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准直光学元件、组件、阵列及准直光学模块

准直光学元件、组件、阵列及准直光学模块

摘要

一种准直光学元件用以接收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准直光学元件包括入射面与出射曲面,其中,入射面接收光线。入射面包括第一中心轴,出射曲面与中心轴所在的第一平面相交为第一曲线。第一曲线具有多个第一曲线段,每一第一曲线段上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切点。沿着光源与每一第一切点的连线的光线经过每一第一切点后沿第一准直轴射出,第一准直轴与光轴的夹角大于-15度且小于15度。并藉由控制准直光学元件的折射率、外在环境的折射率及第一准直轴与每一第一切点的法线的夹角,可使得光线经准直光学元件后形成一维度的准直光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4049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1110400923.2

  • 发明设计人 林晖雄;杨文勋;许沁如;鲍友南;

    申请日2011-11-25

  • 分类号G02B27/30;F21V5/04;F21V7/00;

  • 代理机构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梁挥

  •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县竹东镇中兴路四段195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51: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2-12

    授权

    授权

  • 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2B27/30 申请日:201111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学元件与光学组件,特别关于一种准直光学元件与准直 光学组件。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具轻、薄、耗电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笔记型电脑、行动 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istance,PDA)等可携式电子装置。 然而,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使得液晶显示器需具有发光装置以实现显示功 能。

目前传统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彩色滤光片,其利 用吸收并产生红、绿、蓝三色的方式会造成能量利用率大幅下降。为了解决上 述的问题,一种新兴的液晶显示器架构设计技术正在蔓延。

一般而言,当背光模块的光源(以下简称背光源)入射光线的发散角度过 大时,各种颜色的光线将无法准确的入射至各液晶的次画素(subpixel),因 而产生串扰(cross-talk)的混色现象(即显示器中某区域的画面影响到邻近区 域亮度),使得光线经由面板后的色彩饱和度大幅降低。在背光源方面,除了 产生均匀准直光外,也必须达到70%~80%的出光均匀性,因此对于光源的需 求必须达到一维度准直,而相异90°的另一维度则需保留特定的发散角。

由于液晶显示器中背光源对准直性的要求极高,使得一般发光二极体 (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封装技术难以达到背光源对准直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准直光学元件与准直光学组件,用以达到液晶 显示器中背光源对准直性的要求。

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元件,用以接收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其中光 源包括光轴。在一实施例中,准直光学元件包括入射面与出射曲面,入射面包 括中心轴且接收光线。出射曲面与中心轴所垂直的第一平面相交为第一曲线, 第一曲线具有多个第一曲线段,每一第一曲线段上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切点,沿 着光源与每一第一切点的连线的光线经过每一第一切点后沿第一准直轴射出。 第一准直轴与光轴的夹角大于-15度且小于15度,每一第一切点满足

Mx=tanθ=tan(sin-1(n1n2sinAx)).

其中,Mx为经过每一第一切点的切线斜率,θ为第一准直轴与每一第一 切点的法线的夹角,Ax为每一第一切点与光源的连线与光轴的夹角,n1为准直 光学元件的折射率,n2为准直光学元件所配置的外在环境的折射率。

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准直光学组件包括至少 一光源与准直光学元件。其中,光源包括光轴且提供光线。准直光学元件包括 入射面与出射曲面,入射面包括中心轴且接收光线。出射曲面与中心轴所垂直 的第一平面相交为第一曲线,第一曲线具有多个第一曲线段,每一第一曲线段 上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切点,沿着光源与每一第一切点的连线的光线经过每一第 一切点后沿第一准直轴射出。第一准直轴与光轴的夹角大于-15度且小于15 度,每一第一切点满足Mx=tanθ=tan(sin-1(n1n2sinAx)).

