完全,导致动脉瘤再通,过度 填塞导致动脉瘤破裂,弹簧圈突出动脉瘤瘤颈影响载瘤动脉血流。随着介入技 术的发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技术的出现,通过支架释放在瘤颈处, 在动脉瘤腔中释放弹簧圈,支架置于动脉瘤上的动脉血管中,可以阻止弹簧圈 突出动脉瘤。

中国专利文献CN201320036422.5,申请日2013年01月24日,专利名称 为“颅内自膨胀阶段腹膜编织支架”,公开了一种颅内自膨胀阶段腹膜编织支 架,包括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架覆膜,所述编织支架是一根合金丝两 端分别由一端起向另一端由轴向和径向相互交叉环绕且循环编制而成的网管 状支架,编制支架中间呈圆柱形,两端呈喇叭形,使编织支架的网孔与网孔之 间形成闭环结构,增加了两端的径向支撑力,编织支架的两端面的合金丝呈弧 形,避免刺破颅内血管,编织支架的圆柱形表面贴覆有支架腹膜,避免血流对 颅内血管瘤颈造成冲击,同时避免动脉瘤瘤腔内的填塞弹簧圈突出而阻滞动脉 血管,达到加速内膜增长速度,使动脉瘤更快地完整闭塞的作用。

该覆膜支架适用于治疗颅内巨大、宽颈或梭形的动脉瘤,但对于一些分叉 部的载瘤动脉或者开口接近分叉的载瘤动脉很难送入颅内靶点。

血管重建装置是目前颅内动脉瘤器械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在动脉瘤中, 瘤颈的形成部位是载瘤动脉构筑缺陷和局部血液动力学冲突最为集中的部位, 因此,致密填塞瘤颈,恢复局部载瘤动脉的完整性,是修复载瘤动脉、治疗动 脉瘤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现有技术中致密填塞瘤颈通常选用弹簧圈,其弹簧圈 栓塞非常致密,容易导致动脉瘤破裂;另外,动脉瘤是载瘤动脉病变的结果, 修复载瘤动脉有助于减少动脉瘤复发。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促进血栓形成,致密性填塞瘤颈,减缓血液在动脉瘤 内流速,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减少局部血流对瘤壁的冲击,重 塑载瘤动脉,加强、修复局部载瘤动脉的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而关于这种动 脉瘤瘤颈重建装置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促进血栓形成,致密性 填塞瘤颈,减缓血液在动脉瘤内流速,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减 少局部血流对瘤壁的冲击,重塑载瘤动脉,加强、修复局部载瘤动脉的动脉瘤 瘤颈重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所述瘤颈重建装置包括重建装置本体、导 丝、外鞘管;所述重建装置本体由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丝或具有高弹性的 高分子丝材编织成网孔,其网孔形状为菱形;所述网孔为波浪形缠绕;所述重 建装置本体展开状态下为镂空立体结构;所述重建装置本体远端设有头端显影 块,所述重建装置本体中端设有中端显影块;所述重建装置本体远端呈椭圆形, 所述重建装置本体的近端向下收拢固定在导丝上;所述导丝位于外鞘管内;所 述导丝与重建装置本体连接处设有解脱点;所述导丝的另一端连接解脱器。

所述网孔外侧向外凸,内侧向内凹。

所述重建装置本体近端向重建装置本体远端逐渐向外扩张。

所述重建装置本体呈“漏斗形”,其下端可向上凹成“弧形”。

本发明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通过植入重建装置本体,减 缓血液在动脉瘤内流速,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减少局部血流对 瘤壁的冲击,明显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促进瘤颈的解剖愈合;

2、通过植入重建装置本体,加强、修复局部载瘤动脉,促使恢复动脉瘤 正常部位的生理结构,实现病变载瘤动脉修复的重建;

3、重建装置本体植入后刺激重建装置本体植入段动脉壁中的纤维细胞合 成,分泌胶原纤维,对局部载瘤动脉有明显的修补、强化作用,同时对尚未植 入段细胞增添支撑力,有利于修复局部载瘤动脉缺陷,阻止动脉瘤的复发;

4、重建装置本体促进血栓形成,与弹簧圈栓塞相比,可以减少弹簧圈用 量,减少了术中由于过度填塞导致动脉瘤破裂;

5、选用可调控的漏斗形重建装置本体,适用于分叉部载瘤动脉和单通道 载瘤动脉;

6、采用头端显显影块和中端显影块可直观控制重建装置本体的形状。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置于分叉部载瘤动脉的 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颅内重建装置置于单通道载瘤动脉状态下的结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重建装置本体               11.网孔

12.头端显影块                13.中端显影块

2.导丝                       3.外鞘管

4.解脱点                     5.解脱器

6.动脉瘤                     7.载瘤动脉

实施例1

为了便于描述,以下描述使用了术语“远端”和“近端”,其中远端为离 动脉瘤较远的一端,近端为离动脉瘤较近的一端。

请参照图1,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结构示意图。 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所述瘤颈重建装置包括重建装置本体1、导丝 2、外鞘管3;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由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丝或具有高弹性 的高分子丝材编织成网孔,其网孔11形状为菱形,整个网孔11外侧向外凸, 内侧向内凹,网孔11间为闭环结构;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展开状态下为镂空 立体结构,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近端向重建装置本体1远端逐渐向外扩张;所 述重建装置本体1远端设有头端显影块12,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中端设有中端 显影块13;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远端呈椭圆形,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的近端向 下收拢固定在导丝2上;所述导丝2位于外鞘管3内;所述导丝2与重建装置 本体1连接处设有解脱点4;所述导丝2的另一端连接解脱器5。

