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500kV变电站出线、进线、过渡的集成式构架

用于500kV变电站出线、进线、过渡的集成式构架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500kV变电站出线、进线、过渡的集成式构架,其中的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第一出线构架梁和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的一端均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柱连接固定,第一出线构架梁另一端、第二出线构架梁一端均与第四过渡构架梁连接固定,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另一端与第一端撑柱连接固定,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另一端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柱连接固定,第二出线构架梁另一端与出线构架柱连接固定,第二过渡构架梁两端分别与出线构架柱、第一过渡构架柱连接固定。利用本发明可以方便地实现从220kV降压运行过渡到500kV正常运行,不仅节约了变电站所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减少了电缆隧道的土方工程量和电缆使用量,降低了变电站的投资成本。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8-24

    授权

    授权

  • 2015-05-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H5/04 申请日:201412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4-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500kV变电站构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500kV变电站出线、 进线、过渡的集成式构架。

背景技术

500kV变电站设计之初的系统方案和电气方案需要考虑500kV变电站的本期降压 运行,先期进行220kV等级的降压运行,最终过渡到500kV等级的正常运行。在500kV 变电站运行之前,需要先根据电缆之间的安全带电距离进行电缆隧道的施工建设,将 站内电缆埋设于电缆隧道中,这样就会导致电缆铺设的占地面积增加,从而压缩站区 围墙内面积,不利于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电缆隧道施工的工程量很大,建设 成本高,导致500kV变电站的总体投资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500kV变 电站出线、进线、过渡的集成式构架,节省电缆使用量和站内用地面积,降低500kV 变电站的总体投资成本。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用于500kV变电站出线、进 线、过渡的集成式构架,包括第一端撑柱、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第一出线构架梁、 第二端撑柱、第一过渡构架梁、第一过渡构架柱、第二过渡构架梁、第二出线构架梁、 出线构架柱、第三过渡构架梁、第二过渡构架柱、第四过渡构架梁、第一主变进线构 架柱、第五过渡构架梁以及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和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柱,所述第一主 变进线构架梁、第一出线构架梁和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的一端均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 柱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出线构架梁另一端、第二出线构架梁一端均与第四过渡构架梁 连接固定,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另一端与第一端撑柱连接固定,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 另一端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柱连接固定,第二出线构架梁另一端与出线构架柱连接固 定,所述第二过渡构架梁两端分别与出线构架柱、第一过渡构架柱连接固定。所述第 一过渡构架梁位于第二过渡构架梁下方,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二端撑柱、第一过渡构架 柱连接固定,所述第三过渡构架梁位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下方,且其两端分别与第 二过渡构架柱、第四过渡构架梁连接固定,所述第五过渡构架梁位于第二主变进线构 架梁下方,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柱、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柱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与第一出线构架梁之间的夹角为90度。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出线构架梁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之间的夹角为90度。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过渡构架梁设置在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第二过渡构架梁之 间,且分别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第二过渡构架梁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过渡构架梁分别与第一出线构架梁、第二出线构架梁相互垂 直。

优选地,所述的第三过渡构架梁设置在第二过渡构架梁、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之 间,且分别与第一出线构架梁、第二出线构架梁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的第五过渡构架梁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相互平行,且分别与第一 出线构架梁、第二出线构架梁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端撑柱和/或第二端撑柱是三脚支撑柱,其横截面形状为三角 形。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过渡构架柱和/或出线构架柱和/或第二过渡构架柱和/或第四 过渡构架梁和/或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柱和/或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柱是人字形两脚支撑 柱。

优选地,还包括避雷线柱和避雷针,所述避雷线柱一端与第一端撑柱连接固定, 另一端与避雷针连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集成式构架将500kV变电站内的出 线构架、过渡中间构架和主变进线构架联合在一起形成纵横双向刚架联合体结构,使 得其中的电缆可以根据安全带电距离的要求进行架空作业,方便地实现从220kV降压 运行过渡到500kV正常运行,不仅结构紧凑,有效地节约了500kV变电站内宝贵的土 地资源,而且可以大幅减少电缆隧道的土方施工建设工程量,并减少了500kV变电站 内的电缆使用量,极大地节省了500kV变电站的总体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500kV变电站出线、进线、过渡的集成式构架的构造图(500kV 运行时)。

图2为一种用于500kV变电站出线、进线、过渡的集成式构架的构造图(220kV 运行时)。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的顶视图。