其中,Mx为经过每一第一切点的切线斜率,θ为第一准直轴与每一第一 切点的法线的夹角,Ax为每一第一切点与光源的连线与光轴的夹角,n1为准直 光学元件的折射率,n2为准直光学元件所配置的外在环境的折射率。依据本发 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元件,可藉由第一曲线的设计与出射曲面的形成方式,使 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过准直光学元件后产生一维准直的光线。藉由出射曲面设 计成类似菲涅尔透镜的方式,减少准直光学元件的体积,使得准直光学组件可 应用于小型化的装置中。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组件,可提供新兴液晶 显示器架构使用,也适用于3D显示器、Dual-view显示器等光源准直性需求 较高的显示装置。

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阵列的一实施例,准直光学阵列用以接收多 个光源所发射的多个第一光线与多个第二光线,且每一光源包括一光轴。准直 光学阵列包括多个入射面、多个出射曲面与多个反射结构。每一入射面包括一 中心轴,每一入射面个别接收至少一光源所发射的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每一 出射曲面个别对应每一入射面,每一反射结构形成于相邻二个入射面之间,用 以接收并反射来自相邻光源所发出的第二光线至对应的出射曲面。每一出射曲 面接收并反射来自对应的反射结构所反射的第二光线往每一入射面射出。

每一出射曲面与一第一平面相交为一第一曲线,第一平面与这些中心轴相 互垂直。每一第一曲线具有多个第一曲线段,每一第一曲线段上包括至少三个 第一切点。每一第一光线经过相应的第一切点后沿一第一准直轴射出,第一准 直轴与相应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15度且小于15度。每一第一切点满足下 述公式:

Mx=tanθ=tan(sin-1(n1n2sinAx))

其中,Mx为每一第一光线经过每一第一切点的一切线斜率,θ为第一准 直轴与每一第一切点的法线的夹角,Ax为每一第一切点与光源的连线与光轴之 间的夹角,n1为准直光学阵列的折射率,n2为准直光学阵列所配置的一外在环 境的折射率。

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模块的一实施例,准直光学模块包括多个光 源与一准直光学阵列。每一光源用以发射一第一光线与一第二光线,且每一光 源包括一光轴。准直光学阵列包括多个入射面、多个出射曲面与多个反射结构。 每一入射面包括一中心轴,每一入射面个别接收至少一光源所发射的第一光线 与第二光线。每一出射曲面个别对应每一入射面,每一反射结构形成于相邻二 个入射面之间,用以接收并反射来自相邻光源所发出的第二光线至对应的出射 曲面。每一出射曲面接收并反射来自对应的反射结构所反射的第二光线往每一 入射面射出。

每一出射曲面与一第一平面相交为一第一曲线,第一平面与这些中心轴相 互垂直。每一第一曲线具有多个第一曲线段,每一第一曲线段上包括至少三个 第一切点。每一第一光线经过相应的第一切点后沿一第一准直轴射出,第一准 直轴与相应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15度且小于15度。每一第一切点满足下 述公式:

Mx=tanθ=tan(sin-1(n1n2sinAx))

其中,Mx为每一第一光线经过每一第一切点的一切线斜率,θ为第一准 直轴与每一第一切点的法线的夹角,Ax为每一第一切点与光源的连线与光轴之 间的夹角,n1为准直光学阵列的折射率,n2为准直光学阵列所配置的一外在环 境的折射率。

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阵列与准直光学模块,可藉由出射曲面的设 计,使多个光源所发出的第一光线经过出射曲面后产生均匀的一维准直光线。 可藉由出射曲面与反射结构的设计,使多个光源所发出的第二光线经过反射结 构与出射曲面后往入射面射出,以避免出射曲面输出不准直的第二光线。藉由 出射曲面设计成类似菲涅尔透镜的方式,减少准直光学阵列的体积,使得准直 光学模块可应用于小型化的装置中。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模块,可提 供新兴液晶显示器架构使用,也适用于3D显示器、Dual-view显示器等光源 准直性需求较高的显示装置。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 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组件的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1B为依据图1A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C为依据图1A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D为依据图1A的另一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依据图1A的准直光学组件应用于侧向式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立体 结构示意图;