请参照图2,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颅内种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置于分叉部 载瘤动脉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置于分叉部动脉瘤时,其重建装 置本体1位于瘤腔中,整个重建装置本体1呈“漏斗形”,重建装置本体1近 端向下收拢于一点,重建装置本体1近端侧面与分叉部的载瘤动脉7内壁贴合。

请参照图3,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颅内重建装置置于单通道载瘤动脉的结 构示意图。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置于单通道载瘤动脉7时,整个重建装置本体 1位于瘤腔中,重建装置本体1下端向上凹成“弧形”,中端显影块13与瘤颈 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由多根丝材编织成网孔,具有良好的 膨胀性,优越的覆盖率;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编织成“菱形”状的网孔11,其 重建装置本体1展开时,轴向缩短率低;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选用形状记忆的 效应或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作用;采用波浪形缠绕方式,重 建装置本体1在展开状态下时,径向支撑力好,不容易变形,保证重建装置本 体1与动脉瘤6内壁紧密贴合;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的网孔11外侧向外凸内 侧向内凹,重建装置本体1通透性好,血液容易流入重建装置本体1中,减少 局部血流对瘤颈的冲击;而重建装置本体1中的血液不容易流出从而形成血栓, 致密填塞瘤颈;所述的网孔11间排列紧密可明显减缓动脉瘤6内血流,减少 动脉瘤6瘤腔的涡流和冲击作用,经过一定时间后,内膜过度增长至爬满整个 重建装置本体1表面,最后完全封闭动脉瘤6;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植入后刺 激重建装置本体1植入段动脉壁中的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纤维,对局部载 瘤动脉7有明显的修补、强化作用,同时对尚未植入段细胞增添支撑力,有利 于修复局部载瘤动脉7缺陷,阻止动脉瘤6的复发。

所述重建装置本体1的头端显影块12和中端显影块13在使用状态下具有 定位指示作用,通过头端显影块12和中端显影块13可直观控制重建装置本体 1展开大小,判断是否与瘤颈内壁贴合;当动脉瘤6位于分叉部的载瘤动脉或 者开口接近分叉的载瘤动脉7时,释放重建装置本体1为漏斗形,使得重建装 置本体1侧面与分叉部的载瘤动脉7内壁贴合,当动脉瘤6位于单通道的载瘤 动脉7时,释放重建装置本体1下端向上凹成“弧形”,并且使得中端显影块 13的位置与瘤颈贴合,可防止动脉瘤6向下突出,影响载瘤动脉7的流动性能, 或者避免动脉瘤6向下突出形成的血栓堵塞载瘤动脉7。

所述的解脱器5正极接在重建装置本体1的输送导丝2金属的裸露区,负 极与解脱点附近的皮下钢针相接,调整解脱器5的电流/电压和时间,使得重 建装置本体1在解脱点4解脱。

本发明的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使用方法是:首先通过血管造影确 定颅内动脉瘤6位置,微导管超选到位后,将重建装置本体1经微导管输送至 动脉瘤6内,通过头端显影块12确定重建装置本体1位置。期间重建装置本 体1一直位于外鞘管3内,然后回撤外鞘管3释放重建装置本体1,由于形状 记忆的金属的形状记忆效应或高弹性分子材料的弹性作用,重建装置本体1通 过材料固有的径向支撑力而转换到展开位置。展开至中端显影块13与动脉瘤 颈贴合,如果用于治疗分叉部的动脉瘤时,释放重建装置本体1至漏斗形,使 近端略突入动脉瘤6如图1所示;如果用于单通道的载瘤的动脉时,根据动脉 瘤6形态及位置释放重建装置本体,并将中端显影块与动脉瘤颈重合,导丝2 向前推送,使近端固定点突入动脉瘤6内如图2所示。最后通过解脱点解脱重 建装置本体1,将导丝2及外鞘管3撤出体外即可。

本发明的一种颅内动脉瘤瘤颈重建装置,通过植入重建装置本体1,减缓 血液在动脉瘤6内流速,使动脉瘤6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减少局部血流 对瘤壁的冲击,明显降低动脉瘤6的复发率,促进瘤颈的解剖愈合;通过植入 重建装置本体1,加强、修复局部载瘤动脉7,促使恢复载瘤动脉7正常部位 的生理结构,实现病变载瘤动脉7修复的重建;重建装置本体1植入后刺激重 建装置本体植入段动脉壁中的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纤维,对局部载瘤动脉 7有明显的修补、强化作用,同时对尚未植入段细胞增添支撑力,有利于修复 局部载瘤动脉7缺陷,阻止动脉瘤的复发;重建装置本体1促进血栓形成,与 弹簧圈栓塞相比,可以减少弹簧圈用量,减少了术中由于过度填塞导致动脉瘤 破裂;选用可调控的漏斗形重建装置本体1,适用于载瘤动脉7和单通道载瘤 动脉7;采用头端显显影块12和中端显影块13可直观控制重建装置本体的形 状。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 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