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冰输出装置或水输出装置的制冷器具

具有冰输出装置或水输出装置的制冷器具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冰输出装置或水输出装置的制冷器具,所述冰输出装置或水输出装置具有操作杆(210)。根据本发明,光源(500)在该光源(500)的光出射方向(A)上通过空气间隙(502)与所述操作杆(210)的光耦合输入面(504)隔开地布置。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7-18

    授权

    授权

  • 2015-07-15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F25D23/12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905

    著录事项变更

  • 2015-06-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5D23/12 申请日:2013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5-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冰输出装置或水输出装置的制冷器具,所述冰输 出装置或水输出装置具有操作杆。此外,本发明涉及制冷器具组件,其包 括两个制冷器具,在这两个制冷器具中第一制冷器具具有冰输出装置并且 第二制冷器具中具有水输出装置。

制冷器具、尤其构造为家用器具的制冷器具是已知的并且被用于在家 庭中的家用或者在餐饮领域中,以便在确定的温度下存放易坏的食物和/或 饮料。

这类的制冷器具越来越多地设有用于输出水冰块和/或捣碎/切小的冰 (crushed ice,碎冰)的冰输出装置。此外,这类的制冷器具附加地设有用 于输出经冷却的水的水输出装置。为了提高可操作性,还已知照明操作杆。 然而这提高了制造费用。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器具或者说制冷器具组件, 在所述制冷器具或者说制冷器具组件中简化操作杆的装配或者说简化操作 杆。

该任务通过具有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主题解决。有利的拓展方 案为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以及附图的主题。

本发明基于以下认识:当不需要装配电线时,能够实现操作杆的特别 简单的装配或者说实现所述操作杆。

根据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任务通过这样的制冷器具解决,在所述 制冷器具中,光源在光源的光出射方向上通过空气间隙与操作杆的光耦合 输入面隔开间距地布置。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操作杆可以没有例如 LED和用于以电能供应LED的电线这样的电构件地构成。这简化了制造。

制冷器具尤其指家用器具,即用于家庭中的家用或者用于餐饮领域中 的制冷器具,并且尤其用于在确定的温度下储存食物和/或饮料,例如冷藏 柜、冷冻柜、冷藏冷冻组合柜、冷冻箱或者储酒柜。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光源位置固定地布置。由此实现这样的技 术优点,在操作冰输出装置的或者水输出装置的操作杆时,用于以电能供 应光源的电线不经历形变,因为光源不随着操作杆携动。由此,避免了电 线由于材料陈化而引起的由老化决定的断裂,并且因此提高了制冷器具的 使用寿命。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操作杆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摆动。 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限定第一位置用于未被操作的操作杆,并且限 定第二位置用于被操作的操作杆。对于操作者来说,这简化了操作,其中, 通过摆动运动,能够通过使处于冰输出装置或者水输出装置的冰输出开口 或者水输出开口之下的容器移位来操作操作杆。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光耦合输入面这样构成,使得从光源发射 的光到光耦合输入面中的耦合输入度在第一位置中和在第二位置中是相同 大的。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所发射的光在这两个位置中的照明强度 是相同大的。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光耦合输入面为操作杆的棱柱区段的表面。 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从光源发射的光的耦合输入度在操作杆的第一 位置中和第二位置中是相同大的,从而对于使用者来说所发射的光在第一 位置中和在第二位置中看起来同样亮,因为通过棱柱区段所述光耦合输入 不但在第一位置中而且在第二位置中是相同的。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棱柱区段和操作杆一件式地构造。由此, 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操作杆与棱柱区段可以在一个工作步骤中例如通过 注塑制造。这简化了制造。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棱柱区段和操作杆材料统一地构造。由此 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被耦合输入的光不经历在不同材料的边界面上的折 射。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操作杆具有边缘,该边缘至少具有两个侧 面、一个下部连接区段和一个上部连接区段,其中,上部连接区段构造为 光耦合输入面。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操作杆具有特别简单的结构。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棱柱区段逐渐缩窄地构造。由此实现这样 的技术优点,既在操作杆的第一位置中而且在操作杆的第二位置中优化光 耦合输入。因此,使光耦合输入面上的不想要的反射最小化并且使光增益 最大化。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操作杆具有出光面。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 优点,操作杆自身作为光源起作用。由此提供在视觉上特别吸引人的制冷 器具。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出光面为操作杆的部分地环绕的边缘。由 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对于使用者来说尤其显著地突出操作杆的轮廓。 由此显著地提高可操作性。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在两个侧面和连接区段之间各设置一个弯 曲区段。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来自出光面的光发出变均匀,因为避 免了在棱边上的光集束。由此对于使用者来说,产生在视觉上特别吸引人 的印象。