图3为依据图1A的模拟的视场角度(View Angle)与光强度的关系示意 图;

图4为依据图1A的实验的视场角度(View Angle)与光强度的关系示意 图;

图5A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组件的另一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B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依据图5A的准直光学组件进行实验的视场角度(View Angle)与 光强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7A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B为依据图7A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C为依据图7A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A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阵列的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B为依据图8A的一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A为依据图8A的单一光源与对应的入射面、出射曲面与反射结构的 一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B为依据图8A的单一光源与对应的入射面、出射曲面与反射结构的 另一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C为依据图9A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阵列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依据图10A的单一光源与对应的入射面、出射曲面与反射结构 的一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依据图11A的单一光源与对应的入射面、出射曲面与反射结构 的一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50、60、70、80光源

11、104入射面

12、106出射曲面

13反射结构

14、108中心轴

15、110第一平面

16、112第一曲线

17、18、85、86第一曲线段

19、114、302、502第一准直轴

20、21、22、23、24、25连接段

31、32、33、34第二曲线段

41、42、43、61、62、63第二切点

45、46、53、55、57、59法线

47、51、64、71光轴

52、72光线

75第一光线

76第二光线

81、116第二平面

82、118第二曲线

83、120第二准直轴

90、91、92、93、94、95、96第一曲线段

65、66、67、77、78、79、87、88、89第一切点

100、300准直光学组件

102准直光学元件

119侧向式背光模块

121光导直导光板

202、203、204、205、206第一曲线段

212、213、214、215、216连接段

400准直光学模块

404准直光学阵列

802第一连接线

804第二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 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的限制。

请参照图1A,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组件的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准 直光学组件100包括光源50与准直光学元件102,其中,光源50的数量可为 但不限于一个,实际光源数量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光源50包括光轴51 (请参照图1C),用以提供光线52,准直光学元件102用以接收光源50所发 射的光线52,其中准直光学元件102包括入射面104与出射曲面106。

请参照图1B与图1C,为依据图1A的仰视与侧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入 射面104包括中心轴108,光源50可配置于中心轴108上。光源50射出光线 52,入射面104接收光线52。在本实施例中,光源50可与入射面104接触, 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光源50亦可与入射面104间隔 一距离。

出射曲面106与中心轴108所垂直的第一平面110相交为第一曲线112, 第一曲线112具有多个第一曲线段85、86,每一第一曲线段(即第一曲线段 85、86)上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切点,举例而言,第一曲线段85包括第一切点 87、88、89,其中为避免图1C图示太过复杂,于图1C中仅以二第一曲线段 85、86及第一切点87、88、89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曲线112利用每隔 一预定度数取一个第一切点,并将这些第一切点通过曲线拟合(Curve  Fitting)的方式获得第一曲线112,其中预定度数可为但不限于1度,但本 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沿着光源50与每一第一切点的连线的光线52 经过每一第一切点后沿第一准直轴114射出,第一准直轴114与光轴51的夹 角P大于-15度且小于15度,每一第一切点满足下述公式(1):

Mx=tanθ=tan(sin-1(n1n2sinAx))---(1)

其中,Mx为经过每一第一切点的切线斜率(即tanθ),θ为第一准直轴 114与每一第一切点的法线53的夹角,Ax为每一第一切点与光源50的连线与 光轴51的夹角,n1为准直光学元件102的折射率,n2为准直光学元件102所 配置的外在环境的折射率。其中,第一曲线112的端点M、N与光源50的连线 的夹角R可大于0度且小于100度。

在本实施例中,出射曲面106可由第一曲线112沿中心轴108的方向延伸 而成。请参照图1D,为依据图1A的另一侧视结构示意图。出射曲面106与中 心轴108所在的第二平面116相交为第二曲线118,第二曲线118的二端点E、 F与光源50的夹角R’大于0度且小于40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出射曲面 106可由第一曲线112沿中心轴108的方向延伸而成,使得第二曲线118为直 线,进而使光线52经第二曲线118后与光轴51的夹角P’可大于或等于30 度。因此,光线52经过准直光学组件100后可产生一维的准直光线。