图6为图1中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的侧视图。

图7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中C1-C1向视图。

图9为图7中C2-C2向视图。

图10为图5中D-D向视图。

图11为图1中出线构架柱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1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2中G-G向视图。

图14为图13中H-H向视图。

图15为图11中J-J向视图。

图16为图15中K-K向视图。

图17为图11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图11中出线构架柱的安装结构图。

图中标记:1-主变进线,2-第一端撑柱,3-避雷线柱,4-避雷针,5-第一主变进 线构架梁,6-第一出线构架梁,7-第二端撑柱,8-第一过渡构架梁,9-第一过渡构架 柱,10-第二过渡构架梁,11-第二出线构架梁,12-出线构架柱,13-第三过渡构架梁, 14-出线,15-第二过渡构架柱,16-第四过渡构架梁,17-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柱,18- 第五过渡构架梁,19-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20-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柱,21-第一架空电 缆,22-第二架空电缆,23-第三架空电缆,24-钢筋网片,25-混凝土保护靴,26-排水 管,27-卵石堆囊,501-安装板,502-第一主梁,503-第一连接法兰,504-第一支撑件, 505-第二支撑件,506-第一联接板,507-第三支撑件,508-第二主梁,509-第三主梁, 510-封板,511-枕板,512-第一挂环,513-第二挂环,120-构架主连接件,121-构架 脚柱,122-第二连接法兰,123-构架过渡连接件,124-承接件,125-连接端头,126- 加强板,127-连接端板,128-抱筋,1201-端接板,1202-第二加强筋,1203-支撑件, 1204-横撑件,1205-第二联接板,1206-灌注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 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用于500kV变电站出线、进线、过渡的集成式构架,主 要包括第一端撑柱2、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第一出线构架梁6、第二端撑柱7、第 一过渡构架梁8、第一过渡构架柱9、第二过渡构架梁10、第二出线构架梁11、出线 构架柱12、第三过渡构架梁13、第二过渡构架柱15、第四过渡构架梁16、第一主变 进线构架柱17、第五过渡构架梁18以及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19和第二主变进线构架 柱20。其中的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第一出线构架梁6和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19 的一端均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柱20连接固定,第一出线构架梁6另一端、第二出线构 架梁11一端均与第四过渡构架梁16连接固定,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另一端与第一 端撑柱2连接固定,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19另一端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柱17连接固 定,第二出线构架梁11另一端与出线构架柱12连接固定,第二过渡构架梁10两端分 别与出线构架柱12、第一过渡构架柱9连接固定,第一过渡构架梁8位于第二过渡构 架梁10下方,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二端撑柱7、第一过渡构架柱9连接固定,第三过渡 构架梁13位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19下方,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二过渡构架柱15、第 四过渡构架梁16连接固定,所述第五过渡构架梁18位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19下方, 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柱20、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柱17连接固定。

采用上述结构的集成式构架是将500kV变电站内的出线构架、过渡中间构架和主 变进线构架联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纵横双向刚架联合体结构,在确保集成式构架具有足 够的抗侧刚度、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前提下,结构紧凑,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省 500kV变电站内构架的占地面积,从而压缩站区围墙内面积,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 还可以节省电缆的使用量,从而有利于降低500kV变电站的总体投资成本。

当上述的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19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且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与第一出线构架梁6之间的夹角为90度,第一出线构架梁6 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19之间的夹角为90度,同时,将第一过渡构架梁8设置在第 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第二过渡构架梁10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第 二过渡构架梁10相互垂直,所述第二过渡构架梁10分别与第一出线构架梁6、第二 出线构架梁11相互垂直;将第三过渡构架梁13设置在第二过渡构架梁10、第二主变 进线构架梁19之间,且分别与第一出线构架梁6、第二出线构架梁11相互垂直;所 述第一出线构架梁6与第二出线构架梁11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所述第二主变进线构 架梁19与第五过渡构架梁18相互平行,所述第五过渡构架梁18分别与第一出线构架 梁6、第二出线构架梁11相互垂直。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集成式构架的整体结构 更加紧凑,进一步降低500kV变电站内的电缆使用量,且所需的站内用地面积最少, 极大地节省了500kV变电站的总体投资成本。

对于500kV变电站而言,通常设置两台主变,利用本集成式构架可以满足500kV 变电站两台主变的本期220kV降压运行和最终过渡到500kV等级的正常运行,具体而 言:

当500kV变电站进行本期220kV降压运行时,本集成式构架上的架空线如图2所 示,其中一台主变的3条主变进线1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连接,另一台主变的3 条主变进线1与第五过渡构架梁18连接,6条出线14分别与主变进线1对应,也分 为两组,每组3条,其中一组的3条出线14与第一出线构架梁6连接,另一组的3 条出线14则与第二出线构架梁11连接。在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与第二过渡构架梁 10之间跨接第一架空电缆21,在第一过渡构架梁8与第二出线构架梁11之间跨接第 二架空电缆22,在第五过渡构架梁18与第三过渡构架梁13之间跨接第三架空电缆23, 所述第二过渡构架梁10与第一过渡构架梁8之间通过下跳线连接,所述第三过渡构架 梁13与第一出线构架梁6之间通过上跳线连接,从而可以实现本期220kV电力输送。

当500kV变电站从本期220kV降压运行过渡到500kV等级的正常运行时,本集成 式构架上的架空线如图1所示,其中一台主变的3条主变进线1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 梁5连接,另一台主变的3条主变进线1与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梁19连接,6条出线14 分别与主变进线1对应,也分为两组,每组3条,其中一组的3条出线14与第一出线 构架梁6连接,另一组的3条出线14则与第二出线构架梁11连接,即可实现远期500kV 电力输送。与本期220kV降压运行时相比,由于取消了第一架空电缆21、第二架空电 缆22和第三架空电缆23,因此,可以根据变电站内电气配置需要而将第一过渡构架 梁8、第二过渡构架梁10、第三过渡构架梁13和第五过渡构架梁18拆掉,也可以不 拆掉。在采用本集成式构架后,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从220kV降压运行过渡到500kV正 常运行,其中的电缆根据安全带电距离的要求进行架空施工,因此,不需要进行过多 的电缆隧道的土方施工建设,使工程量得以大幅度减少,有利于节约500kV变电站内 宝贵的土地资源,并有效地降低了500kV变电站的建设成本。

为了保证500kV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本集成式构架中的第一端撑柱2、第 二端撑柱7可以采用三脚支撑柱,其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以提高集成式构架的稳固 性。其中的第一过渡构架柱9、出线构架柱12、第二过渡构架柱15、第四过渡构架梁 16、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柱17、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柱20采用人字形两脚支撑柱,以减 少集成式构架的建材用量和占地面积,节省了其建设成本。另外,在第一端撑柱2、 第一过渡构架柱9、出线构架柱12、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柱17的顶端还连接固定有避雷 线柱3,所述避雷线柱3顶端与避雷针4连接固定,以防止雷电对电气设施的破坏性 影响,保证500kV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可靠。

对于建设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地区的500kV变电站而言,集成式构架的施工难 度大幅增加,建设成本更加高,而且,高海拔地区的风力通常比较强劲,其对集成式 构架的安全威胁更大,另外,地震力作用也会对集成式构架的安全运行带来破坏性影 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地区的500kV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 行,必须保证其中的集成式构架具有足够的抗侧刚度、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而构 架梁、构架柱作为集成式构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抗侧刚度、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 用的性能对于集成式构架的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以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图6所示,所述的第一主 变进线构架梁5为组合式格构梁,主要包括第一主梁502、第二主梁508、第三主梁 509以及第一联接板506和第三支撑件507,所述的第一主梁502、第二主梁508、第 三主梁509均为圆形钢管,既能保证抗弯强度,又能减轻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的总 重量,以便于安装操作;所述第一主梁502、第二主梁508、第三主梁509分别包括若 干段,相邻的两段第一主梁502之间、相邻的两段第二主梁508之间、相邻的两段第 三主梁509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法兰503连接固定。由于第一主梁502、第二主梁 508、第三主梁509表面通常需要进行镀锌处理,以提高其抗腐蚀性能,采用这种分段 式结构不仅便于对第一主梁502、第二主梁508、第三主梁509进行镀锌处理,而且在 运输过程中也不致于因为过长而发生严重变形,保证了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的拼接 作业顺利实施。在第一主梁502、第二主梁508、第三主梁509上分别焊接固定第一联 接板506,第一主梁502与第二主梁508之间、第二主梁508与第三主梁509之间、 第一主梁502与第三主梁509之间分别通过第三支撑件507与第一联接板506连接固 定,为拆装方便,所述第三支撑件507两端分别与第一联接板506之间通过高强度螺 栓连接固定,且由第一主梁502、第二主梁508与第三主梁509共同组成截面为锐角 三角形的构架梁,在构架梁的三角形中空腔内设置有走道,以方便安装、维修人员进 行作业。这种截面为锐角三角形的构架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大幅度提高第一主 变进线构架梁5的抗侧刚度、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性能。在第一主梁502、第二主 梁508上分别焊接固定若干个用于电缆挂线的第一挂环512,在第一主梁502与第二 主梁508之间的第三支撑件507上连接有若干个用于电缆挂线的第二挂环513,如图 10所示,以方便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安装固定后的电缆挂线操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的抗侧刚度、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性能, 如图5、图6所示,在所述的第一主梁502与第二主梁508之间、第二主梁508与第 三主梁509之间、第一主梁502与第三主梁509之间分别增加连接若干个第一支撑件 504和第二支撑件505,在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的同一侧面上,若干个第一支撑件 504相互平行,且第一支撑件50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联接板506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 连接,同样地,位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同一侧面上的若干个第二支撑件505也相 互平行设置,且第二支撑件50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联接板506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连 接。如图6所示,在由第二主梁508与第三主梁509所组成的同一侧面上,所述第一 支撑件504与第二主梁508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优选地采用49度;所述第二支撑件 505与第二主梁508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优选地采用48度。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 位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同一侧面上的第一支撑件504与第二支撑件505之间基本 上相互垂直,从而有利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的抗侧刚度、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性能的提升。