在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操作杆的前侧和/或后侧构造为全反射 面。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没有光或者相对于出光面来说相对少的光 从全反射面发出。因此,仅照明出光面,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全反射面相对 于出光面保持黑暗。

在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操作杆的前侧和/或后侧构造为出光面。 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再次增大出光面。

根据第二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任务通过制冷器具组件来解决,所述制 冷器具组件包括两个制冷器具,在这两个制冷器具中,第一制冷器具具有 冰输出装置并且第二制冷器具具有水输出装置,其中,第一制冷器具和/或 第二制冷器具具有光源,所述光源通过空气间隙与对应的光源隔开间距地 布置。由此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冰输出装置和水输出装置的两个操作杆 的光分布既在操作杆被操作的情况下而且也在操作杆未被操作的情况下是 均匀的。由此,冰输出装置和水输出装置在它们的对于使用者来说可感觉 到的视觉外观方面相适应,从而具有带有冰输出装置的第一制冷器具和带 有水输出装置的第二制冷器具的制冷器具组件具有在视觉上吸引人的外 观。

参照附图解释另外的实施例。附图示出:

图1制冷器具组件的前视图,其包括具有冰输出装置的第一制冷器具 和具有水输出装置的第二制冷器具,

图2图1的冰输出装置的立体图示,

图3图1的水输出装置的立体图示,

图4图3的水输出装置的另外的立体图示,具有被照明的操作杆,

图5光耦合输入到操作杆中的立体图示,

图6光耦合输入到操作杆中的另外的立体图示,

图7图5的截面图示,

图8具有处于第一位置中的操作杆的截面图示,和

图9具有处于第二位置中的操作杆的另外的截面图示。

图1示出两个冷却柜作为用于第一制冷器具102和第二制冷器具104 的实施例,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制冷器具组件100。在当前的实施例中,第一 制冷器具102构造为冷冻柜,并且第二制冷器具104构造为冷藏柜。

第一制冷器具102在其制冷器具前侧110上具有冷冻柜门106。通过打 开冷冻柜门106可以使得第一制冷器具102的内室可接触到,以便在该内 室中存入或者取出冷冻物。在外侧,即在冷冻柜门106关闭的情况下可接 触到地,布置有冰输出装置112。所述冰输出装置112构造用于输出水冰块 和/或捣碎/切小的冰(crushed ice,碎冰)。

如第一制冷器具102那样,第二制冷器具104在其制冷器具前侧110 上具有冷藏柜门108。这里,通过打开冷藏柜门108也能够使得第二制冷器 具104的内室可接触到,以便在该内室中存入或者取出冷藏物。在此,在 外侧,即,在冷藏柜门108关闭的情况下可接触到地,布置有水输出装置 114。所述水输出装置114构造用于输出经冷却的、液态的水。

为了冷却冷冻物或冷藏物,两个制冷器具102,104具有各一个制冷剂 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蒸发器(未示出)、压缩机(未示出)、液化器 (未示出)和节流机构(未示出)。

蒸发器构造为热交换器,在所述热交换器中,液态的制冷剂在膨胀之 后通过从待冷却的介质、即冷藏柜内部的空气吸收热而被蒸发。

压缩机为机械驱动的构件,所述构件从蒸发器抽吸制冷剂蒸气并且在 较高的压力下排到液化器。

液化器构造为热交换器,在所述热交换器中,经蒸发的制冷剂在压缩 之后通过向外部的冷却介质、即环境空气释放热而被液化。

节流机构为用于通过减小横截面而持续地减小压力的装置。

制冷剂为一种流体,该流体使用于在产生冷的系统中传递热,所述流 体在流体温度低和压力低的情况下吸收热,并且在流体温度较高和压力较 高的情况下释放热,其中,通常包括流体的状态改变。

图2示出冰输出装置112。所述冰输出装置112具有冰输出装置壳体 200,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所述冰输出装置壳体由塑料借助于注塑制成。冰 输出装置壳体200具有两个相对置的侧壁202、后壁204、顶206和底208。

在顶206中布置有冰输出开口212,通过该冰输出开口可以释放水冰块 和/或捣碎/切小的冰(crushed ice,碎冰)。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操作操作杆 210来触发,所述操作杆在制冷器具深度方向Y上可摆动地固定在顶206 上并且操作微开关(未示出),所述微开关与冰输出装置112的控制装置(未 示出)以传递控制信号的方式连接,以促使水冰块和/或捣碎/切小的冰 (crushed ice,碎冰)的释放。