请参照图1C、图1D与图2,图2为依据图1A的准直光学组件应用于侧向 式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当准直光学组件100应用为侧向式背 光模块119的光源时,由于光线52经第一曲线112后与光轴51的夹角P大于 -15度且小于15度,光线52经第二曲线118后与光轴51的夹角P’可大于或 等于30度,使得光线52进入侧向式背光模块119的光导直导光板121时可产 生均匀的照明。其中,夹角P大于-15度且小于15度可使光线52准直地入射 光导直导光板121,夹角P’大于或等于30度可使侧向式背光模块119输出均 匀照明。

依据图2进行以下实验。请参照图3与图4,分别为依据图2的模拟与实 验的视场角度(View Angle)与光强度的关系示意图。视场角度与光强度的关 系示意图是针对光线52经准直光学元件102与光导直导光板121后进行不同 视场角度(View Angle)的光强度量测。从图3中可知,图3的半峰全幅值(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为1.8度(即模拟的准直光学组件的半峰全 幅值为1.8度)。而从图4中可知,图4的半峰全幅值为9.09度(即实作的 准直光学组件的半峰全幅值为9.09度)。从上可知,相同的参数下,实际进 行实验与进行模拟的半峰全幅值间的差异很大,此误差可为光源50与准直光 学元件102间的对位关系所造成,例如但不限于准直光学元件102与光源50 间的距离或光源50的光轴51与准直光学元件102的光轴(未标示)是否位于 同一垂直中心轴108的平面上。

为了减少实际进行实验与进行模拟的半峰全幅值间的差值,因此,可降低 光源50与准直光学元件102间相对关系的影响,即对出射曲面106的第二曲 线118进行加工。请参照图5A与图5B,分别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组件的 另一实施例侧视结构与立体结构示意图。第二曲线118具有多个第二曲线段 31、32,每一第二曲线段(即第二曲线段31、32)上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切点, 举例而言,第二曲线段31包括第二切点41、42、43,其中为避免图5A与图 5B的图示太过复杂,于图5A与图5B中仅以二第一曲线段31、32及第二切点 41、42、43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曲线118利用每隔一预定度数取一个 第二切点,并将这些第二切点通过曲线拟合(Curve Fitting)的方式获得第 二曲线118,其中预定度数可为但不限于1度,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沿着光源50与每一第二切点的连线的光线52经过每一第二切点后沿第二 准直轴120射出,第二准直轴120与光轴51的夹角可大于或等于30度,但并 不以此为限。每一第二曲线上的切点皆符合下述公式(2):

My=tanα=tan(sin-1(n1n2sinAy))---(2)

其中,My为经过第二曲线118上的每一第二切点的切线斜率(即tanα), α为第二准直轴120与每一第二切点的法线55的夹角,Ay为第二曲线118上 的每一第二切点与光源50的连线与光轴51的夹角,n1为准直光学元件102的 折射率,n2为准直光学元件102所配置的外在环境的折射率。

接着,请参照图6,为依据图5A的准直光学组件进行实验的视场角度(View  Angle)与光强度的关系示意图。从图6中可知,「图6的半峰全幅值(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为3.89度。因此可知,当第二曲线118由图 1D中的直线变成图5A中的曲线时,可有效减少实际进行实验与进行模拟的半 峰全幅值间的差值,并提高光源50与准直光学元件102的对位准确度。

此外,为了减少准直光学元件102的尺寸,可将准直光学元件102设计成 类似菲涅尔透镜的外型,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7A、图7B与图7C,分别为依据 本发明的准直光学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依据图7A的仰视与侧 视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光源60、70、80可配置于中心轴108上,其 中,光源60可发出红光,光源70可发出绿光,光源80可发出蓝光,以使得 准直光学组件300可射出白光,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需注意的是, 每一光源(即光源60、70、80)需配置于中心轴108上,以避免影响准直光 学组件300的准直性。以下关于光线的描述将以光源70所发出的光线72为例, 关于光源60、80所发出的光线则以此类推。