由于集成式构架中的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的安装高度较高,不宜采用焊接方式 进行安装操作。为了尽量降低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的安装难度,其中的第一支撑件 504、第二支撑件505和第三支撑件507可以选用角钢,以方便进行螺栓连接;在第一 主变进线构架梁5两端可以预先焊接固定安装板501,在安装板501上开设螺栓孔, 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与第一端撑柱2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固定,如图3、图7 所示。为确保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安装后的稳定性,也可以在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 5端部焊接固定枕板511,所述枕板511同时也与安装板501焊接固定,在枕板511 上开设与第一主梁502或者第二主梁508外径相匹配的弧形槽,如图3、图9所示, 以增加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与枕板511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焊接的可靠性。为了 防止雨水等进入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内腔而对其造成腐蚀,如图3、图8所示,在 第一主梁502、第二主梁508、第三主梁509开口端焊封固定封板510。

对于第一出线构架梁6、第一过渡构架梁8、第二过渡构架梁10、第二出线构架 梁11、第三过渡构架梁13、第四过渡构架梁16以及第五过渡构架梁18和第二主变进 线构架梁19,均可以参照上述的第一主变进线构架梁5的结构实施,在此不一一赘述。

下面以出线构架柱12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1、图12、图13所示,所述的出线构 架柱12为组合式构架柱,主要包括构架主连接件120和构架脚柱121,所述构架主连 接件120为人字形结构,由两个支撑件1203分别焊接固定在第二联接板1205的相对 两侧,在支撑件1203顶端焊接固定端接板1201,所述端接板1201上开设若干个螺栓 孔;在端接板1201与支撑件1203之间焊接固定第二加强筋1202,所述第二加强筋1202 优选地采用直角梯形钢板,如图14所示。为了保证构架主连接件120在运输、安装过 程中不致于发生严重变形,可以在两个支撑件1203之间以插接方式焊接固定横撑件 1204,如图12所示。所述构架脚柱121设置两个,分别与两个支撑件1203通过第二 连接法兰122连接固定,在两个构架脚柱121之间可以设置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构架过 渡连接件123,通过构架过渡连接件123可以保证两个构架脚柱121之间的夹角保持 一定,从而确保出线构架柱12整体不发生严重变形。所述的构架脚柱121、构架过渡 连接件123、支撑件1203和横撑件1204均可以选用圆形钢管,既能保证其抗弯强度, 又能减轻出线构架柱12的总重量,便于安装操作。