在底208中设置有聚集槽214,在所述聚集槽中可以聚集融化水。聚集 槽214以布置在聚集槽214的上方的遮盖装置216遮盖,所述遮盖装置可 以被取下,以便清洁聚集槽214。在当前的实施例中,遮盖装置206也由塑 料借助于注塑制成。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不但后壁204而且遮盖装置216被构造为将融化 水引导到聚集槽214中的导水面。在当前的实施例中,为了改进导水能力 并且阻止有损视觉外观的水渍的构成,后壁204和遮盖装置206设有荷花 效应涂层(Lotusbeschichtung)。为了融化水能够到达聚集槽214中,在遮 盖装置216和后壁204之间构成有间隙218。

相对地,图3示出水输出装置114。水输出装置114具有水输出装置壳 体300,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所述水输出装置壳体由塑料借助于注塑制成。 水输出装置壳体300具有与冰输出装置壳体200相同的结构,即,所述水 输出装置壳体具有两个相对置的侧壁302、后壁304、顶306和底308。然 而,冰输出装置壳体200具有比水输出装置壳体300小的、制冷器具深度 方向Y上的延伸尺寸。

如在冰输出装置112中那样,在水输出装置114中,在顶306中布置 有水输出开口312,通过该水输出开口可以释放经冷却的液态水。这个过程 也可以通过操作操作杆310来触发,所述操作杆可在制冷器具深度方向Y 上摆动地固定在顶306上并且操作一微开关(未示出),所述微开关与水输 出装置114的控制装置(未示出)以传递控制信号的方式连接,以便促使 释放经冷却的液态水。由此,冰输出装置112和水输出装置114具有相同 的结构。

也如在冰输出装置112中那样,在水输出装置114中,在底308中设 置有聚集槽314,在所述聚集槽中可以聚集水滴。在此,在当前的实施例中, 聚集槽314具有相同的尺寸,即,在制冷器具宽度方向X上具有相同的宽 度、在制冷器具深度方向Y上具有相同的深度和在制冷器具高度方向Z上 具有相同的高度。聚集槽314也以布置在聚集槽314的上方的遮盖装置316 遮盖,所述遮盖装置可以被取下,以便清洁聚集槽214。在当前的实施例中, 遮盖装置306也由塑料借助于注塑制成。在此,在当前的实施例中,遮盖 装置316具有与属于冰输出装置112的遮盖装置216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 尺寸。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不但后壁304而且遮盖装置316构造为将水滴引 导到聚集槽314中的导水面。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后壁304和遮盖装置316 也设有荷花效应涂层,以便改进导水能力和阻止水渍的构成。为了水滴能 够到达聚集槽314中,在遮盖装置316和后壁304之间又构成有间隙318。

图4示出冰输出装置112的操作杆210。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水输出装 置114的操作杆310具有与冰输出装置112的操作杆210相同的结构,即, 两者由相同的导光材料构成,在当前的实施例中由有机玻璃制造,和/或具 有相同的尺寸。因此,以下的实施在意义上也适用于冰输出装置114的操 作杆310。

操作杆210,310具有面式地构成的前侧400、与前侧400相对置的面 式地构成的后侧402和局部地环绕操作杆210的边缘404。

操作杆210,310的边缘404具有两个相对置的侧面406,各一个弯曲 区段408邻接所述侧面,其中,所述弯曲区段408又通过操作杆210的远 离的端部上的连接区段410相互连接。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操作杆210,310的边缘404以其两个侧面406、 两个弯曲区段408和连接区段410构造为出光面412。如果在光源(未在图 4中示出)运行时,光被耦合输入到操作杆210中,例如在由使用者操作水 输出装置114的选择按键(未示出)之后,则光在出光面412上发出并且 因此促使操作杆210,310借助操作元件210,310自身作为光源被照明, 而其它的区段(在当前的实施例中为前侧400和后侧402)与出光面412 相比对于使用者来说保持黑暗。为此,前侧400和后侧402这样构造,使 得耦合输入的光在前侧和后侧上经历全反射,即它们构造为全反射面416。

相对地,出光面412这样构造,使得在其上耦合输入的光能够几乎不 受阻碍地从操作杆210,310发出。为此,出光面412具有与全反射面416 不同的表面结构。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出光面412与全反射面416的区别 在于其表面结构。出光面412的表面结构的粗糙度比全反射面416的粗糙 度大。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出光面412构造为磨砂的表面,并且构造用于 发出散射的光。

为了增大出光面412,边缘404增高地构成。即,操作杆210,310在 前侧400和后侧402之间的区域中的厚度(在制冷器具深度方向Y上)比 在边缘404的区域中的厚度小。由此,出光面412在制冷器具深度方向Y 上通过加宽的边缘404而增大,并且出现对于使用者来说在视觉上立体的 印象或者说3D效果。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两个弯曲区段408倒圆地构成,即它们通过无棱 地构成的区段来连接侧面406与下部连接区段410。由此,使得来自出光面 412的光发出均匀,因为避免了边棱上的光集束。由此,对于使用者来说, 产生在视觉上特别吸引人的印象。