请继续参照图7A与图7C,准直光学组件300包括准直光学组件100的结 构,其中第一曲线112包括七第一曲线段90、91、92、93、94、95、96,每 一第一曲线段(即第一曲线段90、91、92、93、94、95、96)上包括至少三 个第一切点,举例而言,第一曲线段96包括第一切点65、66、67(为了避免 图式太过杂乱,第一曲线段90、91、92、93、94、95上的第一切点于图7C 图中不进行标示)。沿着光源70与每一第一切点的连线的光线72经过每一第 一切点后沿第一准直轴302射出,第一准直轴302与光轴71的夹角V大于-15 度且小于15度,每一第一切点满足下述公式(3):

Mx=tanβ=tan(sin-1(n1n2sinAx))---(3)

其中,M′x为经过每一第一切点的切线斜率(即tanβ),β为第一准直轴 302与每一第一切点的法线45的夹角,A′x为每一第一切点与光源70的连线 与光轴71的夹角,n1为准直光学元件102的折射率,n2为准直光学元件102 所配置的外在环境的折射率。其中,第一曲线112的端点K1、K7与光源70的 夹角U可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100度。

其中,每一第一曲线段的二端点与光源70的连线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 15度。也就是说,第一曲线段90的端点K1、L1分别与光源70的连线的夹角 可为6度,第一曲线段91的端点K2、L2分别与光源7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度, 第一曲线段92的端点K3、L3分别与光源7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度,第一曲线 段93的端点K4、L4分别与光源7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度,第一曲线段94的 端点K5、L5分别与光源7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度,第一曲线段95的端点K6、 L6分别与光源7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度,第一曲线段96的端点K7、L7分别与 光源7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度,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实际每一 第一曲线段的二端点与光源70的连线的夹角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需注 意的是,第一曲线112的端点K1、K7与光源70的夹角U可大于0度且小于或 等于100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曲线112更可包括六连接段20、21、22、23、24、 25,每一连接段(即连接段20、21、22、23、24、25)连接相邻的二第一曲 线段。也就是说,连接段20连接第一曲线段90与第一曲线段91(即端点L1与K2),连接段21连接第一曲线段91与第一曲线段92(即端点L2与K3), 连接段22连接第一曲线段92与第一曲线段93(即端点L3与K4),连接段23 连接第一曲线段93与第一曲线段94(即端点L4与L5),连接段24连接第一 曲线段94与第一曲线段95(即端点K5与L6),连接段25连接第一曲线段95 与第一曲线段96(即端点K6与L7)。其中,每一连接段(即连接段20、21、 22、23、24、25)实质上平行于每一连接段(即连接段20、21、22、23、24、 25)的一端点与光源70的连线。换句话说,连接段20实质上平行于端点K2与光源70的连线,连接段21实质上平行于端点K3与光源70的连线,连接段 22实质上平行于端点K4与光源70的连线,连接段23实质上平行于端点L4与 光源70的连线,连接段24实质上平行于端点K5与光源70的连线,连接段25 实质上平行于端点K6与光源70的连线。

上述准直光学元件102的材料可为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 聚苯乙烯(Poly-Styrenics,PS)、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PC)或玻璃, 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元件,可藉由第一曲线的设计与出射曲面的 形成方式,使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过准直光学元件后产生一维准直的光线。藉 由第二曲线的设计,可减少光源与准直光学元件的对位误差,进而减少准直光 学组件的半峰全幅值。可藉由出射曲面设计成类似菲涅尔透镜的方式,减少准 直光学元件的体积,使得准直光学组件可应用于小型化的装置中。

