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可调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艺

一种可调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艺

摘要

一种可调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艺,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应区和沉淀区,所述沉淀区设有斜管沉淀装置。澄清工艺是浑水经由进水管进入澄清池中,在池中形成微絮凝反应区、整流区、配水区、沉淀区、清水区、浓缩集泥区,辅以底部排泥系统、加药系统,同时完成混合反应、絮凝、沉淀、澄清、分离等多个处理过程。本发明中将沉淀区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被处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浅层中达到相互运动并分离的目的,可以大大提高其表面负荷,提高澄清池的处理能力;缩短颗粒沉降距离,从而能大大缩短沉淀时间;增加澄清池的沉淀面积,从而能大大提高处理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8861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110250982.6

  • 发明设计人 王刚;邹志华;岳祖岩;

    申请日2011-08-29

  • 分类号B01D21/08(20060101);C02F1/5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49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金成

  • 地址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中央广场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33: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3-13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B01D21/0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10829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15-06-17

    授权

    授权

  • 2015-03-25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B01D21/0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10829

    著录事项变更

  • 2012-11-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01D21/08 申请日:201108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9-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澄清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艺,是一种针对地表水冬季低温低浊,夏季适当高浊的一种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大量的污水经澄清池处理后,通常会被直接排出,因此排污失水量很大,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絮凝反应中絮凝体的沉速较低,径向流不利于絮体的形成,絮凝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絮凝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微絮凝澄清池,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应区和沉淀区,所述沉淀区设有斜管沉淀装置。

优选地,在所述微絮凝反应区设有可调节反应时间的闸板。

优选地,所述澄清池为圆形。

优选地,在所述圆形澄清池的周边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可调微絮凝澄清池的澄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原水投加PAC后,进入反应时间可以调节的微絮凝反应区;

(2)在微絮凝反应区进行充分反应后的水进入导流区;

(3)流过导流区的水进入配水区;

(4)水经过配水区均匀进入沉淀区;

(5)原水经由沉淀区后进入清水区。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反应时间为15min—30min。

优选地,所述沉淀区设有斜管沉淀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中将沉淀区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被处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浅层中达到相互运动并分离的目的,可以大大提高其表面负荷,提高澄清池的处理能力;缩短颗粒沉降距离,从而能大大缩短沉淀时间;增加澄清池的沉淀面积,从而能大大提高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可调微絮凝澄清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可调微絮凝澄清池的俯视图;

图中:1微絮凝反应区,2导流区,3配水区,4清水区,5泥斗,6沉淀区,7集泥区,8排泥管,9进水口,10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可调微絮凝澄清池,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应区1和沉淀区6,所述沉淀区6设有斜管沉淀装置。

在本发明中的微絮凝反应区1设有可调节反应时间的闸板,可以根据浊度大小调节反应时间,在保证充分反应的同时,又不会因为反应时间过长而使生成的絮体在反应池内沉淀。

本发明中澄清池采用圆形,并且圆形澄清池的周边设有进水口9和出水口10,采用周边进水的进水方式,其进水水流越接近中心,流速越大,则水力半径越小,弗劳德数越大,使水流的稳定性越来越好;采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可提高池子的表面负荷,使表面负荷达到9m3/(m2.h),可以使澄清池的过流率达到36m3/(m2.h),提高澄清池的处理能力,其流态能适应进出水悬浮物浓度差所引起的密度流流态,避免了由于密度流所引起的各种短流、环流等不良影响,容积利用系数高,另外进水方式灵活,保证在不同进水水质的情况下的出水效果,节省能耗,提高处理效率。

可调微絮凝澄清池的工作过程为:

(1)原水投加PAC后,经过管道混合器混合,进入微絮凝反应区1。微絮凝反应区1设有可调节反应时间的闸板,反应时间在30min— 15min之间。在夏季水温较高,浊度较大时,可调节反应时间在15min,以保证充分反应又不会因为反应时间过长而使生成的絮体在反应池内沉淀;在冬季低温低浊时,可适当延长反应时间,以保证在絮凝反应区充分反应。

(2)在微絮凝反应区1进行充分反应后的水进入导流区2。因该区过水面积大,故向下流的流速较小,对池底沉泥无冲击现象。

(3)流过导流区2的水自穿孔配水墙进入配水区3。水在配水区3内能形成回流,可促使水中脱稳胶体的进一步絮凝,加速沉淀区6的沉淀;

(4)水经过配水区3均匀进入沉淀区6。水在此部分的分离作用是遵照浅层斜管沉淀机理进行。在沉淀池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斜管沉淀装置可以增加沉淀区6的沉淀面积,从而能大大提高澄清池的处理效率;沉淀区6的水力半径大大减小,水流基本上为层流状态,满足了水的稳定性和层流的要求。

(5)原水经由沉淀区6后进入清水区4,清水区4浊度小于10NTU,清水区4出水直接进入过滤车间进行过滤处理。

(6)配水区3下部为排泥区。排泥区分为集泥区7与泥斗5。矾花在澄清池下部集泥区7汇集成污泥并浓缩,集泥区7沉泥经中心传动悬挂刮泥机刮入泥斗5后,采用重力排泥的方式排出由排泥管8排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高了澄清池的处理能力,从而能大大缩短沉淀时间;增加澄清池的沉淀面积,从而能大大提高处理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