为了方便出线构架柱12与其他构架梁相互连接,上述的构架过渡连接件123还可 以采用如图15所示的结构,主要包括连接端头125和连接端板127,所述连接端头125 采用圆形钢管,且与构架脚柱121以插接方式焊接固定,所述连接端板127分别与构 架脚柱121、连接端头125焊接固定,在连接端板127上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如图4 所示,所述出线构架柱12可以通过构架过渡连接件123上的连接端板127方便地与第 二出线构架梁11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固定。为了提高构架过渡连接件123的承重 能力,如图15、图16所示,在连接端头125与连接端板127之间焊接固定加强板126, 在加强板126上开设与连接端头125外径相匹配的弧形槽,如图16所示,以增加连接 端头125与加强板126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焊接的可靠性。

对于建设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地区的集成式构架,必须尽量降低其中的出线构 架柱12的安装难度,为此,可以将上述的构架脚柱121设计成分段式结构,相邻的两 段构架脚柱12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法兰122连接固定,在其中的每一段构架脚柱121 上以插接方式焊接固定带法兰盘的连接端头125。由于构架脚柱121表面通常需要进 行镀锌处理,以提高其抗腐蚀性能,采用这种分段式结构不仅便于对构架脚柱121进 行镀锌处理,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也不致于因为过长而发生严重变形,保证了出线构架 柱12的拼接作业顺利实施。由于出线构架柱12的高度较高,越接近水平安装面,其 中的两个构架脚柱121之间的间距越大,为保证出线构架柱12安装后的稳定性、可靠 性,两个构架脚柱121分别与水平安装面之间的夹角不宜太小,经过计算,每一个构 架脚柱121与水平安装面之间的夹角的正切值最好是7-12,如图11所示。当相对的 两个构架脚柱121之间的间距过大时,其上的连接端头125不能通过高强度螺栓直接 连接,此时,可以在相对的两个连接端头125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带法兰盘的承 接件124,如图11所示。

对于第一过渡构架柱9、第二过渡构架柱15、第四过渡构架梁16以及第一主变进 线构架柱17和第二主变进线构架柱20,均可以参照上述的出线构架柱12的结构实施, 在此不一一赘述。

由于出线构架柱12是重要的受力承重件,其安装后的稳固性对出线构架柱12整 体的抗侧刚度、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性能影响极大。为此,可以按照如图18所示的 结构对出线构架柱12进行安装作业。具体而言:

首先,在地面上完成出线构架柱12的整体拼接作业。如图11所示,将构架脚柱 121与构架主连接件120通过第二连接法兰122和高强度螺栓连接固定,将相对两侧 构架脚柱121上的连接端头125通过承接件124对应连接固定。当出线构架柱12整体 拼接作业完成后,就可以利用起重机对出线构架柱12进行吊装作业。

然后,通过起重机将出线构架柱12吊起并转移至指定的安装位置,利用C30细石 混凝土对出线构架柱12末端的构架脚柱121根部进行浇筑作业,在构架脚柱121根部 形成混凝土保护靴25,通过混凝土保护靴25作为出线构架柱12的安装基础,可以增 强构架脚柱121的安装稳固性,并防止出线构架柱12安装后发生下沉变形。

为了防止混凝土保护靴25发生破裂,在对构架脚柱121根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 时,可以在混凝土保护靴25内预置钢筋网片24,如图18所示,由于钢筋网片24与 混凝土保护靴25浇筑为一体,可以大幅提高混凝土保护靴25的抗裂性能。考虑到构 架脚柱121采用圆形钢管,如图18所示,在构架脚柱121根部开设与构架脚柱121 内腔相通的灌注通孔1206,同时在构架脚柱121根部连接与构架脚柱121内腔相通的 PVC排水管26,在排水管26的出口端设置卵石堆囊27。通过灌注通孔1206可以向构 架脚柱121根部内腔中灌注C30混凝土,直至灌注通孔1206被完全封闭,以提高构架 脚柱121根部的安装刚度。由于构架脚柱121内腔中可能渗进一些雨水,通过排水管 26可以及时排出构架脚柱121内腔中的雨水,避免因雨水锈蚀构架脚柱121而对出线 构架柱12造成安全隐患,其中的卵石堆囊27可以防止排水管26的出口端发生堵塞。 为了提高混凝土保护靴25与构架脚柱121之间的拉结强度,可以在构架脚柱121的安 装部焊接固定若干条相互平行的环形抱筋128,如图17、图18所示,通过抱筋128 不仅可以增强混凝土保护靴25与构架脚柱121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构架脚柱121的抗 拔强度,还可以增强构架脚柱121安装部的机械刚度和抗裂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出 线构架柱12整体的抗侧刚度、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