请参照图8A,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阵列的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准直光学阵列404用以接收多个光源10所发射的多个第一光线75与多个第二 光线76。在本实施例中,准直光学模块400可包括三光源10与准直光学阵列 404,其中每一光源10包括光轴47(请参照图9A),准直光学阵列404可包 括三入射面11、三出射曲面12与二反射结构13。每一入射面11个别对应单 一光源10,三出射曲面12个别对应三入射面11,每一反射结构13形成于相 邻二个入射面11之间,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举例而言,光源10的数量可为六个,入射面11的数量可为四个,出射曲 面12的数量可为四个,反射结构13的数量可为三个,二个入射面11个别对 应二光源10,另外二个入射面个别对应单一光源10,四出射曲面12个别对应 四入射面11,每一反射结构13形成于相邻二个入射面11之间。每一入射面 11包含一中心轴14,其中,当入射面11对应二光源10时,二光源10可配置 于中心轴14上(请参照图8B),二光源10其中之一可发出黄光,另一光源 10可发出蓝光,以使得出射曲面12可射出白光,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 发明。需注意的是,所有光源10需配置于对应入射面11的中心轴14上,以 避免影响准直光学阵列404的准直性。此外,入射面11的数量等于出射曲面 12的数量,光源10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的入射面11的数量,反射结构13的数 量比入射面11的数量少一个。

请参照图8A与图8B,图8B为依据图8A的一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每一入射面11包括中心轴14,每一光源10可配置于对应入射面11的 中心轴14上。每一光源10用以发射第一光线75(请参照图9A)与第二光线 76(请参照图9A),每一入射面11个别接收单一光源10所发射的第一光线 75与第二光线76。在本实施例中,三光源10可分别与三入射面11接触,但 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三光源10亦可分别与三入射面11 间隔一距离或三光源10其中之一可与一入射面11间隔一距离且另二个光源 10可分别与另二入射面11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光源10、入射面11、出射曲面12与反射结构13的 相对关系设计皆相同,因此,以下将以单一光源10与对应的入射面11、出射 曲面12与反射结构13进行描述。

请参照图9A,为依据图8A的单一光源与对应的入射面、出射曲面与反射 结构的一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出射曲面12与第一平面15相交为第一曲线 16,第一平面15与中心轴14相互垂直。第一曲线16具有多个第一曲线段17、 18,每一第一曲线段(即第一曲线段17、18)上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切点,举 例而言,第一曲线段17包括第一切点77、78、79,其中为避免图9A图示太 过复杂,于图9A中仅以二第一曲线段17、18及第一切点77、78、79表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曲线16利用每隔一预定度数取一个第一切点,并将这些 第一切点通过曲线拟合(Curve Fitting)的方式获得第一曲线16,其中预定 度数可为但不限于1度,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第一光线75经过 相应的第一切点后沿第一准直轴19射出,第一准直轴19与光轴47的夹角T 大于-15度且小于15度。每一第一切点满足下述公式(4):

Mx=tanθ=tan(sin-1(n1n2sinAx))---(4)

其中,Mx为第一光线75经过每一第一切点的切线斜率(即tanθ),θ为 第一准直轴19与每一第一切点的法线57的夹角,Ax为每一第一切点与光源 10的连线与光轴47的夹角,n1为准直光学阵列404的折射率,n2为准直光学 阵列404所配置的外在环境的折射率。其中,第一曲线16的端点Z、D与光源 10的连线的夹角ρ可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

此外,请参照图9A,当入射面11的两侧皆连接反射结构13时(即入射 面11不为准直光学阵列404两端的入射面11),入射面11两侧所连接的反 射结构13其中之一用以接收并反射来自光源10的第二光线76至出射曲面12, 出射曲面12接收并反射来自其中一反射结构13的第二光线76至另一侧的反 射结构13,另一侧的反射结构13接收并反射来自出射曲面12的第二光线76, 以使来自出射曲面12的第二光线76往入射面11射出。其中,第二光线76 入射反射结构13的入射角ε可大于四十二度。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反射结构13具有顶点J,每一顶点J与相邻光源10 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线802,每一光源与相应第一曲线16的一端点(即端点Z 或端点D)之间具有第二连接线804,每一第一连接线802与相邻的第二连接 线804之间的夹角x可大于8度。