此外,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操作杆210,310具有符号414,所述符号 向使用者显示操作杆210,310的前侧400上的优选的接触点。在当前的实 施例中,符号414被印到操作杆210,310的后侧402上。由此实现,符号 414可以不被使用者在触摸前侧400以操作操作杆210,310时触碰到。此 外,在符号414这样布置在操作杆210的后侧402上的情况下,不导致被 印上的符号414的磨损,并且通过这种布置对使用者产生深刻印象。

图5至7示出用于光耦合输入到操作杆210中的光源500的布置。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LED作为光源500使用。光源500位置固定地布 置。为此,例如借助于卡锁连接将光源固定在冰输出装置壳体200的顶206 上。为了给光源500供电,设置电线510。

从光源500发射的光向光出射方向A射出。在经过空气间隙502之后, 光照射到光耦合输入面504上,光源500和操作杆210通过所述空气间隙 相互隔开间距地布置。光耦合输入面504具有避免光反射的表面,以使从 光源500发射的光的光耦合输入度最大。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光耦合输入面504布置在操作杆210的上部连接 区段506中,该上部连接区段如下部连接区段410这样使操作杆210的两 个侧面406相互连接。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操作杆210在其连接区段506中棱柱状地构造, 从而其具有棱柱区段508。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棱柱区段508和操作杆210 一件式地和材料统一地构造。例如,操作杆210与棱柱区段508由有机玻 璃或者其它的导光材料制造。

在光耦合输入表面504的区域中,操作杆210在制冷器具深度方向Y 上比在前侧400和后侧402之间的区域中宽地构造。由此,操作杆逐渐缩 窄地构造,更确切地说沿光出射方向A逐渐缩窄地构造。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棱柱区段508在制冷器具宽度方向X上延伸。相 应地,棱柱区段508的光耦合输入表面504既在制冷器具宽度方向X上而 且在制冷器具深度方向Y上延伸。由此,在当前的实施例中,该光耦合输 入表面具有矩形的形状。

在此,在当前的实施例中,与棱柱区段508的光耦合输入表面504垂 直的法向量与摆动轴线S垂直,操作杆210,310可绕该摆动轴线摆动。

图8和9示出处于第一位置I中的操作杆(见图8)和处于第二位置II 中的操作杆(见图9),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操作杆210能够占据的 端部位置。操作杆210在未被操作的状态下处于第一位置I中,即,不进 行通过冰输出装置112输出水冰块和/或捣碎/切小的冰(crushed ice,碎冰), 而操作杆210在第二位置II中处于被操作的状态下,该第二位置导致通过 冰输出装置112输出水冰块和/或捣碎/切小的冰(crushed ice,碎冰)。

在此,通过光耦合输入面504的以上所说明的构型确保,在第一位置I 中和在第二位置II中,从光源500发射的光的耦合输入度是相同大的。在 此,“是相同大的”理解为,第一位置I中的耦合输入度和第二位置II中的 耦合输入度导致从光出面412发出的光发出,所述光发出的亮度差处于使 用者的感知极限之下,从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出光面412在第一位置I中和 在第二位置II中看起来同样亮。

不言而喻地,这些实施方案也适合于水输出装置114的操作杆310。由 此,冰输出装置112和水输出装置114在它们的对于使用者来说可感知到 的视觉外观方面可以相适应,从而具有带有冰输出装置112的第一制冷器 具102和带有水输出装置114的第二制冷器具104的制冷器具组件由于均 匀的光分布而具有在视觉上吸引人的外观。

附图标记列表

100 制冷器具组件

102 第一制冷器具

104 第二制冷器具

106 冷冻柜门

108 冷藏柜门

110 制冷器具前侧

112 冰输出装置

114 水输出装置

200 冰输出装置壳体

202 侧壁

204 后壁

206 顶

208 底

210 操作杆

212 冰输出开口

214 聚集槽

216 遮盖装置

218 间隙

300 水输出装置壳体

302 侧壁

304 后壁

306 顶

308 底

310 操作杆

312 水输出开口

314 聚集槽

316 遮盖装置

318 间隙

400 前侧

402 后侧

404 边缘

406 侧面

408 弯曲区段

410 下部连接区段

412 出光面

414 符号

416 全反射面

500 光源

502 空气间隙

504 光耦合输入面

506 上部连接区段

508 棱柱区段

510 电线

I 第一位置

II 第二位置

A 光出射方向

S 摆动轴线

X 制冷器具宽度方向

Y 制冷器具深度方向

Z 制冷器具高度方向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