请参照图9B,为依据图8A的单一光源与对应的入射面、出射曲面与反射 结构的另一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当入射面11的一侧连接反射结构13且入 射面11的另一侧没有连接反射结构13时(即入射面11为准直光学阵列404 两端之一的入射面11),入射面11一侧所连接的反射结构13用以接收并反 射来自光源10的第二光线76至出射曲面12,出射曲面12接收并全反射来自 反射结构13的第二光线76,被出射曲面12全反射的第二光线76实质上往入 射面11方向行进。其中,第二光线76入射反射结构13的入射角ε可大于四 十二度。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反射结构13具有顶点J,每一顶点J与相邻光源10 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线802,每一光源与相应第一曲线16的一端点(即端点Z 或端点D)之间具有第二连接线804,每一第一连接线802与相邻的第二连接 线804之间的夹角x可大于8度。

在本实施例中,出射曲面12可由第一曲线16沿中心轴14的方向延伸而 成。请参照图9C,为依据图9A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出射曲面12 与中心轴14所在的第二平面81相交为第二曲线82,第二曲线82的二端点B、 C与光源10连线的夹角γ大于0度且小于40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出射 曲面12可由第一曲线16(请参照图9A)沿中心轴14的方向延伸而成,使得 第二曲线82为直线,进而使第一光线75经第二曲线82后与光轴47的夹角 ω可大于或等于30度。因此,第一光线75经过出射曲面12后可产生一维的 准直光线。其中,第二光线76因与光轴47的夹角较大,故无法直接入射于出 光曲面12,因此于图9C中并未绘制出第二光线76。

此外,出射曲面12的第二曲线82亦可进行加工。请参照图10A与图10B, 分别为依据本发明的准直光学阵列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与依据图 10A的单一光源与对应的入射面、出射曲面与反射结构的一实施例侧视结构示 意图。第二曲线82具有多个第二曲线段33、34,每一第二曲线段(即第二曲 线段33、34)上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切点,举例而言,第二曲线段33包括第二 切点61、62、63,其中为避免图10A与图10B的图示太过复杂,于图10A与 图10B中仅以二第一曲线段33、34及第二切点61、62、63表示。在本实施例 中,第二曲线82利用每隔一预定度数取一个第二切点,并将这些第二切点通 过曲线拟合(Curve Fitting)的方式获得第二曲线82,其中预定度数可为但 不限于1度,但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第一光线75经过相应的第二 切点后沿第二准直轴83射出,第二准直轴83与光轴47的夹角Φ可大于或等 于30度,但并不以此为限。每一第二曲线上的切点皆符合下述公式(5):

My=tanα=tan(sin-1(n1n2sinAy))---(5)

其中,My为第一光线75经过第二曲线82上的每一第二切点的切线斜率(即 tanα),α为第二准直轴83与每一第二切点的法线59的夹角,Ay为第二曲线 82上的每一第二切点与光源10的连线与光轴47的夹角,n1为准直光学阵列 404的折射率,n2为准直光学阵列404所配置的外在环境的折射率。

此外,为了减少准直光学阵列404的尺寸,可将每一出光曲面12设计成 类似菲涅尔透镜的外型,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11A与图11B,分别为依据本发 明的准直光学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依据图11A的单一光源 与对应的入射面、出射曲面与反射结构的一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 例中,第一曲线16包括五第一曲线段202、203、204、205、206,每一第一 曲线段(即第一曲线段202、203、204、205、206)上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切点, 举例而言,第一曲线段202包括第一切点I1、I2、I3(为了避免图式太过杂乱, 第一曲线段203、204、205、206上的第一切点于图11B中不进行标示)。沿 着光源10与每一第一切点的连线的第一光线75经过每一第一切点后沿第一准 直轴502射出,第一准直轴502与光轴64的夹角γ’大于-15度且小于15 度,每一第一切点满足下述公式(6):

Mx=tanβ=tan(sin-1(n1n2sinAx))---(6)

其中,M′x为第一光线75经过每一第一切点的切线斜率(即tanβ),β为 第一准直轴502与每一第一切点的法线46的夹角,A′x为每一第一切点与光 源10的连线与光轴64的夹角,n1为准直光学阵列404的折射率,n2为准直光 学阵列404所配置的外在环境的折射率。其中,第一曲线16的端点Q1、Q6与 光源10的连线的夹角μ可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

其中,每一第一曲线段的二端点与光源10的连线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 15度。也就是说,第一曲线段202的端点Q1、T1分别与光源10的连线的夹角 可为6度,第一曲线段203的端点Q2、T2分别与光源1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 度,第一曲线段204的端点Q3、Q4分别与光源1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度,第 一曲线段205的端点T3、Q5分别与光源1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度,第一曲线 段206的端点T4、Q6分别与光源10的连线的夹角可为6度,但本实施例并非 用以限定本发明,实际每一第一曲线段的二端点与光源10的连线之夹角可依 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需注意的是,第一曲线16的端点Q1、Q6与光源10的夹 角μ可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曲线16更可包括四连接段212、213、214、215,每 一连接段(即连接段212、213、214、215)连接相邻的二第一曲线段。也就 是说,连接段212连接第一曲线段202与第一曲线段203(即端点T1与Q2), 连接段213连接第一曲线段203与第一曲线段204(即端点T2与Q3),连接段 214连接第一曲线段204与第一曲线段205(即端点T3与Q4),连接段215连 接第一曲线段205与第一曲线段206(即端点T4与Q5)。其中,每一连接段(即 连接段212、213、214、215)实质上平行于每一连接段(即连接段212、213、 214、215)的一端点与光源10的连线。换句话说,连接段212实质上平行于 端点Q2与光源10的连线,连接段213实质上平行于端点Q3与光源10的连线, 连接段214实质上平行于端点Q4与光源10的连线,连接段215实质上平行于 端点Q5与光源10的连线。

此外,请参照图11B,当入射面11的两侧皆连接反射结构13时(即入射 面11不为准直光学阵列404两侧的入射面11),入射面11两侧所连接的反 射结构13其中之一用以接收并反射来自光源10的第二光线76至出射曲面12, 出射曲面12接收并反射来自其中一反射结构13的第二光线76至另一侧的反 射结构13,另一侧的反射结构13接收并反射来自出射曲面12的第二光线76, 以使来自出射曲面12的第二光线76往入射面11射出。其中,第二光线76 入射反射结构13的入射角ε’可大于四十二度。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反射结构13具有顶点J,每一顶点J与相邻光源10 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线802,每一光源与相应第一曲线16的一端点(即端点Q6或端点Q1)之间具有第二连接线804,每一第一连接线802与相邻的第二连接 线804之间的夹角x’可大于8度。

上述准直光学阵列404的材料可为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 聚苯乙烯(Poly-Styrenics,PS)、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PC)或玻璃, 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阵列与准直光学模块,可藉由出射曲面的设 计,使多个光源所发出的第一光线经过出射曲面后产生均匀的一维准直光线。 可藉由出射曲面与反射结构的设计,使多个光源所发出的第二光线经过反射结 构与出射曲面后往入射面射出,以避免出射曲面输出不准直的第二光线。藉由 出射曲面设计成类似菲涅尔透镜的方式,减少准直光学阵列的体积,使得准直 光学模块可应用于小型化的装置中。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准直光学模块,可提 供新兴液晶显示器架构使用,也适用于3D显示器、Dual-view显示器等光源 准直性需求较高的显示装置。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 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 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